寵物送行者 | 誠品線上

寵物送行者

作者 游益航/ 葉明理/ 范班超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寵物送行者:這一句再見,是為了下一次再見愛沒有結束,而是重新開始科技的進步,看似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事實上卻將人心與人心的距離拉遠了。寵物可以讓人緊緊摟在懷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一句再見,是為了下一次再見愛沒有結束,而是重新開始 ◎從寵物的安寧照顧介紹到喪葬,讓飼主能預先做好心理建設,面對寵物的離開◎由專業心理諮商師提供如何陪伴與支持,走出傷痛的調適與讓愛延續的建議◎作者群為國內專業的心理諮商與寵物喪葬領域專家學者◎提供為寵物送行的詳細步驟,當寵物離開時,減低飼主的徬徨無助,更好的給予寵物祝福科技的進步,看似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事實上卻將人心與人心的距離拉遠了。寵物可以讓人緊緊摟在懷中,感受其溫度與信任,使得人們不知不覺且心甘情願為它們付出所有的感情。但是寵物的一生往往走的比飼主還急,每位深愛寵物的飼主,一定會碰到寵物離開的時候到來。當這天來到,痛,是一定的,因為你深愛他,他也用一輩子的時間陪伴你!心中留下的洞,必須好好地說過再見才有機會癒合。本書用淺顯易懂與條列的方式,讓你在最徬徨時,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告別建議。若你的身分是獸醫師、是家人、是朋友,當周遭的親友遇到寵物離開而陷入自怨自艾的傷痛中走不出來,本書提供真實的案例故事與建議讓你做為參考,如何痛其所痛、悲其所悲,以同理心扶持周遭的人!傷痛不該被隱藏、逃避與忽視。唯有正視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好好地將悲傷與自咎的情緒發洩出來,然後將愛延續下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游益航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經歷諮商心理師臺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動輔師兼祕書長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兼任講師宜蘭監獄外聘心理師派特走了網站發起人葉明理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助理教授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顧問曾任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流浪動物之家 發起人暨志工組長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 發起人暨理事臺灣狗醫生協會 發起人暨常務理事臺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臺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技士臺大醫院護理師范班超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專業博士經歷中華民國職業工會全國聯合總會副祕書長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諮系兼任講師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兼任講師臺灣生命集團殯葬事業群總經理榮承( 海南) 有限公司總經理著作殯葬禮儀指導手冊寵物生命紀念產業( 寵物殯葬) 概論專案研究臺北市政府防疫處寵物殯葬委託民間興辦 (2009)臺中市政府動保處寵物殯葬專案研究 (2015)桃園市政府動保處寵物殯葬專案研究 (2016)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給牠一個回家之路親人般的殞落每一個相遇都有它的意義陪伴寵物走完最後一程Chapter 1 別擔心,我會陪著你寵物安寧照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在獸醫院可以怎麼做?為寵物的離開做準備●生前做好會離開的準備●真正離開前的準備專欄小黑老師!謝謝!Coffee,我好想你!Chapter 2 走出寵物失落反應寵物失落反應●生理方面的悲傷反應●心理方面的悲傷反應●行為方面的悲傷反應失落關懷教育●我家有座小型動物園全家人一起學習跟寵物的離去相處●家中常見的方式一●家中常見的方式二●家中常見的方式三●每個人都有不同表現悲傷的方式●別忘了家庭裡的每一份子●隱藏在寵物過世背後的人際衝突無常和意外在安樂死的決定中負起責任我和被我形塑的悲傷!寵物失落反應的不同層次●失落的層次是多面向的寵物過世會致病嗎?Chapter 3 寵物過世與喪葬如何辦理寵物的喪禮●決定如何處理大體●舉行告別(追思)儀式火葬服務的流程●接運遺體●遺體淨身●火化前儀式●撿骨●安置儀式●追思紀念儀式寵物後事相關費用專欄「寵物送行者」深耕寵物森林園區各國的寵物殯葬附錄各縣市動物保護單位RAINBOW BRIDGE(彩虹橋)中英對照臺灣寵物殯葬業者資訊一覽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寵物送行者
作者 / 游益航 葉明理 范班超
簡介 / 寵物送行者:這一句再見,是為了下一次再見愛沒有結束,而是重新開始科技的進步,看似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事實上卻將人心與人心的距離拉遠了。寵物可以讓人緊緊摟在懷中,
出版社 /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435203
ISBN10 / 9864435205
EAN / 9789864435203
誠品26碼 / 2681670354006
頁數 / 16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因為你深愛他,他也用一輩子的時間陪伴你!
心中留下的洞,必須好好地說過再見才有機會癒合。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節 何謂寵物失落反應

家中寵物過世,往往帶給我們例如哭泣、感到憂鬱、孤單、罪惡感、心思被寵物回憶佔據等難過的感受,這一系列被沖擊的情況,我們以哀慟反應(Grief)來命名。哀慟這字眼最早是被定義為失去重要親人後的對遺族的影響,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人發現失去寵物跟重要的親人過世時的感受很接近或甚至更多痛楚,國外有人單獨創立一個Pet Loss新詞(以下譯做寵物失落反應)以描述寵物過世後的各種反應,也跟失去重要親人的反應加以區別。
不可諱言地,我們處在一個變動中的社會。動物跟人之間的角色,也隨之改變。同樣是狗,有些飼主會稱之為寶貝、兒子,同樣地也有飼主選擇用鐵鍊簡單地栓在門邊,這些寵物在不同的家庭裡會被賦予不同的角色。寵物角色的混淆也同在一個屋簷下,在我們手上小心呵護的毛孩,在他人眼中可能只是個“禽獸”或“看門的”。這些未被溝通的潛規則在日後埋下了不被諒解的種子,不同視角影響著我們對於寵物身後事的對待方式,也影響家人朋友對喪家哀慟的支持程度。
對許多飼主而言,能夠完全表達這種「如喪考妣」的感受是困難的;要他們能夠清楚跟周邊家人朋友說明解釋並得到認同,更顯心有餘而力不足。對這些主人家而言,最多人心中自認為的最佳選擇方式是自己默默承受。他們在情緒混亂中收集資料、在萬分哀戚中送走寵物;多數人在孤零零地面對哀慟、送走喪者迎來的是不請自來地孤單,甚至落入難以自抜的自責或罪疚感裡。
失去寵物跟重要親人過世的歷程不同。失去家人有身邊家人朋友的認同支持,哭泣和難過這些行為是可以輕易被理解的。但社會對於失去寵物的主人卻非如此友善。周圍家人朋友未必認同、文化風俗缺少同理加上自己也未必容許情緒有表達悲傷的出口和餘地。一時間,悲傷和難過、懷念和不捨、混亂和抽離、孤單被隔離、甚至感到丟臉…等各種難以表達的感覺包圍著飼主,悲慟的心情甚至陷於憂鬱的狀態中。對許多飼主而言,人生中第一次的哀傷經驗是經歷寵物過世而不是親人離世。換言之對大部份人來說,為牠而感的哀慟和深深地感到傷痛是全然陌生的經驗。
寵物剛離世不久,主人可能因即應期的一些悲傷反應不熟悉而感到心驚。這些初期悲傷反應如下:
(一)某種形式的生理不適
(二)逝者影像縈繞腦海揮之不去
(三)對逝者或死亡情境感到愧疚
(四)憤怒/敵意反應
(五)暫失降低或失去原有生活功能
意外事故對飼主的打擊猶大,飼主大多會因為事發過於突然來不及反應,不免重覆想起許多方法可以避免悲劇發生的措拖,而陷入後悔和自責的悲傷。
即興期後的哀悼,則會持續在生理、心理、行為、認知方面影響著飼主各個面向。

生理方面的悲傷反應
生理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哭泣而疼痛腫脹的雙眼,出現睡眠障礙或是嗜睡,嚴重一點還會開始有進食困難的症狀。
其他較為輕微相比之下對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比較小的就是體重減輕、消化不良、雙手顫抖、常放空、心悸、呼吸急促等。
另外在症狀方面有些人僅會有一或二項,有些人則會同時出現多項。不過這些症狀大多出現在寵物離世後最初的幾週或幾個月,其反應程度及症狀持續的時間則視個人特質、性格、與寵物的親密度及前面所說的社會支持性而有所差異。
失眠,對於處於失落早期的飼主來說,難以入眠或是過早醒來都是很尋常的。雖然我們都知道有時候失眠需要靠藥物解決,不過若是因為悲傷而產生的失眠症狀,通常會好轉起來,失眠有時象徵著害怕,害怕做夢,害怕夢到死去的寵物,害怕自己一個人入睡,甚至是害怕自己不再醒來。

心理方面的悲傷反應
心理方面的悲傷反應不外乎是內心感到罪惡及後悔感,並且還會對於往後的生活產生不安與孤獨感。另外還有持續且強烈的悲傷感,心情總是處於低落,難過、焦慮、恐慌、茫然不知所措等,有時還會有幻聽或是幻覺的產生。
對於飼主來說,應該說,對於人類來說,要表達自己心理方面的不適總是感到彆扭及不自在。且尤其是當身邊的人並沒有與自己相同失去寵物的經驗,這時候自己所承受的悲傷更是難以說出口,或是可以被身邊的人所理解、認同。而若是身為第三者的身分,往往都會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去安慰人而選擇逃避。
也有一些少部分的飼主會出現麻木的感覺,麻木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早期悲慟過程的感受之一,通常是發生在剛接到壞消息之後。可能是因為過於震撼,為避免出現一些因為無法承受而發生的憾事,因此我們的保護機制便會跳出來,阻擋這些感受進入我們的意識。
因此適當的抒發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除了罪惡感及後悔等,還有一種是憤怒。憤怒的原因有二:(一)因為沒有辦法阻止死亡的發生而產生的挫折感(二)來自因為失去生命而產生的退縮感。
失去生命中具有份量的人(寵物)、事、物會讓人感到相當地無助,在那個當下會對於生命感到困惑,覺得自己不該被留下或是覺得自己將無法生存下去。
憤怒最危險的部分是將憤怒的情緒朝向自己,嚴重的內射會讓飼主憎恨自己,嚴重一點還會有自殘的行為出現。

行為方面的悲傷反應
哭泣,在行為方面最常見的悲傷反應。另外還有對於原本有興趣的事物失去了快樂感及興趣、對於任何事都感到退縮,將自己封閉並與外界隔絕。或是經常舊地重遊試圖去捕捉寵物的影子,或是完全避免過於曾與寵物一起走過的地方,避免身邊的人提起與寵物任何有關聯的事情以避免觸景傷情等。
Alan D. Wolfet註曾用「一望無際的荒漠」來比喻失去所愛的人後所要面對的悲傷。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感到悲傷,但經歷及體驗的方式卻是截然不同。哀傷輔導的方式百百種,妳可以慢慢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慢慢的調整,這時候的妳最不需要的就是在替自己找一堆壓力擔著。
在我們現今文化中,對於悲傷還是常有一些傳統觀念影響著哀悼任務的走過,例如:
( 一 ) 悲傷是多餘和不必要的,我們應該要想方法減緩悲傷帶來的痛苦。
( 二 ) 時間能治癒悲傷。
( 三 ) 流露悲傷是令自己難堪的軟弱行為。
( 四 ) 一定是我不夠堅強,所以才沒有辦法克服悲痛。
( 五 ) 悲傷是自己要面對的。我們旁人也幫不上忙。
這些未與時俱進的觀念阻礙了我們應該擁有的正常悲傷歷程,使得我們將悲傷僅只是很表象地被處理,讓悲傷可能變得更為複雜。大部份人會以壓抑或逃避的方式來因應悲傷的情緒;試著忘記或忙於工作家庭是常用的理由。缺乏被同理心對待的情況下使得危機失去了轉化和昇華的機會,不啻從生活到意識甚至是潛意識都被徹底切斷,彷彿此生只是過客。社會不容許我們沉溺於悲傷,複雜和難解的哀悼也一樣不被接納,偽裝的正常隱藏著更深長的“被剝奪的悲傷”,甚至惡化成如憂鬱症的生理疾患發生。

悲傷是愛的贖金
如果不是寵物之前是如此地愛我。
如果不是牠能那樣地撫慰我。
那麼,牠的離世也不會那麼地重擊我。
少了牠的日子,一種陌生的感覺襲來,
「我該怎麼活下去?」
這一切都是因為愛,
如果沒有愛,
我們就不會如此的痛苦,一場悔不當初的感覺。
你並不孤單。

本書撰寫的目的是希望寫給所有寵物主人在心理上做好準備;也寫給寵物主人的親朋好友,讓您知道如何接納這些朋友的悲傷反應;也寫給不曾跟動物相處的讀者們,期待您可以用您的方式陪伴著遭逢動物失落的人以耐心、愛心、和同理心。被理解且有友善的對待,更有助於失落者走出悲傷。倘若你身邊的朋友正有因為失去寵物而深陷在悲傷之中,不用害怕不知道要怎麼跟她們相處,不用擔心自己的安慰方式是否拙劣,其實她們需要的就只是陪伴。

愛,就是這麼簡單,我們都做得到。

全家人一起學著跟動物的離去相處(一)

現今社會文化對於養寵物的要求及考量的條件和標準比以前嚴格得多。也許,假使時光倒流,當初如果被告誡養寵物要先談生死,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就先打退堂鼓。畢竟,主人一定會遇到寵物生病、過世等的現實困難。
回想起來,我們這家一路走來也許幸運的多,許了法令進步要求的處理寵物遺體方式外。爸媽和我們更了解用心的對待、及後來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學系研修的知識和態度,協助我們走過不同的各個階段。
以下,我依不同時序,從傳統的因應方式逐一羅列轉變。相信有些環節也可能跟您的境遇雷同。

家中常見的方式1:厭惡地去之而後快
在我們家的飼養寵物的經驗中,最早也是多常需要處理寵物是魚類。這些水族類死亡的高頻率真是無法用失去狗貓相比擬。遇到這群朋友的離開,家人教會我們的第一課是「快把牠撈出來」。
趕快撈走它這個理由是容易理解的,但被撈走的何止是死亡的寵物,連帶著死亡的記號讓屍體和情緒畫上等號。屍體是有毒的、死亡的記號是黑暗的;屍體是會污染的,悲傷的情緒也是危險的。年幼的我們被家長教導如何處理議題及切割情緒,沒有人會再去提起那條魚和牠的離開,更別談牠何時來,牠是否適應良好這類的問題。活人跟逝者被迅速地切割,好像牠從來沒有在我們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註一)。
反而是年幼的弟弟會對某些魚的離世深感不捨,但是他對小魚的依戀在當時卻被家人誤解,家人咸認為弟弟的行為真是古怪而離奇。弟弟會特別地把魚的屍體埋在某一個花盆裡,並且為牠們立個小十字架,幾天後弟弟會去翻翻那盆栽,看看魚最後變得怎麼樣。我們會為了阻止他奇怪的行為,用為他好的觀點偷偷把弟弟認同的魚偷偷地挖出來扔掉。事後來看真是錯怪了未社會化的弟弟,他對這些魚真的有感情,他的失落是出自於真誠而不做作。是自以為是的大人和我們不能進入弟弟的世界,有問題的其實是我們,而不是難過的弟弟啊!如果那時可以有人可以替我們喊停,讓我們我個機會,給弟弟把哀傷用言語表達出來,不只是他的情緒可以被理解,我們也有機會為自己被封閉的情緒找到出口。

家中常見的方式2:不當回事、丟垃圾桶
家中體型較小的魚類,弟弟會替牠們舉行個人的告別式。而體型較大的魚類,牠們的最後一程並不是那麼地美好。記憶中我們家的大魚翻肚後。
「媽媽,大魚怎麼翻肚了?」我好奇的問了母親。詢問的當下,內心裡想的是「哎呀,家中花盆沒有辦法埋下這一條長長的大魚耶!」
「就拿報紙包一包,丟進垃圾桶裡。」母親沒有花太多時間回答,語畢轉身回廚房繼續原先手邊的工作。
對於媽媽的回應及處理方式,當下令我震懾許久,因為當時年紀還小,沒有辦法說出當下那種想是被困住的情緒,只是感到相當地困惑及猶豫。畢竟較大的魚在我們家跟我們互動的時間較長,負責餵食的我們也常以餵食牠為樂。經歷了牠們的意外告別,其實初見魚腹朝上的第一感覺是震驚,而向媽媽詢問的這個行為則是象徵自己的無助,甚至想挽回死亡的嘗試。
母命難違,我暫且擱置了好像沒有得到交代的情緒,依照大人指導行事辦理。時至今日,我依然記得將死掉的魚從魚缸裡撈出時,用報紙將屍體包裹起來,那指尖碰觸到魚的感受,即使隔著報紙也依然清晰。因為過去替牠餵食的是我,逗弄牠的是我,替牠換水清大便的也是我。那個曾經光滑且活蹦亂跳的觸感,在今日卻是在光滑中感到冰冷,無奈和震驚的豈只是手指跟心情。但所有的困惑和不解也隨著魚屍和報紙一起進了垃圾桶裡。
但即使是感到失落的我,在當時也沒有同理過曾經同樣感到失落的弟弟。我持續地嘲笑他的怪力亂神,而我偷偷地隱藏著自己的失落。我們兄弟在不同的事件中,悲傷都同樣地不被看見,彼此活在平行的時空裡。我的情緒並沒有被聆聽及撫慰到,但卻用著找代罪羔羊的方式轉移了自己情緒的焦慮和失落,回想起來,過去我展現出沒有絲毫遲疑和難過的世故,背後害怕的是遭受家人的排斥和批評。
話說回來,母親當時的指示放到今日來看並沒有錯,跟目前政府法規依據的“廢棄物清理法”的標準作業流程相同,就是「當垃圾扔掉」。相信這做法跟時下大部份父母親理解的一樣(註二)。
但在合法之外,家長們對家中孩子還有很多更貼心的空間,孩子們會自然地投放情感在家裡的寵物上,無論牠的體型多小或飼養的時間有多久。愈是表現對其死亡毫不在意的成員,其真實感受往往和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大相逕庭的。小孩們不說出內心難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察覺到環境並不友善和不安全,造成小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表達這複雜的感受,另一則是害怕說出來後的結果是換來被批評和嘲諷為軟弱是重要的因素。

家中常見的方式3:從忽略閉口不談、到成為默契禁忌
寵物離世除了難過,還常伴隨罪惡感的經驗,尤其在意外事件之後。前節提到跟我們緣分僅一週的小白,是讓我第一次滿懷罪惡感的寵物。
我們三個小朋友都很愛這個小傢伙。那時我們三兄妹的年紀都還很小,過度地玩耍往往造成對於寵物的傷害而不自知。例如,我們在家中會輪流捧著牠玩,只比我們手掌大一丁點的牠,不免有時候會從我們手上滑落發出難過的叫聲。我們生活都帶著小白一起,洗澡或是睡覺也一樣。但小時候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樣對小狗很危險。幾天之後小白開始有一些異兆,精神明顯變差許多,行動力降低,不太進食卻老是拉肚子。跟父親說明小白病徵後,父親帶著小白出門了,但牠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回來過。
父親將小白帶出門後幾天,
「小白怎麼了?」我禁不住好奇的問了父親。
「我帶牠回去原本那間寵物店,牠們說小白患了腸病毒註三,正在給獸醫治療中,不過會存活的可能性很低。」父親回答道。
接著我們就是一陣地沈默。儘管我內心還想繼續追問,不過心中一直覺得罪魁禍首是我,阻止了去探求真相。
年幼的我錯誤地以為是我帶小白一起去洗澡讓牠感冒而讓牠患上腸病毒。內心害怕說出真相會引來責罵的恐懼,令我從此沈默了。我不再追問心愛的小白那去了?不再追問弟弟妹妹是否和我一樣感到難過?我不敢在心中再遺留有小白的影子。這個祕密在心中一放就是幾十年。長大後才知道,原來事實跟想像根本不是同一回事,我平白地自責了幾十年。
這些苦和自責滯抑了許多朋友去談寵物的生死,特別是那些曾替愛貓或愛犬執行安樂死的主人們。我們很難跟沒有經驗的人去談這些將自己打入地獄般毀滅的選擇是如何決定,我們很難跟一般的人講述自己像是個劊子手的痛苦,我們不喜歡被自己或是外人定罪,除非我肯定可以被理解。
後來,我才知道不只是我選擇避而不談,全家人也一樣。
喜美接著小白離開後,到了我們家。牠是一隻神經質、好鬥且破壞力十足的狗狗,我們不時要向鄰居道歉和收拾善後,看管好牠成為了我們家最重要的工作。喜美成功地成為全家人目光的焦點。我們有默契似地不再提起小白,彷彿牠從來沒有來過我們家一樣。
還有一種不知道如何去提起的悲傷,叫做「走失」。因為寵物不確定是否死亡,要主人用悲傷哀悼來說出情緒,似乎也太過牽強。但走失卻實是一種關係的斷裂,且事件往往出於意料之外,導致的焦慮和難過也更為急切。
家中好動的小虎斑「花咪」是我們家第一個失蹤的寵物。年輕氣盛的牠經貓常溜出門挑戰當地野貓,身上沾著泥土或是帶著傷口都是常有的事,就像人類一樣,這些像是成為貓中英雄的必經過程,替牠清洗及塗藥的工作則是我們三個小朋友的工作之一。在替花咪整理好後,牠往往又會溜出去再戰個兩三天才回家,失蹤就是這麼發生的。
起初幾次的戰敗,我們還可以在別人家屋簷下或車底下找到花咪,我們靠著聽牠的呼救或是透過叫喚花咪的方式找牠。但那一天,花咪溜出去後卻再也沒回來。而對於花咪的失蹤卻是直到幾天後我們才意識到。我們全家人出動搜尋,找遍可以讓牠藏身或是過去曾經營就過牠的地方,我們會在清晨或深夜等人車稀少的時候嘗試呼喚牠。然而,我們尋找花咪的行動最終仍是失敗,我們再也沒有見過花咪的身影。
「失蹤」或是「走失」這兩個從來不曾出現在我們家字典中的字眼。無論是身為大人的父親及母親或是和身為小孩的我們都盡量避免說出這兩個字眼,我們唯一可以談論的就是何時再去找找看。這個話題隨著我們放棄搜尋後也跟著停止了,我們像是有默契一般地不再去談論花咪,如果有人提起可能的憾事,往往沒有人敢在接著搭腔回應。回想起來,某一部份原因在於我們彼此心中都還抱持著最後一絲有一天花咪會再次出現在家裡大門口的希望,所以我們沒有認定花咪以死亡的形式離開我們,為此,彼此都失去了為對方哀悼的機會。
另一個讓我們得以繼續開心地活下去的方式則是將焦點貫注在另一隻寵物身上。那段期間我們思索如何不讓貓咪再跑出去的方式,那是一場嚴峻地馬拉松比賽,我們對抗著牠的殷切呼喊。在互別苗頭的過程中,我們逐步地遺忘了牠的兄弟。
再次遭遇家中寵物失蹤約莫是十年後,那一次家父的悲傷卻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如鋼鐵般堅強意志的父親那一聲長長的嘆息聲。
當時我正在高雄攻讀研究所。我照慣例地打電話回家報平安,電話那頭是父親。他心不在焉加上欲言又止的口氣讓我感覺有點古怪於是問道:
「有發生什麼事情嗎?怎麼你的聲音聽起來怪怪的。」
「沒什麼啦…只是,喜美前幾天走失了…」父親起初避重就輕說著。
「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我對於父親的回答感到焦急和質疑。
「啊就那天一樣帶牠去五股散步,我沒有綁繩,車門打開牠就衝出車子,我在停車,一時沒辦法追上牠,然後就找不到牠了。」父親緩緩地說了事發經過,聽的出語氣中帶著遺憾和悲傷。
語畢,話筒的兩端沉默良久,時間像是靜止一般,我們都不知道能說些什麼。
「我還會再去找找,你就繼續專心地唸書吧!」父親打破了沉默,這通電話也結束於此。
電話結束後心中有一種莫名的傷感,在跟著室友借根煙抽時分享剛剛這通電話。過去我一直以為我是替喜美而感到哀傷,一直到後來才知道其實更令我覺得酸楚的是因為感到自己無法安慰父親痛楚而產生的失望,以及察覺到自己對於無能為力的弱小而自責的三層情緒。
所以,避口不談、迴避和遺忘的對應是有其功能的,至少在短期之內可以避開衝突和情緒張力。這也是大多數人常對應的方式之一,俗話說:「時間會改變一切」。但是,避口不談、迴避和遺忘也會讓我們失去了自我探索和深度溝通的機會,家庭成為一個能同甘但不能談苦的環境。小孩不能好好的談論悲傷,父母親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跟小孩談論大人自己的悲傷。
責怪家長是毫無意義的,父母親過去也是這樣被教導,他們只是無意識地遵照著上輩人的前例學習。現在該是我們自己為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以更多的接納和覺察相伴,以理解和寬恕重整上下兩代對各種情緒的溝通。
無論是刻意地把悲傷忘掉,或是選擇絕口不提,亦或是將注意力移轉到其他目標(人/ 事/ 物),選擇再養另一隻寵物當作替代品等,藉由前述這些行為來試著避免自己在精神上可能要面對的痛苦、焦慮、罪惡感等。對於這種負面的情緒或感受,以壓抑或否認的方式來因應是佛洛依德所謂的心理防衛機轉 (Defense Mechanism)。 適當的機轉是維持大多數人正常時的心理健康狀態,是一種天生且重要自我保護方法。
然而,心理防衛的機轉方式有很多不同種類,可以從簡單到複雜,由消極的逃避和自我欺騙到積極的轉化和昇華。但有時心理防衛機轉不足以因應現實的遭遇,可能引發心理的痛苦甚至病態的結果。但心理防衛方法也是可以透過後天學習來改變,我們都可以做到以更高層的方法使自己感到寬慰和平衡,且同時維持著心理健康。
以我的家庭來說,面對寵物離去的痛苦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否認和壓抑,在無意識中拒絕寵物死亡帶給家人心理的痛苦;而家長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拒絕討論小孩對死亡的困惑和猶疑,對於寵物的死亡往往只簡化成為遺體的處理,而無意觸碰心理難過的情緒。
父母拒絕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感受,他們拒絕的方式時而以發怒的形式禁絕談論死亡和痛苦。而這些示範,慣例地以身教的方式複製在小孩身上,孩子們在家長無意識中被剝奪感受和表達悲傷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表達悲傷或難過是會令自己困窘也同時會令對方感到難堪的行為。另外,面對處於周遭不友善的回應,我們很快就學到企圖表達悲傷是一件危險的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