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那魯灣 | 誠品線上

聽見那魯灣

作者 楊士範
出版社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聽見那魯灣:人類歷史發展對於「視覺」愈來愈重視,而對於「聽覺」則不知不覺的忽視了,對此,學者們便開始反省這種「視覺」的思維方式之侷限,希望「透過聽覺文化和所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類歷史發展對於「視覺」愈來愈重視,而對於「聽覺」則不知不覺的忽視了,對此,學者們便開始反省這種「視覺」的思維方式之侷限,希望「透過聽覺文化和所謂『音景』( soundscape )來了解人類的文化和歷史。本文書寫的出發點也是如此,透過音樂社會學的角度,省思戰後原住民民謠的誕生及傳播過程,尤其都會區流傳的原住民歌謠。同時也著墨於諸如原住民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原住民詩與歌謠之間的轉換議題、原住民傳唱填詞與即興創作的特性等議題。 本文的書寫安排簡述如下。本文第二單元,論述原住民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以當原住民遇到文字啟始,然後討論書寫與權力的密切關係。並探討戰後1980年之後原住民「用筆來歌唱」、「用筆來抗爭」奮起的這個新時代。接著,本文第三單元探討原住民詩與歌謠之間的轉換的問題。這些詩,很早便道出原住民頻繁城鄉遷徙的流動現象,及描繪出1970年代以來原住民社會所經過的大變化,本單元,選擇莫那能、瓦歷斯 • 諾幹、胡德夫、溫奇及林志興這幾位男性原住民詩人,談談他們的詩作中的「都市原住民」圖像,及他們的詩轉換成歌謠的社會脈絡。 再接著,本文第四單元,將追問戰後原住民民謠的誕生與傳播的幾個重要機制。第一個活泉,是來自原住民林班歌的創作與傳唱。第二個活泉,是來自救國團康樂活動中的原住民歌謠的採集與傳唱。第五單元談原住民傳唱填詞與即興創作的特性。舉原住民歌謠善用虛詞或襯詞、林班歌的組合拼貼或「親愛的 …… 」運用為例,詮釋原住民音樂工作者,如何用各種樂派的音樂與歌詞,從原來的環境中抽離後重新組合,創作成新的音樂。 本文第六單元談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傳唱文化史。一開始談台北都會中的原住民樂團歌謠創作狀況,從圖騰樂團的歌曲創作談起,而後進入北縣原民樂舞及民謠,尾聲來自北縣原著民「違建」聚落底層的聲音。他們正為了就地居住權而抗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台灣彰化人。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行政院原民會專案研究員、永和社區大學兼任講師、實踐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現為政治大學社會學博士生。著作有《 平和排灣族、城鄉遷移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北:稻鄉)、《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 (台北:唐山)、《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干年的台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台北:唐山)、《 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 (台北:唐山)。

商品規格

書名 / 聽見那魯灣
作者 / 楊士範
簡介 / 聽見那魯灣:人類歷史發展對於「視覺」愈來愈重視,而對於「聽覺」則不知不覺的忽視了,對此,學者們便開始反省這種「視覺」的思維方式之侷限,希望「透過聽覺文化和所謂『
出版社 / 正港資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552533
ISBN10 / 9866552535
EAN / 9789866552533
誠品26碼 / 2680471374008
頁數 / 16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