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皇權: 中國歷代天子鬥爭史 | 誠品線上

血染的皇權: 中國歷代天子鬥爭史

作者 王振興
出版社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血染的皇權: 中國歷代天子鬥爭史:皇子,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幸運與悲催,抗爭與妥協,瘋狂與無奈……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灕盡致的體現。身為人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皇子,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幸運與悲催,抗爭與妥協,瘋狂與無奈……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灕盡致的體現。身為人子,他們鮮有機會體味人世間的父子親情;身為人臣,他們鮮有機會表達個人的思想與主張;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鮮有機會獲得自由、權力與尊嚴。因為他們的父親是皇帝,所以他們成為高貴的皇二代,但也正因為生在帝王家,所以他們的命運分外復雜、耐人尋味。 《中國皇子的八種命運》以正史為藍術,從中國古代數以千計的皇子中遴選出三十六位有特殊事跡的人物,分別作傳。按其相同或者相近的命運,將此三十六人分成「接班太難、同室操戈、出逃國外、附庸風雅、天之驕子、另類皇子、活得精彩、死的窩囊」八種類型,分別展現他們人生中獨特的悲與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振興男,1988年生,河北邯鄲人。畢業於河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專注於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與近代學術史研究,現任教於四川省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商品規格

書名 / 血染的皇權: 中國歷代天子鬥爭史
作者 / 王振興
簡介 / 血染的皇權: 中國歷代天子鬥爭史:皇子,是一個特殊的人群,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幸運與悲催,抗爭與妥協,瘋狂與無奈……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灕盡致的體現。身為人子
出版社 /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704755
ISBN10 / 9869704751
EAN / 9789869704755
誠品26碼 / 268173262500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這是一個特殊的人群。

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群。

幸運與悲哀,抗爭與妥協,瘋狂與無奈……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天潢貴胄」生來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孩子。貧窮、飢餓與他們無緣,考試、工作更與他們無關,那些常人需要費盡周折,嘗盡艱辛才有可能掙來的榮華富貴,他們早在娘胎裡就得到了。他們是含金握玉的來到這個世上。但其實拋開這層表像,用心去體悟他們的命運之時,我發現,皇子是一群十足的可憐蟲。

身為人子,他們鮮有機會體味人世間的父子親情;
身為人臣,他們鮮有機會表達個人的思想與主張;
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鮮有機會獲得基本的自由、權力與尊嚴。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因於造就和埋葬他們的皇權政治。

皇權政治,即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格局和形態。在皇權的支配之下,經濟、文化皆為附庸,至於皇子,更是徹徹底底的皇權附屬物,其地位與特權完全來源於皇帝。他們的興衰榮辱,甚至性命,都與皇權休戚相關。

他們是距離權力之巔最近的人群,也是最遠的人群。

說最近,是從空間考量,說最遠,是從本質考慮。「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至少從理論上宣告:在皇帝面前,皇子與廣大臣民別無二致,皆為奴僕。皇權政治呈現出一點、一線的格局。皇帝是那個高高在上的點,奴僕是那條筆直而又有些曲折的線。

君民關係與君臣關係是皇權政治下的兩大重要課題。從君主的切身利益來考慮,顯然是臣子對其權位的威脅更加的直接和顯而易見。因此,君臣關係是皇權政治中的首要關係。

君臣關係的基本線索是尊君抑臣。君主要集權,勢必要侵奪臣子的權力,其中當數那些與君主「親」、「愛」、「信」的臣子對君權最具威脅,是需要君主首先提防的。那些理應是「至親」、「至愛」、「至信」的人也就是妻妾子女。

家天下時代,國家為帝王一姓之私產,基本繼承制度為父死子繼制,皇子具備承繼大統的合法資格,這相對於那些有著篡位野心的異性臣子顯然更有優勢;從人身關係上考慮,有較多機會親近君主的皇子,在弑君謀逆的時候也更加方便。

因而,皇子的身份就顯得很微妙了。從宗法角度來看,他們是君主的親生骨肉,可謂至親;從權力格局來講,他們是與君相對的臣子。那麼,這兩種關係孰輕孰重呢?從皇權主義理論和歷史態勢來看,顯然是前者服從於後者。

韓非將這種關係說的很露骨,即「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於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傳趙王而餓主父。」因而,即便是親生兒子也不能相信。

對於君主而言,父子關係與夫妻關係,歸根結底就是「利」。即便是正妻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或有欲其君之蚤(通「早」)死者。」

父子關係已經十分緊張,那些嗜權,貪利,試圖固寵的后妃也參與了進來。為了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早日接班,這些女人不惜對丈夫痛下殺手。

對於這種有悖人倫的現象,韓非的解釋很直白:並不是弑君之人憎恨君主,而是因為君主的死可以為其帶來利益。即「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人情敗給了利益,當君主的存在,影響到了妻子,兒女的利益之時,利害之爭便會超過情感

既然父子關係成了猜忌與防範,我很質疑他們之間還剩下幾分親情。

伴隨著皇權的擴張與強化,皇子地位呈現出日漸衰微的趨勢。這從皇子之首,即「太子」的命運可以看出。作為國之儲貳,帝國的第一接班人,太子在皇權政治的前期曾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他身居東宮,設官建制,並配有一定的武裝力量。而且,太子時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延攬人才,擴充實力。不少臣子也半推半就投入未來君主的懷抱,以期日後飛黃騰達。

既然對於君主的威脅最大,那麼皇子的處境也就最危險了。

人們常用「伴君如伴虎」來形容侍奉君主的危險。零距離的接觸,使得皇子較之普通臣僚,更容易成為皇權政治的刀下之鬼。此時,「天高皇帝近」的觀念現實成為實際存在狀態。面對皇帝,他們發現這個父親有異於常人,不能從人性的角度去考量。

皇子的存活率很低,即便成人,亦難以善終。一旦涉足權力,即會遭到猜忌。若是才華外露,自然招致皇帝的嫉恨與打壓,小命難保;若是庸庸碌碌,又會招致皇帝和敵對勢力的詆毀與攻擊。總之,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特別是那些佔據太子之位的皇子,就更是戰戰兢兢,如坐針氈了。

隨著年歲的增長,一些皇子權力欲望膨脹,拉攏勢力,勾心鬥角,甚至急於搶班奪權。使得君主若有芒刺在背,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後快。

這種對皇帝權威的威脅與挑戰,必定會遭到無情的打壓。於是,有的皇帝裁撤東宮僚屬,有的安插眼線,有的取消太子特權,有的甚至直接將其廢黜或誅殺。到了最後,雍正皇帝則是採取秘密立儲的方式進行傳位元,對於皇子的提防可謂到了極致。

其實,待到百官之首的丞相遭到廢除,那些飽讀詩書,標榜道德的漢族官僚欲做「奴才」而不可得的時候,皇子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們是生長在宮城內的高級囚徒。

本書寫作,以《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中記載有皇子事蹟的篇章為藍本,從數以千計的皇子當中遴選出了三十六位人物,分別作傳。他們當中,有文采斐然者,有武藝超群者;有修成正果者,有遺憾出局者;有悲天憫人者,有兇殘成性者;有唯唯諾諾者,有驕橫跋扈者;有安邦定國者,有荼毒天下者;有轟轟烈烈者,有窩窩囊囊者;有超凡脫俗者,亦有俗不可耐者。為了便於讀者閱讀,特打破朝代限制,據其共同特點,將人物分成了八大章節進行論述,也可以理解這就是皇子的八種命運。

在這裡,我不得不讚嘆太史公的偉大。諸多史書當中,唯有他筆下的皇子是那樣的個性鮮明,活靈活現,富有人味。這讓我在書寫漢武帝之前的幾位皇子之時,省力不少。我自信,那些篇章也是最出色的。初次捉筆,必定充滿許多不足之處,期待讀者的批評指教。

試閱文字

內文 : 壹、接班太難

母親短視父拋棄,劉榮命喪中尉府

漢景帝劉啟長子

在皇權世襲制時代,選立接班人算得上是頭等大事,這直接關係到皇帝私產的繼承與穩定。太子亦被稱之為「國之根本」,應當儘早確定,以安天下人心。

漢景帝的原配皇后薄氏患有不孕症,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因此就只能從庶子當中挑選接班人。前元四年(前一五四年),景帝根據「無嫡立長」的原則,冊立庶長子劉榮為太子。

為了將太子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帝國接班人,景帝特意挑選魏其侯竇嬰做兒子的老師。魏其侯不僅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而且是竇太后的侄子,在朝中威望很高。由此可見景帝對太子的教育問題很重視。

推崇儒術的竇嬰很是賣力,為太子傾注了大量心血;學生也很爭氣,品學兼優,深受老師好評。然而,這樣一位被家長和老師寄予厚望的孩子,卻因為母親的短視與愚蠢而喪失了大好前程,更由於父親的拋棄,而直接丟掉小命,不禁令人惋惜。那麼劉榮的母親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呢?她到底犯了哪些致命錯誤呢?

「諸呂之亂」被平定後,臣子們商量著選任下一屆國家元首。齊王劉襄與弟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出力最多,朝中大臣卻以齊王劉襄之舅駟鈞為人兇殘,為防「呂禍」重演為藉口,而將齊王兄弟踢出候選行列。他們盤算著,代王劉恒的母親薄姬比較安分,娘家人也沒什麼勢力,殺傷力較弱,而代王不僅處事低調,還是所剩高祖兒子中的老大,於是共同擁立代王為新一任國家領袖,即漢文帝。薄姬此刻也「母以子貴」,升格為皇太后。

薄太后眼見著兒子做了皇帝,孫子劉啟還缺個媳婦,便效仿當年呂后的「劉呂配」,玩了出「劉薄配」,把一個娘家孫女指配給劉啟作為正娶妻子,借此抬高娘家的地位。劉啟雖不樂意卻也不敢執拗,因為父親可是個大孝子,對奶奶的話那是言聽計從,若是惹了老太太不高興,說不定太子之位不保。

西元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接班,是為景帝。太子妃薄氏也順理成章成了皇后,可卻一直無法生育。她本就因為是太后許配給景帝的,因此不得丈夫景帝喜愛,加上又沒能生下龍子,這就註定了她的悲慘下場。果然,待到薄太后一死,薄皇后便被景帝廢黜,四年後鬱鬱而終。

后位空懸,景帝的其他女人都在眼巴巴地盯著這個位子。然而,景帝似乎並不著急。按常理,太子劉榮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定下來了,若是依據「母以子貴」的原則,應該把太子的生母栗姬扶為正房。可景帝並沒有這麼做。這似乎是在傳遞一個資訊:皇后待定!於是後宮的女人們開始想入非非了!

太子劉榮的生母栗姬,性情高傲,仗著老公的寵愛,目空一切,如今自己的大兒子又成了太子,更令她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分。栗姬尋思著:皇后的位子早晚是我的!她雖是個醋罈子,但最令她最妒恨的女人卻不是丈夫的其他妻子,而是長公主劉嫖。這個女人可不一般,她是景帝的親姐姐,竇太后的獨生女。因封地位於館陶縣,故稱館陶長公主。

劉嫖的名字總是讓人浮想聯翩。此處「嫖」字發一聲,而不是二聲,是勇健輕捷的意思,可以和「驃」字通假。她有兩個弟弟,大弟劉啟做了皇帝,小弟劉武被封為梁王。為了討好皇帝,劉嫖投其所好,常常向他進獻各地海選出來的美女,使得姐弟倆的關係很是親密。長公主也倚仗著老媽的寵愛和弟弟的縱容,出入宮闈,為自己和夫家攫取權利。

然而,長公主並不滿足於現有的地位與權勢,為了謀求利益的最大值,她開始進行一項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深謀遠慮的長公主看著自己那漂亮的女兒陳氏,心生一計:即通過政治聯姻,以穩固並提高自己的顯赫地位。

劉嫖首先盯上了太子劉榮。

將寶壓在帝國接班人身上,這無疑是一項極富戰略眼光的投資,也體現了長公主作為一個風險投資人的膽量和氣魄。倘若能夠搶下這門親事,陳氏將成為太子妃,劉嫖也成了皇帝的親家婆。有朝一日,太子即位,陳氏就是皇后,劉嫖便是皇帝的丈母娘了,這個劉瓢還真會打算盤。

一日,長公主樂呵呵地跑到栗姬的住處,前來洽談親事。栗姬看見這個女人火氣就上來,心想:要不是妳成天給皇帝送那麼多的狐狸精,皇帝肯定天天都來我這兒過夜!但又想伸手不打笑臉人,且看她今天能耍出什麼花樣!

劉嫖厚著臉皮,一陣寒暄之後,遂將心中盤算已久的想法說了出來:好弟妹,若是將陳氏嫁給太子,你我結成兒女親家,豈不是親上加親的好事!自視甚高的栗姬冷笑道:開什麼玩笑?我的榮兒將來可是要做皇帝的,妳家陳氏怎麼能配得上!劉嫖一聽這話,羞得簡直無地自容,二話不說就拂袖走人。

當嘴上占了便宜的栗姬正在為自己的「勝利」洋洋得意時,愚蠢的她怎麼也沒想到得罪了這個大姑將會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長公主碰了一鼻子灰,憤怒難耐!她心想:我堂堂陶館長公主,當今太后的獨生女,皇帝的親姐姐,有心跟妳結這門親是瞧得起妳,覺得妳家兒子是太子,也算門當戶對,又是親上加親的好事。妳竟然敢給我臉色看,走著瞧!遭受羞辱的長公主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不識相的弟妹整到永世不得翻身,兒子也別想著當太子。

碰壁的劉嫖並未灰心,她依舊盤算著給女兒找個好婆家。這時,她想起了親家婆王美人,也就是兒子的岳母。劉嫖有兩子一女,二兒子名叫陳蟜,娶得就是王美人的小女兒隆慮公主。此時的王美人正在得寵,兒子劉徹也很討景帝的喜愛,四歲的時候就被封為膠東王了。極具戰略眼光的劉嫖意識到這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潛力股。於是,長公主轉而和王美人洽談此事,欲將陳氏指給劉徹。工於心計的王美人一聽這個計畫,很感興趣,二人隨即結下了這門親事,並達成了如下共識:雙方將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為劉徹早日當上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這次政治交易意義非凡,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權力運作,更是直接改變了歷史。長公主的特殊身份,加上王美人的陰險狡詐,可以說是雙劍合璧,天下無敵。兩個女人一共只用了四招即將對手打倒在地,完成了這次扭轉乾坤的豪賭。

第一招:貶低敵人

這個層級低的工作不能由王美人來做,因為這樣容易引起別人的猜忌,但是長公主就比較適合這個工作了。她是一個嫁了人的公主,於後宮爭鬥有利,又是皇帝的親姐姐,說起話來自然方便許多。於是常常出入宮廷的長公主逮著機會就對栗姬大加詆毀。

其中有這麼一次,她對皇帝說:「那個栗姬啊!心眼可小了,常常妒忌別人。每次遇到陛下的寵姬之後,栗姬便讓侍者在背後咒駡他們,還吐口水,別提有多噁心了。我還聽說,栗姬為了勾引陛下,竟然學了很多歪門邪道的「媚術」。」景帝最忌諱的就是後宮之人沾染巫術,聽了姐姐的話,對粟姬的一股厭惡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招:吹捧自己

王美人是一個離婚再嫁的女子,自然閱歷豐富,極富戰鬥經驗。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早在懷有劉徹的時候,她就曾對景帝說過不切實際的話。王美人對景帝說,夢見有一輪紅日撲通一聲掉進了自己的肚子裡。即在暗示丈夫:我懷的孩子可不一般。飽受封建迷信毒害的景帝對此深信不疑,因而對王美人母子的印象一向不錯。

使出第一招說壞話後,皇帝就已明顯疏遠了栗姬,但這並不意味著王美人母子就會受到特別青睞。而且,光靠她一人自吹自擂顯然是不夠的,於是長公主再次披掛上陣了。她見了皇帝就開始誇王美人母子:母親心地善良,賢慧端莊,兒子聰明機靈,敏而好學……反正有什麼好話就說什麼!

正所謂:謊話重覆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別管這句話在其他地方是否適用,反正放這裡絕對是沒錯。景帝成天聽姐姐這麼稱讚王美人母子,對他們的印象自然更好了。

第三招:借刀殺人

經過二女的聯合行動,鋪陳工作此時已經做得差不多了,所缺的就是一次引發爆炸的機會,但她們很快就等到了。

景帝有一回病得很重,連他自己都擔心挺不過去,情緒低落的他試探著向栗姬說起了身後之事:待朕百年之後,還希望妳能夠善待那些其他夫人所生的孩子啊!心直口快的栗姬一聽這話,立刻拉下了臉,嗲聲嗲氣地嚷嚷道:「你怎麼在我這裡還惦記著別的女人啊,我憑什麼照顧別人的孩子啊,他們又不是沒媽,哪用得著我去發善心。」

原本對栗姬尚存念想的景帝一聽這話,真是既失望又惱恨,本欲發火,但又因考慮到自己的形象問題而把怒氣強壓了下去。景帝在栗姬那兒碰了釘子的消息,迅速傳到了王美人的耳朵裡,這個外表美豔,內心毒辣的女人很快想出了一招陰險的技倆。

王美人對丈夫的脾氣了解的很透徹。景帝是那種有了脾氣卻在心裡憋著,不輕易發洩的人。但這種人一旦發起脾氣來絕對要比常人來的更加猛烈。如今,丈夫因為栗姬的事情正在氣頭上,心裡憋著一把火無處宣洩。王夫人心想:何不趁此時機再添一把火,火上加油一番,或許能趁此機會將栗姬一次打翻在地!

王美人隨即暗中派人去拉攏一些大臣抓緊時機向皇帝奏請冊立太子生母為皇后。不明內幕的臣子們還以為這是皇帝的意思,爭著搶著要抓住這個邀功領賞基會。經過選拔,主持外交工作的大行令幸運中獎,糊裡糊塗地就充當了王夫人的炮灰。

他上奏景帝:古人云:母以子貴。如今儲君已定,可太子的生母卻還沒有名號,臣懇請陛下早日冊立栗姬為皇后,以安人心。

正在生栗姬氣的景帝,一聽到這話,壓了很久的怒氣終於憋不住了。他馬上聯想到此舉必定是栗姬指使這幫傢伙來要封的,妳想要,朕偏不給。景帝怒斥:「這難道也是你可以管的嗎!來人,拖出去斬了!」殺了這個多嘴的大臣之後,景帝仍不解氣,繼而將怒氣轉向了栗姬的兒子劉榮,可憐的太子隨即被貶為臨江王。就這樣,劉榮四年的儲君生涯就這樣莫名的到了盡頭。此事發生在景帝前元七年(西元前一五○年)四月。

聽聞兒子被廢的栗姬成天嚷嚷著要面聖叫屈,可景帝對其已經厭惡至極,理都不想理。丈夫的拋棄和兒子的罷黜,令這個內心脆弱的女人徹底喪失了活著的念投,不久之後即憂鬱而死。

栗姬母子的倒臺,也昭示著另一對母子的崛起。景帝正式冊立王美人為皇后,膠東王劉徹為太子,陳氏成了太子妃。正如太史公所說:栗姬的被害,使得王氏心滿意足。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第四招:斬草除根

被下放到臨江國(國都為今湖北江陵市)的劉榮並沒有消沉,他把滿腔的冤屈轉化為無窮的動力,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興利除弊,在封國內贏得了很高的人氣,深受國民愛戴。

但有人卻仍在惦記著他。

俗話說: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錘。即便當權者沒有指示要將已經失勢的政敵徹底剷除,那些投機分子也會羅織罪狀,落井下石,借機向主子邀功獻媚。

景帝中元二年(前一四八年),有人告發臨江王劉榮,罪名是:在擴建王宮的時候侵佔了宗廟的地盤。這是一項可大可小的罪過,說大了是違制,應當處以極刑;說小了不過是皇子的一點過失而已,關鍵要看法律的制定者和仲裁者——也就是皇帝的意願了。

聽到舉報之後,景帝下令劉榮立即進京。正要出發的劉榮剛一上車,喀嚓一聲,車軸竟然斷了,這可是不祥之兆。送行的百姓看到這一幕後,紛紛落下了眼淚,嗚咽著說道:「我們的國王再也回不來了!」

誰知竟然一語成讖,悲劇應驗了。

景帝將兒子劉榮召回京城,一沒讓他進宮,二沒把他交給主管皇家事務的宗正府,而是直接將他扔給了下手狠辣的郅都。景帝此舉,無異於送羊入虎口。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為人剛直不阿,堅決維護皇帝權威,愛好打擊權貴豪強,並以此揚名立萬,人稱「蒼鷹」。此時正在擔任中尉(首都警備司令)。

劉榮一進長安就被傳喚到中尉府問訊,郅都絲毫不留情面,上來就是一陣恐嚇。貴為皇子,長於深宮之中的劉榮哪見過這種情勢,嚇得差點尿了褲子。劉榮請求郅都給他刀子(當時使用竹簡記事,刀子用來刮去錯字)和毛筆,想要直接寫狀子向父皇申訴。早已得了命令的郅都自然不會答應,反而將他收監看押。

聽到臨江王遭難的消息,竇老太后心疼孫子,便讓太子當初的老師魏其侯竇嬰偷偷地把刀筆送了進去,劉榮一把鼻涕一把淚將自己的冤屈寫了出來,隨後便自刎而死。劉榮死後,許多百姓都為這個孩子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就連燕子似乎也在為他哀悼,紛紛銜著泥土放到他的墳墓上。也不難看出,正是景帝這個狠心的父親將劉榮送上了黃泉路。那麼,景帝何以至此呢!

獨裁者的所作所為是不能用常人邏輯去推斷的。簡而言之,帝國的利益,其實就是帝王的私利,當這些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的心中沒有什麼親情、愛情和友情,所想的只不過是如何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如何才能永保自己的這份家業,未達這一目的,一切在所不惜。因而造成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著父子、母子、兄弟互相殘殺的悲劇。

新太子劉徹此時年僅九歲,而景帝的身體一向不好,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留下一個羽翼未豐的幼年天子該如何是好。已經成年的劉榮不僅曾經當過太子,而且有著不錯的風聲,對朝政頗具影響力的竇老太后亦對這個長孫很是疼愛。

但景帝想的卻是詭譎多變的政治鬥爭。當初是他將劉榮貶到臨江國,萬一劉榮造反怎麼辦?即便劉榮沒這想法,萬一朝中有人擁立他怎麼辦?基於以上考慮,劉榮不得不死。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以正史為藍術,從中國古代數以千計的皇子中遴選出三十六位有特殊事跡的人物,分別作傳。按其相同或者相近的命運,將此三十六人分成「接班太難、同室操戈、出逃國外、附庸風雅、天之驕子、另類皇子、活得精彩、死的窩囊」八種類型,分別展現他們人生中獨特的悲與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