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眼中的法蘭西: 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 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 | 誠品線上

華人眼中的法蘭西: 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 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

作者 陳三井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華人眼中的法蘭西: 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 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本書特色1.蒐羅二十世紀初以來,這一百年間將近百位華人遊覽法國的見聞和回憶。2.這群華人的身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1.蒐羅二十世紀初以來,這一百年間將近百位華人遊覽法國的見聞和回憶。 2.這群華人的身分各有不同,舉凡移工、留學生、外交官、記者、藝術家等等,體驗了多采多姿的法國。 3.耳熟能詳的人物:梁啟超、錢鍾書、徐志摩、林獻堂、周恩來、巴金、蔣勳等。 內容介紹 跨越百年,來自近百位華人的第一手觀查, 看見不同身分的華人如何與美麗與憂愁的法蘭西邂逅,撥開遙遠法國的神秘面紗。  明知只是螳臂擋車,梁啟超仍為了捍衛國家尊嚴遠赴法國?  改革中國迫在眉睫,周恩來竟堅持赴法旅遊奠定共產思想?  法國畫壇競爭激烈,趙無極卻成功立足甚至獲得巴黎爵位? 二十世紀初至今,無數華人離開家鄉,前往遙遠的異邦──法國。有些人是參加戰爭的移工、公費補助的學生;有些人則是因公赴任的大使、外派駐點的記者。他們的出身、地位不盡相同,可是都留下了各自生活在法國的所見所聞。本書作者陳三井蒐羅了將近一百位遠赴法國華人的見聞、遊記,他們從讚揚法國文明、科技的進步,到分享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展現彼此對於法國深刻、多元的觀察和體驗。 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陳三井教授,結合多年來的研究與親身經驗,爬梳大量史料與旅法華人留下的文字,透過他們的筆墨,帶領讀者回溯,重建百年來法國的變與不變,讓我們能夠全面了解法國的國情,更影響了至今的社會如何看待法國文明!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以澎湃的熱情與史學家的毅力,鉅細靡遺地搜集並紀錄二十世紀以來,自民國初期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以及跨海遠赴法國圓夢的華工、藝術家、留學生等人物的風采。多虧了陳先生匯聚各家之言,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人眼中的法蘭西全貌。這也使得此書彌足珍貴。 ──彭怡平 旅法作家/藝術家 拜讀大作可客觀了解旅法華人的珍貴經驗與貢獻,藉以多方認識法蘭西,殊值參考與省思,誠為「至感愉悅,無限欽敬」! ──呂慶龍 前駐法國臺北代表處代表、駐海地共和國大使 本書匯集眾多旅法前輩直指核心的多元觀點,是進入奧妙法國世界的超強加速器。 ──崔巧臨 駐普羅旺斯辦事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三井陳三井 1937年6月生,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1960),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1968),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系主任。 退休後,曾任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著有《近代外交史論集》、《現代法國問題論集》、《國民革命與台灣》、《台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華工與歐戰》、《近代中法關係史論》、《勤工儉學的發展》、《近代中國變局下的上海》、《中山先生與法國》、《中山先生與美國》、《舵手與菁英》、《中國躍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迢迢密使路》、《八十文存──大時代中的史家與史學》等專書二十餘種暨學術論文逾百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緒言 第一章 旅歐留法先驅者的法國影像 民初旅歐留法啟蒙哲士 鼓吹到法國留學的六大理由 第二章 歐戰華工逐夢法國 華工參加歐戰的想像效益 華工在法的困境 孫幹《華工記》中的法國見聞 第三章 基督教青年會志工助華工築夢 基督教青年會緣起及其四元目標 晏陽初與《華工週報》 眾志成城為華工圓夢 第四章 留法勤工儉學生所見的法國(上) 周恩來在法國騰飛 徐特立推崇法國教育 蔡和森從師萬里外 陳毅見證一頁勤工儉學痛史 第五章 留法勤工儉學生所見的法國(下) 關山渡若飛 鄭超麟苦悶想飛 工讀理論健將趙世炎 勤工儉學的模範生沈沛霖 第六章 里昂中法大學生在法國 鄭彥棻在法國的留學生涯 戴望舒所要尋找的生命印記 李治華的文學翻譯世界 張若名批判法國帝國主義 第七章 中國青年黨人在法國的活動 曾琦在法國創立中國青年黨 李璜樹立留學法國的典範 左舜生見聞雜記中的法國 李萬居為救360萬台灣人而留學法國 第八章 兩岸外交官筆下的法國觀 梁啟超《歐遊心影錄》所見 顧維鈞的法國觀 陳雄飛的法國文化體驗 張錫昌暢論法國人 吳建民對法國的認識 第九章 無冕王筆下看法國 楊孔鑫的《兩城憶往》 楊允達夢迴巴黎 李在敬憶法國舊事 第十章 藝術家筆觸下的法國 席德進論評法國藝壇 朱德群在法國的繪畫人生 陳錦芳在巴黎觀畫迴響 蔣勳趕上法國那叛逆的年代 趙無極融合東西文化 第十一章 文學家筆下的法國 李金髮一覺巴黎春夢 朱自清畫龍點睛遊巴黎 巴金的艱困法國行 傅雷從法國文學吸取養分 第十二章 「巴黎浪蕩子」的快意留法人生 東方「浪蕩子典型」:徐志摩 虛耗光陰、埋沒自己的常玉 「性學博士」張競生的豐富羅曼史 陳寅恪遊學歐洲不攻學位 錢鍾書為何不在巴黎念學位 第十三章 西行黃魔笛談法國 王效蘭喜歡法國人的浪漫 周錦成暢論法國學風 「橋樑人」樂異的「法國謎」 溫州人在巴黎傳奇:柯國淳 第十四章 臺籍官員士紳的法國見聞 林獻堂的法國見聞錄 台北市長高玉樹的巴黎行 第十五章 情深似海:留法前輩長憶法國 李書華和他的《碣廬集》 李宗侗的歐戰見聞 盛成論留法勤工儉學 留法脫胎換骨的黎東方 周蜀雲的《西窗散記》 第十六章 情繫法蘭西:二十世紀六○年代的留法學生 戲劇家馬森的法國情緣 郭為藩的法國教育觀 陳三井論法國民族性兼議巴黎大學城 張寧靜的《愛在塞納河》 鄭向恆的《歐遊心影》 第十七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留法新銳眼中的法蘭西 彭怡平的《這才是法國》 法華女作家楊翠屏品評法國「浪漫」 謝芷霖在法國的流「浪」與「漫」遊 林樺眼中的「高盧雄雞」 法國總體面向觀 法蘭西的智慧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華人眼中的法蘭西: 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 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
作者 / 陳三井
簡介 / 華人眼中的法蘭西: 從華工、留學生、記者到外交官, 橫跨二十世紀的旅法見聞:本書特色1.蒐羅二十世紀初以來,這一百年間將近百位華人遊覽法國的見聞和回憶。2.這群華人的身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533316
ISBN10 / 9570533315
EAN / 9789570533316
誠品26碼 / 2682031081005
頁數 / 43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孫幹《華工記》的法國見聞
  
十五萬參戰華工,大部分應募者除四百位大專畢業生充當翻譯外,多為目不識丁的農民和工人,他們連家書都有勞基督教青年會的幹部代寫,更不可能留下日記作見證。像山東人孫幹留下《華工記》,真是萬不得一,十分難得之事。

孫幹其人其事
孫幹(1882-1961),原名寶楨,字祝枕,生於山東淄博和尚坊的一個耕讀世家。其父孫炳杏以教書為生,先祖孫之獬在明清時期為官,官至兵部尚書。
孫幹自幼受父兄影響,聰穎好學。早年從父苦讀經史子集,研習書法。民國初年,被傳山縣政府招考為單級養成所學員。民國三年,考入山東省教育會附設之師範講習所。一九一六年畢業於濟南省立師範,先後在多所小學任教。
孫幹在少年時便羨慕長兄孫寶棟,留學東洋之經歷,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遊學歐美,闖蕩世界,考察西洋教育之真誠;效法日本明治維新,堅信教育建國之理念,並立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革命先烈,效命於前,吾當追隨其後」的宏願。
一九一七年,歐戰慘烈,英法等國傷亡巨大,乃至中國招募華工。經雙方政府商定,中國「以工代兵」加入協約國作戰。英國在周村等地設立華工招募處。孫幹自覺考察西洋機會來臨,毅然報名,投筆從戎,成為十五萬華工的一分子(編號六三四八四,編制為第一○二戰場運輸工程隊)。此時孫幹已三十六歲,並且是三個孩子的父親。
同年七月,孫幹與同批華工從山東青島搭英船出發,開船當晚,孫幹賦詩一首如下:

一離青島四青山,綠浪田花遠連天;
同伴千餘相歡呼,共祝前途康且安。

英船東航橫太平洋,先抵加拿大之溫哥華,稍事休息。再以鐵路運輸抵加境東部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續用船隻運輸至法國港口卡萊(Calais),全部行程歷時兩個多月。
華工法國戰場服務,受英國部隊管轄,主要任務是開挖戰壕、工事和溝渠,並維修公路、鐵路和橋梁、搬運武器、彈藥和糧食。還有一部分華工在兵工廠從事技術工作。作為華工中為數不多的讀書人,孫幹除了為同伴代寫家書、記賬、起草訴狀外,並利用閑暇到附近鄉鎮參觀中小學校,考察中外教育的異同,特別是完成了《華工記》。
歐戰結束後,孫幹於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五日回到故鄉。回國後,孫幹仍以教育為己任,在多所小學任教。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七年,任博山考院(高小)主任教員。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孫幹拒絕出任日本委派的維持會長一職,投奔解放區,從事共黨所領導的抗日工作。
一九四九年中國解放後,孫幹曾多次當選為博山區或淄博市人大代表,一九六一年病逝。

《華工記》的重要內容
誠如整理本書出版的齊德智在「後記」所說,《華工記》是親歷一戰的華工較為完整的親筆紀實稀有的珍貴資料,也是華工史學研究的重要文獻之一。在威海於二○一八年舉行的一次華工國際研討會上,筆者認識了齊德智先生,承其美意贈送我這一本坊間難得買到的《華工記》,特別感謝他我才有一手資料撰這一篇歐戰華工的法國見聞。
《華工記》採敘事體而非日記形式,共兩百五十七單元,全文約八萬餘字,共排版一百三十二頁,並附載手寫稿。內容包括:華工招募經過、運送法國、在法國的生活、戰爭的殘酷場景、法國見聞及感觸、戰後遣返回國的過程等等。其中還涉及英國軍方對華工的管理、法國的風土人情、華工所面臨的各種困難,以及與當地居民的關係等等。所記錄的內容豐富生動,描寫細緻入微,並穿插有個人的情懷雜詩,以半文半白、平實質樸的文體娓娓道來,為一戰華工留下許多罕見的資料,亦為本書提供主題最合適而難得一遇的範本。

《華工記》筆下的法國見聞和巴黎印象
孫幹到歐洲,是抱著闖蕩天下,考察學習的心態,並把握工餘閑暇,隨時訪察記錄,故能留下彼邦許多難得一聞的材料,於吾人今日了解法國人情風俗,並無明日黃花之感!?
首先映入孫幹眼簾的是法國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1.道路、河川、房屋建築
孫幹到法國所見,不但「道路、房屋處處按法國之需,使之整齊。即其河流也必條條疏之,令其有用也。」而且河流之流通,「如火車之入隧道,然河身之上以石築建之窟窿高起上復,覆之以厚土數里而留一洞,盤旋上通地面,以備河中乘船之人便於上行或下行考察,長達數里幾十里不等,蓋為其露天運河之另培土,可謂之地裡運河也」。
又說:法國之國道直而且平,無論都會與鄉村,坦直大道靡不修治整齊,便於各種車輛之來往,交通十分方便。

2.森林、村莊
法國南部固多莊田、桑蔴,而其北部與東部,多半丘陵起伏,其地除少數麥田、菜圃及蘋果園之外,多是森林之區。
若登高一望,其莊村極為稀少,即每一村戶之房舍,相距亦極為疏散,而其他之地,非自然森林即為人造林也。

3.法國教育的優點
孫幹在法國,常在工作之餘到附近學校參觀,考察法國教育。他認為普及教育是國家強大的根本,他對法國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積極好學的表現非常讚賞。此外,他還注意到,法國學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對法國學生繪畫程度之高感到驚訝。相對的,他深感慚愧,一般中國學校並不重視繪畫教育。當華工在法國遇到語言溝通困難時,他更感覺到繪畫教育的重要性。

4.法人的多禮和婦女的靈活力
孫幹對法國人的禮貌和素養頗為欣賞,他認為這與整個民族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通過有限的接觸,他覺得法國人「極有禮貌」,男女親戚朋友見面或告別,往往行吻頰禮,狀似十分親切有禮,與中國男女之授受不親,大異其趣!又法國夫婦逛街偕行,莫不牽手併肩,齊步前行,顯示男人紳士風度。
孫幹特別留意法國婦女,他認為法國為世界共和國家之先驅,其「婦女眉清目之秀、神氣之態度、活潑令人見面而不輕易視之者,不獨遍都大邑者如是,而偏僻一村莊亦莫不如是。若以此與吾祖國之婦女較之,是其教育之有素也。」
孫幹在歐戰時常見法之婦女,不僅相率成群在野外耕田,而大城市之工廠中工人動輒數千,婦女常居大半。孫幹所見的婦女作工,個個敏捷,極有秩序,不但毫無喧嘩習氣,更是異常仔細。法國婦女之靈活有度,在孫幹看來,也是國民精神的一種表現!

5.英法之比較
華工部分亦接受英國軍事管理,故孫幹偶而亦就英法兩國做比較。首先,就兩國民族性的差異論:
「英人誠實小心,法人清高易動;英人尚堅忍,法人愛美觀。然觀察於現在之所以能合作者,蓋因其國民教育至高,而不致以近鄰自相殘殺也歟!」

英法之間亦曾有自相殘殺的百年戰爭,如今攜手合作,共同抗敵,恐與至高之國民教育關係不大,實係國家存亡利害所在也。
其次,就英法婦女裝束觀察:

「英法婦女均有程度。中學、大學畢業者為數甚多。不但人人酷好學問,而更酷好清潔尚美觀也。」

孫幹觀察入微,就英法兩國普通婦女之裝束,有以下共同描述:

「頭部之髮,頂後梳髻,與中國婦女之裝束無大異,冬戴各種棉帽,帽下圍以各樣毛巾,夏戴夏帽,外罩以薄紗羅,蓋防塵埃污其面也。身之上部,穿夾襖及小褂,下繼之以青裙,此乃普遍之裝束。至於腳部除褲之外,鞋與靴,或以草製,或以蔴製,或以木製,或以布製及獸革皮製,也有少數尚講究者,帽插鳥羽而頂圍狐皮,以做圍巾也。」

6.參觀巴黎印象
孫幹自敘,此次到歐西,非抱功名富貴之心,主要藉此觀察泰西之文明。此誠有心人也。歐戰告終後,孫幹尚有一項最後心願,即參觀旅遊花都巴黎也。因為駐地距巴黎僅數百里之遙,若機會一錯過,此生恐難再來。
孫幹此行,並未按法律程序請假,動用國際公函獲准(因為費時費事),而是行險僥倖闖關(冒坐黑牢八個月)成功。在巴黎前後大約停留兩日,適逢法國慶祝七月十四日國慶前後。他除躬逢其盛,看到轟轟烈烈的國慶慶典外,亦曾前往凡爾賽宮(Château de Versailles)參觀。
對孫幹而言,巴黎街市之繁華,建築之玲瓏,應是歐洲第一。世界之人稱巴黎為花都,誠名不虛傳。古代有阿房宮,在孫幹眼中,卻未如巴黎建築千萬分之一。細觀巴黎街道之闊,約五、六丈,並非十字街,實係四通八達之街衢也。……又「人行道之中央,栽樹一行,數步一株,樹之高低、疏密,使其整齊劃一。樹株之間,又有簡單之小便所,與樹相間,不遠一座,其中置自來水管,遂便遂洗,毫無惡臭之弊,以便來往之旅客也。」
對於凡爾賽宮,孫幹也有簡短的描述:「觀其雕梁畫棟,規模之宏大,廊牙迴環玲瓏之技巧,自遠望之,直如黃花一叢,豐艷異常者也。誰能不以天宮目之耶?」
  
小結

大約十五萬華工,於歐戰期間,藉「以工代兵」名義,效命於西歐戰地。所憾者,當初未經慎選,工人良莠不齊,知識程度不高。最要者,其地位並未獲得地主國和使用盟軍應有之尊重,除納入軍事嚴格管理外,由於語言之隔閡,加上東西風俗習慣之差異,於生活和工作上經常發生許多不愉快事件和衝突。意外的,亦未取得當地居民的諒解。
及至歐戰結束,華工回國後,亦未獲得本國政府應有之恤憫與社會各界廣泛之同情,真正落得「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在時隔已一百年後的今天,尚有多少中華兒女仍會記得並緬懷這一頁可歌可泣的歷史。
重要的是,當年鼓吹並贊成華工大批出洋的旅歐留法先驅者,有鑒於華工文盲居多,對他們返國後所能產生的想像效應,在中國仍然貧窮落後的年代裡,除了擴張生計外,如何奢談輸入實業知識或改良社會?甚至有學者著書立說,標榜這是「文明的交融」,並高調說:「一戰華工,實乃中國派往『世界的信使』(the messengers of the wider world),預言他們回國後將成為傳播歐洲文明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橋樑。」 試想,在華工處處被視為「苦力」,被揶揄為「狗」、為「中國豬」,被描繪為「無組織、無紀律的野蠻人、流浪漢」,在一個帶有種族歧視和文明輕蔑、東西不平等的社會,華工如何進行「文明的交融」?如何扮演「世界的信使」?如何成為傳播歐洲文明的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橋樑?
孫幹是個鳳毛麟角的少數特例,他通曉英文,但不懂法語,有志以歐美文明為榜樣,考察學習,將來回國後輸入新知識,造福鄉梓。可惜的是,他孤掌難鳴,他沒有組織,缺乏奧援,他所能發揮的力量實在有限。
一戰華工算得上法國華人移民的先驅,華工依合同戰後大部分被遣送回國,惟滯留法國者尚有數千人,他們多娶有法婦(並不排斥華工),生有子女,繼續構築他們的法國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跨越百年,來自近百位華人的第一手觀查,
看見不同身分的華人如何與美麗與憂愁的法蘭西邂逅,撥開遙遠法國的神秘面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