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不是數學? 史上三大數學家之ㄧ, 向阿基米得致敬 | 誠品線上

什麼不是數學? 史上三大數學家之ㄧ, 向阿基米得致敬

作者 李武炎/ 編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什麼不是數學? 史上三大數學家之ㄧ, 向阿基米得致敬:本書十九篇文章對於充實教科書以外的數學知識,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希望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編預先設立幾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十九篇文章對於充實教科書以外的數學知識,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希望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編預先設立幾個原則:第一是文章的可讀性要很高,最好是有趣又能益智的題材,例如這一輯所選中的「韓信點兵」、「魔方陣」、「圓周率 」以及「費瑪最後定理」等都是為一般人比較熟知且深感興趣的,其中韓信點兵是古典的數論問題,是研究有關餘數的題目,其解法是中國人最早發現的,所以被稱為「中國剩餘定理」,魔方陣是中國民間流行的智力遊戲,也是古代中國數學家鑽研的題材,圓周率 則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第一個碰到的常數,它的故事充滿樂趣,而費瑪最後定理的證明成功堪稱二十世紀數學發展的里程碑;選材的第二原則是內容的多元化且具有啟發性,為了配合這個原則,編者也挑了幾篇介紹數學家典故的文章,其中有史上三大數學家之一的阿基米得,也有對代數學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他的典故與本專輯中的「代數的故事」有關,希望對喜好數學的學子有激勵啟發的作用。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武炎李武炎1949年生於屏東縣。臺灣師大數學系學士,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數學博士,曾任教高中八年,目前任教於淡江大學數學系。對科普教育有興趣,曾在淡江大學通識核心課程方案下極力開發數學通識課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1. 什麼不是數學?2. 阿林談微積分(上)3. 阿林談微積分(中)4. 阿林談微積分(下)5. 漫談魔方陣6. 早夭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7. 漫談費布那齊數列8. 一個名為「拈」的遊戲9. 代數學的故事(上)10. 代數學的故事(下)11. 來自花剌子模的人12. 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3. 數學與大自然的對話14. 向阿基米得致敬15. 享受π的樂趣16. 談韓信點兵問題17. 破解費瑪最後定理18. 碎形的魅力19. 數學中最美的等式

商品規格

書名 / 什麼不是數學? 史上三大數學家之ㄧ, 向阿基米得致敬
作者 / 李武炎 編
簡介 / 什麼不是數學? 史上三大數學家之ㄧ, 向阿基米得致敬:本書十九篇文章對於充實教科書以外的數學知識,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希望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主編預先設立幾個
出版社 /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526653
ISBN10 / 9570526653
EAN / 9789570526653
誠品26碼 / 2680653976006
頁數 / 25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什麼不是數學? 楊維哲

呃,我的題目是「什麼不是數學?」當然你知道這樣的題目純粹是耍噱頭,這個題目其實就是「什麼是數學?」這怎麼說呢?「什麼不是數學」=「什麼是數學」,對我要演講來說,用這兩個題目其實是一樣的,在數學裡叫作等價。等價的情形很多,而且是數學上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大致說來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說「這個東西是那個東西的充分必要條件」。這樣的事情在數學裡最多了,如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裡所說的「這個性質其實就是那個性質,兩者完全一樣」、「這兩個命題(statement)等價」。等價有別種用法,譬如等價關係(equivalence relation)。例子有很多,你很清楚啦,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七、星期八……,對我們來說沒什麼要緊,因為星期七就是星期天,星期八就是星期一。這怎麼講呢?這就是所謂的modulo, (modulo 7)──對7來說,8和1是等餘(餘數相等)──這也是等價。我用這個題目的理由是效果完全一樣,而且可以耍噱頭。另外一個理由是:理論上說來,如果我們把「什麼是數學」說清楚,那麼「什麼不是數學」也就很清楚了,反過來說也一樣。這等於是數學裡的所謂「補集」(complement),有( ,所謂「負負得正」──補集合的補集合得到原集合。我打算在「什麼是數學」這欄講一些,在「什麼不是數學」那欄講一些,這樣一點一點講、積起來,情形就會變成「瞎子摸象」。「瞎子摸象」的道理本來是講人的偏執所見,有的人摸到的是這樣,有的人摸到的是那樣,就說象是怎麼樣的,其實這都不是嘛!不過,我們想清楚了,就知道瞎子摸象不應該這麼講,我們應該有比較正面、比較積極的說法。把我所摸到的各部分綜合起來,「象是什麼」也就更清楚了。我就打算這樣點點滴滴地講,這當然一點都不系統,不過沒有關係,你多少總會得到一點兒概念。
年老的數學家楊(L. Young)的數學史書上有這樣的故事:他是個英國佬,到屬地南非當教授。有一天接到一張請帖,他很高興,為了對得起胃,那天中午就不吃飯,照經驗這是對的。結果,到時候才發現,大家都是西裝筆挺,吃飽了飯來的,而且他竟是那天的演講者。而演講題目是什麼呢?──「什麼是數學?」他沒有演講的經驗又空著肚子,主人殷勤奉上的咖啡,使他越喝越苦澀。不得已,也只有開始講啦,小時候學過兩個蘋果加上三個蘋果等於五個蘋果,這是不是數學呢?他自己就答No,這當然不算數學;好了,那麼高深一點的,水流問題、雞兔同籠(即假設是「中國式」的來講)是不是數學呢?這當然也不是數學;再過來到初中時,解方程式有 ,是不是數學呢?這個也不是。好了,都不是數學──他不曉得如何度過那個晚上。
我認為,楊的「什麼是數學、什麼不是數學」這樣的說法,多少也說出了「什麼是數學」。
數學很注重所謂的本質(essense),我這裡講的essense不想作嚴格的定義──馬馬虎虎啦。…說到馬馬虎虎,這也很重要。數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馬馬虎虎」,你要是懂得什麼是馬馬虎虎,就懂得什麼是無所謂;而懂得什麼是無所謂,就如同你懂得什麼是essense一樣。所以你要懂得什麼地方該馬虎,該不在乎;什麼地方才是要緊,你要在乎,這是數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好了,那什麼不是數學?最少,什麼不是數學家呢?這兒我就記了一些東西,這樣兩邊(見表「什麼是數學」與「什麼不是數學」兩欄)慢慢就會越記越多。我在街上看過很大的豎招──「名數學家」,你知道那是算命的,這年頭比較少,現在都是寫「哲學家」,他們當然都不是真正的數學家,也不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當然不是數學啦,是算命的。實際上我就真的考證過,譬如,「說唐」故事裡出現的欽天監李淳風,就是真的數學家,他曾對九章算經作注。古時候的欽天監就是數學家,那麼欽天監這官兒是幹什麼的呢?是替皇帝算命的。實際上,我們也知道像克卜勒(Kepler),是天文台的頭子,可是他實際上也要替什麼王公貴族算命。事實上是有一段時期,這些天文學家、算命的都是數學家,數學家也都是算命的,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但無論如何,星象學(astrology)是一種「不是數學的數學」。
又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大數學家歐拉(Euler)。百科全書派的狄德洛(Diderot )是位典型的知識份子,絕對不信什麼牛鬼蛇神,什麼救主、得道。大家都辯不過他,於是想到找大數學家歐拉來對付他,歐拉就寫了一個公式eiπ=-1(譬如說),接著說「所以上帝存在」。故事裡說狄德洛沒辦法,只得「抱頭鼠竄」而去。我要講的是──這一點很重要──Euler研究的是數學,但是他講的那句話不是數學。
數學家真正用心去研究的是有一點數學。著名的色幻體(亦有稱之魔術方塊),我的老師,我們系上(台大數學系)的施拱星教授就曾以此為例演講過。他慢慢兒跟你講如何用變換群(transformation group)來看它,考慮它的軌道(orbit)。色幻體大家都玩過,多少有一些觀察,一些歸納,這當中也是有一些數學的,對不對?!譬如,轉來轉去,頂點仍然是頂點,中心仍是中心。當然,以我們的年紀很快就可以觀察出來了;可是事實上並不那麼簡單,這裡的數學主要是群論(或變換群論),而最初的一個問題是「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