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kraamhulp
作者 | Esther Verhoef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母礙:母愛是天性,但也可能成為「阻礙」……荷蘭年度暢銷冠軍!熱銷突破20萬冊!即將改編拍成電影!榮獲「荷蘭文學基金會」表揚!「犯罪禁區」網站年度最佳小說!能在這個 |
作者 | Esther Verhoef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母礙:母愛是天性,但也可能成為「阻礙」……荷蘭年度暢銷冠軍!熱銷突破20萬冊!即將改編拍成電影!榮獲「荷蘭文學基金會」表揚!「犯罪禁區」網站年度最佳小說!能在這個 |
內容簡介 母愛是天性,但也可能成為「阻礙」……荷蘭年度暢銷冠軍!熱銷突破20萬冊!即將改編拍成電影!榮獲「荷蘭文學基金會」表揚!「犯罪禁區」網站年度最佳小說!能在這個家庭最快樂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與他們相遇,真是別具意義。因為,這也是他們一生中最沒有防備的時候……蒂蒂剛出生的女兒伊蒂正在哭,哭聲是那麼顫抖,隔著牆聽起來更加微弱,也更令蒂蒂心碎。她能感覺到伊蒂發出的每一個聲音,乳房也對哭聲起了反應,空空的腹部深處起了一陣痙攣。她詛咒自己因為難產而劇烈疼痛的骨盆,害她無法去把孩子從嬰兒床裡抱起來摟在懷裡。「我這就去看看她……我超愛嬰兒的。」還好有哈樂琴在。蒂蒂第一眼見到美麗的產後居家看護哈樂琴時就很有好感,哈樂琴那宛如天使般的姿態,瞬間消弭了蒂蒂內心因不能善盡母責而產生的罣礙。但隨著身體逐漸好轉,蒂蒂卻感覺日子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對勁。哈樂琴對伊蒂的照顧完全一團糟,丈夫奧斯卡也因為無法承受成為父親的壓力而開始逃避。直到奧斯卡突然失蹤,直到發現「哈樂琴」根本不是本名,蒂蒂才驚覺,她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生活早已陷入了無可挽回的境地……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作家/李欣倫暨南大學推理同好會指導老師/余小芳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周慕姿(按姓名筆畫序排列)「故事線交織得絲絲入扣,作者以吊人胃口「讓人心癢難耐的手法來講述這個故事,張力十足!」--新鹿特丹商業報「她的新書內容是什麼真的重要嗎?一點也不!你就乖乖去買她的驚悚新作,然後連封底的簡介都不用看,直接啃完內文就對了!」--荷蘭《美麗佳人》雜誌「這個故事超級黑暗!你會嚇到連指甲都沒得咬!」--林堡日報「維爾霍芙最傑出的作品!」--荷蘭《維羅納》雜誌「故事的懸念令人震驚!」--荷蘭圖書宣傳推廣協會(BOEK)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艾絲特‧維爾霍芙(Esther Verhoef)本名諾娃‧李‧邁爾(Nova Lee Maier),荷蘭驚悚犯罪小說天后。2003 年出道以來共推出十三本小說,曾連續115週高踞荷蘭暢銷排行榜,作品總銷量突破200萬冊。除了讓人驚歎的銷售數字之外,她更囊括「鑽石子彈獎」、「銀指紋獎」、「赫班獎」等荷蘭各大犯罪小說獎項,2016年更以《親愛的媽媽》贏得荷蘭「金套索」最佳犯罪小說獎。她對人物心理的揣摩極為深刻,特別是對女性黑暗面的描繪更是絲絲入扣,作品目前並已賣出美、英、德、法、西、俄、匈、丹、韓等多國版權,也陸續被改編拍成電影,備受矚目。作者官網:www.estherverhoef.nl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 auteurestherverhoef■譯者簡介姬健梅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譯作包括《反叛,改變世界的力量》、《你的身體,正在洩漏你的秘密》、《不要想藍色大象》、《我知道你在想什麼》、《變形記》、《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錢買不到的東西》。●【謎人俱樂部】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 mimibearclub●22號密室推理官網:www.crown.com.tw no22
書名 / | 母礙 |
---|---|
作者 / | Esther Verhoef |
簡介 / | 母礙:母愛是天性,但也可能成為「阻礙」……荷蘭年度暢銷冠軍!熱銷突破20萬冊!即將改編拍成電影!榮獲「荷蘭文學基金會」表揚!「犯罪禁區」網站年度最佳小說!能在這個 |
出版社 /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333685 |
ISBN10 / | 9573333686 |
EAN / | 9789573333685 |
誠品26碼 / | 2681556175008 |
頁數 / | 336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折返傷痛的第一現場
作家/李欣倫
這本小說中有幾位母親,包括剛成為母親但無法如願盡母職的蒂蒂,她的母親奈莉,還有不在小說中出現、但可能極為重要的角色:哈樂琴的亡母。除了蒂蒂、哈樂琴之外,另一個要角則是女警米麗安,小說由幾個表面上看來沒有緊密關聯也無恩怨的母親、女子所開展,敘事緊湊精采之處,也在於幾個女子的競逐與角力,這種張力不單存於女警米麗安執勤打擊罪犯的過程,即便是在看似單調重複的產後居家護理,因為哈樂琴對這無辜小家庭的暗中破壞──像是引誘蒂蒂的丈夫奧斯卡、對母奶動手腳、對蒂蒂抱以虛偽的同情和親密──而產生了劇烈的擾動及暗藏的危險──尤其作者非常喜歡用簡約的預告口吻提醒讀者,因此我懷著莫大的困惑與好奇心,屏氣凝神,目光尾隨著極可能讓米麗安丟了工作的私下查訪,跟著她腎上腺素飆升,去找尋哈樂琴殺機的源頭,那個源頭其實是很普世性的愛的匱乏與渴盼,指向一個曾遭受霸凌、渴望愛卻失去母親、不被理解的孤單小女孩。
如果說哈樂琴潛入這個小家庭所顯現的詭異行徑、頑固怨念及嚴密復仇計畫,是往昔那個失愛所展現的結果,作者則巧妙地安排女警米麗安的線索追蹤,引導讀者試圖將散落且看來不連貫的斷片重新組合,最終帶我們回到那個案發的第一現場,這可能不是我們所想到的血腥、殘酷畫面,而是一個宛若靜靜伏流般的痛苦逐漸匯聚成兇猛海嘯的原點,那種梗在喉頭、積存在眼角、晝夜侵蝕著呼吸道與視網膜的痛苦;被忽略、被誤解、無法言說的痛苦,無法截然分判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難題,就在第一現場埋下了因種。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命境遇,但小說不斷帶我返回生命中諸多個第一現場:受傷以及讓他人受傷的最初,原來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不經意卻影響甚鉅。
童年經驗的過往,與現實小家庭有何關聯?除了小說最終揭露的秘密之外,我也看到了這種傷痛可能無法歇止,悲劇不斷再製,這可從書中產後新手媽媽與新手爸爸的內心世界看出端倪,此時的他們各懷心事,但由於無法感受對方而產生溝通困難,正是哈樂琴得以趁虛而入的裂縫,從同樣成為母親的讀者如我來看,也存在著藉此理解對方的可能。我喜歡小說中一段蒂蒂與母親奈莉的對話,奈莉提到:「當你做出像生孩子和結婚這種重大決定時,你自己通常也還是個孩子,你深信自己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會做得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深信不會犯下他們曾在你身上犯下的錯誤」。因此,在驚悚的片段背後,其實有更深邃也更切身的問題;存在於自身與周遭親友間的裂縫,在閱讀的過程中時時提醒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