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專題研討入門 | 誠品線上

港口專題研討入門

作者 張雅富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港口專題研討入門:港口管理的面向是多元化的,有營運的港埠費率及投資規定,有新興作業如海上離岸風電、遊艇與海洋休閒觀光等。隨著運輸科技演進,自動化貨櫃碼頭、智慧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港口管理的面向是多元化的,有營運的港埠費率及投資規定,有新興作業如海上離岸風電、遊艇與海洋休閒觀光等。隨著運輸科技演進,自動化貨櫃碼頭、智慧港口及港埠網路行銷也開始出現。而國際港口競爭態樣增多,社會對港口營運內容、港市合作及永續發展等也都投以相當的關注。本書對國際商港焦點議題分別作介紹,讀者可藉以了解其發展背景與後續深入探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雅富學歷●正修工專電機工程科●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系●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輸與倉儲營運研究所碩士●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考試●考試院普通考試交通行政科及格●考試院高等考試運輸管理科及格經歷●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研究發展組港埠發展科、業務組業務拓展科科長●交通部高雄港務局馬公辦事處主任、業務組組長●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企劃處、勞安處資深處長現職●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研究員●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海洋事務及產業管理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 序第一章 港口功能發展1.1 港口發展世代1.2 下一代港口1.3 國外港口案例有用的網路資源第二章 港埠業務費率2.1 費率種類2.2 港埠成本2.3 費用定價有用的網路資源第三章 港口事業投資3.1 業務分類3.2 投資方案3.3 可行性分析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四章 棧埠事業經營4.1 裝卸業務4.2 倉儲業務4.3 客運業務有用的網路資源第五章 港務業務管理5.1 船舶交通系統5.2 危險物品管理5.3 港區行政管理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六章 港口環境保護6.1 港口污染管制6.2 船舶清潔能源6.3 船舶污染管制有用的網路資源第七章 港口郵輪觀光7.1 郵輪市場7.2 業務行銷7.3 港口後勤業務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八章 港口休閒旅遊8.1 港口海洋文化8.2 港口特色旅遊8.3 港市結合發展有用的網路資源第九章 港口遊艇服務9.1 遊艇碼頭9.2 遊艇服務9.3 大陸港口案例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十章 智慧港口發展10.1 定義及發展10.2 相關技術使用10.3 國外港口案例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十一章 自動化碼頭11.1 貨櫃碼頭作業11.2 機具及作業技術11.3 發展趨勢及案例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十二章 港口行銷12.1 行銷特色12.2 媒體公關12.3 網路行銷有用的網路資源第十三章 港口風力發電13.1 海上離岸風電13.2 海上風電場運行與維護13.3 港口條件介紹有用的網路資源書後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港口專題研討入門
作者 / 張雅富
簡介 / 港口專題研討入門:港口管理的面向是多元化的,有營運的港埠費率及投資規定,有新興作業如海上離岸風電、遊艇與海洋休閒觀光等。隨著運輸科技演進,自動化貨櫃碼頭、智慧港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631831
ISBN10 / 9577631835
EAN / 9789577631831
誠品26碼 / 2681706930006
頁數 / 232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港口管理的面向是多元化的,有營運的港埠費率及投資規定,有新興作業如海上離岸風電、遊艇與海洋休閒觀光等。隨著運輸科技演進,自動化貨櫃碼頭、智慧港口及港埠網路行銷也開始出現。而國際港口競爭態樣增多,社會對港口營運內容、港市合作及永續發展等也都投以相當的關注。

試閱文字

自序 : 港口作業對一般民眾而言,像是一個半封閉型的管理領域,不似一般企業的管理知識具有普遍性案例與豐富完整的理論架構基礎,經整理後可供業界自學訓練或校園中的教育使用,並讓大眾與學子非常易於接近及熟悉港口的運作實務。
  但港口本身就是國際企業投資或航商貨主作業的重要海陸營運基地,也是海洋運輸與國際物流的一個重要轉運節點,由於港口所在海陸區域一般劃為管制區域,港埠相關設施又具有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長、易受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等影響,使其在營運操作上更需要運用管理知識進行各項專題式聚焦的研討,以因應國際商港與海運相關行業的發展需要,並對未來業務多角化發展及建設規劃預為因應。
  專題研討在校園或職場是一項群體針對特殊議題或大眾關注焦點進行深入的討論方式,參與者可就相關案例、學術文獻、媒體報導等進行不同視野的沿伸開放式討論,尋找可學習及解決方案的途徑,也是港口行業新鮮人學習快速入門方法之一。
  過去臺灣商港單純進行貨物的運輸倉儲與裝卸作業,港口因為行政管理體制較無內外營運競爭壓力,使企劃及管理相對簡易可行,但隨著近年國際港口管理體制、航運物流需求改變、運輸科技應用、港市發展界面等變動,都有需要進行聚焦討論,以為未來發展謀劃。
  港區圍牆外的產業變遷、科技應用、管理技巧,終會影響到港口內的管理方式,國際商港也是一個各類型企業、管理功能齊全的微型社會,本書試行整理一些國內外相關議題資料,期望使更多人關心及凝聚共識,共同促進臺灣航港事業的進步。
  「港埠輕鬆讀」系列叢書能順利出版,緣起個人在校園與職場感受到大眾對港航知識的需求,才自不量力先行一步,相信後續會有更多學者或業界先進投入,將港口管理普及知識向大眾推廣,在此也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支持及王正華主編等同仁的協助,本系列叢書才能與大家分享。
  本書的撰寫因限於利用公餘時間,撰寫及引用資料蒐集或仍有侷限,內容敘述或資料引用如有誤解或疏漏之處,仍敬請各界先進不吝給予個人指正、賜教。

試閱文字

內文 : 港口(Port、Harbor)是人群傍水而居的水陸交會處所,不論是江河或是大海洋,人群依賴船舶等浮水運具,才能將人及貨物經由碼頭水道運送至不同地點,港口也提供船舶補給及貨物裝卸、倉儲作業功能。世界著名的都會區域大多鄰近港口,如東京、紐約、上海、香港、新加坡、鹿特丹、倫敦等,港口的發展型態也依賴當地經濟產業程度有不同變化,不論是人員交通、貨物運輸、生產活動或觀光休閒,港口發展的規模及功能都是依據所在區域的社經需求而不斷變化。

1.1 港口發展世代
  近代在海運運輸廣為使用的貨櫃運輸(Container Transportation),是在1950年代才開始發展,由於具備單一規格、適合不同運具之間的轉運,取代了一部分的散什貨(Bulk & General Cargo)的運送方式,讓傳統散什貨碼頭開始就位置、功能及對外運輸聯接方式進行檢討,特別是早期散什貨碼頭因船舶噸位小、為便利交運貨主,碼頭大多位於鄰近市區航道。
  傳統的港口散什貨碼頭由圖1所示,碼頭設置位置大多考量地理便利因素,與市中心區相結合,並與市區共同發展,這在離島、河口的碼頭即可發現此一發展方式。隨著都市與港口相關產業發展的規模擴張,碼頭開始由水岸往外圍內陸擴展,以容納更大的船舶及更大的作業儲運場地,鐵路也從鄰近港區的工廠延伸進入港區,以運送更多的原物料直接到工廠使用或輸送貨物到港口裝船作業。在臺灣主要國際商港內即可以見到港區鐵路貨運支線,成串列車運送煤鐵石、水泥礦石、榖類等,在國外火車也有長途運送貨櫃列車的海鐵聯運(Sea-Rail Multirmodal Transport)之複合運輸方式。
  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模式,煉鋼、發電、煉油及加工製造專業區,就近傍著港區而設立,港口的散什貨碼頭開始往專業區劃設發展,航道要求更深、需用港區土地更大,鐵公路與碼頭廣泛聯接以輸運更多的貨物,早先傳統鄰近市中心區的碼頭就面臨使用功能轉型改造的衝擊。
  近代港口的運輸功能也從傳統的港對港(Port to Port)作業,演變至戶對戶(Door to Door)作業,隨著網際網路興起,又往電子商務(Desk to Desk、Electronic Commerce)作業發展。
  早期大量採購的散什貨,收貨人與運送人在卸貨港口即進行貨物交接,隨著海運以貨櫃運送的興起,更能以海鐵、海陸複合運輸方式,由船舶運送人將貨物直接送至收貨人工廠,電子商務的功能更能適應少量多批次的訂購方式,也使港區的散什貨碼頭改裝成具貨櫃碼頭功能或物流專業區;或配合都會區的商業及交通發展往外海或更遠郊區遷移,在市中心區的碼頭原址進行功能改造,除了配合都市的多功能發展外,港埠管理機構也尋求增加港口在裝卸作業外的其他業務收入來源。
  貨櫃化(Containerization)的單一標準規格適合在不同運輸方式間轉換作業,加上貨物單位裝載的棧板化(Palletization),除原油、煤鐵、礦石等大宗貨,部分雜貨紛紛改用以貨櫃來運送,而近代貨櫃船的大型化發展更有利海運運送成本的規模經濟達成更低的營運成本,船舶大型化的發展更需要大型、自動化的作業機具,以及更深的碼頭水深及更大的後線場地。
  港口的另一種主要進出貨物為大宗原物料,工廠依據運輸成本的考量,透過管道(Pipeline)、鐵公路運送,會設立在港區內的專業區並設置專用碼頭。隨著臨港都會區的發展需要及整體社會產業發展升級,基於工安與環保、民眾親水遊憩的考慮,都要將港口整體長期發展計畫,納入未來三、四十年的規劃中。
  港口的散什貨碼頭作業,一般分為船邊提貨與卸貨進倉,在碼頭後線另設空地及倉庫。隨著跨國企業尋求不同的生產及材料以達成最低成本,衍生在不同國家間生產及組裝後運送至目的地的供應鏈(Supply Chain Management)作業模式,港口雜貨碼頭也產生如圖2之國際物流園區(International Logistics Park)的方式。
  與傳統雜貨碼頭作業方式有所差異,原有貨物進口供國內市場消費或生產出口,隨著消費來源的多元化及製造組成等作業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因此近代港口碼頭後線倉庫轉型成國際物流中心或自由貿易港區。
  為便利加工或組裝等物流作業,碼頭後線倉庫擴展成大型物流園區或加工出口區,海運與內陸生產產業區或空港物流園區也相結合,透過貨物保稅及運輸倉儲電腦監控方式,使港口的經濟腹地更擴大,並與都會區的產業發展相結合。各國港口之間的競爭,也從吞吐量大小的競爭轉為服務效率的競爭,港口除了碼頭的作業效率及費率外,也衍生與相關外部單位(如關務、運輸、船務等)的聯結,而資訊網路的建置內容及單一窗口的流程再造相形重要。
  港口原有的散雜貨碼頭位置及功能,在港口的整體發展計畫需作滾動檢討,並就長期進行用地及相關設施規劃,以符合國家長期經濟發展及區域性港市介面的協調合作。大宗散貨作業需就近配合工廠及專業區位置,會以專用碼頭設置並配合船舶大型化,長期會往港區外海以填海造陸方式遷移,以獲取大面積土地。
  雜貨類作業配合港埠物流的發展,碼頭會提供半貨櫃船或駛上/駛下(RO/RO)型貨船作業,而後線的物流園區倉庫,則提供與傳統單純倉儲不同的加值作業(例如貨品加工、併裝、包裝等),在關務快捷及資訊作業基礎之上,如何提高貨物進出港區的便利性,將會是各港之間的競爭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