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溫病學 | 誠品線上

圖解溫病學

作者 李家雄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圖解溫病學:․《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透過圖示與表列將《溫病學》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透過圖示與表列將《溫病學》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合而為一。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李家雄(醫師)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台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經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著作:《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 讀藥 方 歌 訣煎 藥 與 製 藥服 藥診 斷第 1 章 病 原 篇1-1《內經》六元正紀大論、陰陽應象大論、熱論、刺志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1-2《內經》論疾診尺、熱病1-3《內經》評熱病論1-4《內經》刺熱篇1-5《內經》熱論、刺法論、玉版論要篇、平人氣象論第 2 章 上 焦 篇2-1溫病有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等九種2-2凡溫病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2-3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午後熱甚者,名曰溫病2-4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桂枝湯;但熱不惡寒而渴銀翹散。惡風寒,服桂枝湯惡寒解,餘病不解,銀翹散2-5太陰風溫,辛涼輕劑桑菊飲2-6太陰溫病,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2-7太陰溫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2-8太陰溫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2-9太陰溫病,雪梨漿,五汁飲2-10太陰病,梔子豉湯,瓜蒂散2-11太陰溫病,清營湯去黃連2-12太陰溫病,化斑湯。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參。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2-13邪入心包,牛黃丸,紫雪丹2-14溫毒,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2-15溫毒外腫,水仙膏,三黃二香散2-16溫毒,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清宮湯2-17暑溫,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2-18中暍清暑益氣湯2-19手太陰暑溫新加香薷飲2-20手太陰暑溫,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蒼朮湯;生脈散2-21手太陰暑溫,清絡飲;清絡飲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麥冬、知母2-22兩太陰暑溫,小半夏加茯苓湯再加厚朴、杏仁2-23手厥陰暑溫,清營湯2-24手厥陰暑溫,安宮牛黃丸,紫雪丹2-25暑瘵,清絡飲加杏仁薏仁滑石湯2-26小兒暑癇,清營湯、紫雪丹。大人同法。清營湯中,加鉤藤、皮、羚羊角2-27暑溫而宜清,濕溫宜溫;濕熱平等兩解之。長夏受暑,過夏發伏暑2-28太陰伏暑三法六方,銀翹白虎生脈2-29濕溫,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2-30濕溫,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紫雪丹。銀翹馬勃散2-31太陰濕溫,宣痹湯。千金葦莖湯加杏仁、滑石2-32太陽中暍,一物瓜蒂湯2-33寒濕傷陽,經絡拘束,桂枝薑附湯2-34溫瘧白虎加桂枝湯。癉瘧五汁飲2-35肺瘧杏仁湯。心瘧加減銀翹散;兼穢安宮牛黃丸2-36秋感燥氣,桑杏湯、桑菊飲、沙參麥冬湯、翹荷湯2-37諸氣膹鬱,諸痿喘嘔,喻氏清燥救肺湯2-38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屬於肺之燥2-39秋燥之氣,杏蘇散。桂枝湯小和之2-40疝瘕痛,桂柴各半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2-41燥氣延入下焦,化癥回生丹2-42老年八脈空虛,復亨丹主之2-43霹靂散治疝瘕等證,凝寒痼冷積聚第 3 章 中 焦 篇3-1陽明溫病,白虎湯;大承氣湯3-2陽明溫病,減味竹葉石膏湯。小承氣湯微和之。小承氣湯。牛黃丸, 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3-3陽明溫病,小承氣湯。牛黃丸,紫雪丹。承氣合小陷胸湯3-4陽明溫病,增液湯。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益胃湯3-5下後,銀翹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清燥湯。護胃承氣湯微和之。增液湯3-6陽明溫病,下之不通,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導赤承氣湯。牛黃承氣湯。間服增液。增液承氣湯3-7下後虛煩不眠,梔子豉湯3-8陽明溫病,黃連黃芩湯、清營湯3-9陽明斑者,化斑湯。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調胃承氣湯微和之3-10陽明溫病,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3-11陽明溫病,冬地三黃湯3-12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益胃、增液輩。復脈法3-13陽明溫病,雪梨漿。薄荷末。牛黃丸3-14陽明暑溫,小陷胸湯加枳實。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草加枳實、杏仁。小承氣湯各等分3-15暑溫蔓延三焦,三石湯主之。加味清宮湯。紫雪丹與清宮湯3-16暑溫伏暑,杏仁滑石湯3-17濕之入中焦,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一、二3-18足太陰寒濕,半苓湯。四苓加厚朴秦皮湯,五苓散。四苓加木瓜草果厚朴湯。草果茵陳湯。茵陳四逆湯。椒附白通湯3-19陽明寒濕,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廣厚3-20寒濕傷脾胃兩陽,苓薑朮桂湯。理中湯。五苓散。四逆湯。桂枝湯小和之。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3-21乾霍亂,蜀椒救中湯,九痛丸。至寶丹與湯藥3-22濕熱上焦未清,人參瀉心湯加白芍。三香湯3-23吸受穢濕,安宮牛黃丸。新制橘皮竹茹湯3-24三焦濕鬱,一加減正氣散、二加減正氣散、三加減正氣散、四加減正氣散、五加減正氣散3-25脈緩身痛,黃芩滑石湯3-26陽明濕溫,小半夏加茯苓湯。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草加枳實、生薑3-27濕痹,宣痹湯。薏苡竹葉散3-28風暑寒濕,杏仁薏苡湯。加減木防己湯3-29黃疸,二金湯、茵陳五苓散、杏仁石膏湯3-30素積勞倦,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3-31濕甚為熱,瀉心湯。蒼朮白虎湯加草果。草果知母湯3-32瘧傷胃陽,加減人參瀉心湯主。麥冬麻仁湯。黃連白芍湯。牛黃丸。露薑飲。加味露薑飲3-33中焦瘧,補中益氣湯。青蒿鱉甲湯。小柴胡湯。渴甚去半夏,加栝蔞根。小柴胡加乾薑陳皮湯3-34濕瘧,厚朴草果湯3-35痢疾,四苓合芩芍湯。活人敗毒散3-36滯下已成,加減芩芍湯。瀉心湯。滑石藿香湯。五苓散加寒水石3-37久痢陽明不闔,人參石脂湯。加減附子理中湯。附子粳米湯3-38瘧邪熱氣,內陷變痢,加減小柴胡湯。加減黃連阿膠湯3-39氣虛下陷,加減補中益氣湯。加味白頭翁湯3-40燥傷胃陰,五汁飲,玉竹麥門冬湯。牛乳飲之。玉女煎第 4 章 下 焦 篇4-1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邪在陽明久羈,脈沉實下之;脈虛大加減復脈湯4-2溫病誤表,宜復脈法。中無所主者,救逆湯。熱邪深入,或在少陰, 或在厥陰,均宜復脈4-3下後大便溏甚,一甲煎。一甲復脈湯4-4少陰溫病,真陰欲竭,黃連阿膠湯4-5夜熱早涼,青蒿鱉甲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4-6既厥且噦,小定風珠。大定風珠4-7痙厥神昏,手少陰證未罷,先牛黃紫雪輩;再復脈湯存陰,三甲潛陽4-8邪氣久羈,復脈湯熱飲之4-9時欲漱口不欲咽,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4-10溫病脈濡小桃花湯。脈虛數桃花粥4-11溫病少陰下利,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苦酒湯4-12婦女溫病,經水適來,竹葉玉女煎。護陽和陰湯。加減復脈湯仍用參4-13熱病經水適至,加減桃仁承氣湯4-14溫病癒後,半夏湯、半夏桂枝湯、桂枝湯、小建中湯4-15溫病癒後,五汁飲,牛乳飲。益胃,五汁輩4-16暑邪深入,連梅湯。先紫雪丹,再連梅湯。椒梅湯4-17暑邪誤治,胃口傷殘,來復丹4-18暑邪久熱,三才湯。香附旋覆花湯。久不解者,間用控涎丹4-19濕之為物在人身也,上焦與肺合,中焦與脾合,下焦與少陰癸水合4-20濕久不治,伏足少陰,鹿附湯。安腎湯。朮附薑苓湯4-21先便後血,小腸寒濕,黃土湯。4-22秋濕內伏,冬寒外加─小青龍湯、小青龍去麻辛4-23喘咳息促,麻杏石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上焦加乾薑、桂枝, 中焦加枳實、橘皮,下焦加附子、生薑4-24飲家陰吹,橘半桂苓枳薑湯4-25暴感寒濕成疝,椒桂湯、大黃附子湯、天台烏藥散4-26濕溫久羈,宣清導濁湯。半硫丸4-27濁濕久留,下注於肛,朮附湯4-28瘧邪久羈,成勞脅有瘧母,加味異功湯4-29瘧久不解,脅下成塊之瘧母,鱉甲煎丸4-30太陰三瘧,溫脾湯。少陰三瘧,扶陽湯。厥陰三瘧,減味烏梅圓法4-31酒客久痢,茵陳白芷湯。雙補湯。加減理陰煎。斷下滲濕湯4-32 下痢無度,桃花湯。久痢,地黃餘糧湯4-33久痢傷腎三神丸。久痢傷陰人參烏4-34痢久陰陽兩傷,參茸湯。烏梅圓。休息痢經年不愈,參芍湯4-35噤口痢,白頭翁湯。加減瀉心湯。加味參苓白朮散4-36噤口痢,胃關腎關不開者,肉蓯蓉湯4-37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三甲復脈湯,定風珠,專翕大生膏第 5 章 婦 兒 科5-1熱入血室婦女病5-2情緒有礙5-3經水不利5-4腹中諸疾5-5妊娠養胎5-6懷身七月5-7產婦三病5-8產婦腹痛5-9產後中風5-10腹痛生化湯、回生丹、枳實芍藥散5-11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5-12產後究奇經,補心氣,分別虛寒虛熱5-13中焦小建中湯;下焦天根月窟膏5-14《金匱要略》陰吹四方5-15兒病疳積與厥逆5-16小兒痙病(角弓反張)5-17兒童瘛瘲與癲癇5-18兒童痘證5-19兒童斑疹(痘宜溫,疹宜涼)後 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圖解溫病學
作者 / 李家雄
簡介 / 圖解溫病學:․《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透過圖示與表列將《溫病學》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199368
ISBN10 / 9571199362
EAN / 9789571199368
誠品26碼 / 2681663322005
頁數 / 356
開數 / 2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溫病學》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透過圖示與表列將《溫病學》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合而為一。

試閱文字

自序 : 承蒙五南出版社襄助,《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與《圖解金匱要略》出版後,《圖解溫病學》得以延續。清朝吳鞠通(1758--1836)參與《四庫全書》醫書檢校,對漢朝《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見解獨到,其「羽翼傷寒」用心良苦的精神,以「食養盡之」(《內經.五常政大論》)與「以癒為度」(《溫病條辨》)八字最珍貴。
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中焦篇第32條(3-12)「病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週十二時(24小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也」與「病後調理,較易於治病,豈有能治病,反不能調理!病後調理,不輕於治病,治病之初,未曾犯逆,處處得法,輕者三、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解後無餘邪,病者未受大傷,不必以藥調理,飲食調理足矣,所謂『食養盡之』是也。」
《溫病條辨》下焦篇第50條「飲家陰吹,脈弦而遲,不得固執《金匱要略》法,當反用之,橘半桂苓枳薑湯(4-24),『以癒為度』癒後以溫中補脾,使飲不聚為要。其下焦虛寒者,溫下焦。肥人用溫燥法,瘦人用溫平法。」
《圖解溫病學》210藥方,分清芬或濁臭二類。清芬開啟通暢上焦七竅(五官),濁臭塞隙補養下焦二竅(大便小便),分而論之,參而合之,根深柢固。第210.天根月窟膏治不孕症與重大疾病,是《溫病條辨》解產難篇的壓箱寶。
《論語.憲問篇》:「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春秋鄭國子產(約西元前580年至前522年)為命或制刑鼎,先草創(創稿),後討論(初核),再修飾(複核)與潤色(綜核),運用團隊使資源匱乏的鄭國,富庶40年。孔子(西元前551年至前479年)稱頌子產「古之遺愛」。
《圖解溫病學》穿梭於《溫病條辨》、《內經》、《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四書間,千錘百鍊與精雕細琢,「創稿後初核,再複核與綜核」是寫作的鏈帶,由方正Square規矩,循環Circulation順暢,而圓滿Circle生命。羽翼Wing傷寒 ,風Wind為百病之長,生物氣流Current以治療Cure 疾病,《圖解溫病學》是如此的團隊佳作。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2016年4月15日至18日出席琉球東洋醫學研討會,邀李家雄醫師同行,其間我倆相談甚歡。這一、兩年來,我們談心論事,了解到李醫師總以赤子之心待人,一本初衷寫作出版書。此次,李醫師邀我為《圖解溫病學》作序,敘及《溫病條辨》作者用心良苦,並以經典八字「羽翼傷寒」與「以癒為度」傳世;我深有同感,欣然接受邀約,樂見《圖解溫病學》得以延續。
清朝吳鞠通(1758--1836)在其《溫病條辨》序中,論及《傷寒論》由表入裡,需橫看六經(外在溫度濕度影響腦部與臟腑功能);《溫病條辨》由上及下,需縱看三焦(呼吸與飲食影響免疫與臟腑功能)。一縱一橫,細心體察,萬病診法,實不出此。《內經.五常政大論》強調「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靜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猶如李醫師在文中說明六經與三焦之醫論,引經據典,再加上個人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學習者用心領悟,巧妙自在其中。
在擔任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期間,我致力於國際交流,尤其是海峽兩岸的臨床經驗,特別是老人學科、五官慢性病與男性功能障礙。《圖解溫病學》中,不少涉論及到這些時代病的診治,例如1-3以《內經.水熱穴論》五十九穴進行臨床診治,其改善腦中樞神經系統,以及促進血液循環,對前述病症都有直接或間接之效益,與我多年來以頭皮針施治之臨床經驗,深相謀合。《圖解溫病學》是「防治大病」的曙光,願以此序拋磚引玉,共同為傳統醫學略盡棉薄之力,共勉之。

陳志芳中醫師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台灣中醫男科學會理事長

試閱文字

內文 : 1-1《內經》六元正紀大論、陰陽應象大論、
熱論、刺志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

〈六元正紀大論〉每歲之溫,有早暮微盛不等。
〈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熱論〉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刺志論〉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內經》首章〈上古天真論〉言男女陰精之所以生,所以長,所以枯之理;次章《四氣調神大論》論春養生以為夏奉長之地,夏養長以為秋奉收之地,秋養收以為冬奉藏之地,冬養藏以為春奉生之地。蓋能藏精者,一切病患皆可卻。〈金匱真言論〉謂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一切人事搖動亂其精者皆屬之。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洩。不藏精若因下焦虛寒,則宜天根月窟膏或補奇經丸(4-6)。
〈六元正紀大論〉氣運,原溫病之始也。每歲之溫,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氣客氣,相加臨而然。溫病非傷寒,溫病多而傷寒少。蓋時和歲稔,天氣以寧,民氣以和,雖當盛之歲亦微;至於凶荒兵火之後,雖應微之歲亦盛。
〈陰陽應象大論〉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曰: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內心情志放肆於喜怒憂思悲恐驚,肢體放置於風寒暑濕燥熱,不知節制調適,必傷生命。
〈六元正紀大論〉言司天之病,〈陰陽應象大論〉論人受病之故。伏氣為病,如春溫、冬咳、溫瘧;也有不因伏氣,而是時令現行之氣。此二者,皆理數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戾氣,乃其變也。惟在司命者善察其常變而補救之,《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內經.逆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上醫者善於預防疾病,防範於未然。
暑當與汗出,勿止。溫者,暑之漸也。先夏至,春候也。春氣溫,陽氣發越,陰精不足以承之為病溫。後夏至,溫盛為熱,熱盛則濕動,熱與濕相搏而為暑也。暑中有火,性急而疏泄,所以令人流汗,勿止暑汗,乃治暑之法。火與心同氣相求,故善煩(煩從火從頁,謂心氣不寧,而面若火爍也)。煩則喘喝,因抑鬱阻遏胸中清廓之氣,所以喘喝而呻之;如果邪不外張而藏於內心,則靜;心主言,暑邪在心,雖靜也會自言自語不休,可先服用紫雪丹(調節心包經脈),後再服用連梅湯(舒緩心與小腸經脈)或椒梅湯(疏理肝與小腸經脈)(4-16)。


1-2《內經》論疾診尺篇、熱病篇
《內經.論疾診尺篇》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熱甚,火爍精也;脈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脈盛而滑,邪機向外也。
《內經.熱病篇》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
《內經.三部九候論》九候七診的「獨寒、獨熱、獨陷下」,可用到〈論疾診尺篇〉的尺膚之外,更可用於內踝、外踝上三至五寸此二寸區,膽經脈的絕骨穴(位於外踝上三寸)與脾經脈的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三寸),膽經脈的光明穴(位於外踝上五寸)與肝經脈的蠡溝穴(位於內踝上五寸),醫者手掌握捏此處,可知臟器循環問題,內外比較,據以診斷生殖系統與泌尿系統功能。三陰交繫於屈趾長肌和比目魚肌,絕骨繫於伸趾長肌與腓骨短肌,因應病症,針灸按摩此穴區,必有輔助效益。
肝經脈太衝穴與脾經脈太白穴,兩穴分別在第一蹠骨內側與外側。激活太衝穴與太白穴,用力翹起腳大拇趾,刺激活絡伸拇長肌與外展拇趾肌,強化腳底第四層肌肉(腓骨長肌與脛骨後肌,終止於第一蹠骨底下),活絡肝、膽、脾、胃經脈相關的骨骼肌幫浦,讓相關靜脈順暢回流至心臟,心臟也順利將動脈血輸送,養益肝、膽與胃等器官。
《內經.熱病篇》「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諸陽五十九刺,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洩。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陽脈之極的死徵,與陰陽俱靜者有差別,此證以大劑急救陰,亦有救活之例。得汗而陽脈躁甚,邪強正弱,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機;刺法能洩能通,是開熱邪之閉結最迅速的方法,但益陰留陽是刺法所短,湯藥之所長也,這是臨床上治療策略須斟酌的。熱病七、八日,動喘而弦,喘為肺氣實,弦為風火鼓盪,故淺刺手大指間肺之少商穴,可以洩肺熱,此為變通之道。


1-3《內經》評熱病論
《內經.評熱病論》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

《內經.評熱病論》「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陰陽交是陽熱之邪入於陰分交結不解,是邪盛正衰的重病。
人所以汗出,皆生於穀,穀生於精。由於攝食穀糧,經消化成為養人之精氣,因有消化代謝所以出汗。今邪氣在骨肉之間交爭而汗出,是邪氣卻步精氣勝出;精氣勝則能進食而不復熱。今天如果汗出而復熱者,是邪氣勝。邪勝不能飲食,無法俾利精氣,將使病留人體,其壽可立而傾,不久矣。又,〈熱論〉「汗出而脈躁盛者死」,脈不與汗相應,不勝其病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以上是所謂的三死之兆:不能食、脈躁、失志。
譫語常伴見於嚴重的胃腸黏膜發炎症狀,波及腦與神經系統而出現神昏譫語,宜兼用芳香以開膻中,如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之類;痊癒後用三才湯、復脈湯輩,以復其喪失之津液。
《內經.評熱病論》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表裡刺之(針崑崙與太溪穴),飲之服湯(桂枝湯或安腎湯)。「巨陽引」針刺太陽經上穴道以引經氣。
《傷寒論》「102.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肉瞤,此為逆也。」臨床上,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與汗出惡風,惡風不為汗解,不可再發汗。
《內經.水熱穴論》五十九個穴位中,膀胱經脈有二十穴,頭上十穴:五處、承光、通天、絡郤、玉枕等。背上十穴: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等,天柱帶動腦空、腦戶、風池、風府等穴,是頭部按摩與針灸要穴區,助益頭顱骨內血液流動,改善腦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尤其是風池(左、右風池)、風府三穴妙不可言,一定的療程下效果肯定。神堂帶動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與腎俞等,助益軀體內臟腑的血液循環,改善自律神經系統疾病。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