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 (增訂第4版)
作者 | 蕭瑞麟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 (增訂第4版):哪些人會愛上這本書:➢如果你想使用「蘇格拉底」的思辯方法,鍛鍊深度的思考力。➢如果你是有產業背景的碩博士研究生, |
作者 | 蕭瑞麟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 (增訂第4版):哪些人會愛上這本書:➢如果你想使用「蘇格拉底」的思辯方法,鍛鍊深度的思考力。➢如果你是有產業背景的碩博士研究生, |
內容簡介 哪些人會愛上這本書:●如果你想使用「蘇格拉底」的思辯方法,鍛鍊深度的思考力。●如果你是有產業背景的碩博士研究生,不想做千篇一律,與實務脫節的研究。●如果你是還沒有決定主題或方法的研究生,但想做出有洞見的學術論文。●如果你在學術界或在研究機構任職,想縮短學習曲線,利用手上案例發表在學術期刊。●如果你是行銷企劃或顧問,希望以不同的思維寫出調查報告。●如果你是業界主管、政治領袖、法官律師、媒體記者,想理解如何讓推理更細膩,決策更周詳。「由長期角度來看,決定社會興衰的,是人的思維模式,也就是看一個社會中的菁英有沒有嚴謹的思考力,以解讀及因應各種社會現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 North)「學術的使命是培育『思想深度與創意』」。 --經濟學家/張五常「當你花這麼多時間去背誦知識的碎片時,你真正的價值其實是面對困難時的獨立思考力!」 --趨勢學家/大前研一「凡事能以數字計算的,不一定能算數。凡事能算數的,卻不一定能以數字計算。」--愛因斯坦本書由質性研究國際頂尖學者親筆,根據實戰經驗,配合華人學習脈絡,以科普文筆引領讀者一窺質性研究的精神以及辯證思維的學習方法。是菁英份子提升思考能力,研究人員撰寫優質論文的最佳參考。第三版做了結構性的調整,分觀念篇、招式篇、風格篇與完結篇四個部分。有別於市面上研究方法書籍以介紹單項功能為主,本書將引導讀者建立更具系統性的知識體系。第四版風格篇新增〈因果循環:速度的陷阱〉與〈策略回應:愛迪生的計中計〉兩章,為讀者帶來更多辯證的臨摹啟發。
各界推薦 「深切希望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能帶動華人世界質性研究的風氣,也提高大家質性研究的水準。」-- 政治大學教授/司徒達賢「在蕭教授深入淺出的導引下,讓我們認識到質性研究其實是『比數字更有趣的研究』。」--台灣大學教授/李吉仁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蕭瑞麟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課程客座教授。於英國華威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工程碩士與商學博士。曾任英國華威克大學「創新與策略變革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勞斯萊斯航太公司研究院士、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亞太運籌研究中心」院士等職。經常受邀至英國、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講學。專長以各種質性詮釋方法分析複雜的企業問題。研究主軸包括:創新脈絡、科技與組織創新、劣勢創新、開放創新、行動研究法等,並擅長進行科技跨領域研究,如科技跨服務業、教育業、交通業、新聞媒體業、都市更新、演藝經紀等議題。經常以幽默的案例與角色扮演,帶領學員進入創新領域,思考深刻的管理議題,屢獲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政治大學EMBA最佳教學獎等。目前擔任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執行編審、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編輯委員、中山管理評論編輯委員、《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繁體中文版顧問等職。著作常見於國際性會議與期刊,並屢次得獎。著有《思考的脈絡》、《科技福爾摩斯:科技優勢永遠源自創新》、《科技意會:衛星派遣的人性軌跡》等。
產品目錄 學術原創書系序 學術也可以原創:生硬的學術,變成搶手的暢銷書推薦序 思考力的作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實踐推薦序 比數字更有趣的研究:有血有肉的質性研究新版序 深度思考力:研究,不一定要用數字觀念篇01. 質性,是一種思維:一種觀看脈絡的方式02. 質量之異:質性、量化研究大不同03. 基本功:歸納、推理、辯證04. 鑑定質性研究:五特質、三原則05. 學術的門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招式篇06. 論文的架構:如何寫出一份有亮點的論文?07. 雕塑浮睿明:如何寫緒論?08. 思辯正反合:如何寫文獻回顧?09. 專業陌生人:如何寫研究方法?10. 脈絡以敘事:如何寫研究發現?11. 捭闔提論述:如何寫討論?12. 雋永求經典:如何寫結論?風格篇13. 對偶互動:好萊塢找創意14. 層次變化:快樂的電子郵件15. 對比反差:擾人的例規16. 階段演化:潛移默化找變革17. 調適歷程:留意鏡中人18. 解讀意涵:劍橋大學的晚餐19. 因果循環:速度的陷阱20. 策略回應:愛迪生計中計完結篇21. 學術這一行: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書名 / |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 (增訂第4版) |
---|---|
作者 / | 蕭瑞麟 |
簡介 / | 不用數字的研究: 質性研究的思辯脈絡 (增訂第4版):哪些人會愛上這本書:➢如果你想使用「蘇格拉底」的思辯方法,鍛鍊深度的思考力。➢如果你是有產業背景的碩博士研究生,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194271 |
ISBN10 / | 9571194271 |
EAN / | 9789571194271 |
誠品26碼 / | 2681516802005 |
頁數 / | 400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Chapter01 質性,是一種思維:一種全新的思考角度
科學家牛頓說:「如果我曾經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或看得更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基本元素:故事
質性研究的基本元素,簡單地說,就是「故事」,以故事讓人看見。以個案說故事,是質性研究的主要表現手法,說穿了就是在寫一本故事書,有深刻含義的故事書。人生如戲,而此如戲的人生正是社會科學學者想研究的主題。如莎士比亞所言﹕「世間宛如一個大舞臺,置身其中的男男女女都是舞臺中的演員。他們穿梭於每一劇的場景中,有時一個人還必須同時扮演許多角色⋯⋯。」在此如戲的人生中,研究者無法像觀察自然現象一樣,找出「不變的規律」,但卻能將人生的愛恨情仇,以文字去烘托、用情節去展現、憑個案去記錄,讓觀眾體會出戲中的人生道理,找出社會脈絡中的韻律。質性研究希望讓觀眾「看見」劇情,「看見」劇本中的角色,然後闡釋一個深遠的道理。質性研究需要詳盡的調查工作,資料收集通常要經歷一段時間,針對某一組織中的特定團體進行觀察。脈絡是分析故事的要素,推理是歸納多於演繹。理論基礎是決定質性研究優劣的關鍵,但不是照套。理論提供一個切入角度,有了好角度才能讓人重新解讀個案。個案中記載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個案的分析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透過某個視角來看現象,如何能解讀出新的含義,使人有恍然大悟之喜。
有了故事,質性研究還可以放入時間軸,由當下往後看,透過歷史過程去觀察現象的演變。分析歷史過程需要更多的耐心。知道過去可以讓人了解未來風險,這我們知道。但追蹤歷史軌跡來建構理論,可就得費一番思索。在歷程分析中,研究者需回溯時光,將事件有條理地歸納,找出事件之間的關聯,理出其中脈絡,找出特定的行為模式。透過歷史,可以知道過去事件如何逐漸演化成為今日的問題,我們才能透視問題的本質。如果研究者不認識問題的過去,便將很難理解問題於「現在」所代表的意義。不了解問題現在的含義,就無法預想未來可能衍生的挑戰。如此,就不可能了解「真相」。沒有歷史脈絡,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定格的現象,是孤立的。透過歷史脈絡,我們才能看到現象背後輾轉曲折的來歷。在不同時空點看同一件事,會觀察到不同的問題,產生不同的價值判斷。例如,過去的社會因時空背景而實施奴隸制度;但奴隸制度卻難以見容於現代社會。觀察一件事情時間的長短,將決定你對一個現象認識的深淺。
質性研究,是一種思維
不管是運用案例,或是以歷程來進行質性研究,背後都必須要有一套思考模式支持,也就是辯證。辯證思考不是一個問題對準一個解答,而是反覆的思索可能的解讀,評估各方的優缺點,藉此找出更深的議題,獲得深刻的解讀。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辯證思考的運用。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曾播出一個很有趣的節目,談的是:忽必烈為何攻打不下日本?十三世紀是元朝的鼎盛時期,蒙古軍驍勇善戰,攻無不克。不但入主中原,而且遠征歐洲,可是唯一還沒拿下的就是扶桑國:日本。忽必烈認為這是他在歷史上留名的好機會。於是募軍十萬並建船百艘,在一年內成軍,由祈都大統帥領軍,發兵日本。擁有絕對優勢的蒙古軍,卻在日本大敗,全軍覆沒,只剩下幾位將領返回中原。這次戰役在歷史上留下一個令人費盡思索的謎題。為解開此謎,一位日本科學家展開他的辯證之旅。首先,他研究兵器。他驚訝地發現蒙古軍不但弓做得比日本好,射程更遠。蒙古軍的騎術與戰鬥技巧都遠勝日本武士。當時蒙古軍已有火炮與炸彈,實在不可能會輸。一幅日本古畫裡透露線索。在畫中描述日本軍偷襲蒙古軍大獲全勝。這位科學家推理,可能是蒙古軍遠征至日本,水土不服之際,日本武士就乘夜襲擊。他推測,蒙古軍一定不擅長近距離作戰,所以吃了敗仗。但這也說不過去,蒙古軍兵力之大,不是日本武士可輕易「偷」襲的。更何況,驚動了一條船,其他的船馬上會支援,絕不可能全軍覆沒。蒙古人擅長摔角,近身戰的日本武士佔不了便宜。
這位科學家把調查焦點轉向氣候。當他調史料來看時,發現當時有武士頌揚「神風」之助,而大敗蒙古軍。所以他一方面與氣象局合作,調查當時是否有颶風來襲;另一方面由衛星資料尋找當時留下的殘骸。
後來果然找到了錨,也在深海找到了破碎的船身。他發現錨全是朝著陸岸的方向排開,顯示當時必然有很大的外力將船往陸上方向襲來。氣候資料也證實,當時的確發生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颱風。再檢視船身的破裂處,也確定不是被武器所摧毀。大部分研究團隊的成員正想結案時,這位日本教授又展開下一輪辯證。
如果是颱風打垮了蒙古軍,那為何存活的都是將領與尉官,而幾乎沒有士兵?這位日本教授的下一個調查重點是船身。他把船分為軍官組與士兵組,逐一比較船身損壞的狀況。研究小組驚訝發現,士兵組的船有一共同特徵—吃水較淺,而且船身的「龍骨」(支撐船桅的底盤)都破壞了。軍官組的船吃水深,龍骨都沒壞,只是桅斷了而已。請教造船專家之後得知,龍骨是海洋航行的安全基石。海洋之浪比河川之波濤洶湧好幾倍,龍骨沒建好,船當然就容易沉。研究小組發現,其實蒙古軍很幸運,如此粗製濫造的船以
及不安全的龍骨,在海洋航行竟然能撐到日本而安然無事,已是奇蹟。就算打得下日本,蒙古軍回程時能安全抵達的機率微乎其微。所以,有沒有颱風,蒙古軍都會全軍覆沒。「龍骨」不精良才是蒙古軍大敗的真正原因。
正當研究小組要收工時,這位日本教授又問,那為什麼有這麼多艘船的龍骨都不合安全標準呢?更讓他好奇的是,為何大部分士兵的船都吃水很淺?於是日本教授背起行囊,遠赴中國,到歷史圖書館調查。幾個月後,他得到一個跌破眼鏡的發現。這些士兵的船原來都是漁船,不是戰艦。當時忽必烈求勝心切,所以下令迅速造艦,只給一年的時間,否則就處決承辦官員以示警惕。大臣不敢觸怒龍顏,只好硬著頭皮造船了。造一百艘船,以精良的工匠投入,至少要五年的時間。為了保命,大臣強征民工,強占民船,希望在年底前交差保住一命。可是這些大外行卻不知,民船行於河川,建造時的安全標準、吃水量、用的材料,當然不需要提升到軍用規格,可是絕不可航行海洋。而且漢人民工被強征,心不甘情不願,又要為異族效命,當然隨便做做,只求活命;建造龍骨的材料及工藝,自然非常粗糙。再一次的辯證結果,研究者得出驚人的結論:打敗蒙古軍,使數萬將士魂斷異鄉的並不是日本武士,也不是颱風,也不是龍骨,原來是忽必烈本人。不過,話說為何忽必烈一定要攻下日本,取得歷史名望呢?據說是因為他的妃子無意的一句話,讓他想要超越先王成吉思汗的功績。看來,真相雖只有一個,但真話卻不只有一句。這就是精采的辯證思維, 一種「正、反、合」(thesis,antithesis and synthesis)的思考模式。透過正、反之間的反覆推理,得出一個超越正、反的觀點,也就是「合」的觀點。學會這套辯證思考方式,才算是真正學會質性研究。
觀念、招式、辯證
質化研究,也稱之為定性研究,是以文字為基礎,但不限於文字的研究方法,著重在解讀文字或數字背後的意義,由這些意義來推理出重要的原則。相對地,量化方法,或稱為定量方法,則著重以數據來驗證某種假設或定律。驗證是否對與錯是重點,目的在破除管理現象的迷思。前者需要證據來說明,後者需要數據來證明。一項合格質化研究最後的產出應該是提出有趣的質疑,整理出有質感的發現,點出擲地有聲的洞見。不過,說來容易,如何做到呢?這次改版,我大膽地做了結構性的變動,希望能更有系統地說明方法論,解釋如何執行質性研究。本書分為三大部分:觀念、招式、風格。前兩部分會帶出質性研究的各項專有名詞與步驟,第三部分的案例則是欣賞優質作品。第一部分先著手解釋質性研究相關的重要觀念(第二至五章)。第二章先介紹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的差異。我們會理解到,其實研究方法並沒有好與壞之分,各有利弊。對初學者而言,質化研究的特質約可分為兩類,以事件脈絡來說故事,提煉出一套道理;或者是以時間脈絡來講故事,點出一些原則。第三章解釋質性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功:歸納、推理及辯證;這三項基本功就像是練瑜珈之前需要先拉筋一樣;學習質化研究也需要「拉筋」—需要拉拉腦筋。對過去一直受填鴨教育成長的學生,剛開始學習這三項基本功會有些不適應。但等到(腦袋的)筋骨放鬆了,很快就能享受到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以研究發現新事物的喜悅。第四章說明質性研究的五種特質與三項鑑定標準。「真的」質化研究到底長什麼樣?了解這五項特質就可以理解質性研究最後產出的特質,也可以了解質性研究所追求的目標。當然,有些質性研究是以實證學派(第四章詳述)的思維來進行,不見得適用這五項特質,但這五項特質可以作為參考點,讓我們理解質性研究想要達到的境界。此外,評估質性研究需要三項原則:案例求真實、推理求可信以及洞見求批判。這與量化研究以信度與效度為標準的衡量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第五章解釋研究的學術門派。分析這些門派看似無用,其實很重要。這些門派可以豐富我們對各家哲學思想的理解,也可以藉此認識一些專有名詞,像是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典範轉移等。如此在進行研究時,便可以知道各家的優缺點,並可取長而補短。我們也就會知道各家門派對於做研究有哪些終極關注。當然,你若是研究生,各門派間的恩恩怨怨也會讓你理解學術界(特別是在管理學門)紛亂的現況。
第二部分開始逐一介紹質性研究的六大招式。這是在廣州與天津進行交流時,不斷有老師與學生提出的要求,希望我能濃縮精華,變成幾項招式,讓初學者可以練「套路」。起初我覺得不妥,擔心會簡化質性研究的內涵。後來我卻覺得這主意挺好的,畢竟初學者要克服的就是最初的恐懼;而練招式會讓初學者有遵循的依歸。所以,我就將質性研究整理成六大招式,剛好分別對應到論文的六個章節。第六章先解釋質性論文的架構,每一章節該寫哪些內容。第七章說明第一招,雕塑浮睿明,談的是如何布局一篇文章的辯證;第八章說明第二招,思辯正反合,解釋如何以辯證的方式歸納現有的文獻;第九章說明第三招,專業陌生人,解釋如何進行田野調查;第十章說明第四招,脈絡以敘事,分析如何說出有脈絡的故事;第十一章說明第五招,捭闔(音:百合)提論述,理解要如何提出一項研究的核心觀點;第十二章說明第六招,雋永求經典,解釋如何總結一項研究的洞見。讀者當知,套路只是一開始的臨摹,還是需要一邊學習,一邊琢磨出如何應用到實戰之中,而不可複製。
第三部分以案例點出辯證風格,有單一案例,有多案例比較,也有歷史性案例,隨時間演化來分析資料。我希望點出每個案例的辯證風格,讓初學者可以做為臨摹的參考。質性研究一般比較難懂,特別是閱讀原文時。這是因為讀者尚未學習過辯證思維。我將每篇作品用科普手法整理一遍,讓讀者能很快知道一篇質性文章是如何設計出「浮睿明」(framing)的架構、歸納文獻的辯證、安排田野調查、展示研究發現、點出智慧的洞見。
我認為要掌握質性研究精髓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欣賞各種辯證風格。若拿武術來說,少林重拳腳硬功夫;武當偏太極軟功夫,這是兩種不同的武術風格。若拿音樂來說,巴哈強於宮廷樂器,音樂曲風多莊嚴優雅;莫札特則才華洋溢,曲風多輕快活潑,渾然天成,這是兩種不同的作曲風格。若拿時尚來說,Prada的設計呈現當代雅痞風尚;Gucci的設計強調華麗風尚;Hermes的設計很貴氣;Armani的設計要讓斯文更優雅、讓美麗更脫俗;Louis Vuitton的設計要你鶴立雞群,成為眾人的焦點。辯證也有不同的邏輯推理風格,了解這些不同的風格,我們將更能活用不同的辯證方法,也會使我們的邏輯思維更加豐富。
所挑選的文章,除了介紹值得認識的作者外,更點出每一篇的「辯證風格」。這些風格包括(第十三章∼第十八章):對偶互動、層次變化、對比反差、階段演化、調適歷程、解讀意涵。可以說,這六篇案例代表六種辯證風格,讓讀者可以理解如何打出六種不同的武功,或自行混合發展出更豐富的拳法。初學者可以臨摹這些辯證風格,讓研究有優雅的參考點。最後,第十九章總結一下學術界目前遭遇的挑戰,回顧一下頂尖大學政策所帶來的正反面影響,以及探索未來對學術研究可以有怎樣的期望。
巨人的肩膀
質性研究法是一門詮釋的工作,我們可以透過文字、數字、圖表去詮釋事件,形成對問題的理解。要做好詮釋,就必須解釋是由哪一種角度、什麼樣的假設來分析這件事,以使真相浮現出來。質性研究的重點在了解人的主觀想法與行為模式,因此觀察的角度很重要。「角度」對的話,可以使觀察更敏銳,提出更根本的問題,直指問題的核心。
質性研究通常必須透過「個案」來呈現。一份好的個案其實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並觀察過去與現在事件跨越時空的關聯,研究者方可理解一個現象的全貌。牛頓說,如果我曾經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或看得更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質性研究來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學會站在更高的格局,以全新的角度來解讀一切事情。就如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在個案中,研究者要呈現的就是一個鮮明的故事,去說明在某一情景、某些人、在某一時間點所互動而產生的事件。然後透過個案了解問題的內涵,使人看到原來看不到的複雜動態。好的質性研究也如一部歷史書,分析問題是如何產生與演化。如此,研究者方可鑑往、析今、知來。分析歷程,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並觀察過去與現在事件跨越時空的關聯,研究者方可理解一個現象的全貌。
牛頓說,如果我曾經能夠比別人看得更遠,或看得更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質性研究來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學會站在更高的格局,以全新的角度來解讀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