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不清光: 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
作者 | 陳淑彬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何處不清光: 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本研究從「邊陲性」視角論述當代詩人余光中詩作。從家國身分而言,余氏詩作中的邊陲性具體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存困境。邊陲者身 |
作者 | 陳淑彬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何處不清光: 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本研究從「邊陲性」視角論述當代詩人余光中詩作。從家國身分而言,余氏詩作中的邊陲性具體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存困境。邊陲者身 |
內容簡介 本研究從「邊陲性」視角論述當代詩人余光中詩作。從家國身分而言,余氏詩作中的邊陲性具體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存困境。邊陲者身分是一種既有的 ( being ),也是一種正在成形的 ( becoming )。兩種身分最終聚合在一共通的、仍然存在的母國 ( homeland ) 之上;從美學價值而言,「中國」再現是一種文化的總體象徵,是不在場中國的 ( absence “China” ) 的重構;就文學視角而言,詩作中中國古典文學與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乃為邊緣參照系,在兩個傳統中重構文學主體性,建立一新的中國文學觀是其詩作的終極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淑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與香港大學。今於新加坡神學院進修基督教研究碩士神學學位課程。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詩詞、跨文化研究與舊約聖經研究。著有《島國文化斷裂與延續》( 吉隆坡:大將,2001 ) 與《重讀杜甫:修辭藝術與美學銘刻》(台北:文津,2001)。
產品目錄 題記 評介 致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 導論 壹‧如「詩」我在:家的邊陲獨白 一、走在回家的路上 二、解構解構中的鄉愁 三、我是初,我是終 貳‧「棄婦」的缺席與救贖:美國書寫 一、異域與夢 二、抵達之迷 三、西遊記的聚焦轉換 四、「棄」的反思與重構 參.洋紫荊與「情人」隱喻:香港書寫 一、浮城舊夢:九廣路上的望鄉者 二、失城悲喜:回歸線上的凝視者 三、傾城之戀:紫荊記憶的銘刻者 肆.「妻」的解讀:臺灣書寫 一、多重游離的歷史書寫 二、春天從歸途出發 三、離與返的辯證揚棄 伍.五行之外:「中──國」再現 一、一紙墓園 二、在她者與他者之間 三、神話英雄再生 四、歷史的緘默與發音 五、中國──倩影 陸.跨越邊界:中西文本跨文化閱讀 一、重讀《蓮的聯想》 二、重讀〈白玉苦瓜〉 三、重讀〈湘逝〉 柒.我是誰:邊陲主體的自我呈現 一、自我實現的西方模式──以葉慈為例 二、經典與我 三、焚而不燬:〈火浴〉說 總論
書名 / | 何處不清光: 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 |
---|---|
作者 / | 陳淑彬 |
簡介 / | 何處不清光: 余光中詩歌邊陲性論析:本研究從「邊陲性」視角論述當代詩人余光中詩作。從家國身分而言,余氏詩作中的邊陲性具體呈現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生存困境。邊陲者身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183879 |
ISBN10 / | 9571183873 |
EAN / | 9789571183879 |
誠品26碼 / | 2681255962008 |
頁數 / | 264 |
開數 / | 20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導 論
在文化交替的話語迭變中,文學/詩以其對歷史變移的感悟而成為人類精神的寄寓之所,在詩性智慧與哲化詩意中表達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辨:如何在自己的歷史和傳統中找到自身的本源?我是誰?誰是我?作品對生存的挑戰,與其說是出於一種意識型態,不如說是一種審美判斷,一種自我確認、自我定位的過程。無論在文化的歷史性中還是在當代實際狀況中,詩的總體模式往往蘊含文化的模式,因為這一切無非都是生存狀態的體現。
如果把余光中(1928-)的詩路看著是特殊的邊陲經驗,這種兼具自我超越的美學實踐,其中包含跨時代的思辨意涵。在與詩的不斷對話過程中,余光中與其創作──一種現代詩學的邊陲性體現,隱然蘊藏一代文人的智慧之光,在尋找文化自我的同時提供了新的歷史基點,召喚我們在邁向二十一世紀新興時代的同時去寫、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