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 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上卷 | 誠品線上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 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上卷

作者 石婉舜;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 總策劃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 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上卷:上卷【30年】文獻.憶述.專訪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上卷 【30年】文獻.憶述.專訪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深情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江之翠劇場與窮劇場,周逸昌嫡傳子弟合力共製《感謝公主》獲得2024年「第2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2006、2024師徒兩代同獲此大獎,導演敬獻恩師周逸昌,共譜台新藝術獎的傳奇篇章! 「周逸昌先生『搬演台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了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了台灣未來表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 ——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了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台灣文化的當代面貌。這部紀念套書的出版,無疑是重建臺灣表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小劇場與社運結合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 解嚴那一年,周逸昌創立「零場實驗劇團」,開啟小劇場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先聲。而在迎來新時代的同時,成立「江之翠劇場」(1993年),不斷從本土表演藝術的土壤,實踐一條嶄新的解殖路線,嘗試建立台灣當代的劇場美學,擺脫橫向移植的主流西方劇場美學脈絡。 上卷由石婉舜主編並撰寫專文〈關於周逸昌〉。全卷編纂包含首次公開的文獻,並訪談與周氏生前往來密切的學者、團員、以及合作過的海內外劇場藝術家包括友惠靜嶺(日本)、Eugenio Barba(丹麥)、Mugiyono Kasido(印尼)等人,藉以記錄保存周氏的劇場軌跡及被他打開的諸多可能,為日後進一步的研究與推廣奠基。隨書另附《周逸昌.造次》紀錄片,結合珍貴歷史影像與訪談,呈現周逸昌三十載的藝術略歷。 關鍵字:周逸昌、表演藝術、演員訓練、江之翠劇場、南管、梨園戲、小劇場運動、一九八○年代、零場劇團、社會參與藝術 本書特色 1. 小劇場開拓者周逸昌紀念專書,集三十年戲劇生涯大成。 2. 上卷收錄各領域評論與演講內容等,以及近三百張珍貴圖片,呈現周逸昌表演歷程與立論。 3. 下卷詳述周逸昌自創的表演體系,以及詳細步驟教學與練習,附有影片連結QRcode。 附贈吳耀東導演拍攝紀錄片《周逸昌‧造次》DVD。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深情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吳密察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吳靜吉 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人 林于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林曼麗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胡慧玲 作家 張元茜 亞洲文化基金會台北代表 陳建仁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副總統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前國藝會董事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葉菊蘭 總統府資政 蔡欣欣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 鄭麗君 前文化部部長 「周逸昌先生『搬演台灣傳統藝術、轉化劇場生命』的故事,包容了多元探索心智、在地實驗、國際跨域行動,指引了台灣未來表演藝術發展,值得期待的一條創新路。」 ——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蘭陵劇坊創辦人) 「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 ——鍾明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 「從身體到思想,從藝術到社會,周逸昌先生以三十年的劇場實踐,映現了追求自由的時代精神,豐富了台灣文化的當代面貌。這部紀念套書的出版,無疑是重建臺灣表演藝術史重要的一步。」 ——鄭麗君(前文化部部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石婉舜 總編輯、上卷主編編者簡介 石婉舜 總編輯、上卷主編戲劇學者。1966年生。1987年起參與河左岸、環墟等小劇場團體的演出製作,1988-1990年間加入周逸昌主持的零場121.25劇團。曾任《自由時代》等政論週刊採訪編輯、《表演藝術》雜誌企劃編輯,並曾參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台語片搶救計畫。2010年以《搬演「臺灣」:日治時期臺灣的劇場、現代化與主體型構》取得博士學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專長為台灣現代戲劇、劇場史學。著有《林摶秋》(2003)以及〈高松豐次郎與台灣現代劇場的展開〉、〈尋歡作樂者的淚滴:戲院、歌仔戲與殖民地的觀眾〉等學術論文多篇。近年與中央研究院中心合作建置「台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網站,主持國立臺灣文學館「《林摶秋全集》資料蒐集編纂計畫」及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2005)、K氏台灣青年獎人文獎(2005)、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獎助(2011)等。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上卷) 出版緣起 編者的話 序 源自心靈神秘深處的觸動與追尋—— 周逸昌與南管/林谷芳 生產《朱文走鬼》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鍾明德 憶周逸昌—— 一位開風氣之先的烈士/王櫻芬 他說他快成了/林世煜 關於周逸昌/石婉舜 致來者  邂逅「江之翠劇場」―― 梨園戲的傳統與現代(交通大學專題演講,2013) /周逸昌主講  一種從傳統出發的創新――周逸昌自述劇團理念、營運與國際化推動(表演藝術團隊個案訪談,2013)/周逸昌口述,張啟豐、余昕晏採訪  從執著到超越――周逸昌談「動中定」與藝術追求(《藝乘三部曲》讀書會,2016)/周逸昌主講,安原良整理、節選 語錄‧文存  社區劇場的理念與實踐――與周逸昌的訪談(民眾日報,1993)/林寶元採訪  演出前的話(《南管遊賞》節目冊,1995)/周逸昌  「身體、語言與意識型態」座談會引言(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86-1995台灣小劇場,1996)/周逸昌  獲獎謝詞(第一屆臺灣省特殊優良文化藝術人員獎,1998)/周逸昌  「社區劇場」座談會引言(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1999)/周逸昌  緣起與期盼(《古曲清韻》節目冊,2005)/周逸昌  「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專訪――《朱文走鬼》(「台新藝術獎」入圍影片,2007)/周逸昌  自由叛逆的精神,勇於探索實踐的風範――專訪周逸昌先生(未刊稿,2010)/張佳棻採訪、整理  傳統梨園戲與現代劇場藝術的對話――《朱文走鬼》(傳藝,2011)/周逸昌、林于竝 側寫  當劇場遇到社會運動――側寫周逸昌和零場劇團(台灣評論,1993)/莊珮瑤  傳統戲曲在現代劇場的另類演繹――訪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周易昌(傳統藝術,2000)/吳秋瓊  實驗劇場中地道的梨園傳習――談江之翠的梨園薪傳(傳統藝術,2000)/林谷芳  江之翠實驗劇場在傳統的土壤中滋養當代(新台風,2007)/陳梅毛  周逸昌 鞠躬盡瘁的音樂人生――梨園南管新傳唱(新北市文化,2014)/呂伊萱 憶述  憶與周逸昌先生的一段因緣――專訪李豐楙教授/石婉舜採訪  一條在地的劇場「解殖」路線――那些與周逸昌在零場「造反」的日子/陳梅毛  以前我是個肩膀歪一邊注意力也不集中的人――專訪三金影帝吳朋奉/吳耀東採訪  「汝心中若有專念,足底自有雲生」――專訪前江之翠劇場資深團員温明儀/石婉舜採訪  BOX―「現階段南管滾門曲牌影像與聲音資料保存計畫」執行始末/温明儀  江翠之心/徐智城口述,編輯部整理 相遇  兩個最Exciting城市的劇場融合實驗――專訪韓偉康、龔志成談一九八九年《重:重,力/史II》演出/石婉舜採訪  BOX―草長鶯飛――關於台灣劇場的二三事/施心慧  BOX――《重:重.力/史II》演出筆記/彼得小話(Peter Stuart)  懷想周逸昌的浪漫與堅持――專訪《後花園絮語》編作吳素君/林乃文採訪協力  關於二○二○年「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公演 /友惠靜嶺,黃資絜譯  風格化表演傳統的延續與再造――專訪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與茱莉亞‧瓦雷(Julia Varley)/安原良採訪  南管是他的過程而不是終點――專訪《摘花》導演郭文泰/林乃文採訪協力  周逸昌的心南向:台、印表演文化交流的一頁――專訪薩爾教授(Prof. Sal)、穆吉優諾(Mugiyono)與密羅陀(Miroto)/林佑貞採訪協力 附錄 周逸昌相關線上影音資料庫暨出版品一覽 周逸昌相關書目彙編 周逸昌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 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上卷
作者 / 石婉舜;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 總策劃
簡介 /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 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上卷:上卷【30年】文獻.憶述.專訪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靜吉總統府國策顧問/政大教育學系名譽教授/蘭陵劇坊創辦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59483
ISBN10 / 9574459489
EAN / 9789574459483
誠品26碼 / 2682050290006
頁數 / 5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源自心靈神秘深處的觸動與追尋——周逸昌與南管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林谷芳

傳統藝術界,周逸昌是個很特殊的人。
特殊,是因傳藝界出身社運者少,而傳統藝術與實驗劇場在當年也還是光譜的兩極,周逸昌卻將兩者結合當作一種文化運動來做,且一做二十年,直到他無預警地離開人間。
周逸昌投身南管的九○年代中期,南管背負著許多人的文化想像,有人以其千載清音而上溯漢唐,有人視其為台灣文化中的古典根源,但學哲學、搞社運、「不懂」南管的周逸昌則不然,他對南管的醉心很難說有什麼學術或藝術的緣由,真正讓他一往無悔的,其實是因南管觸動了他生命最深層、混沌卻又極度真實的一種「想像」。
正如此,最初「江之翠」的演出才會與假面舞者、氣動舞蹈結合,而《朱文走鬼》相接舞踏所呈現出的那種異於一般梨園戲的神祕乃至詭異的氛圍,也正是一路下來自然會出現的事,許多朋友伴著周逸昌走來固不以為異,但南管老先生卻就驚訝得冒出冷汗來。
我與周逸昌相識二十年,真聊天卻不上十次,但倒有兩三次他談到相信南管直扣著某種人類共同的、原始的心靈,只因後來文化的粧點模糊了這本質。對南管,這幾乎是它唯一主體的領略。
正如此,周逸昌自己學不學南管無所謂,他只靜靜地領略,一步步地去挖掘那背後隱藏的東西,去接觸那人類心靈最混沌又深層的塊面。
正由於這樣的觀察,我與周逸昌乃有了二十年的君子之交,也多少對江之翠挹注了棉薄之力。許多專家學者談到周逸昌身為藝術總監,在江之翠發展上戮力與論述不夠,許多南管人也覺得周逸昌跟他們不同類,所以江之翠才會面臨某些障礙,但如果回到了這樣的觀察,也就可以了解周逸昌為什麼會一直在「行外」,江之翠又為何會那麼獨特乃至唯一。
然而,作為「外行」的周逸昌在日積月累中其實比許多南管人更知道江之翠須補強什麼,所以他要大家紮實基本功,既聘請泉州梨園師資來教,更要求團員超越南管的一般傳承去做訓練。
民間樂人非專業藝人,長期浸淫,固能掌握韻味,但基本功鍛鍊也常不足。以「捻指」為例,能勻者不多,雖說不勻亦有其味,甚而疏落跌宕,但正如用筆般,直走偏鋒,變化就不多,握好中鋒,乃可粗可細、可偏可圓,而在這一波保存傳統的浪潮中,許多「行外」研究者卻常以粗陋為質樸,行內又因積習、輩份未能探源,遂將現存者勝義解、神聖化;而周逸昌雖在行外,卻能穿透行內的成規習見,所以他才要我引介竹笛大家俞遜發來授課,也聘請馬任重教發聲,團員基本功之能紮實,這點「出乎其外的學習,入乎其內的運用」正是關鍵。
就是看到了周逸昌這種非南管人乃至非傳藝人士的特質,禪家談生命領略又舉「一超直入如來地」,所以這些年我對江之翠,也跟其他人有著不同的期待。
可惜的是,這期待,還沒看到清晰、撥雲見日的結果,周逸昌就這樣走了,而這走,也帶走了他對南管混沌而神祕的觸動,往後要再有這樣的人恐怕也難了。
難,全集的編纂乃愈形重要,有此編纂,不僅是對周逸昌的追思,哪天也或者會有人因這全集而出現與周逸昌同樣的觸動。
因為之序!
------------------

生產《朱文走鬼》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

台灣鄉下有一種很衝的阿北:看什麼人都不順眼,對什麼政府的事都要幹譙兩句,很多事情他愈說愈急愈說不清楚,但覺得大家都必須努力幫助他,因為他正在替天行道。周逸昌讓我想起這種典型的阿北:如果台灣劇場很墮落,他說,這都是你們的錯……。
我跟周逸昌算不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三不五時他就會在我身邊出現,要求我幫他這個那個:去文建會抗議補助辦法不公,請補助江之翠的演員出國學琵琶,幫忙號召年輕人來參加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的工作坊……我幾乎都不曾拒絕,原因是人家有求於我,只要我做得到都會盡力而為:目前這篇一千兩百字的小序也是如此,逝者為大,我還是直接談談他的兩三件好事好了。首先,我是在一九八六年十月間認識周逸昌的,黃承晃把他介紹進來,跟馬汀尼、黃建業、張照堂、平珩、劉志華和我一起組了個「當代台北劇場實驗室」。那時候他對劇場毫無概念,只聽說是台大「植物人」,曾出國到法國學拍電影。他年紀比我們大部份人大,看起來很沉默老實,在劇團成立和新戲排練的兩三個月期間幾乎都沒聽他說過什麼,所以他後來三十多年都留在台灣的小劇場裡奮鬥打拚,幾乎是沒有任何人能想像的事。台灣八○年代是個很魔幻的時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從這個角度看來,周逸昌的確是「八○年代之子」:當所有人學院的歸學院、市場的回市場時,他一直留在體制外的小劇場中跟一代又一代生澀的年輕演員常相左右,相濡以沫。他是江之翠的團長,月入兩萬上下,而很多人可能都忘記了:有二十幾年之久,這幾乎是他唯一的正職。
其次,周逸昌是個有熱血理想的知識份子,蹭著一九八○年代「美學與政治齊飛」的小劇場運動浪潮,邊做邊學,竟然走上了傳統戲曲的南管賞遊之路。從西方現代劇場的前衛風潮回溯到台灣戲曲的古典美學身世,這不只是時代創造了周逸昌,而且是:周逸昌內在裡的某種狂熱幫助台灣以另類的方式來照見了最美好的自己。二○○七年我代表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將一百萬台新獎頒給了江之翠的《朱文走鬼》,當時周逸昌歡呼尖叫:我們可以付房租了!《朱文走鬼》讓南管、舞踏、能劇和現代劇場藝術做了跨界的相遇,這應當是文化人周逸昌對台灣戲劇最難能可貴的貢獻。
最後,我覺得這也是周逸昌的重大優點:他是個愛讀書、會鞭策自己上進的人。我經常好奇他是否擁有不學有術的神力:他不是戲劇科班出身,在參與「當代台北劇場實驗室」之前,對戲劇理論和實務一竅不通,可是,接下來二三十年,舉凡較重要的一些戲劇議題如政治劇場、溯源劇場、儺戲田野、媽祖進香、梨園戲曲、陣頭文化、太極導引、舞踏訓練、歐丁劇場、劇場人類學、儀式劇場、藝乘、氣功、禪修等等,周逸昌幾乎都奮不顧身地搶先投入,直到二○一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客死在爪哇宮廷舞田野途中:像一些在舞台上過世的偉大演員,他應該算是求仁而得仁了。他不是演員、導演、編劇、設計師或學者,但是,卻很生動地具現了劇場藝術家們應該有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
《朱文走鬼》之外,上述的熱情、悟性與探索精神,我認為是周逸昌留給台灣劇場最好的文化資產。

試閱文字

內文 : 出版緣起

家兄周逸昌過世至今五年將屆,回憶過往,百感交集。從小家庭教育屬於日本式,兄姊與我三人在成長階段其實各有天地,並不親密,對家兄的唯一印象就是他自小十分愛看書,一有零用錢都是拿去買書。成年後,我從商,他走藝術;後來舉家遷往比利時,他則在法國,也是各忙各的。互動變得多起來是父親過世、我與家母遷回台灣以後。當時住處相距不太遠,他每週要來我家三趟,跟家母和我家人共進晚餐,這樣持續二十多年。直到他過世前幾年我們搬到陽明山後,他才改成每週一次,想來這也是家兄孝順顧家的表現。也正是那時候開始,我們才變得比較有互動。餐桌上,他若不是「吃飯配書」就是跟我聊時事、談政治,劇團的事很少聊,因為我是門外漢。
家兄自詡點子王,對很多事情有獨到看法。做人也很有正義感,路見不平,管他地痞流氓還是軍警,一樣介入主持公道。我會問他,你都不怕嗎?「做對的事,有什麼好怕的。」他就這樣回我。我們最後一次全家旅行到峇里島,是他的提議與行程規劃,看得出他對那裡的寺廟、美術館、表演真的很喜歡,一再跟我們說峇里島的藝術很值得研究觀察,甚至表達退休後想搬去那裡住的想法。家兄一直隨性又固執,最後一次出國,是在醫生和家人都反對的情況下,留下一張給家母的字條便離開,說是跟印尼那邊已有約束,不能不去,怎知竟天人永隔。
江之翠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是一九九九年的事,當時因為家兄要我「回饋社會」,我也就被他任命為基金會的董事長。基金會的主要事業即為支持家兄畢生投入最多的江之翠劇場的運作,我雖掛名董事長,實際會務皆由家兄推動。劇團到後來,因為人事紛擾直至解散,一切讓他很煩心,會務也就沒怎麼推動。毫無疑問,江之翠劇場是他一生的心血,因為人材培育十分不易,而他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又經常是超過個人之力所能達成。他過世後,一些他的好朋友和學生都認為基金會應該繼續運作,不該停止,至少應該先把家兄一生努力的成果整理出來、公諸於世,我深受感動之餘自然也願意全力支持。
這套紀念專書所以能順利出版,特別要感謝文化部對基金會提出「台灣現代劇場先鋒周逸昌先生之有形、無形文化資產數位典藏暨出版計畫」的支持,另外是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典藏家兄文物以及書林出版公司的出版合作。還有家兄生前培育的劇團成員、學員以及一些我識與不識的朋友,一聽到是家兄的事,皆二話不說義務幫忙。沒有這些人力與資源的挹注,現在的成果就難以呈現世人面前。家兄一生兩袖清風,念茲在茲即是南管劇場藝術的傳承與發揚,希望這套紀念專書的出版,能讓他的志業受到應有的重視並且發揚光大,以慰他的在天之靈。
財團法人江之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周逸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小劇場與社運結合的先鋒.
.當代南管藝術承先啟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