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卡森辭世50周年紀念集) | 誠品線上

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卡森辭世50周年紀念集)

作者 金恒鑣/ 蘇正隆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卡森辭世50周年紀念集):內容簡介「環境運動先驅者」瑞秋‧卡森可說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出生於19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環境運動先驅者」瑞秋‧卡森可說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出生於1907年的卡森,寫下經典之作《無聲的春天》(Silent Spring),獲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生態書籍,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揭露濫用農藥DDT的危害,甫出版即震撼美國的政治、社會、經濟、農業及化學工業界,形塑了人們的環境意識與態度,更對環境與生態的相關政府組織、立法與制度產生重大影響;並透過數十種翻譯版本影響力擴及全球,為新的生態意識奠下基礎,促使現代環保運動遍地開花。她一生寫作不輟,膾炙人口的「海洋三部曲」(《海風下》、《海之濱》、《周遭之海》)揉合紮實的科學知識與詩意的文字,獲得廣大讀者迴響,喚醒人們對海洋及自然的尊重。卡森女士逝世於1964年,2014年是她辭世50周年,為紀念卡森對環境保護的貢獻,金恒鑣博士與蘇正隆先生主編《瑞秋‧卡森――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一書,邀請十二位對環境有深切關懷與研究的專家學者撰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談卡森女士的生平和對環保的貢獻,清楚呈現《無聲的春天》如何改變人們對DDT的認知,以及揭露其對生態與人體造成的傷害,讓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成為政府施政與立法的主要選項。第二部分則由自然書寫的角度,談科學家出身的卡森女士其他作品,顯現她的文字除傳遞科普新知外,亦蘊藏濃厚的詩意與文學意涵。第三部分敘述美國五百年來的環境事件與政策變動,並綜合分析美國的關鍵環境問題與政府的環境立法及政策。第四部分是《無聲的春天》效應與臺灣的環境管理和保護措施,亦論及台灣環境利用、海洋、海岸與濕地保育、環保法的發展歷程,以期鑑古推今,為在地環保運動尋覓出路。第五部分談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利用標準化數據、安全倉儲、共享資訊來分析資料、呈現環境現況與推測未來趨勢,擬定有科學根據為基礎的環境政策;以及台灣森林的利用史與林業管理理念和願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主編者簡介金恒鑣臺灣大學森林系學士,加拿大森林土壤學碩士與地球科學博士。曾任林業試驗所所長、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主席、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著作有《山中的一鐘頭》等,英譯《種樹的男人》等;編譯《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等,並製作數部生態紀錄影片,如《藍鵲飛過》。目前從事自然寫作,推廣生態保育、生態倫理及生態藝術等理念,亦為現任珍古德教育暨保育協會理事長。 蘇正隆臺大外文系,英國普茲茅斯大學訪問學人,師大翻譯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翻譯學會前常務理事,書林出版、龍登公司發行人。專研英美文學、翻譯學、詞典學等,主要譯作《靈燈》、《英語的對與錯》等。■作者簡介方力行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分校海洋生物化學博士;現任正修科大講座教授,臺灣溼地保護聯盟理事長,曾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設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資源所教授,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創會理事長,主持多項國家科專計畫。專攻海洋生態學、水域生態學;著有《珊瑚學――兼論臺灣的珊瑚資源》、《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相關研究論文百餘篇。王瑞香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從事翻譯與自由寫作。著作包括《自然裡的女人》等二本,譯作包括《深層素食主義》、《環境倫理學》、《生態學》(Eugene P. Odum 著)、《小獵犬號航行記》等十餘本。吳明益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另編有《臺灣自然寫作選》,並與吳晟合編《濕地.石化.島嶼想像》。曾五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作品已售出英、美、法、日、土耳其多國版權。李桃生 獻身林業三十九年,從最基層的技術助理員做起,從山中現場的披荊斬棘,到局本部的宏觀調控。理論與實務兼具,看事情要求自己想的遠,做事情要求自己落實。學林又習法,喜閱讀但不求甚解,已是花甲之年,願餘生仍為林業做工、效命。呂理德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畢業,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博士。從事環境新聞報導二十餘年,曾於中國時報擔任記者、資深記者、採訪編輯主管、主筆,並曾獲得曾虛白、金鼎獎、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等十項新聞報導大獎。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並兼任中央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邱文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都市與區域規劃碩士及博士,專長為海洋政策、海岸管理、濕地保育、海洋文化資產、環境規劃與管理。曾任環境保護署政務副署長、國立海洋大學海洋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及所長,「總統府國土保育及開發諮詢委員會」、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和「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會」等委員。曾獲加拿大研究獎(1995, 2001);以高雄洲仔濕地獲得「福特環保獎」首獎(2003);國際學刊「海洋與海岸管理」(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最佳審查委員(2014)。現任立法委員。於幼華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環境工程博士。畢生致力於環境研究與環境關懷,著有《環境與人》、《大陸環保現況分析》、《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制度》、《活性氧預處理於活性汙泥法中之應用研究》等書。現為台大榮譽教授,及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卓亞雄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初學理工,後轉法政,之後以理工背景闖蕩新聞界,倒也愉快。新聞界以政治、經濟為主流,簡稱「政經」,卓亞雄不碰政治,無趣經濟,稱之「不正經」,關心環境、能源、糧食、災害、野生動物、趨勢、國際……,總之,不正經的都關心,當讀者的資訊接收平台,尤其是新知面,提供讀者不同的閱讀樂趣。卓亞雄得過許多新聞獎,幾乎臺灣有的都得過,而且重複得獎;之後擔任新聞獎評審委員後,體會得獎不是絕對的好,至多是相對較佳,因此寫下這句話:「得獎,是為『之前』劃下句點;人生重要的是『之後』。」卓亞雄已自聯合報全職工作退休,目前兼任聯合、中時主筆。台北藝術家合唱團團員。金恒鑣臺灣大學森林系學士,加拿大森林土壤學碩士與地球科學博士。曾任林業試驗所所長、國際長期生態學研究網主席、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著作有《山中的一鐘頭》等,英譯《種樹的男人》等;編譯《生態學:概念與應用》等,並製作數部生態紀錄影片,如《藍鵲飛過》。目前從事自然寫作,推廣生態保育、生態倫理及生態藝術等理念,亦為現任珍古德教育暨保育協會理事長。林朝欽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州克萊姆森大學自然資源學博士。自一九九三年任職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至今,長期關注森林火的防災與生態意義。主導推動東亞太平洋長期生態研究數據的共享、參與建制國際間長期生態研究網數據交流機制。目前專注於推動生態研究的原始數據呈交國家永久倉儲管理,並使用開源軟體建立開放使用機制。黃光瀛中興大學修習森林與獸醫學,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自然資源學院漁業暨野生動物碩士,臺灣大學生態學暨演化生物學博士。專注於鳥類、生態廊道研究及濕地保育實務工作。曾服務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政部營建署。八八風災期間派駐災區陸軍第八軍團任營建署救災窗口。目前服務於台江國家公園,台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參加二○○八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 於西班牙巴塞隆那舉辦的六十周年大會、二○一二年聯合國於巴西里約舉辦之永續發展大會(Rio+20) 以及二○一四年第十五屆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海洋環境永續圓桌會議。合著有《臺灣野鳥圖鑑》、《浯洲飛羽》、《臺灣日行性猛禽》等。趙榮台美國喬治亞大學昆蟲學博士。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副研究員、林業試驗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兼系主任、兼副所長、《中華昆蟲》、《中華林學季刊》及《臺灣林業科學》等學術期刊主編,以及臺灣昆蟲學會理事長。從事野生動物的生態、行為或保育研究,森林昆蟲的生態與管理研究,生物多樣性的規劃、研究、教育與推廣等。譯有《保育生物學》及《應用生態學》;著有《胡蜂的世界》、《聖經動植物意義彙編》、《生命聚寶盆》、《臺灣昆蟲大發現》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的話序一 金恆鑣序二 李桃生瑞秋.卡森──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王瑞香人物追思與環保展望 ⊙於幼華一位環境先知改變了世界 ⊙呂理德不同的眼光、不同的眼界 ⊙趙榮台沒有不具詩意的海洋── 關於瑞秋.卡森的「海洋三部曲」 ⊙吳明益美國的環保荊棘路 ⊙金恒鑣台灣社會的環境意識與環境傳播 ⊙卓亞雄從《海風下》談台灣的海洋生命與保護 ⊙方力行環境倫理的建立與環境保護的實踐 ⊙邱文彥漂洋過海的瑞秋.卡森種子──談台灣濕地與海濱保育 ⊙黃光瀛森林經營與世代正義 ⊙李桃生談資訊時代的環境管理 ⊙林朝欽附錄一:外文中譯對照表附錄二:參考文獻/註解附錄三:瑞秋.卡森年表附錄四:著者簡介

商品規格

書名 / 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卡森辭世50周年紀念集)
作者 / 金恒鑣 蘇正隆
簡介 / 瑞秋.卡森: 以筆開創環保新天地的鬪士 (卡森辭世50周年紀念集):內容簡介「環境運動先驅者」瑞秋‧卡森可說是二十世紀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出生於190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456468
ISBN10 / 9574456463
EAN / 9789574456468
誠品26碼 / 2681073992003
頁數 / 31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容 摘要
序一:地球的生機
金恒鑣

四十五年前,在加拿大的黑雲杉的林緣,我見證了《無聲的春天》中的一個警世之「景」。時間倒退到一九七○年春天,場景是紐布朗瑞克省的黑雲杉天然林。
好不容易熬過積雪與平房齊高的北國隆冬,窗外灰色雪堆底下融冰的潺潺聲已連續了幾天,春終於來臨了。在幾天內,我便要動身前往全省二十處不同型態的天然林,去調查與取樣森林土壤並量測與記錄樹木的年生長量。
很快的,我與學弟理查‧布朗整裝出發。我們各自扛著幾乎快要與人齊高的長柄鐵鏟及其他裝備,從學校所在地的弗雷德克通市開車到二百公里外,紐布朗瑞克省最北方的巴瑟斯特。
路面積雪雖已不見蹤影,但是在將近四個月晝融夜凍的交替下,初春的路面還是相當不平,尤其是谷地的公路,路面還有不少浮著薄冰的窪地。車輪打滑而衝到路外的事件時有所聞,理查開車相當專注。
紐布朗瑞克省在加拿大有風景畫之省的讚譽。沿路見到落盡葉片的樹木枝條上已冒出點點嫩綠的細芽,像正要迸開的綠火苗。遠離路旁的是烏壓壓的一片北寒針葉林。路面的雪雖已融盡,路旁林內的地面卻殘雪處處,像嵌了白棉布的黑絨地氊。在暖和屋裡窩了數個月的我,此時正可享受略涼但清新的空氣。我期望今年有好成績與新作為。
早晨出發時的氣溫約在攝氏七度,將近中午抵達巴瑟斯特時氣溫將近攝氏五度,可謂宜人。寒冬剛逝,溪流水溫還低,森林內擾人的細小墨蠅還未傾洩而出。這個月份的春天是野外調查的好時段。
車子開了近三個鐘頭,終於離開被雪凌壓半年的公路,彎進一條略濕的泥土路。約莫十分鐘後,車子停在一排老舊的平房前面,那是歐文企業的木材作業站。該企業旗下有加拿大最大的林業公司,在紐布朗瑞克省就擁有一百四十萬公頃的林地,幾乎擁有該省所有林地的四分之一。我們就要去調查的地點便是該公司的林地。
平房前面是一個大廣場,停了不少過冬的運材車。廣場盡頭是黑雲杉林,如一道墨黑的高牆截斷我的視線。我隱約瞥到地面散著一些綠黃色的東西,有點像小的苞葉包穀。我快步走到林緣近處,好奇地湊近瞧一瞧,哇!竟然是十幾隻綠黃色的小鳥,靜靜地躺在泥地上。理查說那是燕雀的一種。
我走回那排平房,想取個暖,順道詢問地上的那堆鳥是怎麼一回事。進門的櫃檯後面坐了一個大鬍子。我們告訴他,我們是從紐布朗瑞克大學森林學院來的,要在這裡做研究,並請問他廣場上那一堆死去的鳥是怎麼一回事。他說那些是黃腹蚊霸鶲。上週這一帶有飛機噴過殺蟲劑,為的是除去雲杉卷葉蛾的幼蟲。春天是幼蟲開始吃雲杉針葉的時期,用飛機噴藥省時省錢,效果也最好。黃腹蚊霸鶲是小型鳴禽。每年南飛到中美洲過冬。翌年春只花幾天時間就可飛抵加拿大,單程約二千多公里。有些黃腹蚊霸鶲便在我調查的森林內繁殖。
一九七○年代,歐文企業集團的林業部門基本上已停用DDT,但是每年在其林地噴灑約三百公噸的其他有機殺蟲劑。當我看到這個場景時,卡森的《無聲的春天》逐漸化成具體的證據,活生生的擺在眼前。
過了將四十五年的今天,我仍舊關心環境的變動。我從七○年初開始研究酸雨讓溫帶針葉林枯死及沖失森林集水區的營養,到後來關心砍伐森林會改變溪流水文、輸送泥沙與養料的過程。我知道當今最巨大也最難解決的問題是整個地球規模的汙染、全球的氣候暖化,以及生命多樣性的喪失,而這三者有著正反饋的複雜關係。
五○年代末期,在卡森著手收集資料並撰寫《無聲的春天》之際,根據畢爾.麥克基本的《自然的末路》所述,卡森發現北極的若干地區的魚與動植物體內未被DDT汙染,也就是說,地球上尚有一寸淨土,汙染現象可能尚在起步,未擴散成不可收拾的局面。《自然的末路》被《巴爾的摩太陽報》譽為:「麥克基本與他的《自然的末路》極可能已躋身卡森和《無聲的春天》的地位,與之並列。」
想當年,一九六○年的世界人口尚不足三十億,過了五十年已增加到七十億。在這個五十年期間,人類大量開採各類自然資源,並迅速地將之轉化為極多的非必需製品,自然界無法處理的各類廢棄物大量產生,其數量更是以指數等級的激增。例如,化學合成肥料產量、汽車產量,以及水壩建造量分別增加了約五、九、七倍。這段期間,毀林面積約達七億公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百分之四十,北半球海面溫度增升攝氏○‧六度。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這種趨勢更是變本加厲,而將人類命運帶到難以預測的未來。本世紀起,面對人類活動所造成的不堪後果,許多有見識的人,紛紛立言著書警醒世人。例如《人類的時代:被我們模造的世界》、《第六次大滅絕》、《西方文明的崩解》、《氣候災變:一個變熱行星的經濟結局》等書,皆為最近一兩年內出版的警世之書,擺在書店最受矚目的架上,其封面設計令人觸目驚心。然而,言者諄諄而聽者藐藐,任環境惡化、蒼生塗炭,人們依舊我行我素。
為阻止全球持續暖化,要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人類也做了不少事倍功半的事。諸如,簽署國際協定書、開發綠色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立環境新法及環保政策、成立環境保護新機構、推行「碳上限與交易」方案及其他提供多種經濟誘因。然而,到今天為止,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上升,氣候暖化並未減緩,極端氣候的強度與頻率不斷攀升,而抗氣候變遷的作為尚無具體成效,也看不出來將來會有達到成效的一天,這問題的癥結何在?
以美國為例,今年初《紐約時報》、史丹佛大學及「未來資源研究組織」合作的抽樣調查指出,共和黨中約有半數人贊成民主黨政府所採取抗全球暖化的政策,但他們並不支持政府採取的措施。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修‧范伯格指出,其癥結在於兩黨對「全球暖化議題的道德責任」之看法迥異。贊成並支持者認為減碳抗暖是「是非與對錯」的道德責任問題,而贊成卻不支持者則認為環保(如回收再利用)與道德無關,是價值問題,與政治及經濟有關。
美國國內在這個環保議題上的看法差距始自一九六○年代,即《無聲的春天》問世的時代。到了七○年共和黨的尼克森總統成立環境保護署之際,環保已成為政黨間較勁的熱門議題。例如全球暖化的議題,民主黨(自由派)認為保護國民與生態系的健康是道德責任,非重視不可。然而,共和黨(保守派)的道德責任則是指愛國心、尊重長者、潔身自愛。如何讓兩黨在減碳抗暖的政策與行動上可以並肩作戰,依范伯格的建議,要拉近雙方的距離必須先了解彼此的德道觀點之異同,如此雙方始能站在同一陣線,促進彼此的互信、誠意與尊重,並聯合承擔全面性的集體行動後果。
對於全球減碳抗暖問題,大部分的國家還是遲遲缺乏行動力,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問題出在人性的「搭便車問題」上。「搭便車」意指立即出手保護大氣圈的個人與國家只獲得小部分的利益,而其他沒有參與行動的人與國家卻坐享其利,因此,誰會自願去收拾氣候暖化的局面呢?如此,縱有環保理想而不談經濟收益的結果,只有坐失保護的良機。
針對此,有兩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赫爾納特‧瓦格納與「環境保衛基金會」的馬丁‧魏茨曼──就尋求方法突破這個瓶頸,出版了《氣候災變:一個變熱行星的經濟結局》(二○一五年)。他們認為理想主義結合經濟學理論之新奇應用,可能達成國際協商未能解決的全球暖化這個棘手問題。
他們提出「變遷的哥本哈根理論」,並說:我們應該要求每個人自動自發採取許多小行動,以拯救大家的大氣圈。例如,說服大家改變若干生活小習慣可對抗氣候大變遷。哥本哈根市民自一九七○年代石油危機後有意識地改變作為,到現在有一半市民以自行車代步上班。臺北市的U-bike也是一種市民減碳的措施,值得鼓勵。當然這種運動需要社會的支持(如臺北市政府有更具吸引力的補助辨法),也要有來自社會的壓力(來自同儕或宣導的壓力,如其他市鎮的效法),若干減碳措施才可能風行。
這有如劉備的遺詔中所示「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有可能成為利天下的大善。下一個步驟是將個人自動自發的小善作為,擴充到社區、國家、國際間,甚至全世界,借以對抗氣候變遷。當然光靠成功的社會運動是不夠的,還要有全球規模的具體架構。此架構闡明「全球氣候變遷」的來龍去脈、衝擊力道及緩和方法。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依據經濟學的「俱樂部理論」,提出另一個對抗氣候變遷的新構想。他建議組織一個具體的「氣候俱樂部」,召募同意為其國內創造減碳誘因的少數幾個國家為會員。同時對非俱樂部的會員國祭出進口的貿易障礙。這類俱樂部可以逐漸擴充其會員國數目,實行起來不會重蹈如《京都議定書》,動輒將近兩百個國家共同簽署,終因國家間無法達成共識而招致失敗的結局。
耶魯大學的另一位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認為要解決難度極高的氣候變遷問題,可能要同時依賴「哥本哈根理論」與「俱樂部理論」。沒有共同理想、不築同一個夢想是無法創造全球性大變革的氛圍的。
就當前的科技精進程度與全球化現象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有無與倫比的力量,有行事的充分自由意志,有無盡的理想與創造力,有非常多樣的選擇,對追求環境倫理也有一定的渴望。這些特質用來挽救惡化的環境應有一定程度的作為。
先進的數理模擬程式顯示,面對嚴峻的環境變遷與生命多樣性的喪失,人類若立即採取有效的對策、明白急變的根本原因與掌握挽救的時機,或許能化險峻為平夷,航向可永續的未來。愛德華‧威爾森在其近著《人類存在的意義》中的話確實是暮鼓晨鐘。他說:人類若不深思人類存在於這個宇宙中的行星的真諦及肩負起照顧全球其他生命的大責,我們如何能安心地認定人類有希望中的未來?
從《無聲的春天》之控訴到《自然的末路》之警語,到《人類存在的意義》的問世,人類走過半個世紀,目睹這個行星的環境巨變與生命的滅絕,這絕對是我們這一代的過錯,挽救地球也是我們這一代不能推諉的責任。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