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經濟學: 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 誠品線上

The Feng-Tu Economics: 21 Lessons for Revitalizing Local Economic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風土經濟學: 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第一本台灣地方創生實作手冊◎台灣地方創生議題風風火火,看似口號響亮、計畫宏大,卻往往忽略創生背後的源頭,其實是經過時間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第一本台灣地方創生實作手冊◎ 台灣地方創生議題風風火火,看似口號響亮、計畫宏大,卻往往忽略創生背後的源頭,其實是經過時間累積、空間形塑的地方風土,更始終缺少真正接地氣的實際策略、方法與步驟。 本書是第一部聚焦台灣本土的地方創生實戰手冊。作者歸納、演繹風土文化的創新思維,提出風土設計的完整方法架構,以21堂創意實作課,循序漸進闡述如何透過確切可行的實踐方法,以及自我能力的培養鍛練,創造出台灣每個地方獨一無二的風土經濟價值。同時列舉諸多令人感動的經驗實例,並深刻探討返鄉創業的各種挑戰與課題。 ◎長期蹲點地方小鎮的經驗傳遞◎ 作者洪震宇長期在台灣農村小鎮蹲點,挖掘風土資源與文化脈絡;透過溝通與訓練,參與規劃餐飲與住宿行程;並以故事亮點創造人氣,達到經濟效益;同時,他還跨界文創等領域,累積豐富實務經驗。 風土經濟學是一套具實的方法學,21堂創意實作課程,從原理概念到執行步驟,再到實作練習,脈絡條理分明,期待能藉此有助於返鄉青年、地方組織、公務人員、餐飲民宿相關產業、社區工作者甚至企業界等,有效運用資源,創造轉型機會,在追求理念夢想的同時,解決現實問題,以面對台灣鄉鎮農村的長遠未來。 ◎從風土餐桌到小旅行的體驗經濟◎ 從「意義」到「創意」再到「生意」,是風土經濟學的實踐進程。而風土餐桌與小旅行,是風土經濟學的縮影,本書即聚焦於此體驗經濟的兩大核心主題。 作者以自身經驗,引領讀者,如何透過複眼視角,轉化成旅人的眼光與人類學家的視野,磨礪出編劇角色般的洞察力,並串連地方亮點,進而如導演般實地操作。透過對課程內容的省察,對方法的自我演練,以及對各種案例的觀察與學習,人人都可以是風土設計師,都可以成為帶動台灣風土經濟的重要一員。 ◎問題╳實例╳方法╳練習◎ ╳問題 ●在網路科技發達的快經濟時代,小鎮如何突顯慢經濟的魅力? ●看似面貌模糊的村落鄉鎮,如何找出亮點,凝聚力量? ●業者與旅人如何交集、碰撞出雙贏甜蜜點? ●奢華周到的虛擬風土,究竟缺少了什麼關鍵元素?…… ╳實例 ●在甲仙體驗「拔一條河」,重建小林村災區生機。 ●到美濃人家做客、在廟埕辦桌,參加滿年福與登席。 ●從事老人托護的台南關山社區,變身成村落民宿。 ●一根繩索就讓原始的鸞山森林,成為一座博物館。…… ╳方法 ●風土餐桌是最容易創造的體驗經濟內容。 ●打造故事空間,成為鄉鎮入口,讓旅人實境感受。 ●善用節氣慶典,留下「期間限定」的難忘記憶。 ●讓業者參與投資,才能用心經營品牌。…… ╳練習 ●自我鍛練,同時擁有老鷹的視野,以及蚯蚓的執行力。 ●田野調查家鄉,在生活、生產與生態上的既有優勢。 ●串連地方夥伴,整合內部資源,對外溝通連結。 ●培養與提升帶路人的脈絡力、引導力與控場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村煌(薰衣草森林董事長) 余宛如(立法委員、生態綠共同創辦人) 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 邱承漢(叁捌地方生活創辦人) 翁章梁(嘉義縣長) 高耀威(書粥老闆)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國發會前副主委) 曾綉雅(新竹縣社區營造中心執行長)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文宜(airbnb台灣及香港公共政策總監) 饒慶鈴(台東縣長) ──握拳推薦(按姓氏筆畫) 好評推薦 •近年來,因著社區營造打開了地方經營的問題意識,如何掌握一地的風土人情,說出動人的故事遂成為衆人的期盼,許多有志之士的共同摸索。……這書呈現的21堂課,寬廣地涵攝了作者的經驗,其中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實際運用於教學的種種作法與策略思考,讓他的心法能夠幫助更多有志於耕耘在地的人。他歸納出的行動要點或工作提醒,都確實直指要害,也對學習者具有鼓舞作用。──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國發會前副主委) •《風土經濟學》的出版可說正是時候,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很多共鳴,在閱讀的時候,許多年輕朋友的臉龐出現在腦海裡,這些不但是我熟悉的故事,也是一直激勵我推動地方創生的能量。──余宛如(立法委員、生態綠共同創辦人) •台灣終於有了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地方創生方法論。……震宇是一位認真的田野調查與書寫者,在這本書中他不只提出了完整又清晰的思考架構,並佐以豐富的實際案例。21堂課循序漸進引導讀者思考並親身實作,最重要的這是一本立基於台灣,沒有文化代溝的方法論專書。──王村煌(薰衣草森林董事長) •本書中提到的風土設計、旅人思維、體驗中感動等皆是創造內容、提升品質的絕佳法門,震宇以其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的專業訓練,加上多年來持續輔導地方深入基層的努力,成就本書中精彩的理論與實用的方法。──沈方正(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洪震宇洪震宇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政大社會系畢業。現為自由作家。台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以及《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為是「台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目前致力於成為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擔任跨專業領域培訓教練,引導企業、地方組織、公益團體、教育界與政府部門,培養故事力、提問力、寫作力與企劃力,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著有《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與彭啟明、李咸陽合著)、《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折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從生活脈絡尋找改變的力量》、《資訊夢工場》等。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金鼎獎優良作品推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推薦:看到風,聽到土,你需要方向嗎?◎曾旭正 推薦:從思維開始改變,新方法翻轉地方◎余宛如 推薦:立基於這座島嶼的風土實戰記錄◎王村煌 推薦:我們需要一百個洪震宇◎沈方正 前言:風土經濟學,創造台灣「一」的力量 第一部:風土如何經濟──機會與挑戰 第1課、老風土,新商機 第2課、青年返鄉新挑戰 第3課、活化風土資源,複眼新視角 第二部:風土如何設計──風土經濟學基礎工程 ●風土設計方法論(一)旅人的思維 第4課、旅人的思維(1)──成為客觀的人類學家 第5課、旅人的思維(2)──感受旅人的感受 第6課、旅人的思維(3)──建立外來者與在地人的雙贏 ●風土設計方法論(二)編劇的洞察 第7課、編劇的洞察(1)──洞察亮點 第8課、編劇的洞察(2)──串連亮點 ●風土設計方法論(三)導演的實踐 第9課、導演的實踐(1)──幕後的導演 第10課、導演的實踐(2)──幕前的帶路人 第三部:風土如何感動──風土設計實戰篇 第11課、設計餐廳民宿的風土餐桌(1) 第12課、設計餐廳民宿的風土餐桌(2) 第13課、鄉鎮村落如何設計自己的風土餐桌 第14課、設計深度體驗的風土旅行(1) 第15課、設計深度體驗的風土旅行(2) 第四部:風土如何創新──通往過去,就能創造未來 第16課、芋頭四兄弟,風土設計品牌學 第17課、活化既有,創造真實體驗──在地中年的風土設計 第18課、青年返鄉,風土再設計──風土創業的時代 第19課、小,更有力量──創造獨一無二的風土經濟學 第20課、是創生還是創傷?我們與理想的距離 結語: 第21課、成為鬆動風土、引領光明的蚯蚓

商品規格

書名 / 風土經濟學: 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
作者 / 洪震宇
簡介 / 風土經濟學: 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第一本台灣地方創生實作手冊◎台灣地方創生議題風風火火,看似口號響亮、計畫宏大,卻往往忽略創生背後的源頭,其實是經過時間累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6691
ISBN10 / 9573286696
EAN / 9789573286691
誠品26碼 / 2681818196000
頁數 / 28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台灣本土的地方創生方法論,書中歸納、演繹關於風土文化的創新思維,提出風土設計的方法架構,同時列舉如何設計出令人感動的體驗內容的具體案例,更討論青年返鄉創業的各種挑戰與課題。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
看到風,聽到土,你需要方向嗎?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國發會前副主委)
台灣是個奇特的島嶼,地理多元、物產豐富、生態複雜、人文薈萃、眾聲喧嘩,簡單地説,豐富多樣就是它的總體特徵。在這樣的土地社會中,要做設計既困難也容易!
容易的是,有諸多素材可以在各方面運用;難的是,不容易掌握核心、做得道地,在道地與創新之間又有許多抉擇不易。這在烹飪、服裝、產品設計、遊程規劃、環境營造、景觀設計乃至於各類的藝術創作中都面對相同的挑戰。近年來,因著社區營造打開了地方經營的問題意識,如何掌握一地的風土人情,說出動人的故事遂成為衆人的期盼,許多有志之士的共同摸索。
在營造社區的過程中,總一直有上述的挑戰。在策劃活動時,活動本身以及活動場地的表現,都要有所講究,因為它會被看到。宮琦清老師主張的:觀光的「光」,就是人心的光華,因此,觀光就是去體會當地人的人心之華。而在地人的光華正是來自他(她)們對自身的了解,進而展現為各種可感的事物與人情。也許主動說出故事,又或許留給旅人自行體會後興奮地指認出來。
洪震宇就是一個擅於創造故事,也教人「説故事」的人,在這本《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的專著中,他分列了幾個主題:風土如何經濟、如何設計、如何感動、如何創新?他自許要成為鬆動風土、引領光明的蚯蚓。蚯蚓?光?這是個有趣的比喻,因為蚯蚓其實並没有眼睛,只在身體兩側與頭部有一些光線的感受器,約略可以感覺到光的明暗與強度。所以震宇自況蚯蚓,或許重點並不在於看到特定方向,引領追隨者向前;而是不斷地鬆土,提供環境讓當地人自己看到可能性。
近年來,他的確扮演鬆土的角色,在社區找到許多操作機會。譬如為社區設計遊程與訓練講說,這讓他累積越來越多的風土與人的經歷;另方面,他在文創、餐飲以及百貨業擔任顧問,也累積了跨域整合、行銷企劃的經驗;他在池上和甲仙兩地投入協力,對於在地方上處理人際溝通的問題,挖掘地方特質,找到商業模式而真實帶動生意等都深有體會。這都讓他不會是飛得太高的老鷹,而是能接地氣的帶路人。
難得的是他長久以來擔任記者與主編的經歷,讓他可以純熟地運用文字,清楚地傳達有效的知識。這書呈現的21堂課,寬廣地涵攝了作者的經驗,其中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他實際運用於教學的種種作法與策略思考,讓他的心法能夠幫助更多有志於耕耘在地的人。他歸納出的行動要點或工作提醒,都確實直指要害,也對學習者具有鼓舞作用。譬如面對挫折需要培養的三種能力:溝通説服力、擴大參與力和自我復原力。既老實說出投入行動必然面對的挑戰並非一片美好,但也正向鼓勵成長有方。
最後,我要提醒讀者關注一個獨特的面向──洪震宇活出來的生命形式。從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時常保持好奇,關心的範圍無限,對於從事的工作也不受限於社會的既定。因此,他的工作是幫忙解決問題的顧問、是各種主題的書寫者、是教學者、旅行設計者、帶路人等等。這已不是當前流行的「/」斜槓人生,而是行動人生。在未來可見的時代中,等待被命名的工作必然遠比已經定名的多太多;甚至,對某種人而言,命名其工作根本不必要,但它就是根植於風土,堅實有力,這種人將越來越多,你或許就是其一!

試閱文字

內文 : 試讀篇章
第一課
老風土,新商機
 
風土資源具備了哪些優勢? 能帶動什麼樣的體驗經濟?
 
風土經濟學第1課的主題「老風土,新商機」,談的是看似很傳統的風土,在這個網路科技盛行、經濟變動快速的時代,憑什麼能為地方創造新商機?
在探究老風土要如何創造新商機之前,我們先研究一下,「風土」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深意?談及風土,歐美世界都會提到法文Terroir 這個字,中文即翻譯為風土。這個名詞過去主要應用在葡萄酒產業,尤其是法國十多個產區的葡萄酒,Terroir 意思是在特定地理空間限制下,這個地方獨有的氣候、土壤、溫度、品種與種植方式。
Terroir 其實有政治介入的影響。法國政府透過組織的力量,規定了葡萄酒製造的五個重點,包括葡萄產區、品種、種植方式、單位土地面積的產量以及釀造方式,做出一系列的分級系統,也建立法國葡萄酒在國際間的地位。
對華人世界來說,風土並不是外來新鮮名詞。中國很早就有風土的概念,大家小時候可能都聽過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晉朝的周處,小時候除了除三害,長大後也是風土最早的代言人,他寫了一本《風土記》,主要記述地方風俗的沿革起源,現代人要了解端午、七夕、重陽等習俗的起源,幾乎都是從這本《風土記》追溯起。
後來唐朝、宋朝也陸續有人撰寫各地的風土記,主要都是風俗民情、地理景觀、物產與生活樣貌,連日本也沿用中國的風土二字,成為日本天皇了解轄下各地民俗、農業、歷史的文獻報告。
因此,東方世界的風土概念,比西方國家的Terroir 還寬廣些,不只談地理空間與農業,更包含民俗風情與生活樣貌。但是,這跟現代的風土經濟學有什麼關係呢?
我歸納出現代風土的三大特色,就是「天」、「地」、「人」的新詮釋。風土拆解開來,是氣候與土地,以及夾在中間生活與工作的人們,而這正是傳統提到的天(氣候)、地(土地)、人(具有生活與生產技術)。當天、地、人老風土遇到全球在地化的新趨勢,會產生什麼新火花?創造什麼新商機?
因為近年來食物安全的問題層出不窮,加上大量單一化的產品充斥貨架,在眾多競爭壓力下,大眾化市場逐漸被區隔成各種分眾的市場,中產階級喜愛多樣化、個性化的物產、地區與店家,更重視品質、品味與品格。品質、品味與品格代表什麼?就是品質要好、品味要獨特、品格要誠實,才能夠吸引這群挑剔的消費者。
就像法國葡萄酒分級制度創造的風土經濟學,從生產、飲食到生活文化,細膩地展現法國的風土優勢,我們也要更細膩的挖掘、建立自己的風土經濟學優勢。
跟資源豐富的大城市相比,一般鄉鎮村落甚至社區,包括想在地方創造獨特優勢的店家、振興農村的地方青年,更需要從各自的風土資源中,歸納盤點與創造三種風土優勢。
 
●風土資源具有生活、生產與生態三種優勢
我認為,風土資源具有生活、生產與生態這三種優勢。
第一是生活優勢。在各地獨特的氣候與土地條件下,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特色、飲食文化與習俗。
第二是生產優勢。在特定風土條件下生活的人們,有沒有獨特的耕作、生產、製造與加工的技術,讓此地的物產、工藝品格外不同。
第三是生態優勢。在特定自然與人文脈絡交織下,這個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多元的生態系統,自然風光或是人文景觀,可以讓人前來體驗感受。
找到屬於自己的三種風土優勢,我們還需要了解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才能跟趨勢接軌,創造商機,建立獨特的風土經濟。
經濟發展模式代表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以及可能衍生的商機。目前世界的經濟模式出現什麼變化呢?主要是兩極化狀況,一種是網際網路的線上經濟,另一種是網路之外的線下經濟,線下經濟發展到極致,就是體驗經濟。
線上可以完成的事情,又快又簡單,節省消費者的購物與等待時間,但是消費者不會只滿足於線上的快速經濟,他們也想花時間去親身體驗、感受實體現場的魅力。
線上經濟是省時間,線下經濟是花時間。就像線上遊戲與消費活動永遠無法取代實體的旅行、遊樂園與逛街遊玩的真實感受,風土經濟學就是要創造體驗經濟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花時間前往各地的小鄉小鎮,感受大城市沒有的特色價值。
我以《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一書的經濟發展模式金字塔,說明風土經濟與經濟模式演變的關聯。經濟金字塔也是經濟價值的演化過程,從下往上依序是商品經濟、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
什麼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就是製造標準化商品,靠成本與售價的差異,賺取利潤,這是工業經濟的主要模式。服務經濟呢?賣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無形的服務,根據顧客需求來客製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金字塔頂端的體驗經濟又是什麼?體驗是一種服務,但不是以客為尊的客製化服務,而是對顧客展現我們的獨特個性,讓他透過現場的親身感受,了解我們的特色,創造難忘的感動,成為美好的回憶。
體驗經濟的價值,在於不只是提供商品跟服務,而是創造一場難忘感動的親身經歷,商品跟服務只是其中的道具,難忘的回憶與故事,才是顧客的需求。尤其,體驗經濟是根據體驗的時間歷程來收費,唯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吸引大家前來體驗,才能突破商品經濟與服務經濟的過度競爭。
當我們了解體驗經濟的價值,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風土經濟轉換成為體驗經濟,讓小鎮農村,成為值得花時間前往的地方?
 
●風土經濟學,展現地方特色的體驗經濟
過去談到風土經濟的論述,都以法國葡萄酒產業為主,那是自產自銷,傳達獨特的生活、生產與生態特色,而其他具有風土特色的熱帶國家,只能提供勞力與土地的原料經濟(比商品經濟更低一階),創造的價值很有限。現在風土經濟要從原料經濟、商品經濟提升到體驗經濟,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首先,要找出各地在生活、生產與生態上的特色。有了不同層次的特色,才能串連成一場場精心設計的體驗內容,讓消費者願意花時間細細品味與感受,不是追逐外在流行,複製他鄉已有的特色,才能讓老風土創造新商機。我甚至認為,所有的風土經濟學,都應該是能展現地方特色的體驗經濟。
舉個例子。日本新潟的越後妻有地區,因為人口老化、產業空洞化,透過三年一次的大地藝術祭,邀請日本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根據在地風土人文創作各種藝術作品,藝術作品不僅散落在兩百多個村莊,許多廢棄的學校改成美術館、餐廳甚至民宿,也帶動周邊的住宿與餐飲。旅客得花三天以上時間才能了解這裡的風土民情與藝術作品,了解這裡的生活樣貌、獨特物產,例如酒、米、工藝品,以及這裡的梯田、河川、山陵等生態。
大地藝術祭雖然只在秋天舉辦,舉辦七屆以來,已經吸引近兩百萬的參觀人次,從生活、生產到生態,都是風土經濟的極致展現。我已去了三次,也跟繪本作家幾米合作,改造當地的兩個火車站,我還擔任導遊帶近三十人的旅行團進行五天的深度體驗。我們白天在各村落看藝術作品,吃各地美食,晚上去泡湯、逛超市,買他們知名的吟釀來喝,最後離開新潟時,還採購大量的伴手禮。
像這樣子的藝術季,也在日本與台灣各地掀起熱潮,大家開始舉辦屬於自己的藝術季,希望吸引觀光客人潮,振興地方經濟。
當網路科技與AI人工智慧發展到極致,重視慢活與心靈沉澱的風土經濟學,成為城市人熱切需要的養分。但是,如何盤點地方的風土資源與人文脈絡,串連生活、生產與生態,不要變成模仿抄襲,又能整合地方資源,活絡經濟,又是一門大學問。
台灣各縣市很努力透過大型活動吸引人潮,人潮來了,卻往往忽略整合風土資源,讓旅人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特色,甚至透過策劃各種體驗活動、伴手禮,傳達這片土地的風味,繼而創造商機。我在各地現場感受到的,常常都是像夜市擺攤一樣,只是搭個帳棚,跟業者收租金,業者把商品放在桌上,被動的等待過路客上門。
 
●淺碟式的夜市文化,無法帶動地方的體驗經濟
以二○一九年屏東大鵬灣的台灣燈會為例,現場每日湧入近百萬人潮,但是現金轉換率不高,我觀察到許多地方業者繳了好幾萬元的攤位租金,枯坐在現場,幾乎沒有太多購買率。有位種植與銷售屏東咖啡的業者說,遊客很少注意到他們,還會嫌屏東本土種植的咖啡太貴。也有旅客向現場烤玉米業者殺價,業者無奈的說,他付了很多租金,客人再殺價,連成本都回收不了。跟現場耀眼燈會與湧動人潮相比,在地業者相對沉默無奈。
屏東的在地風土,除了以燈會的有形裝置呈現,商機很難有系統地創造外溢效果。問題出在哪裡?因為我們太重視花大錢呈現有形的硬體,然而如此做法,除了一時的「我屏東我驕傲」情感熱血,能得到什麼實質效果?
我們來算算帳,這筆五億的燈會資金,花完之後,到底實質得到什麼?是成本還是投資?我認為,應該視為一筆把餅做大的創業資金,吸引了人潮,更要創造錢潮,甚至帶動在地體驗經濟的能力。
例如如何將屏東各鄉鎮的特色,透過現場區域概念呈現。線上透過網站、臉書粉絲頁來宣傳與介紹,同時推出限定版的物產,製造旅人的期待。線下的現場活動,藉由小型體驗活動、伴手禮、農產品來傳達內涵,讓業者能夠與遊客現場交流,更能刺激商機,讓旅人不只帶走對燈會的感動,還能帶走對屏東風土的回憶。就像我們去美國、東京的迪士尼樂園,或是大阪的環球影城,紀念品商店總是擠滿人,就是遊客們趁離園之前,把握機會,帶走各種回憶。
我們的各種大型活動,除了訴諸人潮,卻沒有想過希望遊客能花錢帶走什麼,而只是像燈會、像各地老街、像各種傳統市集一樣的招商模式,把攤商集中起來,沒有分類、策展與包裝,在旅客眼中,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自然不會停留。沒有重新包裝加值,我們永遠只是淺碟式的夜市文化。
另外,我們習慣「中心化」的思維,資源大量集中,不懂得疏通分流,擴大效應。
屏東燈會幾乎都集中在大鵬灣,人潮導致交通接駁問題,遊客花很多時間排隊等車。然而屏東這麼大的區域,有山有海有離島,更有城市與部落,擁有多元的族群文化,是一個絕佳的風土舞台,大量人潮來到這個熱帶南國,卻沒有導流到各個區域,非常可惜。
除了大鵬灣的燈會,屏東還有什麼?隔年的燈會已不會在屏東,屏東好不容易透過燈會引來人潮,要如何增加大家的記憶點,創造下次再訪的吸引力,就要在這次的燈會埋下誘因。
如果能類似先前提到的日本新潟大地藝術祭典,不同區域村落都有藝術作品,連深山裡不易到達的地區都有特別設計的作品,就可以吸引旅人四處走訪,順便認識不同人事物、餐廳店家,進而帶動地方活力與商機。
屏東大鵬灣的燈會活動,可以將一部分展覽活動分流到其他區域,扣連不同地方文化特色,讓客人分散到屏東其他區域,不僅帶動住宿、飲食與旅遊,更能帶動商機的外溢效果。這些體驗行程一旦變成話題與口碑,就會成為日後旅人再次前往的誘因與動機。
最厲害的行銷,就是找到對你上癮的顧客,最厲害的風土經濟學,就是找到對你家鄉風土上癮的旅人。風土商機都在,只是我們如何站在業者與遊客的角度,重新設計,才能讓風土更有意義,更能創造好生意。
(未完待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