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導讀 三: 先秦諸子散文
作者 | 吳宏一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先秦文學導讀 三: 先秦諸子散文: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 |
作者 | 吳宏一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先秦文學導讀 三: 先秦諸子散文: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 |
內容簡介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先秦諸子散文:論語、墨子、商君書、管子、晏子春秋、孫子、孟子、老子、莊子、公孫龍子、荀子──取譬引喻的千古奇文 反映戰國時期不同學派的思想學說,文章說理透徹、善用譬喻、辯鋒犀利、邏輯性強,深刻的哲思內涵,絕妙的修辭手法,使其影響力持續不墜。百家爭鳴、大放異采的思想成就,可說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黃金時代。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作者介紹 吳宏一 編著吳宏一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以及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產品目錄 前言 編注凡例 壹、論語 《論語》解題 論語選 論學 孔子與弟子言志 貳、墨子 《墨子》解題 墨子選 兼愛上 非攻上 公輸盤 參、商君書 《商君書》解題 商君書選 更法 肆、管子 《管子》解題 管子選 牧民 伍、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解題 晏子春秋選 晏子使楚 陸、孫子 《孫子》解題 孫子選 勢篇 柒、孟子 《孟子》解題 孟子選 論義利 齊桓晉文之事 四端 捌、老子 《老子》解題 老子選 《老子》六章 玖、莊子 《莊子》解題 莊子選 逍遙遊 養生主 胠篋 拾、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解題 公孫龍子選 白馬論 拾壹、荀子 《荀子》解題 非相 天論 附錄:經典常談論諸子/朱自清
書名 / | 先秦文學導讀 三: 先秦諸子散文 |
---|---|
作者 / | 吳宏一 |
簡介 / | 先秦文學導讀 三: 先秦諸子散文: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3286462 |
ISBN10 / | 9573286467 |
EAN / | 9789573286462 |
誠品26碼 / | 2681818178006 |
頁數 / | 328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有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1.7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認識先秦文學的最佳讀本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展現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內文 : 《墨子》解題
墨子姓墨名翟,魯國人,一說是宋國人,生卒年月不詳。據後人考證,他做過宋國大夫,大約活動於戰國初年,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他是當時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一書,漢時有七十一篇,宋時還保存六十三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經上〉、〈經下〉可能是墨子自作,〈兼愛〉、〈非攻〉等篇則是弟子或後學者所記。書中〈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說明了他的思想主張。他的中心思想,可以說是「兼愛」和「非攻」,而「兼愛」更是他的最高理想。他反對儒家厚葬久喪等等繁文縟節,重現功利和實踐,抱著積極救世的精神,在政治上反
對世族政權,主張「尚賢事能」,打破階級身分的限制。
他的學說,基本上代表庶民的利益,和儒家的學說相對立,而同時並稱顯學。他本人志在救世,善於製造器械,傳說他曾製造木鳶,能飛翔天空。他的弟子也都刻苦力行,嚴守紀律。他們重實踐,不重文采,組成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團體,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一書,文字樸實,條理謹嚴,很接近口語;比喻生動,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具有獨特的風格。
清代中葉以前,研究《墨子》的人很少,此後校注論述的著作才慢慢多了起來。其中,俞樾的《墨子平議》和孫詒讓的《墨子閒詁》最為讀者熟悉。李漁叔的《墨子今註今譯》則便於初學者。
兼愛(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語譯】
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責的人,必須知道紛亂的根源所在,才能治理它;如果不知道紛亂的根源所在,就不能治理了。這就好像醫生的治人疾病一樣,一定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所在,才能醫治它;如果不知道疾病的根源所在,就不能醫治了。整頓紛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定要知道紛亂的根源所在,才能治理它,不知道紛亂的根源所在,就不能治理了。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責的人,不可以不考察紛亂的根源所在。
我曾經考察紛亂的起源,認為起源於人的不互相關愛。臣子對君父不孝順,這就是所謂亂了。子自愛而不愛父,所以損害父親而圖利自己;弟自愛而不愛兄,所以損害兄長而圖利自己;臣自愛而不愛君,所以損害君上而圖利自己;這就是所謂亂了。這就好像是,父不慈愛子,兄不慈愛弟,君不慈愛臣,這也同樣是天下的所謂紛亂呀。父自愛卻不愛子,所以損害兒子的利益以圖利自己;兄自愛卻不愛弟,所以損害弟弟的利益以圖利自己;君自愛卻不愛臣,所以損害臣下的利益以圖利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呢?都是起於不互相關愛。
雖然是推理到天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家,不愛別家,所以竊取別人以圖利自己;盜賊只愛自己,不愛別人,所以傷害他人以圖利自己。這是什麼緣故呢?都是起於不互相關愛。
即使推而至於大夫的互相侵擾其家,諸侯的互相攻打其國,原因也是一樣。大夫各愛自己的家族,不愛別人的家族,所以擾亂別人的家族,來圖利自己的家族;諸侯各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別國,所以攻打別國,來圖利自己的國家。天下的各種亂事,全部都具備在這裡了。考察它們的起源,都是起於不互相關愛。
如果使天下的人都能彼此互相關愛,愛他人如同愛自己一樣,還會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兄和君上都如同自己一樣,哪裡會去做不孝的事?還會有不慈的人嗎?看待子弟和臣下就如同自己一樣,還哪裡會去做不慈的事?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會有盜賊嗎?因此看待別人的家就如同自己的家一樣,誰還去偷竊?看待別人的身體就如同自己的身體一樣,誰還去傷害?所以盜賊都沒有了,還會有大夫互相亂家、諸侯互相攻國的事情嗎?看待別人的家就如同自己的家一樣,誰再去亂?看待別人的國就如同自己的國一樣,誰再去攻?所以像大夫的互相亂家、諸侯的互相攻國,這種事情都不會有的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彼此相愛,國與國不相攻打,家與家不相侵凌,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順慈愛,這樣的話,天下就太平了。
因此,聖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責的人,怎麼可以不禁止互相憎恨,而勸導互相親愛呢?也因此,天下的人能互相親愛,就會太平;互相憎惡,就會紛亂。所以墨子說「不可以不勸勉去關愛別人」的道理,就在這裡呀。
【析論】
這篇〈兼愛〉選自《墨子》。〈兼愛〉是墨子學說的重心所在,分為上中下三篇,文字大同小異,各自成篇。上篇闡述兼愛的理論依據,中下兩篇則列舉例證,說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道理。這裡選的是上篇。
事實上,在《墨子》書中,除〈兼愛〉之外,〈尚賢〉、〈尚同〉、〈非攻〉、〈節用〉等題,也都分上中下三篇。據《韓非子.顯學篇》說,墨子死後,墨家分為鄧陵氏、相夫氏、相里氏三派。有人以為一題三篇的原因,就是這三派對墨子所論,各記所聞而形成的。通常,在三篇之中,上篇最稱簡要。
〈兼愛〉上篇的主旨,闡明兼愛之說,也就是篇中所謂「不可以不勸愛人」的道理。墨子以為:要治理天下,必須考察天下所以紛亂的原因。他說:天下所以紛亂,是由於人不相愛。兒子不愛父親,故損父親以自利;弟弟不愛兄長,故損兄長以自利;臣子不愛君主,故損君主以自利。反之亦然。然後進一步推論,盜賊愛自己的家室不愛別人的家室,愛自身而不愛別人,所以殺害別人以圖利自己。最後再進一步推論,大夫的相亂,諸侯的相攻,也都是由於他們愛自己的家國,而不愛別人的家國所造成的。層層推進,言之成理。文章至此而筆勢一轉,從正面去肯定「兼相愛」的價值,他說:若是天下之人都「兼相愛」,愛人如同愛自己,那麼,也就沒有不孝不慈了,也就沒有盜賊了,也就沒有大夫互相亂家、諸侯互相攻國了。天下亂事都沒有了,天下就太平了。這樣看來,天下「兼相愛」就安定,「交相惡」就紛亂,所以他主張「不可以不勸愛人」。
全文分為六段。現在簡述分段大意如下:
第一段,自「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到「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說明整頓紛亂,必須找出紛亂的原因。
第二段,自「當察亂何自起」到「是何也?皆起不相愛」,說明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紛亂,都是起因於不相愛。
第三段,自「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到「此何也?皆起不相愛」,說明盜賊的產生,也是起於不相愛。
第四段,自「雖至大夫之相亂家」到「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說明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也都起因於不相愛。以上三段分別從不同層次來說明一切紛亂,皆起於不相愛。
第五段,自「若使天下兼相愛」到「若此則天下治」,說明能「兼相愛」則天下太平。
第六段,自「故聖人」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是結論,說明兼愛是治亂的根本。
文章反覆說明,文字樸賞,造句淺顯,層次分明,這就是墨家重實用而不重文采的風格。此外,《墨子》的〈兼愛〉、〈非攻〉等篇,篇幅較長,而且有了標題,雖然和《論語》同是語錄,但已經可以看出它在散文史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