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導讀 二: 先秦史傳散文 | 誠品線上

先秦文學導讀 二: 先秦史傳散文

作者 吳宏一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先秦文學導讀 二: 先秦史傳散文: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 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 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略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大量的經籍典故,是寫作、說話絕佳的取材來源,讓論述更具說服力及生動性! 先秦史傳散文:尚書、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國語、戰國策──鑑古知今的絕妙篇章 記載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史籍,記言記事詳實,敘事結構完整,人物刻劃鮮明突出,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所記述的史實具體生動,極富表現力,可以鑑往知來、培養思辨力,不僅具文學價值,也是極佳的歷史讀本。 當代國學大師 吳宏一 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起源,也是文學史上的一個高峰,其經典地位與藝術成就舉世公認。國學大師吳宏一教授透過注解、語譯、分析、說明,帶領讀者認識先秦文學的思想、內容及特色,重現古典文學名作的光燦與風華。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選文:具代表性,呈顯名家風格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吳宏一 編著吳宏一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詩經新繹全集》,以及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編注凡例 壹、尚書 《尚書》解題 尚書選 無逸 秦誓 貳、左傳 《左傳》解題 左傳選 鄭伯克段于鄢 附錄一:《春秋》魯隱公元年 附錄二:鄭伯克段于鄢 《公羊傳》隱公元年 附錄三:鄭伯克段于鄢 《穀梁傳》隱公元年 曹劌論戰 子魚論戰 燭之武退秦師 秦晉殽之戰 子產論政 一、子產不毀鄉校 二、子產論尹何為邑 三、子產論執政寬嚴 參、公羊傳和穀梁傳 《公羊傳》和《穀梁傳》解題 公羊傳和穀梁傳選 趙盾弒君 虞師晉師滅夏陽 附錄:《春秋》在群經中的地位/戴君仁 肆、國語 《國語》解題 國語選 召公論弭謗 季文子論妾馬 叔向賀貧 鬬且論子常必亡 諸稽郢行成於吳 勾踐雪恥復國 伍、戰國策 《戰國策》解題 戰國策選 蘇秦終佩相印 鄒忌諷齊威王 齊使問趙威后 田單攻狄 莊辛論幸臣諷楚襄王 豫讓報恩 趙太后新用事 附錄:先秦散文淺說/吳宏一

商品規格

書名 / 先秦文學導讀 二: 先秦史傳散文
作者 / 吳宏一
簡介 / 先秦文學導讀 二: 先秦史傳散文: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 展現獨特的語言風格,提升閱讀與寫作素養詞義理解X語文應用X哲學思辨X賞析評論傳頌千古的經典好文,值得反覆誦讀,領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86455
ISBN10 / 9573286459
EAN / 9789573286455
誠品26碼 / 2681818174008
頁數 / 296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6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認識先秦文學的最佳讀本
解題:清楚扼要,顧及名著特色
選文:具代表性,展現名家風格
注釋:力求簡明,並陳不同說法
語譯:淺白通順,以直譯為原則
析論:兼採眾說,提供閱讀方法

試閱文字

內文 : 《左傳》解題
《左傳》一稱《春秋左氏傳》,是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它記載春秋時代的歷史。以魯國為中心,按照魯國國君的世系紀年,起自魯隱公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為止,前後共二百五十五年。
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他充分利用當時所能獲得的文獻資料,記敘春秋時期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人的霸業,以及諸侯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動,對於我們研究春秋時代的歷史,很有參考價值。
《左傳》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傑出的文學作品。
《左傳》寫戰爭的篇目很多,也寫得很精采。它寫戰爭,常常不寫刀槍劍戟的激烈場面,而是選取一些突出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對戰前戰後的因果經過,加生動的鋪敘,賦予作品鮮明的主題。比如〈曹劌論戰〉、〈子魚論戰〉、〈秦晉殽之戰〉、〈秦晉韓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等等,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名篇。《左傳》這種記敘戰爭的方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左傳》不但戰爭寫得出色,寫其他的歷史事件,也寫得既真實而又生動。像〈鄭伯克段于鄢〉、〈晉文公重耳之亡〉等,都能在歷史事件的記敘中,注意構思和選材,用極少的筆墨就能刻劃人物和概括事件,使之既符合歷史實際,又能做到主題突出,表現了作者高度的文學才華與創作能力。
漢代以後,儒家把《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並列,合稱「春秋三傳」,認為同是解釋孔子編定的《春秋》而作。《左傳》以記敘史實為主,《公羊》、《穀梁》則以解釋經義為主。唐代以後,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因為從書中史實看,《左傳》內容和《春秋》經文並不完全契合,而且所記的史實,比《春秋》還多出二十七年。因此,有人懷疑作者不是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而是另有其人。
東漢以來,注解《左傳》的書很多,晉朝杜預的《春秋左氏傳集解》、唐朝孔穎達的《春秋左傳正義》、清朝洪亮吉的《春秋左傳詁》是讀者熟悉的參考書籍。此外,王伯祥的《左傳選注》和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對於初學者,都很有參考的價值。
 
 
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語譯】
晉文公、秦穆公合兵包圍了鄭國。因為從前鄭國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時候,對他無禮,並且現在又歸附了楚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南。
佚之狐向鄭文公提了意見說:「國家非常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他們的軍隊一定退走。」
鄭文公聽從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道:「臣下在壯年的時候,還趕不上別人;如今老了,更加無能為力了。」鄭文公說:「我沒有能夠早日任用你,如今國家危急了才來求你,這是我的不好。然而鄭國若是滅亡了,對你也有不利吧!」燭之武答應了。
燭之武當夜用繩子從城上縋下去,見著秦穆公,說:「秦、晉兩國包圍了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若滅掉鄭國而對您有什麼好處的話,我怎麼敢來打擾您。越過別人的國土,來爭取一塊僻遠的屬地,您也知道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您哪裡用得著滅掉鄭國,來增加鄰國的領土呢?鄰國的加強,相應地就是您的削弱。假若放過鄭國,讓它作東方旅途上的主人,外交官員的往來,它便可以供應他們缺少的東西,這對於您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再說,您從前對於晉君是幫過忙的了,他曾答應送給您焦、瑕兩個地方,誰知道早晨剛剛渡過黃河,到晚上就築牆設防,不給您了,這是您所知道的。要說晉國這個國家,哪裡會有知足的時候?等到它已經向東佔領了鄭國,一定又要擴張它西邊的土地。那時候如果不是去打秦國的主意,還能從哪裡侵奪土地呢?削弱秦國,而使晉國得到好處,這種事只看您怎麼處理了!」
秦君聽了很高興,便同鄭國訂了和約,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留在鄭國防守,就自己帶著軍隊回去了。
子犯請求截擊秦軍,晉文公道:「不行。要不是這個人的幫助,我到不了現在的這個地步。受過人家的幫助,反而回頭去破壞他,這是不仁;喪失了和自己聯盟的友邦,這是不智;用分裂來代替團結,這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罷。」於是晉軍也退走了。
 
【析論】
這一篇是敘述秦、晉圍攻鄭國,鄭國大夫燭之武以利害說服秦君退兵,鄭國因而解圍的經過。在春秋時代,這一段史實,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對秦晉爭霸的勝敗,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秦穆公因為國土偏處西陲,常想東進,染指中原,但東鄰晉國在獻公(文公之父)時代,曾吞滅虞、虢等國,國勢一度非常強盛。秦穆公既不能用武力與晉國爭衡,只好採用和平手段,與晉國聯姻結好,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等到晉獻公晚年因寵愛驪姬,殺了世子申生,其餘諸公子如夷吾(晉惠公)、重耳(晉文公)都被迫分別逃亡在外,晉國陷於混亂之時,秦穆公見有機可乘,便幫助晉惠公返晉為君,希望置之於自己的掌握之中,使晉國成為秦國的附庸。沒想到惠公卻不聽指揮,反與秦國為仇。惠公死後,傳給懷公(惠公之子),秦怕晉國坐大,成為後患,這時候正好重耳流亡到秦,因而又幫助重耳返晉,殺了懷公,即位為晉文公。誰知文公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看晉國佔有地利,就藉著與秦聯盟的口號,常聯合秦兵去討伐中原地區的國家。就在這次與秦君合圍鄭國的前二年,曾於城濮一役大勝楚國,於是聲威大振。這次的合圍鄭國,主動的仍是晉文公,秦穆公只是陪從的地位。秦穆公本想以晉為橋樑,進而爭霸中原,結果卻是適得其反,自己出錢出兵,只是幫助了晉國擴張和壯大,秦國毫無所得。所以這次燭之武的說辭,能夠打入他的心坎,使其猛然醒悟,原因在此。經過這一次事件,鄭國賴以保全,秦晉的聯盟破裂了,從此秦晉互相猜忌,不久之後,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秦晉殽之戰。我們明白了這個背景,然後才能體會燭之武的說辭為什麼能夠成功,以及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本文共分六段:第一段記敘秦晉圍攻鄭國的原因。第二段記敘佚之狐的推薦燭之武。第三段記敘燭之武與鄭文公的對話|從中看出燭之武懷才不遇,心中頗為積鬱,也相對地反映了鄭文公的昏憒而不能知人。
本文的重心全在第四段。燭之武的確是一位善於辭令的外交家。他首先拈出了一個「益」字,表面上完全是為秦國謀利,而實際上卻是為鄭國著想。秦穆公的所以東進、所以聯晉圍鄭,也全在一個「益」字。如果不為了有利於己,秦穆公豈肯親自帶兵隨人出征?燭之武接著用「越國以鄙遠」來提醒秦穆公,指出鄭亡對秦不但無「益」而且有害;恰恰相反,鄭國不亡卻是對秦不但無害而且有「益」。最後他舉出了一件「殷鑒不遠」而且秦穆公本身經驗的史實,來證明晉國的狡詐無信,從而指出晉國的野心。
第五、六兩段記敘秦穆公和晉文公的先後退兵。晉文公不愧是有雄才遠謀的一代霸王,非他臣下謀士所能及。如果當時即與秦國決裂,一來沒有必勝的把握,難以建立威信;二來時機尚未成熟,徒增後顧之憂,即使僥倖成功了,恐怕也是得不償失。因此他對臣下所講的話,讀者不必盡信。
鄭國當時情勢危急,已近滅亡,卻由於燭之武的一席話,而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這完全是憑著燭之武的才智,能夠了解敵情,利用敵方的矛盾,從而促成了敵方的分裂。可見在戰爭中,辯士(外交官)的重要,有時候並不亞於馳騁沙場的將士。」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