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博士連日清: 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 | 誠品線上

蚊子博士連日清: 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

作者 連秀美
出版社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蚊子博士連日清: 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連日清博士素有台灣抗瘧之父、蚊子博士、捉蚊大師、蜻蜓大師等美譽,學術界稱他是「MosquitoMan」(蚊人),是個「連蚊子在想什麼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連日清博士素有台灣抗瘧之父、蚊子博士、捉蚊大師、蜻蜓大師等美譽,學術界稱他是「Mosquito Man」(蚊人),是個「連蚊子在想什麼都知道的人」,曾寫下個人發現全球近百分之一蚊種的紀錄,台灣140種蚊蟲由他發現命名的有28種,年近八十更接受外交部與國合會的委託,遠赴非洲聖多美共和國執行「蚊子外交」,使當地可能成為繼台灣之後全球第二個根除瘧疾的國家。 今年八十歲的連日清早已是名滿全球的抗瘧專家,論文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但他不像同年代的早期科學家一樣,順利由名校畢業並出國深造,而是經過崎嶇的求學生涯,一步一腳印才達到今天的成就。 連日清家境清寒,初中畢業就到台大當雇工,但他不僅自修英文、勤讀夜校,並在日本熱帶醫學專家大森南三郎的鼓勵下,顯露出蚊蟲分類的天分,也培養出對於昆蟲的終生愛好。 然而連日清的昆蟲研究之路並不順遂。由於家境關係,他就讀前途較好的台灣師範學院英語系。但天生資質難自棄,還是獲邀進入台灣省瘧疾研究所,展開長達六十年的「瘧緣」,不但成為抗瘧功臣之一,使台灣成為全球唯一根除瘧疾的國家,更積極研究日本腦炎和登革熱,對於提升台灣的公共衛生有著莫大貢獻。此外他的昆蟲分類與生態學研究也是無人能敵,既是台灣蜻蜓研究始祖,也對許多家居害蟲做了深入研究,奠定醫學昆蟲學的扎實基礎。 本書耗費八年時間,訪問連日清與幾十位親朋好友、故舊同事、同行學者與學生,除了呈現他曲折豐富的精采一生,也是台灣公共衛生發展史的縮影。而他與太太簡寶桂攜手「捉蚊養蚊六十年」的溫馨情誼,不但貫穿整段傳奇故事,也在學術界傳為佳話。 ■作者簡介 連秀美 台灣大學植物病蟲害系昆蟲組畢業,美國聖母大學生物碩士,主修醫學昆蟲學。曾任職台灣省傳染病研究所,亦曾任教新竹市私立世界高職、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雙語部,現於清華大學化工系從事生醫材料研究工作。連秀美是連日清博士的長女。 ■本書目錄 出版緣起 連日清生平大事記 專文推薦1:踏實、古意的實力派人士/朱耀沂 專文推薦2:如沐大師春風裡/陳建仁 專文推薦3:向自己挑戰的人/陳錦生 自序 第一部 曲折而豐碩的求學歷程 1.蚊子少年的啟蒙 2.走過家道中落的歲月 3.動盪不安的歷史時局 4.大學時代點滴 第二部 踏上瘧疾研究之路 1.加入菁英匯聚的研究陣容 2.披荊斬棘抗瘧成功 3.英國進修之旅 4.參與海外研究交流計畫 5.瘧研所時期的重要研究工作 6.瘧研所時期二三事 第三部 登上研究生涯高峰 1.進入世界頂尖的研究機構 2.參與國際採集與交流計畫 3.黃金時期的重要研究工作 4.與人共事的珍貴情誼 第四部 畢生絕學的傳承與輸出 1.重返台灣省傳染病研究所 2.派駐玻利維亞昆蟲醫技團 3.矢志撲滅登革熱 4.傳承畢生絕學 第五部 拓展台灣的蚊子外交 1.研究生涯退而不休 2.展開台灣的「蚊子外交」 3.抗瘧大師大展身手 第六部 家庭與人生 1.婦隨夫唱,含飴弄孫 2.桃李滿天下,期待有心人 結語:319 附錄:台灣產蚊科中英文名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蚊子博士連日清: 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
作者 / 連秀美
簡介 / 蚊子博士連日清: 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連日清博士素有台灣抗瘧之父、蚊子博士、捉蚊大師、蜻蜓大師等美譽,學術界稱他是「MosquitoMan」(蚊人),是個「連蚊子在想什麼都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3262220
ISBN10 / 9573262223
EAN / 9789573262220
誠品26碼 / 2680308218000
頁數 / 32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




記得是一年前的事,連秀美小姐來找我,說是她正在為父親寫一本回憶錄,問我能否為這本書寫篇序。由於我和連小姐有三十多年的交情,連日清博士又是昆蟲界中我最欽佩的長輩,不但沒有拒絕的理由,還是我最大的榮幸。至今年十一月,編輯王心瑩小姐送來一冊定稿本,當作我寫序時之參考,一翻以後發現,這不止於連博士的回憶錄,更是台灣衛生昆蟲學之發展史,就是說台灣的衛生昆蟲學是在連博士之努力、領導下,才有今天的成就。



說起我與連日清博士的關係,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關係雖不密切,但影響鉅大。」



在我模糊的記憶中,第一次遇到連博士應是一九六四年,當時以助教任職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系昆蟲組的我,陪同由日本來台調查昆蟲相的朝比奈正二郎、井上寬兩位博士南下。由於朝比奈博士當時為日本國立預防衛生研究所衛生昆蟲部之部長,理所當然地拜訪當時位在屏東縣潮州鎮的瘧疾研究所,也就在那兒遇到許多從事瘧蚊研究的先進們。但當時在場的人不少,互相介紹時,我又因小助教太過緊張而無法將先進們的大名一一記住,不過其中即包括年青時代的連日清先生。



雖然我在大學時曾修過「衛生昆蟲學」,但對於衛生昆蟲學的認識也僅止於知道這一門學問之存在,因為自從我任職於台大農學院植物病蟲害學系開始,即以農業害蟲之研究為我的工作目標,且當時是以「農業養工業」的農業黃金時代,因此衛生害蟲對我來說好似是另一國度,雖然久聞連先生之大名而未有進一步的連繫。



後來我在研究農業害蟲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分類學的重要性,以致在一九六八至一九六九年前往日本九州大學進修之時,在學位論文大致完成的空檔,另研習昆蟲分類學。不過,九州大學昆蟲研究室的朋友們認為我做事一向粗放、衝動,不按牌理出牌,反對我走上分類學之路,此說法當時曾令我心灰意冷。但後來想想,不走分類學的路是正確的,因為台灣有連博士的存在,昆蟲分類的大餅哪有我分食的餘地!因為連博士不僅是防瘧權威,又兼為分類學專家,與他一起搞分類學,我?定完蛋。



小小助教的我,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昆蟲學領域所接觸的格局也變大了。由於不時要參加與昆蟲分類學有關的各項研討會等,難免碰觸到衛生昆蟲,也因此有幸更深入認識連博士。在我印象中,連博士是個不善交際、很客氣「古意」的人,也是腳踏實地典型的實力派人士,然而在他的專業領域發表意見時態度驟變,他認為對的就是對的,絕少讓步。這是因為他的言論具體且有根據,所持的意見大都根據長期以來的親身經驗,自然讓對方無法反駁。由於我才疏學淺,根本不夠格和他在此研究領域爭論,所以大部分的時候都只要乖乖聽他的高論即可,這也是我根本沒法插嘴的原因了。



其實除了分類學、衛生昆蟲學的領域外,我經常參加各類研討會、審議會等,此種場合中常見與會者的發言內容貧乏、空洞,缺少見地,少有以具體例子指出問題之所在或未來工作之發展方向,這是一般人研究進度常常落後及研究方向產生偏差的主因。若是大家都能效法連博士的研究作風,至少對昆蟲界而言,其日新月異的進展是指日可期的。



雖然他的年紀已不小,但仍老當益壯,這對台灣的昆蟲學界來說是一大福音。雖然他已栽培了不少菁英,應可獲得喘息的機會,但仍有許多年青的仰慕者,等待連博士的指導呢!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的大姊夫韓俊茂醫師,曾經任職於屏東縣潮州鎮的台灣省瘧疾研究所,所以早在小時候,我就聽過連日清老師研究瘧蚊的精彩故事。小時候不懂事,總夢想自己能成為文學家或科學家,連老師的求學經過,留給我「人文與科技水乳交融」的深刻憧憬。



直到進入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時,我才在「環境衛生」的課程中,聆聽到連老師生動有趣的教學,也欣賞到老師廣博精專的研究,當時常常以老師的教學研究作為學習的楷模。作為一位以公共衛生為志業的碩士生,我很佩服老師不畏艱辛的田野調查,以及盡善盡美的研究精神;也讓我體會到斬荊劈棘、蓽路藍縷的奔波不懈,是公共衛生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當我在尋找碩士論文題目時,柯源卿教授知道我是台大動物系的畢業生,建議我向連老師學習醫學昆蟲學,以研究協助中部某家化工廠進行滅蚊工作。後來我選擇了「流行病學」作為論文主題,很可惜未能多向連老師請益。我赴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返國後,在公共衛生研究所任教,溫文儒雅的連老師一直是我們年輕教師們見賢思齊的榜樣。我前後擔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及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期間,老師十年如一日地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公共衛生新血輪,他誨人不倦的傳道、授業、解惑,令我又感動又欽敬!



連老師深入蠻荒瘴癘之地所做的病媒蚊研究調查,是臺灣的公共衛生傳奇之一,也是臺灣能撲滅瘧疾的重要關鍵。他淡泊名利而關心民瘼,應用醫學昆蟲學的深厚知識與經驗,積極參與台灣的瘧疾、日本腦炎、登革熱和恙蟲病的防治。在我因SARS流行而擔任衛生署署長期間,親自見證連老師在聖多美抗瘧的感人故事,老師施展了他累積數十年的寶貴功力,遠赴非洲防治瘧疾,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使得台灣在聖多美的防瘧工作成為各國學習的典範。



甫自以色列和匈牙利返國,很高興看到辦公桌上有遠流出版公司寄來的《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書稿,承蒙遠流邀請撰寫一篇推薦文,我既是連老師的學生,又是他的仰慕者,只好不揣淺陋地答應。一口氣看完連老師的私藏秘辛,不僅欣賞老師女兒連秀美女士文情並茂的流暢文筆,更為台灣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醫學昆蟲學家、抗瘧英雄、衛生外交尖兵,而感到無比的慶幸和榮耀!我也深深相信這本書是現代年輕人,特別是公共衛生工作者,必讀的好書。它會啟發讀者探索自然奧秘的智慧,滋長服務奉獻的仁愛情操,以及終生追求理想的勇氣,因為連老師是一位智、仁、勇兼備的學者!展書閱讀,真是如沐大師春風裡!

(本為作者為長榮大學校長)




他,不是王永慶、不是許文龍、不是郭台銘,更不是高清愿。他沒有龐大的集團,也沒有傲人的財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突破困境,絕不向逆境低頭。更重要的是,在惡劣的環境中,能抓住機會,挑戰自己,超越自己,化不可能為可能,他們都是成功的人。



連日清博士便是一個這樣的人,他的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官職,也沒有龐大的財富,但是,他在台灣的公衛領域中和傳染病防治歷史上,卻是一個影響深遠的異數。認識連博士的人都會被他那對科學研究的執著和驚人的毅力所震撼。在醫學昆蟲研究的領域,他不因為非科班出身而退縮,也不因為不是醫生而看輕自己。他的成就,不但在國內贏得大家的肯定,更在國外贏得大家的尊敬。信心加上堅持,甚至在八十高齡,仍然充滿鬥志,繼續挑戰自己,企圖超越自己的極限,這就是連日清博士。



一九七四年,我在服完兵役後,就到台灣省瘧疾研究所的醫用昆蟲組擔任技士,那時連日清博士在所裡擔任顧問,一星期來兩次。當時,我是醫用昆蟲組唯一主修昆蟲,所謂「科班」出身的人,大家對我寄以厚望,自己心裡卻有點心虛。因為我原本對昆蟲沒什麼興趣,而且在學校學的主要是農業害蟲,對醫學昆蟲幾乎沒什麼概念,到瘧疾研究所工作也只是謀一份工作而已。但是,當我遇到連博士後,整個觀念卻完全改變,忽然間覺得工作變得有興趣和有意義了。也許因為我是科班出身的,連博士特別喜歡找我聊天,常常在午餐後,帶著捕蟲網,一邊教我如何抓蚊蟲,捕蜻蜓,又聊一些研究的經驗和想法。連博士雖然看似木訥,不擅言詞,但只要一談起專業,話匣子一打開便滔滔不絕,再加上他精通英日語,博覽群書又言之有物,我們往往只有聽的份了。這一段期間的學習,讓我忽然開竅,不但知道研究為何物,更導致我後來繼續深造,並且在連博士的指導下,獲得昆蟲碩士及博士學位。



連博士對我的教導雖然很多,但他的個人特質卻讓我領受更多的啟發。從他的傳記中,我們發現,他在年輕時便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且堅持到底,甚至放棄其他高薪的機會,只為了他所喜歡的蚊蟲研究。這種一生只做一件事,為了圓一個理想的夢、走一條清晰的路,千山我獨行,看似多麼簡單,卻又多麼不容易!這樣的人生,在別人眼中看來,可能既無聊又孤單,還好,有連夫人簡寶桂女士無怨無悔的一路陪伴和照顧,使得他既不孤單,更無後顧之憂。



連博士的專業是研究蚊子和昆蟲分類,副業也是研究蚊子和昆蟲分類,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其他嗜好。正因為如此,造就了他另外的一些人格特質:執著、擇善固執、親自動手、勤學、不認輸和創新的個性。連博士常常在大家認為不可能的時候,發現了可能,因此發現了許多新種的昆蟲。我常開玩笑說,如果連博士發現的是蘭花的話,早就發了,可惜,他研究的是冷門的蚊蟲分類,不能賣錢,也沒有專利。他常對我們說,這些基礎的研究,如果我們自己不做,以後更沒有人會替我們做,賺錢固然重要,這些基礎資料在他的眼中更勝黃金。




我和連博士在瘧疾研究所(後來改成傳染病研究所)共事約有十年時間,對連博士的為人和奮鬥的經過,深感佩服和崇拜,連博士也以提攜後輩的心情,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後來,我轉到東海大學生物系任教,常在課堂上以連博士的故事來勉勵我的學生,可惜這些故事常常是斷斷續續,零零散散的。很高興,連秀美女士做了詳細的整理,出版了這本《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之父的傳奇一生》,詳實介紹連日清博士的奮鬥過程和他對科學及國家的貢獻,足可做為後輩學者和年輕學子的典範;另一方面,這本書取材豐富、精確,也是一本研究台灣醫學昆蟲發展史不可多得的經典。

最早對父親的記憶,來自一張貼在衣櫃角落的一吋黑白照片,當時父親奉派赴英國進修一年。那是漫長的一年,我、弟弟跟母親常常對著照片思念父親,當時我還不到五歲。



長大一點的記憶,則是在屏東縣潮州鎮的瘧疾研究所宿舍,那時只記得父親下班回家,吃過飯就會坐在家中榻榻米前面的書桌,忙到深夜才就寢;要不然就是去野外採集,然後將蚊子帶回家分類,也常獵捕野味請母親烹煮。



初中的時候,父親因為瘧疾研究所北遷,全家搬至台北,那時父親在二樓終於有了他的小書房,裡面除了滿室書籍,也飼養了他的寶貝蚊子,只要吃過晚飯,他就一頭鑽進書房,樂在其中。小孩子們眼中,父親是嚴肅的,他話不多,管教小孩也多半是母親在做,他經常出差,回家時也多半待在書房。



我因為在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先行隻身到台北讀兩年書,所以等到全家住在一起時,反而與父親一直有疏離感,應該說,有點懼怕他,但是又很崇拜他,覺得他很有學者風範。直到上了高中,為了學業,鼓起勇氣向父親請教英文,更發現他像一座寶庫,擁有泉源不絕的知識。受了他的影響,我大學填了生物方面的志願,而且很巧的也考上台大植病系昆蟲組,父親高興得不得了,覺得終於有後代可以繼承他的事業。



我後來到美國聖母大學念了一個碩士學位,修了很多醫學昆蟲學的課,但是回台灣之後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這是他的一大憾事。及至外子回台,任教於清華大學,我們仍有好幾年沒有看到父親,因為他在玻利維亞協助防治蚊媒疾病。其中一年他回國度假,我們去接機,一看到他,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才五十歲出頭的父親,一下子變成滿頭白髮,看起來好蒼老,後來才知道,那是因為玻利維亞地處高原地帶,空氣稀薄使腦子缺氧,易生白髮。所幸他回國後,又慢慢恢復成黑髮,他為國奉獻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他在玻利維亞大約四年,回國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升任為台灣省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的機會,他卻毫無怨言,繼續在自己崗位上努力做研究。父親一生與仕途無緣,旁人看來覺得十分可惜,但反而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做研究,在醫學昆蟲學領域大放異彩,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由我赴美念書,一直到父親由玻國返台,我們在九年之間只見了三次面。也許是如此,我結婚生子之後,反而與父親變得比較親,時常回娘家,或是邀父母至新竹作客。早年我跟父親因為各忙各的,少有交集,直至此時,我們父女倆因為念的是同行,就更有話說了。每回見了面,父親總要說起他在研究上的新發現,以及他在野外採集遇到的趣事,而我總是津津有味的洗耳恭聽。聽著聽著,便覺得應該幫他記錄下來,逐漸興起幫他寫回憶錄的念頭。這麼多寶貴的知識經驗,這麼多精彩的冒險故事,不寫下來與大家分享,是多麼可惜呀!



這個念頭在腦子裡多年,卻始終因為事情太多,忙不過來而擱著。直到八年前卸下教職,這個念頭才開始強烈呈現,我將此念與父親及外子討論,他們都很支持,於是隨即展開行動。



從那時起,我每隔兩週北上訪問父親一次。父親雖然已經退休很久,但仍一直在許多單位任教與擔任顧問,要訪問他,並不是那麼容易安排時間的。但是因為是自己女兒訪問,父親總是特別有耐心,我們父女倆一磨就磨了八年。其實我並沒有因為是他的女兒,而比較容易替他寫傳記,反倒是因為這個原因,父親越講越仔細,而我也越記錄越詳細,反而變得更難寫。



父親的記憶力超強,像本活字典,會把瑣碎的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特別是他本行的知識,都會搬出多年的藏書,要我帶回去看完再寫,務必要寫得鉅細靡遺。跟著父親做事的人都知道,他要求非常嚴格,會逼迫你做到盡善盡美,他自己做事也是如此。因此,我寫他的傳記,也在他的嚴格要求之下,覺得好像怎麼寫都寫不完,他一生可寫的事蹟實在太多了!



父親嚴謹到什麼地步呢?比如講玻利維亞昆蟲醫學技術團的故事時,他會搬出所有相關資料,一一詳細說明,有時忘記地名或當時去了哪些地方,便拿出放大鏡研究玻利維亞地圖,一定要弄清楚不可,經常一研究就有好幾小時不理我,讓我那一天沒有進度。有時候談到一些不太清楚的事情,他就會由六樓的書房走回四樓住家,搬了一堆書上來,然後一頭鑽進書中,把耳朵關上幾小時,忘了我的存在。他可以一個下午來回搬書,上下樓搬好幾次也不介意,說是當成運動。有時候我去訪問一整天,沒有什麼進度,回家受不了,只好槌床出氣,很多次想要放棄,因為覺得遙遙無期。可以說,這本書終於寫出來,我被磨到不知看了多少書,差不多可以拿兩個博士學位了。



雖然父親很嚴格,不過他對我的評語居然是:有些人做事都要被人推著才肯動,有些人則可以自動自發,後者才能成功,他說我屬於後者。能得到他如此的評價,再辛苦也值得了!我這輩子未能繼承他的事業,一生又無太大建樹,能藉這本書,跟著父親在歷史上留名,也稍稍了卻此生的遺憾。


父親由十五歲就開始接觸醫學昆蟲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承襲了日本人留在台灣的知識,發揚光大成為台灣本土的學問,並參與了瘧疾根除的全程抗戰,終其一生對於防治日本腦炎、登革熱、恙蟲病等蟲媒疾病不遺餘力。其實他十五歲一入行,便染上折騰他到生不如死的登革熱,也曾經在蘭嶼得過兩次恙蟲病,差點要了他的命,但這些都不足以阻擋他研究台灣蚊蟲的決心。他曾說過:「自己國土裡面有那些蚊種、昆蟲,自己都沒有辦法解決的話,讓國外的人士來做,這不是笑話嗎?這些基本的東西,沒人要做,我要做,我一定要做,我要把它建立起來。」



他經常深入蠻荒瘴癘之地,冒險採集蚊蟲,足跡遍布東南亞各地,並曾遠赴玻利維亞協助該國防治蚊蟲疾病,即至退休之後,仍以八十歲之高齡,受政府之託,遠赴非洲聖多美協助防治瘧疾。父親研究的不僅是蚊蟲與蟲媒疾病,連帶相關的雙翅目、蚊蟲的剋星蜻蛉目,以及採集時接觸到的其他各種昆蟲,他都當成興趣來研究,也因為他的投入,帶領了一批學生進入昆蟲學的殿堂,承先啟後。



父親為人耿直,粗茶淡飯,淡泊名利,沉默寡言,但是講到與他本行相關的事情,他就會眉飛色舞,不厭其煩地對你詳細敘述。為了學術上的堅持,他會力爭到底絕不退讓,這是他執著的地方。他這輩子似乎生來就是要與蚊蟲為伍,上班研究蚊子,下班回家照顧蚊子,休閒娛樂還是採集蚊子,也因此贏得了許多封號,像是逐蚊怪客、捉蚊大師、「蚊」學博士、全台灣最愛蚊子的人、台灣抗瘧之父等等,但我覺得英文雜誌《自由中國期刊》(The Free China Journal)所形容的「Mosquito Man」(蚊人)最為傳神,因為再也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蚊子了!



回首前程,他投身於台灣的醫學昆蟲學領域已超過一甲子,可稱得上是國寶級人物。父親最近仍然精神奕奕地說:「我要活到一百二十歲,我還有很多研究要做呢!」這就是他的研究精神!在此以本書為他老人家八十歲生日祝壽,並恭祝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一輩子做學問,退而不休!



這本書能夠出版,必須感謝許多人。我要感謝我的編輯王心瑩小姐,如果沒有她費盡心思幫我編輯與修改文章,這本書就不可能順利出版。我寫到第三年的時候,已經寫了二十幾萬字,謝謝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吳程遠先生,不但接受這份只有雛形階段的初稿,還給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在其後五年,有正確的方向繼續寫作與修正。後來,我的初稿刪除了一半左右的內容,打算作為家父未來想寫的教科書《醫學與獸醫昆蟲學》的手稿,而剩下的十幾萬字,一部分成為今天這部傳記的主要內容,其他部分還可以再整理成一部談論「醫學昆蟲趣談」之類的書吧!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



感謝外子清大化工系黃大仁教授自始自終給予我精神與實質上的支持,包括幫我跑腿送打字、校稿、提供意見跟打氣,如果沒有他,我的書也無法順利出版。感謝我唯一的姑姑,中文老師連月娥,謝謝她初期給我許多建議,並幫忙校稿。還有我眾多的叔叔們,謝謝他們的鼓勵與提供資料。另外謝謝遠流出版公司團隊為這本書辛苦的工作與對我的鼓勵。最後謝謝接受我採訪的許多長輩與朋友提供訊息,讓我的書能有這麼多豐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