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美學: 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 誠品線上

硬美學: 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作者 劉亞蘭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硬美學: 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美×藝術×哲學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美×藝術×哲學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然而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為了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感到困惑:怎樣才算美?藝術到底是什麼?而觀眾、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三角關係又是什麼? 一九九九年,著名的黑人藝術家克里斯.奧菲利(Chris Ofili)在美國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展出了一件喚作〈聖母瑪利亞〉(The Holy Virgin Mary)的作品,而引發了軒然大波。時任紐約市市長的魯道夫.朱利亞尼(Rudolph Giuliani)甚至揚言要把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預算砍光,究竟讓朱利亞尼大為光火的〈聖母瑪利亞〉是怎樣的作品呢?奧菲利又想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藝術理念呢? 引發爭議的藝術作品當然不只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而已,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許多藝術作品不斷地衝擊著觀眾的藝術標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當時德國著名的女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替希特勒與納粹黨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稱作〈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部實為政治宣傳的影片中,萊芬斯坦運用精巧的攝影手法展現了對納粹主義的擁護,甚至企圖宗教化納粹精神以達到宣傳納粹執政的正統性。由此可見,藝術不僅僅是博物館裡的陳列品,更是能夠左右個人、社會,甚至國家的思想工具。但到底藝術與社會、國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隨著網路資源的快速與便捷,一件藝術作品的欣賞與相關知識的吸收可以快速透過網路來完成,然而再發達的網路資源,也無法令人滿意地回答種種美與藝術背後的哲學問題: ▲藝術的功能是什麼? ▲美有規則嗎?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而觀眾又在作品與藝術家中間扮演什麼角色? ▲究竟一個社會需不需要藝術? ▲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藝術品嗎? ▲到底怎樣才算藝術?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蹊徑,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讀者的哲學神經。這些議題還包括了對藝術體制的批判、藝術與詮釋問題、創作與靈感、解構藝術、藝術與性別/種族、藝術的本質等爭議,範圍除了涵蓋當代歐陸美學與分析美學兩大傳統外,也不忘討論美學史上重要的哲學家。 循著七種美學的「不流行讀法」,帶領讀者一窺藝術、美與哲學背後的種種爭論,來一趟「硬」美學之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劉亞蘭─著劉亞蘭學歷:政治大學哲學系學士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經歷: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藝文企劃組組長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系主任現職: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專任副教授專長與授課:專長為美學、性別研究。教授文學與藝術、藝術概論、當代藝術導論、視覺與美學、性別與影像等課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IN Aesthetics:走進美學,閱讀當代藝術 1 第一章美具有普遍性嗎? 5 1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藝術傷害人心,還是淨化心靈? 6 2休姆與康德: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10 3席勒與黑格爾:美到達自由之後,藝術就死掉了? 22 第二章美的語言和文化規則 27 1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美的語言學轉向 28 2丹托的「藝術界」與「藝術終結」:為什麼洗衣粉盒可以是藝術作品? 32 3迪奇的「藝術體制」:猩猩的畫可以是藝術作品嗎? 38 第三章藝術家與藝術作品 43 1意向謬誤:瞭解藝術家的創作想法,很重要嗎? 44 2技巧、靈感與天才:古希臘畫家的對決 48 3創造力與原創性:如果世界上還有另一個《唐吉軻德》的作者? 56 第四章觀眾的重要性 61 1觀眾與藝術作品:「觀眾」這個角色的三層演變 62 2當代詮釋學:觀眾和藝術作品的開放性關係 69 3觀眾與藝術家:是慰藉、是威脅還是共謀關係? 72 第五章美不美沒關係:如何用藝術的角度思考社會? 81 1「為藝術而藝術」:藝術無關乎道德 83 2「為社會而藝術」:藝術如何介入社會 89 3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藝術自律性」和「藝術社會性」如何共存? 91 第六章日常物的批判性 101 1解構藝術品與日常物的界線:杜象、凱吉、白南準和安迪.沃荷 102 2從觀念藝術到對藝術體制的批判: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一個補充 107 第七章當代藝術的風貌:何時是藝術? 115 1當代美學理論的古德曼轉向:從「什麼是藝術」到「何時是藝術」? 117 2性別、族群與跨文化:對迪奇「藝術體制」的第二個補充 122 3結語:聰明的藝術家和聰明的觀眾——古德曼是否走得太遠? 127 OUT Aesthetics:走出美學,藝術拯救地球? 129 各章參考書目及網路資料 131

商品規格

書名 / 硬美學: 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
作者 / 劉亞蘭
簡介 / 硬美學: 從柏拉圖到古德曼的七種不流行讀法:美×藝術×哲學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從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到藝術館內靜靜陳列的藝術品,因而欣賞藝術成為了像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468495
ISBN10 / 9571468495
EAN / 9789571468495
誠品26碼 / 2681903985007
頁數 / 14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設計作品,但到底怎樣才算美?本書擺脫以往用「唯美」的藝術作品來介紹美學,反而從七個迥異的主題下手,藉由美學與藝術哲學內最「冷硬」、最尖銳的議題來挑動你的哲學神經。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言

幾年前,想要寫這本書的動機很單純,主要是為了準備大學授課和自我知識補充的需要。因為當時國內相關的美學書籍,如果是從作品賞析的角度,哲學性或許沒那麼強;如果是從哲學角度的書寫,多半又以古典和現代歐陸美學居多,分析美學的介紹則少之又少,同時談論美學理論又用實例作品分析的更是少見。也就是說,我當時想要的是一本跨越各時代哲學家、不同哲學時期和哲學觀點,既能涵蓋理論也包括作品賞析的美學哲普書。既然市面上沒有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備課書籍,我只好自不量力寫寫看。於是,一寫就是好幾年。
果然是自找麻煩。不過在這個自找麻煩的過程中,我也試圖在這本書傳達我自己對美學和藝術的主張。這個主張就是,如果我們常把美學跟「一種與世隔絕的唯美」做一種自然的連結,那麼,我在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是,這種連結只是某個時代背景下的思考模式。與這種唯美的連結相反,我要說明的是美學所具有的社會性格。藝術不是藝術家個人的獨白,它是在各種不同層面上,對社會和人群所進行的思考和互動。因此,雖然我在這本書裡涉及到的美學和藝術理論很多,但是隱然有一個核心的問題貫穿整本書,那就是藝術和社會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或說,我們如何用藝術思考社會?
基於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本書各章的討論: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從傳統歐陸哲學和二十世紀以降的分析美學,進行基本概念的釐清爬梳,第二章也是第一章當黑格爾說「藝術已死」之後,當代藝術該如何走下去的延續思考;第三、四章則進入到藝術活動最重要的三個主角:藝術作品、藝術家和觀眾,這三者之間的互動為何?第五章把本書的核心問題「藝術和社會的關係」顯題化,反思兩個不同方向上的問題:「唯美」這個概念所隱含中產階級對生活的想像和預設,以及藝術如何避免工具化,成為政治的傳聲筒?接著第六章,則透過一些實際藝術作品的案例分析,看看藝術家如何思考藝術和社會之間的關係;第七章作為結論,討論在當今這個全球化和各種跨域的時代,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如何再進化。
至於書名的動機:「硬美學/IN Aesthetics」,刻意用「硬」,是為了跟「唯美」的形象造成一種對比反差,可以解釋成冷酷、生硬、硬梆梆都行;而"IN"則同時也涵蓋當代藝術對流行文化的批判,以及又被流行文化收編再生產,兩者之間不斷循環製造的複雜關係。當然,讀者也可以對書名自行解釋想像,作者的梗只是一個召喚閱讀的誘餌!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三民書局的編輯團隊對這本書所投注的心力,讓作者可以在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完成這本書的撰寫。在編輯的後期階段,尤其要感謝責任編輯奮力尋找本書引用圖片的版權,讓讀者能獲得更好的閱讀品質。
多說無益,希望你/妳能喜歡這本小書!

劉亞蘭於淡水2020.5.30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