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綠光 | 誠品線上

絕地綠光

作者 楊惠君/ 策劃; 黃筱珮/ 邱玉珍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絕地綠光:「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有好好活著的價值!」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二十年來,罕見疾病基金會陪伴這些孩子,從無藥可用,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有好好活著的價值!」 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二十年來,罕見疾病基金會陪伴這些孩子,從無藥可用,到爭取給藥、讓他們活下來,到進一步給予心靈、生活上實質幫助,讓許多罕病兒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找到成就,發光發亮。每一篇故事,是血淚織成,是社會大眾匯聚愛的力量,成就這一切。 看醫師陪著罕病兒和生命賽跑,寫下一個又一個奇蹟;看每一位志工、捐助者,為罕病兒織出一雙又一雙隱形的翅膀。我們知道,代表幸福的綠光,不是幻覺,它真實存在,畫破罕病兒的永夜。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王文淵/台塑企業總裁暨王詹樣公益信託主任委員 余 湘/知行者管理學院創辦人 林志嘉/立法院秘書長 馬毓芬/知名製作人與和音天后 陳銘達/美國建高控股總裁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致遠/勇源基金會執行長 張雅婷/NU SKIN 如新臺灣總經理 張宜君/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簡文秀/聲樂家 一路荊棘,只靠少數人的援手是不可能的,幸得太多貴人扶持,就像一雙又一雙隱形的翅膀,織成了一大張堅實的保護網,讓基金會風雨無阻、繼續向前,這樣的溫暖持續至今,從未間斷。台灣這樣善的力量形塑出尊重生命的真諦…不論是誰,都要讓在世上的每一天發揮最大值,「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有好好活著的價值!」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 二十年前,在罕見疾病家長的倡議之下,罕病完成社會立法、獲得健保專案專款、並且納入身障社福保障,台灣展現對於弱勢罕病病友的關懷。二十年後,至今世上仍無有國家能及。罕見台灣,絕地總有綠光陪伴。 -------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楊惠君現任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先後任職《民生報》醫藥組資深記者、《蘋果日報》副總編輯。曾獲1999年、2000年、2001曾虛白新聞獎、2004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9年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卓越女性議題報導首獎。著有《週末的那堂課》、《有種美味叫志氣:八個手做者與小農的真食革命》、《在我離去之前:從醫師到病人,我的十字架》、《2025無齡世代-迎接你我的超高齡社會》黃筱珮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資深文字工作者,先後任職《台灣日報》生活組記者、《中國時報》醫藥組記者、網路媒體《民報》專題組記者,並合著有《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等書籍。熱愛採訪工作,把聽來的好故事寫成報導,曾經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肯定,深信文字力量,能夠讓世界更良善美好。邱玉珍資深醫藥記者。健保開辦那年,開始接觸醫藥新聞,不折不扣的老醫藥。熱愛採訪工作, 希望把沉重的、艱深的新聞,化為簡單易懂、輕盈文字。深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軒軒12歲,阿姆斯壯症候群病友,有限的視力讓她已無法辨識顏色,卻能揮灑出繽紛的畫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策劃源起】我們,都是這道「奇蹟」之光/楊惠君 【推薦序】罕見二十,愛轉人生/蔡英文 【推薦序】黑夜綠光,喚醒初升的太陽/陳時中 【推薦序】風雨後的彩虹/林炫沛 【PART1長夜】藥命的魔咒 他就是綠光/高雪氏症 再陪孩子走一段/原發性肺動脈高壓 期待你長大/龐貝氏症 父愛搏贏老天爺/AADC缺乏症 【PART2曙光】重塑生命線 折磨他的是什麼病? 避免罕病代代相傳 二代新生兒篩檢 【PART3破曉】謝謝一路有你 愛的蝴蝶效應 志工路上你和我 【PART4旭日】生命逆轉勝 衝破身體局限 我們的精采人生 【PART5未來】愛的終極關懷 打造福利家園

商品規格

書名 / 絕地綠光
作者 / 楊惠君 策劃; 黃筱珮 邱玉珍
簡介 / 絕地綠光:「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有好好活著的價值!」罹患罕見疾病的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都是父母的寶貝。二十年來,罕見疾病基金會陪伴這些孩子,從無藥可用,到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693318
ISBN10 / 9869693318
EAN / 9789869693318
誠品26碼 / 2681816108005
頁數 / 288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中心,都有好好活著的價值!」

試閱文字

自序 : 罕見二十,愛轉人生

中華民國總統 蔡英文

罕見疾病基金會在陳莉茵創辦人的努力下,陪伴台灣罕病病友及家屬走過二十年。她以托缽的精神匯集了來自各方的愛心與能量,這種愛的影響力,帶動社會形成支持罕見疾病的力量,更敦促政府在罕病醫療專業及病友服務等方面,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基金會的夥伴與志工們更在全台各地,協助罕病病友勇於面對疾病帶來的挑戰,並且擁有具品質與尊嚴的生活,大家無私的奉獻,為生命帶來溫暖與盼望,「因為有你,愛不罕見」!

在成立二十週年之際,罕見疾病基金會出版《絕地綠光》,記錄這些珍貴動人的生命成長歷程。書中描述多位病友面對生命的轉折與起伏,表現出不服輸的生命韌性;同時也展現了台灣在罕見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等方面的進步成果。每一個真摯感人的故事背後,看到家庭與社會強大的力量與溫暖,包括病友團體、社會企業及志工等的齊力投入,展現台灣社會豐沛的人文關懷。感謝病友與家屬的分享,無論疾病名稱有多奇特罕見,診斷治療有多困難,每位罕病生命鬥士都不輕言放棄,將對生命的熱愛與堅定的勇氣擴散出去。

為了支持罕見疾病家庭,保障病友權益,政府於八十九年立法施行《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公告多種罕見疾病及藥物的認定,協助罕病病人順利取得治療所需之藥物、特殊營養食品及提供相關醫療補助,也從防治層面預防罕見疾病之發生,並獎勵與保障相關藥物及食品之供應製造與研發。為更擴大罕病病人照顧與保障,持續檢視修正相關法令,以完善及支持罕病病人的醫療照護和家庭需求。

欣見罕見疾病基金會二十年有成,穩健發揮民間組織力量,與政府形成夥伴關係,協助政府持續完備與推動罕病防治與照護相關政策,多方面共同來支持罕病家庭,為他們照進生命中的光和熱。希望藉由本書,傳達罕病病友的奮鬥意志與家屬的堅定信念,喚起社會大眾的熱情關懷,共同為生命加油,一起讓愛無限延伸。



風雨後的彩虹

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長 林炫沛
三十多年前剛踏入兒童遺傳科的領域時,國內還處在摸索遺傳疾病診治的初期,爾後有機會至美國深造兩年,並將國外寶貴經驗帶回台灣。在當時,罕病患者仍須面對醫療資源取得困難的窘境,病患的生存機會重重落在醫療人員單薄的肩膀上,身為醫者,淚水再苦澀也只能往肚裡吞。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創辦人陳莉茵女士,為患有高雪氏症的蕭仁豪向政府、社會大眾請命,敲開了罕病醫療照護的大門,讓仁豪成為國內首位健保給付珍稀昂貴罕病藥物的病例。我們在馬偕醫院為仁豪進行了國內首例的酵素替代治療後,嚴重腫大的肝臟慢慢恢復正常,看著不知跑跑跳跳滋味的男孩終於可以大步行走,心中的激動,二十年之後依然能夠清晰感受。
隨著一九九九年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創立,積極推動《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的訂定,讓政府透過明文立法,保障罕病病友與家庭的權益,同時,基金會從福利政策、病友關懷、生活安養等逐一鋪展罕病家庭全方位服務,藉由各式宣導,撕下社會各界對罕見疾病的種種標籤,營造安全而友善的生存與生活環境。罕病患者雖常面臨診斷、治療不易的困境,但在獲得適切的照護與友善的生活環境後,仍有極優秀的表現和成就,在世界各地綻放異彩。我們相信,不發光的螢火蟲漫天飛舞,亦能夠散播善的種子,涓滴細水也能匯聚成河。
轉眼間,罕見疾病基金會已成立二十載,感謝一路上為罕病朋友們迎來和煦陽光的捐助人、社會企業、醫護人員、志工與無數的夥伴,其中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從二○一一年起便是本會最大的捐助者,連續八年的支持已讓超過六千三百人次的病友受惠。有了這些愛的助力,讓我們能從荒蕪黑暗中抓住希望的光芒,也得到充沛的支持力量,足以勇敢地和一萬多個罕病病友與家庭,攜手走過重重難關。
「絕地綠光」一書回顧並記錄了罕病基金會二十年來,陪伴罕病病友及家庭面對各種艱難挑戰的顛簸歷程,以及與病共存的無奈、突破困境的悲歡喜捨,在絕地之中看見希望的綠光,感受到溫馨撫慰,也對未來有了期盼。而絕地的綠光終將普照人間,引領眾人找到人生的意義,以及真實的幸福與自在。

試閱文字

內文 : 孩子得了很嚴重的病,每一天,阿美都難以入睡,「晚上一直起身看仁豪,看他好不好,有沒有正常呼吸。」四歲時,仁豪肚子痛到整夜難眠、不斷哀嚎,阿美記得醫師的吩咐,連忙把仁豪送到醫院,蔡長海醫師告訴阿美:「必須立刻開刀,肝脾腫得非常大,怕會壓迫其他臟器,撐破腸肚,七孔流血。」
想起早夭的一雙兒女,不能再失去仁豪了,無論如何都要救。經過緊急手術切除壞死脾臟後,仁豪肚子消了,氣色也變好,蔡長海醫師從鬼門關把仁豪救回來。
切除壞死脾臟後,仁豪病況一度穩定,沒想到三個月後,他開始喊骨頭疼,疼得走不動,只能住院注射止痛劑。就這樣一年大型發作五、六次,小型發作數不清,每次椎心刺骨的痛,仁豪痛、阿美也痛。
每次仁豪骨頭痛,對阿美來說猶如刀割,她總是拍著兒子,對他說:「你痛苦我也痛苦,又不能幫你痛,你要忍耐。」這種痛一直跟著仁豪,上小學之後,只要仁豪骨痛發作、紅腫,就要休息至少一個月才能上學,醫師說這是細菌侵入骨髓,這種痛、痛徹心腑,根本沒辦法走路。
冬天時,仁豪的骨頭痛更易發作,人家過年是歡歡喜喜,阿美一家子的過年,都在仁豪「好痛喔!好痛喔!」的哀嚎聲中度過,仁豪受盡折磨,全家人哪來的心情過年?
磨難接二連三,五年級時,仁豪跌倒,大髖骨嚴重裂傷,仁豪的狀況沒有醫師敢貿然開刀,只好猛吃止痛劑,服用過量導致上呼吸道出血、便血,十多歲的孩子受盡苦楚,這一跌,也造成仁豪嚴重長短腳,雙腿足足差十公分,一直到現在,身高將近一六○公分的仁豪,左腳仍得穿特製厚底鞋才能走路。
病痛纏身,對未來沒希望,仁豪小時候常跟媽媽說:「我很痛苦、不想活下去。」他小學時比同齡孩子瘦弱,胸廓呈桶狀畸形,脊椎嚴重扭曲、關節變形、肝臟腫大疼痛,吃下的止痛藥不計其數。
「不是沒有藥,是買不起!」一九九四年,仁豪十歲,阿美輾轉得知國外有種注射藥劑,可以治療仁豪的病,但國內並未開放進口,且一個月的藥費高達六十萬。阿美束手無策,「如果可以賣房子救兒子,當然好。」可是每個月都要拿出六十萬,不是打針一次就好,一年一千多萬的醫藥費,房子賣了也不夠,該怎麼辦?能怎麼辦?
阿美也曾起心動念,考慮幫仁豪做骨髓移植,搏一線生機。仁豪十二歲時,哥哥姊姊都去榮總做骨髓配對,但都不合適,於是轉往慈濟配對。為了仁豪,阿美拿出積蓄捐款,還為仁豪捐助病床,就是希望幫這孩子積功德,終於在仁豪十三歲那年,骨髓配對成功。
無窮希望就像美麗煙火,在阿美腦海此起彼落閃耀,她拿著病歷資料前往台大醫院做進一步比對,卻被當時台大小兒科醫師林凱信「潑冷水」,要她再考慮一下。林醫師對阿美說:「仁豪十三歲了,骨髓移植的成功率不高,卻有極高比率產生排斥的危險,做了可能會看不到這孩子,不做至少三、五年孩子都在身邊。有人是得了血癌必須拚這百分之二十成功率,妳確定要幫仁豪做嗎?」
聽了醫師的話,阿美心裡一直拉扯,不拚,仁豪未來怎麼辦呢?拚了,萬一有個萬一呢?雖然仁豪一直跟媽媽說:「做就做,死就死,反正活著也不快樂。」但在幾番掙扎、與先生討論後,阿美決定忍痛放棄骨髓移植,「不能忍受再失去一個孩子了」。

為了兒子,一定要站出來
就在決定「過一天算一天」後,一件事逆轉了蕭家和仁豪的命運,也為台灣罕見疾病的治療史寫下新頁。
一九九八年夏天,阿美的姪子陳熙勳拿著報紙,興沖沖跟阿美說:「阿姑,妳看,有個叫做陳莉茵的人要成立基金會,幫助罕見疾病的病人,仁豪的情況應該可以跟她聯絡。」
熱心的陳熙勳幫忙打電話聯絡媒體,說明仁豪情況,順利取得陳莉茵的電話。阿美心情忐忑、當天就打電話給陳莉茵,陳莉茵接到電話,說要先上電視接受訪問,之後果然信守諾言,晚上十點一錄完節目就回電。
阿美滿心感謝姪子的「雞婆」,串起蕭家與陳莉茵的一段緣分,不僅僅是蕭家和仁豪的「大恩人」,也為許多罕病家庭開啟無窮希望。
電話連上線後,陳莉茵跟阿美說,治療高雪氏症的藥費很貴,一個月要六十萬元,而且不是注射一次,是永遠,她可以幫忙寫公文爭取藥物進口,還有募款籌措龐大的藥費,但得透過記者會,阿美必須到台北出席。
聽到記者會三個字,阿美的頭都暈了,心頭砰砰跳,把青春都奉獻給家庭和小孩的阿美,根本沒去過台北,心目中的台北是個多麼繁華的都市。一個沒到過台北的人,第一次去就是要開記者會,這該如何是好?
正當阿美不知所措,大兒子鼓勵她:「媽媽我跟妳說,妳一定要站出去,如果仁豪能用到這個藥,還有很多在角落等著被救的孩子,也會跟著出來,大家才都有機會活下去。如果妳不出來,仁豪沒機會,其他孩子也沒機會。」
是啊,為了仁豪,為了更多孩子,阿美牙一咬,告訴自己:「我這個傻老媽一定要去記者會!」阿美事後回想,大兒子實在太有智慧,罕病的孩子們真的在記者會之後一個接著一個出來,「起了這個頭是對的!」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二日,還在籌備階段、尚無正式名稱的罕見疾病基金會,在馬偕醫院召開記者會,借用伊甸基金會的郵政劃撥帳號,幫罹患高雪氏症的仁豪籌募藥費。
記者會當天,仁豪癱坐在輪椅上,面無表情望著媒體,阿美看到台下的鎂光燈閃個不停,一台台攝影機對著她,起身要講些什麼,卻拿著麥克風半分鐘說不出一句話來,是緊張,也是千頭萬緒,一路生養孩子經歷這麼多辛苦,要從哪裡說起?
陪在一旁的陳莉茵緊緊攙扶著阿美,同為罕病兒的家長,她懂這苦。為了孩子,為了更多角落的孩子,阿美邊哭邊說,說了什麼自己已然不記得,台下許多記者聽到她的心酸血淚,也陪著掉眼淚,阿美的揪心苦痛,在那一刻傾洩了。
「明明有藥、卻用不到,用不起,眼睜睜看著兒子受苦,請大家救救我兒子。」阿美的眼淚融化人心,許多人慷慨解囊,罕病籌備處四處奔走,結合各界力量,向當時的衛生署、健保局遊說,極力爭取治療高雪氏症的藥物進口。
這些努力,終於讓衛生署正視罕病患者無力支付高價「孤兒藥」(治療罕病藥品)的問題。一九九八年十月,台灣正式引進酵素替代療法(ERT),全國第一劑的酵素補充藥劑,讓當時十三歲的仁豪重生,不再是醫療界的孤兒。
像仁豪這樣的高雪氏症患者,屬於溶小體代謝異常疾病,溶小體是細胞中的代謝小泡,負責消化大分子,並將剩下的片段傳給細胞中的其他部分,進行再利用,過程中需要幾種關鍵的酵素,如果其中一種酵素因為突變而有缺陷,大分子們就會聚積在細胞中,最後使細胞死亡。酵素替代療法的簡稱就是針對溶小體代謝異常疾病的治療方式,將基因工程製造的酵素注射到病人體內,以替代原有缺陷的酵素,協助分解溶小體內的物質,讓疾病症狀得以緩解。
仁豪在注射藥物三天後藥效就顯現,阿美第一次看仁豪解出長長的大便,以前因為肝臟腫大壓迫腹腔,仁豪常常便祕,就算順利解便,也是像羊咩咩的大便,一小顆一小顆,無時無刻喊肚子痛,打藥之後不一樣了。

這個孩子,終於會笑了!

上廁所順利,代謝正常了,肚子變軟了,「這個孩子會笑了」,這是阿美第一次看到仁豪笑,「笑起來牙齒暴暴好可愛」,笑到這個當媽的心都融化了,一時之間,阿美扛了二、三十年的大石頭放下了。
之後的每隔兩周,阿美就帶著仁豪,從台中搭客運到台北馬偕醫院注射藥物,治療兩個月後,當時的主治醫師林炫沛拿著皮尺量仁豪的腹圍,肝腫大消去十公分,代謝異常的情況明顯好轉,原本不良於行的仁豪,漸漸可以站起來行走。
兩年下來,每兩周注射一次由健保全額給付的藥劑,仁豪長高長胖了。二○○○年四月動手術矯治彎腿後,他終於拋去柺杖,自由自在地行走!
有了救命藥,如注入「神奇生長液」,仁豪的人生回到正軌,就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得以順利完成學業,不像從前動不動就要請長假治療。他順利一路念到高中畢業,並考取台南的某所大學,但是家人幾經考量,擔心仁豪隻身在外無法照顧自己,勸他先工作,日後有機會再進修。
仁豪考慮到自身狀況,也怕家人擔心,決定踏出社會。第一份工作是到工廠做光電板檢查,但公司要求速度,嫌他不夠快,他撐了三、四個月後離開。
不久他又到洗車廠應徵,努力洗車,一做就是半年,常常回家時全身濕透,水跑進鞋子裡,也讓雙腳泡出「香港腳」,阿美心疼兒子,要仁豪別做了,再去找其他工作。
初出社會的仁豪,找工作並不順遂,離開洗車工作後,好一段時間求職四處碰避,就跟許多身心障礙者求職之路一樣,被拒絕是常態。阿美安慰兒子:「沒關係,先待家裡也可以,慢慢找」,仁豪不願意,依然打起精神積極求職,終獲賞識,展開人生至今最長的正職工作。

二代新生兒篩檢 救回近千名寶寶
每次看到小孩透過新生兒篩檢診斷出罕見疾病,因而及早接受治療,不致造成智能及發展遲緩,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曾敏傑覺得相當欣慰,當年不畏各界批評及阻撓,堅持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讓醫師從死神手中及時搶救數百名寶貴的小生命。
罕見疾病基金會在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這條路,走得相當艱辛。談起這段歷程,時任基金會執行長的曾敏傑感慨表示,二○○○年看到利用串聯質譜儀篩檢「先天代謝疾異常疾病」,是未來國際發展趨勢,只靠一滴血,就可篩出二十九種代謝疾病。
基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理念,基金會決定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曾敏傑說:「當時基金會捐款相當有限,但董事會仍決議用三分之一的預算,補助台大醫院檢驗串聯質譜儀的信度及效度。」
緊接著,基金會走訪各縣市,說服推動「二代新生兒篩檢先導計畫」,金門、馬祖、花蓮、台東等地區在基金會補助下實施,並鼓勵民眾自費篩檢。原住民、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則由基金會買單,每年提撥三百到四百萬元預算補助。
「二○○二到二○○五年在基金會鼓勵下,有百分之八十一的新生兒在家長自費下做串聯質譜儀篩檢,共篩檢出一○五位代謝異常的罕病幼童。」曾敏傑神情嚴肅說,這些病童因為二代新生兒篩檢而沒有走太多冤枉路,避免了死亡與腦部損傷的風險。
基金會另外提撥經費補助原住民新生兒篩檢,發現二十多個楓糖尿症病童,八成都是原住民。在二代新生兒篩檢項目裡,看到「白胺酸代謝異常疾病」也在其中,曾敏傑激動表示:「我兒子曾子凡出生三個月後,被診斷罹患國內第一例白胺酸代謝異常症,也是世界上第二十六例。醫師費盡千辛萬苦把兒子從鬼門關搶救回來,而今,子凡已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想這一切,心中莫名感動與無限感恩。」
場景拉回一九九三年,曾子凡被診斷罹患「白胺酸代謝異常疾病」時,曾敏傑看到一個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這類小孩若沒有及早接受治療,有一半會早逝,另一半有幸保住性命,但恐有不可逆的智力受損。他說:「曾子凡如果一出生就發病,後果不堪設想。」
曾敏傑說,他比一般家長幸運,能夠經由醫師確診這一步驟進而掌控病因,及時控制孩子的飲食,才能讓曾子凡跟正常小孩一樣平安健康長大,而及早篩檢與明確診斷才能帶給許多家長一線希望。
身為罕病家長的他,非常能體會家有罕病兒的「痛」,這些孩子若能透過二代新生兒篩檢確診,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可免於死亡的威脅及智力受損。「新生兒篩檢是人類減輕遺傳疾病傷害的利器。」二代新生兒篩檢在新生兒出生大約一周內就可以確診,馬上接受治療並做好食物控制,就可以平安長大。
因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努力,促成政府於二○○六年新增篩檢項目、擴大實施新生兒篩檢。第一代篩檢項目是苯酮尿症(PKU)、高胱胺酸尿症(HCU)、半乳糖血症(GAL)、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CHT)及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6PD)等五項常規篩檢。
二代新生兒篩檢新增之常規篩檢項目,包括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楓糖尿症(MSUD)、中鏈醯輔酶A去氫酶缺乏症(MCAD)、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AI)、異戊酸血症(IVA)、甲基丙二酸血症(MMA)等六項疾病。
當時,國健局只允許提供十一個指定項目篩檢結果。此舉引起基金會及小兒遺傳科醫師不解,串聯質譜儀明明可以篩檢二十九項先天性代謝疾病,為何檢驗單位只能提供十一項篩檢結果,曾敏傑說,這種做「半套」的篩檢政策,推估高達四成的罕病兒家庭將被犧牲。
根據基金會統計,政府接手二代新生兒篩檢前,共找到兩百七十一位一代篩檢不出的罕病兒。
站在治療角度,醫界認為篩檢出來必須有藥物可以治療,不然更會造成家長恐慌;但罕病基金會站在民眾立場認為,不應以「沒有治療或防範後遺症的方法」為由,錯失「及早發現、早期因應」時機。
在罕病的世界裡,即便現實情況不一定能完整醫治,甚至只能消極處理,但「知道孩子怎麼了?」是每位罕病兒家長最深沉的希冀。
此外,篩檢結果也可以作為遺傳諮詢的參考,讓父母在生育下一胎時,有適當的因應措施。曾敏傑說,當時,討論小組委員會關心的是風險,對於生命隨時可能消失的罕病兒,家長眼裡看到的卻是「那可能不會全然消失的」一線生機及希望。
經基金會及醫界爭取,國健局同意,只要家長簽署事前同意書,就可得到所有的篩檢結果。曾敏傑認為,二代新生兒篩檢能順利推動,一九八五年的一代新生兒篩檢完備的篩檢體系,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沒有一代新生兒篩檢打下基礎,二代新生兒篩檢無法立即上軌道。曾敏傑表示,許多罕病為隱性遺傳,發病後經常搶救不及,甚至有些父母一連生下好幾胎,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透過二代新生兒篩檢,可減少誤診機會,也大幅降低社會與醫療成本。
罕病基金會二○○六年的成功一役,十一項法定篩檢加上同意書簽署獲取所有結果,更重要的是喚起政府及各界對新生兒篩檢的重視,二代奠定了新生兒篩檢新基礎。經過多年多方持續爭取與奔走下,自二○一九年十月一日起,二代新生兒篩檢可以從原十一項擴增至二十一項,讓篩檢與治療的保護傘,及早庇蔭受罕病折騰的孩子。
除政府公告的法定篩檢項目外,醫界學界的研發新篩檢項目及技術的能力大爆發,屢屢在國際嶄露頭角。現在,篩檢中心提供多項自費篩檢項目,如溶小體代謝異常篩檢或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等,都是罕病中的常見疾病,且有很好治療方案的疾病類型。
從二○○○年推動新生兒篩檢革命開始,走過二十年,基金會扮演火車頭角色,推著政府走在前面,政府無法做的則由基金會扛起。
罕見疾病有七到八千種,藥物研發過程緩慢,多數病友終其一生可能等不到藥物而離世。「這種說法令人沮喪,但是事實。」曾敏傑說。他以曾子凡為例,至目前為止也沒有藥醫,只能靠食物控制。
當醫療無法讓病友回到生命正常軌道,情感陪伴、生活重建成了支撐病友的力量。「只要能多活一天,就有機會等待新型藥物或治療方法。」曾敏傑認為,病友真正在乎的是社會支持的力量。
走進罕見疾病基金會辦公室,一半的人力都用於直接服務病患及家屬,包括社工員及遺傳諮詢員。服務的疾病種類已擴及兩百五十六種、約一萬五千位病人,在多樣性的疾病裡,基金會找出病友們的共同困境,跟政府體系、社會大眾溝通,解決他們的難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