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部曲套書: 重生、門中眼、幽靈路 (3冊合售) | 誠品線上

Regeneration Trilogy 1: Regeneration 2: The Eye in the Door 3: The Ghost Road

作者 Pat Barker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重生三部曲套書: 重生、門中眼、幽靈路 (3冊合售):電影【1917】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電影【1917】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向《幽靈路》致敬。──羅傑‧狄金斯,攝影指導 文學史上書寫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好的小說 一九九五年榮獲英國文壇最高榮譽布克獎 二十世紀末英國小說中極少數真正的大師之作 二〇一九年入選英國BBC「影響世界的百大小說」書單。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一場號稱要終結一切戰爭的偉大戰爭,Great War,結果卻犧牲了工業革命後、教育普及化且民族國家意識抬頭下,一代熱血而菁英的年輕人。英國女作家派特‧巴克,長年目睹參戰的祖父在家中靜坐不語,於是在八十個年頭後,以《重生》三部曲回顧一戰,專精歷史的她,面對影響後世心靈甚鉅的一次世界大戰,試圖跳脫前線槍林彈雨或壕溝毒氣,以嶄新的視野切入戰爭造成的心靈創傷、社會虛耗,和文明的暴力本質,寫出了連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推崇備至,無人能出其右的戰爭文學經典。 「小說家可以用一種更開放的方式來處理當代困境──通過書寫歷史。如果直接處理一個當代問題,有時候你做的只是煽動人們的偏見。我認為歷史小說可以成為通往現實的後門,這極有意義。」──派特‧巴克 當我們談論戰爭,我們在談論什麼? 有感於暴力與戰爭的無所不在,從文學到電影,今日創作者持續警告我們必須藉由閱讀「戰爭」提醒自己,暴力如何披著文明和民主的外衣融入日常生活,我們可能視暴力而不見,甚至誤認暴力為自由。既難以從創傷中覺醒,甚至認為犠牲是重生的契機。我們必須時時警覺,戰爭為何發生?面對未來無可避免的衝突,終能認清暴力的本質,癒合創傷,邁向重生。 「重生」 史實確有其人的薩松上尉,因發表拒戰宣言被視為叛國,強迫進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同時,因精神失常被後送的年輕士兵卻在被判定正常後,要送回戰場。正常還是瘋狂?去或者留? 「門中眼」 戰事膠著,英國首相竟遭刺殺。刺客、逃兵、經濟蕭條,加上一份四萬七千名英國同性戀者的名單。無煙硝的後方對拖宕的戰事已忍無可忍,「門中眼」要揪出異議分子。誰是大戰的代罪羔羊? 「幽靈路」 大戰結束前最後數月。被「治癒」的軍人回歸前線,他們不記得不感覺不思考地奔赴死亡……此時,軍醫在病中回憶過去駐紮美拉尼西小島時,獵頭族以殘忍的傳統儀式奠祭亡靈……戰爭的本質為何? 從大戰到重生── 我們只需要可以面對現實的信仰。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這樣一部小說,逼我們回顧百年之前,一場徹底改變歐洲,進而透過歐洲勢力徹底改變世界的戰爭,而且更進一步,逼我們面對人類的集體瘋狂現象,逼我們不得不在歷史與現實迷離對照中思索:究竟甚麼是「正常」、甚麼是「瘋狂」?──楊照 戰爭讓人們被迫地回到同一個世界裡去體驗人們的瘋狂暴力和麻痹。親愛的讀者,我們該讓自己脆弱地去讀這本書,脆弱於是沒有退路地面對這個時代。──張懸,歌手 筆觸機敏而纖細,憐憫心強烈,是一部筆力萬鈞的小說。──瑪格麗特‧佛斯特 閱讀《重生》者無不深受感動,但真正令《重生》獨樹一幟的是字裡行間振奮人心、見識獨到的慧眼。──強納森.柯 大膽、睿智、讀來心曠神怡。重新審視一次大戰對男女軍民造成的影響。處處驚人,傑出。 ──A‧S‧拜雅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派特‧巴克派特.巴克(Pat Barker) 獲獎無數的英國女作家、小說家。 生於一九四三年,家鄉在蒂斯河畔索納比(Thornaby-on-Tees),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傳授歷史與政治學多年。作品主題圍繞記憶、創傷、生存和復原,一九九五年榮獲布克獎。作品文風直接,曾獲頒大英帝國勳章,現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士。 著作包括一九八三年奪得福西特協會書獎(Fawcett Society Book Prize)的《Union Street》,該書曾改編為電影《史丹利與艾莉絲》(Stanley and Iris)﹔《Blow Your House Down》(1984)﹔《Liza's England》(1986)﹔《The Man Who Wasn't There》(1989)﹔以及佳評如潮的《重生》三部曲,其中第二部《門中眼》贏得一九九三年衛報小說獎,第三部《幽靈之路》榮獲一九九五年布克獎。二0一二年英國《觀察家報》將重生三部曲選為文學史上最好的十本歷史小說之一。 派特.巴克已婚,定居於英格蘭東北部杜倫(Durham)。宋瑛堂宋瑛堂 臺大外文學士,臺大新聞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文學譯作包括《苦甜曼哈頓》、《諾拉‧韋布斯特》、《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曲、《十二月十日》、《分手去旅行》、《世仇的女兒》、《該隱與亞伯》、《緘默的女孩》、《祖母,親愛的》、《絕處逢山》、《面紗》、《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書。非小說譯作包括《走音天后》、《間諜橋上的陌生人》、《在世界與我之間》、《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蘭花賊》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重生 門中眼 幽靈路

商品規格

書名 / 重生三部曲套書: 重生、門中眼、幽靈路 (3冊合售)
作者 / Pat Barker
簡介 / 重生三部曲套書: 重生、門中眼、幽靈路 (3冊合售):電影【1917】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2966623942
EAN / 4712966623945
誠品26碼 / 2681855164000
頁數 / 9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電影【1917】片中最駭人的一場戲,就是影片後段,當一回回火箭式照明彈爆破,只見下士在磚牆間穿梭逃命的長鏡頭夜戰就是向《幽靈路》致敬。──羅傑‧狄金斯,攝影指導

試閱文字

內文 : 幽靈的凝視──談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
文/張淑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

戰爭是巴克《重生》三部曲的主要課題。在三部曲中,她以心理醫生瑞佛斯為軸線,講述他和病患之間的心理拉扯與言詞交鋒。故事並不複雜,主要角色亦不多,但三部曲層次分明,分別提出「戰爭科學化」、「社會戰爭化」、「生命政治化」等大哉問。巴克的提問雖尖銳,但她從不急著提供讀者確切答案,僅在部署多條並行的故事、啟動時空錯置與多元類比效應後,將這些攸關生死存活的大哉問留給讀者自行思索。這些問題到了二十一世紀變得更為迫切,因為在生命政治化與戰爭化的時代裡,暴力已經披著文明與民主的外衣,融入日常生活的脈絡中,而我們可能視暴力而不見,甚至誤認暴力為自由。面對暴力與戰爭的無所不在,巴克的小說帶著讀者由「戰爭」反思文明內蘊的矛盾。

在第一部曲中,巴克由創傷側寫戰爭的荒謬與無謂;在第二部曲中,她聚焦於英國後方,著墨於後方社會的焦慮內耗,藉此烘托戰事膠著所導致的社會認同危機;在第三部曲中,她將場景拉回歐陸戰場,交錯並置前線軍士「不得不殺人」之暴力與太平洋群島獵頭族「欲殺人而不得」之無奈,藉此思考是否唯有透過戰爭的破壞,才能啟動重生的契機。巴克書寫戰爭與暴力,藉此凸顯暴力與人性的內在張力:如果戰爭不但無法避免,甚至可以讓社會重生,我們又如何去看待人性、如何去思考生命,如何去評估這種犧牲個人生命以換取社會存有的價值與意義呢?

第一部曲《重生》避而不談歐陸戰場的壕溝與戰火,反而將場景拉到遠離歐陸戰火的蘇格蘭軍事醫院,由心理醫師瑞佛斯的角度切入,敘述他與創傷病患充滿張力的對話,具體鋪陳歐陸壕溝戰所造成的各種心理創傷。古典精神分析將創傷視為知識論的崩盤,而巴克則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切入創傷理論。困頓於壕溝裡,既無法前進又無法退後的歐戰軍士所承受的創傷,卻不是單一事件所引爆,而是因為「持續的壓力、行動限制、無助感」而無法喘息,無法言語;也就是說,壕溝戰將這些迷信英雄神話的男人,長期錯置在類似女性的被動與赤裸無助的情境中,而他們展現的精神官能徵狀,創傷顯示出生命的赤裸,也戳破了西方社會自從啟蒙以來所高舉的個人英雄主義迷思。

如果說第一部曲《重生》可視為巴克與佛洛依德的對話,第二部曲則可視為巴克對傅柯規訓凝視論的註解與闡述。書名《門中眼》頗為貼切地捕捉到歐戰時期,英國後方社會所進行的一場慘烈的白色恐怖,而這場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則是所謂的「內部的敵人」。戰爭滲透進入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導致全民相互監視、相互審查,不但全民都自動自發地參與自我規訓與自我懲戒的社會改造工程,更主動積極地加入獵巫行動。後方政府針對「異議分子」進行輿論箝制與司法制裁。這些導致社會不安的「他者」,包括了反戰分子、工會成員、同性戀者、婦權運動者等等。至此,戰爭已經全然「社會化」,在戰爭時期,生命本身進入政治管理的場域,但凡思想、言詞、身體、甚至生活方式與行為風格都成為政治規訓的對象。

到了第三部曲,巴克採取雙線發展,交錯並呈普萊爾的戰壕日記與瑞佛斯的人類學雜記。作為戰事犧牲品的普萊爾透過其日記洩漏出他個人作為戰事祭品的心情感言,而軍醫瑞佛斯則追憶他在美拉尼西亞的研究筆記,與普萊爾的戰壕日記彼此呼應,交錯並置,產生時空錯置的類比效果。普萊爾筆下的歐陸戰場上無盡的等待與瑞佛斯眼中獵頭族無謂的等待,都代表了政治對生命的介入與制約;在政治的規訓下,所有生命無非都是「裸命」。巴克並置歐陸一戰現場與美拉尼西亞的獻祭與殺戮文化,目的在於將殺戮與犧牲放在跨文化的脈絡之上,藉此以檢視其普遍性。西方社會固然可以透過各種宗教論述來壓抑人性暴力之蘊底,但歐戰的殺戮卻讓文明底層的野蠻無所遁形。

巴克的三部曲層層深入,雖可個別分開閱讀,但是三者之間相互呼應,彼此辯證。第一部曲演繹古典精神分析,第二部曲展演生命政治的規訓凝視,第三部曲則由宗教與人類學的角度檢視人類為何而戰的相關議題。三部曲不斷提問,也透過醫病對話、戰地日記、醫學筆記的多線並陳,而提出有關暴力、戰爭、權力、生命之間糾結無解的議題。

(未完。文長五千字,收錄於書中)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