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與人對話: 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 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 | 誠品線上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作者 Sherry Turkle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重新與人對話: 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 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科技社會學權威、《在一起孤獨》作者----雪莉.特克SherryTurkle----最新力作《在一起孤獨》揭露了科技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科技社會學權威、《在一起孤獨》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最新力作《在一起孤獨》揭露了科技帶來的人際疏離與困境《重新與人對話》則揭示了要如何與你自己、與你摯愛的人們充分連結讓你找回話語真正的力量!本書將是數位時代幫助你肯定自我,修補人際、職場、家庭與情感關係最具效力的「對話療法」身處數位時代,我們看似每天溝通,但其實透過手機躲避了面對面的交流,談話時永遠神遊他方。我們追求一心多用的幻象,以為自己兼顧了所有,卻迷失其中,忘記如何解讀他人的情感,再也無法專注於自我與他人間的關係。逃避對話所付出的代價隨處可見:用餐時,孩子和手機爭搶著父母的關注;交談時,只要碰上尷尬的沉默,我們就拿起手機切換聊天對象;談戀愛時,戀人已讀不回訊息,隨即使你遭受「比現實世界的冷落難受五倍」的感受;工作時,與其約見面、打電話,我們寧可窩在螢幕前敲鍵盤;上網時,我們只分享多數網民認同的觀點,避免真正的衝突與討論。我們隨時在線、收發訊息,卻發現科技無法解決孤獨的問題。我們用手機解決對無聊時刻的不耐,於是漸漸失去獨處和自省的能力;我們拒絕無法預測的談話溝通,抗拒處理關係中伴隨而來的失落、憤怒與悲傷,於是失去聆聽和同理的能力,甚至失去愛的能力。我們傷害彼此,自己並未察覺,也不覺得懊悔。即使同理心和人際關係受損,我們仍然依賴別人來肯定自己。媒體研究者雪莉‧特克擷取三十多年來在家庭、課堂、職場上的訪談,探索數位文化可能衍生的煩惱,以生動淺顯的口吻帶領讀者檢視現代人的困境,就內在自我、家庭、友誼、愛情、教育、職場等不同領域及心理層面,說明對話的重要性。 為了同理對方感受、愛人與被愛,充分地了解及投入周遭的世界,我們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談話,需要眼神的交會與凝視。這種默契交流的瞬間,使我們能把人性中最好的一面--愛的能力--從一個世代傳給下一個世代。當我們為彼此騰出對話空間,深刻健康的親密關係才有建立的可能,而現在正是重新尋找自我的時刻。已獲得作家Zen大授權,麻煩請網路書店協助影片露出:推薦閱讀0717 <重新與人對話>眾聲喧嘩的數位網路時代,需要重新學習與人展開有效溝通對話的方法 https: www.youtube.com watch?v=vOpZUf-2-CY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好評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所長海苔熊|科普心理學作家萬金油|作家盧郁佳|作家謝哲青|作家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雜誌創辦人、《必然》作者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之父、《破解APP世代》作者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網路讓我們變笨?》、《被科技綁架的世界》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雪莉‧特克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社會研究教授。投身科技心理研究超過三十年,是訓練有素的社會學家,也是擁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學家。著有研究「科技與人」的經典三部曲:《電腦革命:人工智慧所引發的人文省思》、《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曾榮獲古根漢獎、洛克菲勒人文獎、哈佛百年紀念獎章、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資格。洪慧芳洪慧芳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譯有《半生不熟》、《大賣空》、《社群新經濟時代》、《報導的技藝》、《脆弱的力量》、《拖延心理學》、《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Airbnb創業生存法則》、《挺身而進》等書。Sherry Turkle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我的屋裡有三把椅子,一把方便獨處,兩把供促膝談心,三把為社交需求。 ──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 各界好評 第一部 對話主張 1同理心日記 2逃避對話 第二部 一把椅子 3獨處 4自省 第三部 兩把椅子 5家庭 6友誼 7愛情 第四部 三把椅子 8教育 9工作 第五部 未來之路 10公共領域 11關鍵時刻 第六部 第四把椅子? 12不再遺忘 謝辭 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重新與人對話: 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 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
作者 / Sherry Turkle
簡介 / 重新與人對話: 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 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科技社會學權威、《在一起孤獨》作者----雪莉.特克SherryTurkle----最新力作《在一起孤獨》揭露了科技帶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74819
ISBN10 / 9571374814
EAN / 9789571374819
誠品26碼 / 2681603180009
頁數 / 4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Chapter 1 同理心日記

十二歲的孩子在遊樂場像八歲小孩一樣……他們似乎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霍布魯克中學教務長評論學生的「同理心落差」



為什麼要寫一本談對話的書?我們不是一直在講話嗎?我們傳訊息、發文、上網聊天,甚至在螢幕上發表高見,感覺相對輕鬆自在。面對親朋好友、同事、愛人,我們選擇貼近手機,而不是貼近彼此。我們坦言,相較於面對面或講電話,我們更愛傳訊息或寫電郵。

這種新的連結方式使我們的生活開始陷入麻煩。面對面的對話是最有人情味、也最人性化的事情。唯有在彼此面前,我們才能學會傾聽,才能培養同理心,才能感受到有人傾聽的喜悅。對話也促進了自省,自省是我們的自我對話,那是童年發展的基石,而且會延續一輩子。

但如今我們老是想逃避對話,即使我們隨時相連,卻避不相見。因為在螢幕上,我們可以展現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任何形式、任何地點的見面都是一種表演。但在網路上,我們更容易隨心所欲地構思、編輯、精進我們呈現的樣子。

我們說,我們「無聊」時滑手機。我們已經習慣不斷地接收各種動態訊息、資訊和娛樂,所以常感到無聊。我們老是心不在焉,在課堂、教會或商務會議上,我們只注意感興趣的東西。當我們對主題不感興趣時,就把注意力轉向隨身攜帶的電子裝置以尋找其他的樂子。現在字典裡有個字叫phubbing(低頭族),意指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滑手機。學生告訴我,他們經常那樣做,一點都不難。

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是一人部落,窩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忙裡偷閒查看訊息,或是受不了線上誘惑,偷偷上網瞄個幾眼。現在連孩子也不面對面聊天了,而是改傳訊息;他們也不做白日夢了,不再花時間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

於是,這形成一股逃避對話的風潮,尤其是逃避開放式的即興對話,那種天馬行空、充分投入的交流。但是那種對話正是我們培養同理心、拉近人際關係、強化社會行動的方式。教育和事業的創意合作,就是在那種對話中蓬勃發展的。

但是那種對話需要時間和空間,我們說我們太忙了。在餐桌和客廳、商務會議、甚至街道上,我們心不在焉,發現了一個新的「寂靜春天」(silent spring)──那是數十年前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創造的環保詞彙,當時我們發現科技改變衝擊了環境。如今我們有了新的體悟,發現科技不僅衝擊了環境,也破壞了同理心,連一聲不響的手機也阻礙了我們的對話。只要有手機出現在眼前,彼此就更加疏離,更沒有心思放在對方身上。

儘管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嚴重,但我寫這本書時依然樂觀。因為我們一旦知道問題所在,就可以自我反省,進而重啟對話。唯有對話療法能夠修復數位時代的連結中斷。

「他們相識卻不相熟。」

二O一三年十二月,紐約北部霍布魯克中學的教務長與我聯繫。他說學生的交友狀況令教師感到憂心,想請我去和教師們談談。那位教務長說:「學生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交友了,他們相識卻不相熟。」

這種交情淺薄的中學情誼勾起了我的興趣,我聽到其他學校比較年長的學生也有類似的現象,所以他們決定讓我加入霍布魯克中學的教師研討會。我帶了一本新的筆記本去,一個小時後,我在筆記本的封面上寫下「同理心日記」這幾個字。

因為那正是霍布魯克的老師百思不解的問題,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們,孩子應該會逐漸培養出同理心,但他們在霍布魯克中學的孩子身上看不到這點。教務長艾娃‧里德(Ava Reade)說她很少介入學生的社交互動,但最近她已經不得不插手了。她把一位犯錯的七年級生叫進辦公室,問她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個女孩幾乎沒什麼反應。

那位七年級生就像機器人一樣,毫無反應,她說:「我沒什麼感覺。」她看不出來她傷害了另一位同學。

這些孩子不是冷血,但他們的情感發育不全,十二歲的孩子在遊樂場上像八歲的小孩一樣。他們像八歲小孩那樣排擠彼此,似乎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只會直截了當地告訴其他孩子:「你不能跟我們玩。」

他們沒有發展出溝通技巧,不懂得同理和學習如何看待彼此、傾聽彼此。

霍布魯克的老師對教育技巧都很熱中。不過,在研討會上,他們依循所謂的「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意即一出現傷害跡象時就採取行動,而不是證明有害以後才行動。這些老師認為他們已經看到傷害的跡象了,他們難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互相交談,直接對話,他們也叫不動孩子來跟老師談談。一位老師說:「中午用餐時,學生都在滑手機。他們和朋友分享東西時,都在手機上分享。」難道這是新型的對話嗎?如果是的話,這種新型對話並未發揮舊型對話的效果。這些老師認為,舊型對話可以幫孩子培養同理心,現在的學生似乎對彼此不是那麼了解。

我之所以受邀到霍布魯克中學進行研究,是因為幾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兒童在科技文化中的發展。我從一九七O年代開始投身這個領域,那時有些學校開始在教室裡安裝電腦或設立電腦室。後來很多孩子開始自帶平板電腦或筆電上學時(或由學校配發電腦),我仍在研究這個主題。

打從一開始,我就發現孩子喜歡在數位世界裡大玩「身分轉變」。一九七O年代末期和一九八O年代初期,孩子使用簡單的程式作為表達媒介。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用程式編寫出自己的圖形世界,他說:「編寫程式時,你是把一小部分的心思浥注到電腦中,你會因此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後來,孩子開始用個人電腦玩線上遊戲時,他們以網路化身來切換身分。隨著遊戲和電腦的日新月異,細節也許不同,但有一個本質始終沒變:虛擬空間是探索自我的地方。

此外,大人對小孩及機器的焦慮也從未改變。從一開始,老師和家長就擔心電腦太誘人,他們目睹孩子在遊戲中迷失,忽略了周遭的人,寧可長時間沉溺在電腦世界裡。

一位十六歲的少年描述這個藏身之地:「現實世界中,世事難料;但在電腦中,事事皆可料。」電腦世界可以設計得很刺激,也可以提供新的可能,讓人體驗所謂的「無阻力」(fiction-free)。在虛擬世界裡,牛頓定律不見得適用,虛擬物件可以無限地滑動,不受阻力干擾。只要程式那樣設計,你在遊戲中也可以無限地滑動,面對各種挑戰,對抗惡棍、巫師和魔法,你知道最後一定會過關。就算死了,也可以重來。人一旦長期沉浸在虛擬實境中,可能會覺得真實世界的人無法預料、難以應付。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科技社會學權威、《在一起孤獨》作者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
最新力作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