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角落的人: 他們或縱身自然, 或獨行藝術曠野, 漫漫前行, 閃著微光 | 誠品線上

守住角落的人: 他們或縱身自然, 或獨行藝術曠野, 漫漫前行, 閃著微光

作者 蘇惠昭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守住角落的人: 他們或縱身自然, 或獨行藝術曠野, 漫漫前行, 閃著微光:▋推薦語▋勇於走一條人少的路,才能開闢出新路線。這本書所記錄「守護角落的人」,以及書外也在守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24位癡人,24個夢想者 拒絕方便和利益,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在孤獨的角落,創造出無限豐富的大宇宙 在某個角落守護,吞下孤寂,拒絕方便和利益。背對主流,不與人同,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這樣的人,我總想像他們是幽暗林中的小鬼蘭、紅寶石赤箭、和社指柱蘭……。 但這書其實也與我無關,我的名字可有可無,它屬於每一位受訪者,無論有無收錄在書中的,都是此生此世,來度化我的人。 ──蘇惠昭 本書主要收錄蘇惠昭於《蘋果日報》蘋中人版的人物採訪文章,她寫下24個「脫離航道漂流」、踽踽獨行的人物,如何數十年如一日的行動、行動和行動,只為守護多數人不知道的自然邊境或文化藝術角落。 一篇篇動人的採訪,帶我們進入這些受訪者的世界,添補我們人生經歷的可能缺口,也帶給我們省思與震撼。這不只是一本人物採訪集,也是她透過這些走向山巔水涯的孤勇者們的生命告白、無奈與磨練,喚醒我們對於默默守住角落之人的感佩,及對這片土地、對大自然的愛。包括: 第一部:他們,在森林裡,在曠野中 黑熊媽媽∕黃美秀.石虎媽媽∕陳美汀.守護陸蟹∕古清芳.守護水雉∕李文珍.自然聲音的匯集者∕范欽慧.拚出暗空公園∕劉志安.野生動物救傷醫師∕綦孟柔.田董米∕林哲安 第二部:他們,大自然的翻譯者 植物獵人∕洪信介.愛上梅花鹿∕吳嘉錕.記錄老鷹∕梁皆得與沈振中.生態作家暨講師∕黃仕傑.自然音樂製作人∕吳金黛.追蹤師∕李後璁.台灣賞鳥紀錄保持人∕蔡牧起、薛綺蓮 第三部:他們,走一條人少的路,得自由 電影導演∕蔡明亮.台灣新電影保姆∕廖慶松.作家∕朱天文、朱天心.政大書城∕李銘輝.水準書局∕曾大福.山月村村長∕鄭明岡.傳承草編∕林三元.做食物的人∕顧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語 ▋ 勇於走一條人少的路,才能開闢出新路線。這本書所記錄「守護角落的人」,以及書外也在守護的人,他們就是走一條人少之路,孤寂卻勇敢,正在走出未來的新路。 資深媒體人∕陳裕鑫 透過惠昭,我們才知道,台灣各個角落有這麼多可敬可愛的守護者,他們不計代價,用生命實踐信念。光是知道有這些人的存在,就給我帶來一種奇異的安心感。覺得這個世界仍然有救,不是只有一種勝者為王金錢至上的價值取向。 余宜芳∕有方文化社長 ▋他們的心願 ▋ 李後璁── 莫忘回顧,也別忘了當下是如何層層疊起的自己。追蹤不只用於自然,也用在看見自我,我相信,那是最浩瀚的追尋。 林三元── 讓孩子暫時離開網路,從小體會手作的美好,素養教育,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了。 林哲安── 不論何時何地,不分你我,都要把「人與自然共存共榮」之心帶在身上並努力實踐,才能達到實質的保育成果。 范欽慧── 我們要學會不只是聽見人類自己的聲音,也要學會去聽見,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古老存在。 曾大福── 我相信書的價值,是書對一個人,無可取代的啟發和影響。 黃仕傑── 能夠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就代表你我都有完成夢想的能力。世界很大,不要小看自己,缺乏的只是執行到底的勇氣! 黃美秀── 一條鮮少人跡的路,因堅持不懈而激起生命感染生命無數的漣漪,不再孤寂,反倒生趣盎然。 綦孟柔── 人生有時停下腳步,望向山,望向海,你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與生態,這都是台灣獨有的,也是我們可以努力維護的。 劉志安── 光害防制是新的環境議題,但願透過我們的努力,這最後一片環境保護拼圖可以早一日拼上去,讓環境保護的範疇趨於完整。 顧瑋── 只有「純粹」,能讓我們在無知中保有熱情與勇氣,跌撞著往前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蘇惠昭蘇惠昭 一個年深日久的文字工作者。 一個靠著聽寫他人的故事來豐富自己生命的人。 一個頭腦簡單膽子很小但興趣雜亂的人。 混搭了鋼琴、韓劇、小說、野鳥、野生蘭花和蝴蝶。 年輕時爬過20多座百岳。 總是隨順興趣的彎來繞去而讀書,以及採訪。 敬仰每一位走自己的路,為「不重要的事」而努力的人。 另有20年養貓史,30年煮飯史。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序 用感情之筆寫情感之人 陳裕鑫 推薦序 野花是她,野鳥也是她 余宜芳 序 文 致 山巔水涯的孤勇者們 Part1 他們,在森林裡,在曠野中 1.有熊的森林才有靈魂──黑熊媽媽黃美秀 2.墓仔埔也敢去──石虎媽媽陳美汀 3.獵人從良記──把陸蟹當家人的古清芳 4.她的愛情、水雉與菱角──為愛守護水雉的李文珍 5.夢想,一條寂靜山徑──自然聲音的匯集者范欽慧 6.把星星找回來──拚出一座暗空公園的劉志安 7.生命沒有不同──野生動物救傷醫師綦孟柔 8.為著水鳥來種田──田董米林哲安 Part2 他們,大自然的翻譯者 1.從低微的土裡長出來的「神」──植物獵人洪信介 2.逐鹿人生──愛上梅花鹿的吳嘉錕 3.你看見老鷹了嗎?──梁皆得紀錄片《老鷹想飛》與沈振中《老鷹的故事》 4.被昆蟲附身的男人──生態作家∕講師,熱血黃仕傑 5.為音樂與生態搭橋──自然音樂製作人吳金黛 6.不做放射師做野人──追蹤師李後璁 7.一起飆鳥,直到地老天荒──台灣賞鳥紀錄保持人蔡牧起、薛綺蓮 Part3 他們,走一條人少的路,得自由 1.我不說故事,我的電影不是娛樂──做自己的蔡明亮 2.剪接心法以及修煉之路──台灣新電影保姆廖慶松 3.最好的時光要來了──《願未央》朱天文 4.原來小蝦還在,一直都在──不馴服的朱天心 5.開書店愛台灣──政大書城李銘輝 6.我的書店是土地公廟──水準書局曾大福 7.我是眼睛最小的頭目──山月村村長鄭明岡 8.科技CEO不悔的草編人生──「三摳」林三元 9.我做的都是小事──做食物的人顧瑋 後記 我的路邊野花時光

商品規格

書名 / 守住角落的人: 他們或縱身自然, 或獨行藝術曠野, 漫漫前行, 閃著微光
作者 / 蘇惠昭
簡介 / 守住角落的人: 他們或縱身自然, 或獨行藝術曠野, 漫漫前行, 閃著微光:▋推薦語▋勇於走一條人少的路,才能開闢出新路線。這本書所記錄「守護角落的人」,以及書外也在守護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31420
ISBN10 / 6263531428
EAN / 9786263531420
誠品26碼 / 2682299209005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致 山巔水涯的孤勇者們

  回首望回過去,是一段漫長的人物採訪歲月,而這本書,正是這段漫長歲月的真情凝縮版。
  漫漫長路,已經很難定位真正的起始點了。
  也許可以這樣粗分為幾個階段──
  一開始,我的採訪對象都是藝文界人士,作家,出版人,曾經在《金石堂出版情報》寫了七、八年,每月採訪兩位作家,年底還加碼年度風雲人物,加起來差不多有兩百位吧?後來《印刻文學生活誌》開闢一個欄目,叫做「CEO生命閱讀」,我因緣際會與印刻總經理田運良合作,採訪過大約一百位CEO,談他們的生命經驗,以及閱讀如何影響人生,主題還是各種類型的書,但最令我這個所謂文字工作者實則社會局外人大開眼界的,是踩進CEO們五彩繽紛的工作場域,某位CEO會在辦公室練高爾夫球,演算易經,拜各種神明的也有。
  再來是以女性力量為核心的網路原生媒體「非常木蘭」,我在這裡報導了四、五十位集勇氣、專業、成功於一身的女性。成功未必是世俗定義的成功,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向著想要抵達的地方努力,這就是成功。
  每一次的採訪都得到某種力量,獲得啟發,但一交出稿子,又瞬間縮回自己的殼裡磕韓劇。
  喔對,我還寫過一本名人如何教養子女的採訪書。
  到這裡為止,採訪對象都是媒體決定然後丟給我,這很有趣,每個月接到名單就像開獎,總之,大獎二獎三獎,我月月中獎,躲在殼裡的人生,採訪即是獎賞,受訪者交付的生命故事,字字句句皆珍貴的禮物。
  我在各種媒體寫人物採訪,《金石堂出版情報》、《印刻文學》、《台灣光華雜誌》、非常木蘭、50+、《中時開卷版》、Openbook、對岸的《鳳凰月刊》──交稿準時,頗獲好評(?),直到開始幫《蘋果日報》寫蘋中人版,事情變得詭異了,雙重的詭異,一是採訪者本人我性情大變,而採訪的對象,換成我必須自己來找。
  我的轉變,來自於開始辨認路邊野花,看鳥,然後從路邊野花移情到野生蘭,瘋狂的程度,大致有七十分吧。寫〈路邊野花〉、〈野生蘭〉,以及〈發現澤珍珠菜〉這幾篇文章時,我只認識三種蘭花,沒上過一堂植物課,三年之後的現在,我看過兩百種野生蘭(剛好抵達入門門檻,幼幼班),正在進行式的植物課也上了二十多堂。
  這世界如此新鮮,我彷彿找到了一個重新愛上它的理由。
  但大自然其實也是一個不仁,無心的宇宙。台灣藍鵲吃五色鳥五色鳥吃蟬吃螳螂。靠著隱藏、偽裝或說謊,植物才得以生存繁衍,而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我還在某公司的月刊寫過一篇〈台灣三十種特有種鳥〉,沒騙人我真的每一種都遇見過。
  蘋中人版的作者被要求自提名單,再交由高層審核。
  自提名單?誰怕誰?一無非從朋友下手,二,就是假公濟私,提名自己渴望認識,有一卡車問題想問的人,於是很自然而然的,我就走了動植物路線,可恨啊,就在我還有很多人有待攀緣(喔不,採訪)時--譬如在觀霧認識的巡山員李聲銘,潛水與海龜議題等等,紙本的《蘋果日報》告別江湖,我的採訪人生,老派的訪談寫作,也差不多走到底了。
  採訪到掉眼淚,一邊寫一邊哭,覺得自己是個對土地毫無貢獻的廢物。寫蘋中人那兩年,身心備受煎熬,活在巨大的罪惡感中。
  後來發生了比上火星種菜更難以相信的事,我的朋友總編輯兼烹飪高手余宜芳,竟然從我四方散逸,杯盤狼藉的人物採訪中,理出脈絡,找到了關鍵字。惠昭,她很興奮的私訊我,我們來合作出書吧!
  採寫和做菜其實是同款的工,訪談內容等於食材,我們就是要想辦法組合材料做出一道菜。
  那幾個關鍵字,就是守護,角落,走一條人少的路。
  在某個角落守護,吞下孤寂,拒絕方便和利益。背對主流,不與人同,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這樣的人,我總想像他們是幽暗林中的小鬼蘭、紅寶石赤箭、和社指柱蘭……。
  宜芳,我想這一定是妳開始爬山的關係,走進大自然這件事果然會讓人鬼迷心竅,無法抵抗行向山巔水涯的孤勇者。
  但這書其實也與我無關,我的名字可有可無,它屬於每一位受訪者,無論有無收錄在書中的,都是此生此世,來度化我的人。
  感謝余宜芳,也感謝從古至今,督導我,修正我,給我機會採訪的人,彭世珍、莫昭平、李金蓮、周月英、封德屏、吳涵碧、羊憶玫、滕淑芬、田運良、彭蕙仙、徐開塵、陳苓云、陳裕鑫、江中明、王美珍、吳丹華……。
  特別是江中明,這本書,他有一半的功勞。
  但願人類承認自己的渺小,貪婪,但願野外不要再有流浪貓犬,相信生命自會找到出路那是太樂觀了,而該還給大自然的,就要還回去。

試閱文字

內文 : 獵人從良記──把陸蟹當家人的古清芳
  屏東恆春,滿州鄉港口村港口橋。
  十月中旬,國慶鳥灰面鵟鷹過境期,前後約莫十天,數量可以高達二十七萬隻,穿著拖鞋的男人夾雜在賞鷹人潮中,自在淡定彷彿這裡就是他家客廳,而我的興奮與慌亂在男人看來想必很可笑,決定出手拯救,「來,帶妳去一個視野更好的點,」我跟隨他穿行滿布樹枝與爛泥的溪邊小徑,邊走他邊告訴我灰面鵟鷹的事。
  我問了他的名字,古時候的古,張清芳的清芳。
  「你研究灰面鵟鷹嗎?」我問。
  「我以前是獵人啊,獵殺過五千隻灰面鵟鷹。」他好像在說逛街買菜那樣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
  而我忽然走不動到像被點中穴道。
  「不過現在已經從良,在保護陸蟹。」穴道瞬間又被解開了。
  於是我開他玩笑說,本來該下十八層地獄的,現在已經上升到十七層了。
  當時我還不知道他是墾丁國家公園保育志工,港口社區生態旅遊的王牌解說員,二○一八年陸蟹研究專家李政璋發表的樹棲性陸蟹新種「古氏擬相手蟹」以他的姓氏命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有三百天在調查並守護陸蟹,也曾經跟著螃蟹博士劉烘昌到聖誕島考察聖誕島紅地蟹和椰子蟹,一去就蹲點兩個月。
  一個月後我又來到港口村,吹著十一月的落山風,白天聽古清芳講訴他的前世與今生,日落後跟著他去夜觀陸蟹。

打獵是掙脫不開的命運

  「野生動物保育法」尚未誕生的年代,如果你是一個在滿州鄉落地的男人,有一半以上的機率,打獵就是你掙脫不開的命運。在這個恆春半島落山風最強勁,唯低矮作物能夠存活的窮鄉僻讓,老天爺每年秋天送來數十萬隻過境的伯勞鳥、赤腹鷹、灰面鵟鷹……,古清芳的阿公打,阿伯阿叔打,隔壁的大哥打,他阿爸跑遠洋漁船,兩年才回家一次,如果剛好遇到過境期,也會去打。
  赤腹鷹因為缺少經濟和食用價值逃過一劫,灰面鵟鷹則是獵人的最愛,價錢從一隻五百節節高升到破千而且從來不怕沒有市場,鵟鷹肉煮菜豆仔乾是滿洲鄉人的食補湯品,懷念的「家鄉味」。
  小學六年級古清芳就開始學習用彈弓或竹槍打獵,置放鳥仔踏,立志成為一個好獵人。如何成為一個好獵人呢?「你必須熟悉獵徑加上了解獵物的習性,當你是一個獵人,看到稜果榕被咬碎,那一定是松鼠,就不要在這裡浪費陷阱抓白鼻心。」他野生野長,身手矯捷頭腦聰敏,整個滿州的山、溪流與海都是他的獵場,釣珊瑚礁魚,也潛水抓龍蝦,一小時抓一桶,賣三百二十元,剛好抵註冊費,「總之,從小老鼠到梅花鹿,從小麻雀到大冠鷲,一年四季,我無所不獵。」
  台北的小孩比學校比分數,滿州囝仔拚獵技與獵物,古清芳分析當時的心理,不一定為了吃或賺錢,而是一種成就感,證明自己的方式。
  「沒有罪惡感嗎?」
  「怎麼可能?我是獵人耶,打越多越爽!」
  獵捕技術不斷進化,古清芳記得很清楚,他的第一把空氣槍是高一時到台南關廟買的,二千八百元,退伍後開始使用一萬八的改造瓦斯槍,獵人多半兩人或三人一組,在前半夜進入鵟鷹夜棲地,燈一照牠們彷彿就被石化,用紅外線瞄準,打一隻中一隻,「南路鷹,一萬死九千」之說就是這樣來的。古清芳的最高紀錄,一夜打六十三隻,平均來算,一個獵鷹季可以進帳十萬,這對謀生不易的滿洲人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三十歲前古清芳曾「北漂」到板橋的成衣廠工作,每年十月必請假返鄉,說探望父母其實是回家打鷹。

打獵打到被廣播

  一九八九年野保法上路,古清芳照樣打鷹,警察永遠抓不到他,「不是警察笨,是我太厲害了啦,摸黑都能進出獵場裡的每一條羊腸小徑。」「羊腸小徑」不太屬於獵人的用詞,但古清芳信手捻來,他當兵時寫過五百封情書給現在的妻子張淑容,「想當年啊,字漂亮文筆又好。」不但文筆好,他根本就自帶說書人的能力。
  有一次被警察追到就地藏起獵具,跳進港口溪游到對岸逃逸,還有一回,正在專心打獵之際,村長的廣播傳遍港口村:「清芳啊,XX啊,毋通擱phah嘍,警察來包圍嘍……。」
  打獵打到被廣播,打到保七第八大隊副大隊長指名道姓抓人,無論如何古清芳也想不到他將來會有一個讀中央警察大學的兒子。
  改變是怎樣開始的呢?
  張淑容是基督徒,當然反對丈夫打獵,夜夜禱告,祈求神的帶領,還曾經偷藏獵槍。後來兩個女兒上學了,學校宣導保育伯勞、灰面鵟鷹,而港口村都知道某某同學的老爸是部落裡很大尾的獵人,「所以女兒在學校被排斥,回家後叫我不要再打了……。」
  其實每一晚他出去打獵,一家大小都不敢睡,害怕接到電話說古某被抓了快來辦交保,正是各種傷害到家人的壓力,古清芳體重從來沒能超過六十公斤,嘴巴喊爽,大腦也被欺騙了,但一種彷彿被千根細針扎著的不安,像隱形的蔓藤爬滿身體。
  他開始察覺需要釋放壓力與不安,鼓起勇氣踏出的第一步,就是參與「護鷹計畫」。
  報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護鷹計畫」志工,先要面試,聽完古清芳陳述,墾管處下了一個結論:「噢,你不只是獵人,而是很惡劣的獵人。」但放下屠刀從來不晚,古清芳開始受訓,第一堂課就被蔡乙榮老師的猛禽課震撼到。
  為什麼?「打鷹仔二三十年,只知道鷹仔分大號小號(成鳥和幼鳥),從來不知道牠們叫做灰面鵟鷹。」獵人的驕傲瞬間被摧毀。
  在墾管處,他遇到一群術有專攻的熱血解說員,特別是謝桂禎,也就是自然生態作家杜虹,某種程度,謝桂禎就像上帝派來感化他的天使,但「從良」第一年,古清芳望著滿天鵟鷹,一種獵人遇到獵物的興奮依然燃燒全身,他分裂成兩個自己,一個他對環境生態知識,對保育滿腹熱情,一個他還留戀獵人那種會讓腎上腺素大爆發的生活,天人交戰之際,只好打電話給謝桂禎,「拜託晚上請我吃飯喝咖啡,不然我ㄟ凍未條……」,他必須離開獵場才能澆熄心內的那把火。

調查與守護陸蟹就是他的今生

  屠刀放下了,古清芳還得了一個榮譽志工獎,但掙扎、矛盾仍然如影隨形,他不想出賣獵人朋友,只能拜託他們到別的部落打,或者有機會就勸導人不買不吃,「但好像也不能改變什麼,很心虛。」一直到二○○八年,民享環境生態調查公司到港口村做生態調查,村長問谷清芳能不能帶一批研究生到迷你谷調查螃蟹,「我一聽興趣就上來了。」
  各種螃蟹他也是從小看到大,知其分布與習性而不知其名,正港的「鄉野實務派」,就這樣他成了民享的基本生態調查員,配備一台GPS做物種記錄,言必稱「我的螃蟹老師螃蟹博士劉烘昌」,三年後當港口社區要發展生態旅遊,訓練解說員,他已經和各種陸蟹混得很熟了,「我人不必在現場,只要你告訴我發現的地點,大概描述外觀,我就可以告訴你是哪一種蟹。」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古氏擬相手蟹」就是李政璋發現後,古清芳協助做了三年的調查,因此得名。
  而為了理解會換殼的寄居蟹的移動範圍,他和妻子在兩萬顆募集來的鳳螺、珠螺、蠑螺上一顆一顆寫上「古大」,丟在他設立的「寄居蟹的家」,後來在五百公尺外發現。
  如果獵殺灰面鵟鷹是谷清芳的前世,調查與守護陸蟹就是他的今生。
  全台灣陸蟹種類最多的地方就在恆春半島,最新的紀錄是五十五種,還有九種新種即將在國際期刊發表。台二十六線香蕉灣海岸林、滿州港口溪、保力溪都是熱點,逛墾丁大街的遊客絕對不會知道,因為看不見,也許也不會感覺到心痛,但二十年來,和食蛇龜的命運一樣,陸蟹已經消失百分之八十以上,因為如此,墾管處和公路局每年才要「幫螃蟹過馬路」,古清芳從不缺席,去做「自工」而非志工,連基本車馬費都不領的。
  一隻抱卵的陸蟹得通過多少關卡才能抵達海裡釋幼(釋放幼苗),然後平安回到陸地呢?古清芳說明,首先牠們要爬過馬路,因為到海洋之路已經被開發成四線大道,如果沒有被車壓死,到達海岸林,這裡會有黃瘋蟻瘋狂攻擊,若幸運躲過,礁岩在望,在此又可能被白紋方蟹、蝦虎、鰻魚吃掉,有幸通過所有關卡,釋放的幼苗,絕大部分都成了海洋生物的食物,能夠在海中漂流一個月,經過四階段蛻變,劫後餘生回到陸地的幼蟹,只有千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二。
  不要忘了海洋的環境還在不斷惡化。

修練成王牌解說員

  我問古清芳,陸蟹對他來說是什麼?「是重要的家人。」他說,這個答案溫暖到讓人想哭。為保護家人,十一年來,他從因為學歷低而自卑,「連自我介紹都不敢」的獵人,一步一步修練成王牌解說員、橫掃屏東各級學校的演講人,是專家學者的在地合作夥伴,一起發現新種陸蟹,一起抵擋沒有必要的公共工程。一樁工程就毀滅一個生態,港口久光橋水泥工程竣工後,經過每星期一次,為期七個月總共三十次的調查,數量加起來等於以前一個晚上可以看到的量,古清芳正在憂心,在浮水橋發現的九種新種,「會不會在期刊都還沒登出來之前就消失了?」
  很快樂也很感傷。過得心安理得,終於養胖十公斤,陸蟹知識與日俱增,交到許多朋友,灰面鵟鷹如今看在眼裡美麗非凡,古清芳因此而快樂;感傷,自是陸蟹的命運,劉烘昌曾自我解嘲,現在的研究動力,就是把台灣陸蟹走向滅絕的經驗提供給世人作為警惕,古清芳理解老師的心情,就帶著這樣的心情,每天日落之後,他走進陸蟹熱區,默默地告訴牠們,我會一直在這裡。
(原載於二○一九年十二月,《蘋果日報》蘋中人版)

從低微的土裡長出來的「神」──植物獵人洪信
  萬萬沒想到洪信介給了一個絕地求生片的驚悚開場。
  屏東高樹,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宛如豪華工寮的單人工作間,採集回來的植物標本、解剖工具以及植物圖鑑散滿工作桌,一排登山背架倚牆而立,他胡亂扒了兩口7-11便當,隨手抄起一把刀刃噴上白漆的草格刀,說他就是靠這把刀爬樹,用這把刀在濃密森林中砍出一條路,刀像身體的延伸,刀柄另外圍了一圈橡皮以防滑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來當火種。」
  根本還來不及問他爬山和爬樹的事,「你有沒有想過,人是怎樣等死的?」他放下刀,忽然反問我。
  我搖頭,等待他的答案。
  「一個人在山上迷路,就是等死。」他國語台語交換著說。
  第一次迷路,洪信介二十四歲,他哭了三天,邊哭邊找樹枝,用打火機升火。
  以後幾次迷路就不哭,也不怕了,專注的生火、保持體溫、找食物,向著某一個點前行,「倒木裡的蟲最多,找一找就有一大把,蛋白質很豐富;螞蝗吸我的血,我把牠們集合起來,揉成一團丸子,烤一烤……。」
  只能專注做一件事,光是升火可能就要耗幾個小時,「沒有火,穩死,」最久的一次,他在山裡迷了十三天才走出來,奄奄一息的夜裡,一隻黃喉貂靠近他,以為是一具屍體。後來他設陷阱,吃了那隻想吃他的黃喉貂,活了下來。
  活著下山,但沒多久又上山了,野蘭致命的誘惑。「我討厭爬山,」一萬分篤定的口氣。結構人類學宗師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說過差不多一樣的話,那是《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著名的開場句:「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

一夜爆紅的新台灣英雄

  爬樹也是萬不得已。
  洪信介說,他爬樹看心情,想爬、必須爬的時候才爬,在索羅門群島採集時,他看上樹冠層上的藍石松,評估後委婉地丟下一句「我試試看」就衝了,團隊根本來不及阻止,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團隊在樹下拍下這一幕,森林王子真人版。
  森林王子也會失手。最嚴重的一次,在恆春半島的山坡上,他爬上一棵二十公尺高的嶺南青剛櫟,為了拍對面樹上的狹萼豆蘭,一直往樹枝末端走,結果樹枝斷裂,他摔下來,「感覺空氣都往上飄,」飄到一半,撞到一株廣葉鋸齒雙蓋蕨,人又被彈到更深的山溝,打了幾個滾,右半身著地,沒死,手也能動,但站不起來,喊不出聲。
  怎麼辦咧?他摸到打火機和香菸,就先躺著抽了一根菸,氣息平穩了,再緩緩往上爬,爬了三個多小時才遇到人。
  就這樣,洪信介經常與死亡相遇,熟識了便什麼都沒在怕,但忽然有一天,一覺醒來,他嚇傻了。
  那種狀況叫做「爆紅」,機率低於找到未曾命名的新物種。
  「老師,救命啊!」他傳了簡訊給老闆,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
  那天是去年十一月二日,新媒體「一条YIT」發布「台灣/植物獵人」,片子一開頭就是洪信介跑給虎頭蜂追,接著畫面一跳,他對著鏡頭說:「我是植物獵人阿改,在台灣屏東保種中心工作,」一口純正的台灣國語,一張有明星樣的臉,配上在鏡頭前有點僵硬的表情。這支不到六分鐘,拍攝洪信介採集現場的紀錄片以超快速擴散,數萬人湧進按讚,上千則表示敬意以及崇拜的留言,有人高喊:「他是國寶。」有人被他爬上高樹,昂然挺立的那一幕感動到哭;也有人說的最直接:「請給他百萬年薪。」
  台灣需要英雄,而那一天,台灣誕生了新的英雄洪信介「A GAI阿改」,「只有國中畢業」拉大了傳奇的強度和熱度,不斷的媒體採訪和演講邀約致阿改陷入驚嚇狀態,猛烈搖晃的心到現在才慢慢回到正常,影片全球超過兩千萬人點閱,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植物系還將之放上網頁,封阿改為「植物學者的典範」,我們也終於在保種中心見到他。
  是李家維把阿改推薦給「一条」。當時他主持的「索羅門群島資源植物調查暨植物編纂計畫」進度不如預期,團員許天銓、陳正為一致建議找植物界奉為「介神」的阿改。為加入團隊,阿改還到員林農工進修部園藝科讀書,三年後才成行,他被迫面對長久以來因低學歷而累積的自卑,「那個對我打擊真的很大。」

從低微的土裡長出來的神

  其實阿改根本不需要學歷證明什麼。他加入團隊後,一個人就採集到創紀錄的三千多號上萬份植物標本,李家維感佩他「探尋自然的熱情與能力」,邀請他到保種中心擔任研究助理,前年,當時四十五歲的阿改有了人生中第一份正職,網站上註明的專長是「植物系統分類與園藝學」,負責國內外植物調查與採集。二○一七年七月至今二年不到,他已經去過越南、菲律賓、寮國,還是保種中心與台中科博館合作的蘭嶼植物調查隊主力,而我們採訪的幾天前,他才和《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作者鐘詩文結束高難度的關門古道植物採集。
  鐘詩文和阿改相識於蘭嶼,後來一起參加蘭嶼植物調查,植物學者遍尋不著的蘭嶼小蝴蝶蘭,就是阿改一個人花了好幾天搜遍小蘭嶼,最後在一株蘭嶼羅漢松上找到,地球上僅存的一個族群。
  阿改如果是具有特殊能力的神,就是從低微的土裡長出來的神。
  這世上大多數人都走在被體制設定的道路,向著同一方向前進,但就是有人脫離航道漂流,阿改就是其中之一。
  他老家在草屯有田,但父親無法靠種田養活四個小孩,把地租人後搬到桃園大園,先到工廠上班,再去開計程車,母親則是紡織廠女工,典型的勞動家庭。忙於掙錢的父母沒閒工管小孩,事實上也管不住,阿改像是從石頭迸出來,鍵入孫悟空基因的野小孩,聽母親說祖父那一代有賽德克血統。他沒辦法好好坐在教室,不是爬到樹上找鳥巢就是攀上屋頂吹風,見到「甲意」的花草就拔回來種,無法無天的探索、玩耍、破壞、種東種西。
  他知道自己有繪畫天分,但欠栽培,家裡也沒能力栽培他。
  「好在我長了一顆超大的膽子,」阿改有點得意。
  他不在乎被老師父母打,十三歲就偷開阿爸的車上高速公路,十五歲國中畢業後到工地當電機工程學徒,爬高爬低就像走平地。十七歲,他認識了幾個養蘭人,好奇心被點燃,一有空檔就一個人到尖石、坪林的山裡找地生蘭,採回來自己養,有時也能賣錢,順便把能夠到手的植物圖鑑都讀了,如果人生是一本書,這就是阿改成為「植物獵人」的第一頁。 (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24位癡人,24個夢想者
拒絕方便和利益,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在孤獨的角落,創造出無限豐富的大宇宙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