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漁工血淚記 | 誠品線上

Migrante

作者 J.W. Henley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移民漁工血淚記:獻給「駐台女性移工」(MigrantengKababaihansaTaiwan,MKT)組織獻給二○一九年十月一日南方澳大橋坍塌事件中不幸罹難的六位勇士並獻給為自己與家人尋求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獻給「駐台女性移工」(Migranteng Kababaihan sa Taiwan, MKT)組織 獻給二○一九年十月一日南方澳大橋坍塌事件中不幸罹難的六位勇士 並獻給為自己與家人尋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旅居世界的勞工階級 ***** 黎剎,一個以納沃塔斯市立公墓為家的年輕人,日夜與死亡者為伍,但他有很多夢想。他與他的母親住在一間窄小的陵墓裡,白天以照料墳墓賺取微薄的收入,但每當他從馬尼拉灣岸邊遠眺時,他可以感覺到──在地平線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 如果他能找到一條出路,也許,他可以想辦法,以某種方式,為他自己和他的母親掙得更好的生活,甚至贏回他小女兒的母親的心,使他的小家庭脫離貧窮。但如何實現呢? 黎剎聽說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台灣──捕漁船隊上有工作機會。幾個星期之後,他發現自己已匆匆抵達一個新的世界,站在一艘老舊、船殼鏽跡斑斑的漁船甲板上,成為幾個新手船員中最年輕的成員。 夢想迅速轉為夢魘。黎剎很快發現,在台灣漁船上的生活完全不是他所聽到的那樣,賺大錢、寄錢回家給母親和孩子的想法已然無望。他和他的同事接收到的訊息很清楚:努力工作,我們給什麼你就拿什麼,要感恩,以及最重要的,保持沈默。 在一個喜好凌虐的船長的壓制下,黎剎為自己的生命抗爭。他會像公墓內數不清無人認領的遺骨那樣,成為一個無名的死者?抑或,黎剎會在最嚴峻的情況中找到希望? 《移民漁工血淚記》是台灣成千上萬捕魚船隊漁工中一個菲律賓漁民的故事,它翔實地描繪出全世界的移民勞工──存在於公眾視線之外的人──所面對的實際情況。 ***** 本書描述菲律賓年輕人黎剎,在馬尼拉都會區的墓地貧民窟長大,為了擺脫貧困想方設法,以移工的身分加入台灣漁船隊。 一到台灣,黎剎就落入陷阱成了受害者。這些移工陷阱不只存在台灣,更猖獗世界各地。 他的護照被仲介扣留,他的船長非常嚴苛,而且會施虐,依照合約,如果黎剎在海上不幸身亡,船長有權直接將遺體丟入海中。 至於薪資,實際領到的數字也遠遠低於當初資方承諾的金額。黎剎很快就知道自己別無選擇,他只能冒著餓死或被虐致死的危險,在船上像奴隸般賣命,或是逃逸到台灣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島上。 (本書英語版的所有收益捐給二個為台灣移工盡心盡力的團體: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與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以細膩精湛的文字,描寫一位抑鬱的菲律賓青年在台灣漁船上受虐的故事⋯⋯突顯了移工面臨的嚴峻現實——《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左韓瑞對人際權力的互動觀察有如人類學家。——《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 International) 小說家可以進行的最困難的練習之一就是從另一種文化角度寫作⋯⋯台北,加拿大出生的記者和作家左韓瑞在他的新小說《移民漁工血淚記》中巧妙地完成了這一壯舉。——Jeremy Olivier(台北美國商會) 左韓瑞的最新著作《移民漁工血淚記》是一部關於窮人中最窮的人的淒涼、令人心碎的小說。 這是一本出色的讀物。——Leticia Mooney(作家) 左韓瑞的第三部小說《移民漁工血淚記》既雄心勃勃又極其謙虛,它的雄心是為台灣受剝削的農民工發聲,「為改變他們的世界做出貢獻」;它的謙虛在於講述了一個菲律賓移民工人黎剎的直截了當的故事,他遇到了在台灣漁船上工作的純粹恐懼。——Nicholas Haggerty(評論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左韓瑞左韓瑞( J.W. Henley) 自由作家、記者、劇本作家及音樂家,加拿大人,二○○五年定居台北後往返緬甸、菲律賓、中國、古巴等地擔任記者撰述報導,二○一二年成為自由作家,長年關注人權、社會、環境等議題。閒暇時,與朋友共同組成的重金屬搖滾樂團不僅玩票排練,偶而更舉辦公開演出。二○一五年為電視節目「台灣製造大解密」撰寫劇本獲金鐘獎科學節目獎。出版小說有《Sons of the Republic》(暫譯:共和國之子)、《不三不四》(Bu San Bu si)。林靜華林靜華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一九八○年榮獲「圖書著作」金鼎獎。曾任歐洲日報編譯組副主任,現為自由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一人傷則眾人傷——汪英達/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中心主任 致謝 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廿章 第廿一章 第廿二章 第廿三章 第廿四章

商品規格

書名 / 移民漁工血淚記
作者 / J.W. Henley
簡介 / 移民漁工血淚記:獻給「駐台女性移工」(MigrantengKababaihansaTaiwan,MKT)組織獻給二○一九年十月一日南方澳大橋坍塌事件中不幸罹難的六位勇士並獻給為自己與家人尋求更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54784
ISBN10 / 626335478X
EAN / 9786263354784
誠品26碼 / 2682196996008
頁數 / 34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一人傷則眾人傷
汪英達/桃園群眾服務協會移工政策處中心主任

左韓瑞的精彩文筆鮮活、深刻且真實的描繪了移工的血淚,並提醒我們看到:移工既不是聖人,也不是罪犯,他們都是一個一個有著各自的故事、各自的生活重擔、大部分被資本主義的體制剝削、壓迫、不得不出國工作,好讓自己和家人能有機會獲得更好生活的人,一如我們很多人一樣。我們更不該忘記,扣在他們肩膀上的各種制度上的不平等,讓他們無法良好的受到法律的保障、讓他們承受各種不公平的差別待遇、讓他們不能、不敢、不易提問、投訴,這本身就充滿不公不義,也讓我們的國家、社會、產業蒙羞。
一個進步、文明、保障人權的國家,應該儘量讓在這個國家生活、工作、就學的所有人都獲得同樣平等的保障與權利,而移工人權的狀況,往往就是評鑑一個國家人權的最好指標之一。在台進七十萬移工當中,絕大多數都有因為必須繳納高額仲介費而有債務拘束,許多人都無法持有自己的護照,很多人行動受限,轉換工作的權利也被法律嚴格限制,這些其實都嚴重違反了多項國記得公約與指標。從各種國際的指標來看,移工當中的許多人其實都是強迫勞動與人口販運的被害人。
與移工接觸二十多年、負責庇護中心八年來,我深切的看到:移工受到制度性的剝削與歧視,一直沒有顯著而具體的改善:遠洋漁工和家戶移工依然被排除在勞動基準法之外,薪資遠低於基本工資,休假、工時也全無保障;遠洋漁工的保障依舊由並無足夠專業與人力的農委會漁業署負責;女性移工各種與懷孕、生產、養育嬰幼兒的母職權利依然不被保障;移工從國外到國內,多半仍須自己負擔龐大的仲介費與服務費,並因此形成債務拘束,與公平聘僱、道德聘僱的世界潮流完全背道而馳;加班費常被嚴重短少;除了被國外品牌或稽核機構監督的公司之外,製造業雇主零付費,甚至跟仲介長期索取回扣,讓移工負擔全部費用;許多移工依然難以自己保管身份證明文件和所有相關文件等,這些各方面的問題,很多都經由各民間團體長期、多次反應,但絕大多數的問題與情況,多年來都未獲得顯著改善,我們距離真正民主、保障人權的標準,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麼多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因為來我國工作而受到剝削、欺騙、與各種不法的對待,這是我們共同的恥辱。徹底根除強迫勞動與人口販運、以公平聘僱的方式聘僱移工、讓各項移工相關法令政策逐漸修正,讓每一位移工都能真正平權,在台灣作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是我和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的使命,但其實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
美國非常老牌的世界工人工會(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IWW)著名的座右銘說:「一人傷即眾人傷」(An injury to one is an injury to all)。讓我們把常常蒙蔽了我們雙眼的國族、種族、文化、宗教藩籬扯掉,看到在不同的膚色與藩籬之下,我們都是人,而一人傷,則眾人傷!唯有讓公平、公義在國內工作、居住、生活的所有人身上貫徹,我們才真正有資格說我們活在一個自由、民主、注重人權的國家。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

這不是我的故事。顯而易見,我不是一個來自菲律賓的移民工人,我不是生長在馬尼拉貧民區,雖然我訪問過許多地方,將一些住在馬尼拉公墓與貧困地區的當地居民視為我的朋友、同謀及合作者。我確實赴海外工作,在廿二歲那年離開我的國家,但我不是受到脅迫,也不是基於經濟上的需要,或我的家鄉缺乏機會而出走。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有幸可以做這種選擇。我的出生背景是加拿大白人中產階級,我的母系是烏克蘭血統,我的父系是英格蘭與荷蘭血統。我不曾貧窮,從未被剝削,也沒有嘗過飢餓的滋味,或因為我的膚色或護照上的國家名稱而被人利用或遭到歧視。然而,這個故事找上了我。
更正確地說,應該說這個故事是別人告訴我的,一個叫賈絲敏.波南.桑切斯的婦女告訴我的。那是二○一五年初,一個我不認識、當時也沒有任何共同朋友的女性,透過臉書發了一通訊息給我。她在《台北時報》網站上看到我的名字。當時我在《台北時報》上每週分享一篇音樂專欄,每當輪到由我來填補藝術版後面近半版面時,我通常報導和我的工作室風格一致的金屬與龐克音樂。賈絲敏是一位照顧長者的看護,她說她來台灣工作之前,曾在她的菲律賓老家表演過龐克樂,因此她想和我見面聊聊。起初,我不很清楚她想聊什麼,也許是音樂吧,我想。她只是要求我下個星期日到台北火車站,在寬敞的大廳內與她見面。我很好奇,就答應了;到了那個星期日,我走出公寓,很快就被引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火車站等待我的不僅僅是賈絲敏,還有她的一群女性朋友,總共至少有十來個。那裡聚集著來自印尼、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的移民工人,數以千計不同年齡的男男女女享受著他們每週一天的假期。我後來才得知,他們是相當幸運的少數族群,每隔七天可以享受一天的自由。賈絲敏和她的朋友並不是真的想聊天,看護和家庭傭工都希望她們的故事被聽到和講述。由於我的背景是金屬與龐克樂團歌手、音樂會發起人兼作家,賈絲敏覺得也許我有一點反骨精神,認為我應該是這個傾聽與敘述的人。
這幾位女性一個個向我傾訴她們的心聲,陳述她們遭受虐待、剝削、心碎和屈辱的故事。她們說她們的薪資要扣掉食宿費,但她們卻只能睡在光禿禿的地板上,冬天也許只有一條毯子禦寒。她們說她們的護照被雇主或仲介非法沒收,以致她們想離開也無法自由離去;說夜晚她們被她們的雇主鎖在房間內。她們讓我看到這樣的事實:亦即在法律眼中,她們被視為二等人,比台灣人和大部分是白人的白領外籍人士低下。我發現,這些東南亞「移民工人」所得到的國家機制的保護遠遠不如我。這些機制允許我,一個西方外籍人士,可以相對自由地更換工作,在不受影響的情況下辭職,必要時還可以針對嚴重侵犯我的權益的事提出訴訟。但我得知,賦予我的這些特權都沒有對他們開放,或者對他們而言更困難,甚至更危險,只因為他們來自什麼地方,以及他們的出生地區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和地球上的大多數人一樣,種種這些都讓他們有深深的無力感。
當他們訴說時,這些遭遇聽著都讓人心碎,更別提大聲說出來,尤其是對一個陌生人。但他們以勇氣、尊嚴和決心這樣做。他們的人數給了他們力量,聚在一起彼此相互支持。他們相信這是一個開始──一個使他們最終從明顯無力對抗的系統爭取權力的手段。這是他們個人革命的開始,他們希望我將它記錄下來。
我被他們的勇敢和他們的革命精神感動。當根據他們的回憶所做的特別報導在二月播出時,點閱次數多達數萬次。是的,這是一個開始,一個小小的開始,但儘管如此,這是第一步,是朝向某種改變邁出的第一步。這種需要改變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嚴重缺失,說難聽一點是天生惡意──制定法律,或者缺少法律,導致台灣的外來移民勞工,移工,處於一種沒有身分、沒有名姓、遭人排擠,遠離視線,進而無人關心的境地。
在隨後的幾個月和幾年中,有更多的故事傳開來,一件在台灣──這個我稱之為第二故鄉的美好國家──發生的可怕事件。從會見大多數是照顧老人與體弱多病者的女性看護與家庭傭工中,我也逐漸熟知許多男性移工的故事──漁工和工廠工人回憶他們被當作人身動產買賣,被他們的雇主視為比人還不如的東西。
隨後在刊物上發表的專題報導,在台北、香港以至美國造成的衝擊各不相同。點閱率搖擺不定,評論上下波動。我想找出一種方式來造成更大的影響。這時我忽然想到一個點子:我可以把我聽過的所有故事──所有那些深陷現代契約奴役的故事──寫成一本書,一本植根於移民日復一日在這個世上艱困生活的殘酷事實的小說。所有那些願意讓自己被聽見的話,我可以將它們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透過複合字元的方式表達出來,吸引全世界的注意。但我應該這麼做嗎?因為,這畢竟不是我的故事。
我做了一番深思。顯然,寫這本書的最佳人選,理應是那些經歷過與台灣的男、女移民勞工相同的考驗而倖存的人。但就這點,在這本書出版時,這樣的一本書──一本專門報導台灣移民勞工困境的書──尚未問世。也許有一天它會出現,到那一天它應該會成為暢銷書。但因這一天還沒到來,於是本著對移工界男男女女的同情與尊敬,我決定由我自己來書寫,並且將全部收益捐贈給移民勞工倡議團體,進一步推動他們在法律之下享有平等權。
這不是我的故事,但我已盡我所能如實、深入地書寫它。身為男性作家,我決定最好是以男性的觀點來書寫,編排一名男性──名叫黎剎──的故事。黎剎的成長環境在馬尼拉大都會的納沃塔斯市立公墓(我在嘗試新聞工作期間也曾訪問過這個地方),他前往台灣加入捕魚船隊。以男性為主角是一種道德選擇,讓我至少可以在性別認同上,以最接近自己的角度來書寫。
此外,我想講述一個漁夫的故事,因為這些人在為自己和家人謀生時面臨巨大的危險,他們也許幾個月或幾年都見不到一次面。即便在已開發國家,漁民都是最危險的工作之一。根據英國海事與海岸警衛署公布的一項研究,漁民因工作死亡的可能性,比在陸地上從事被視為最危險工作的人高出六倍。加上對危險的忽視程度,以及世界各地和漁民移工的管理法規關係密切的官僚主義去人性化,這個數量多達數十萬人的群體,每一個人每次出海都極有可能喪命。儘管海洋變化莫測,悲劇不能完全避免,但只要掌權者將那些出海捕魚──有時長達數月──的漁船上的男人(有時是女人)多以人看待,少將他們視為人力資本,他們也有和任何人一樣值得保護的生命,他們的風險就可以降低。
我希望,我對那些講述他們的故事、為這本書奠定基礎的人的真心關切,能照亮未來的篇章。我只能對他們的勇氣感到謙卑與敬畏,希望這些文字有助於改變現狀,使他們的世界變得更好。我用鍵盤打出這些文字,但它們不屬於我,它們是移工們的心聲,我有幸認識的一群最堅強的人。這是他們的故事,而我──我們──現在將它傳遞給你。接受它,分享它,加入他們的革命。我們在一起會變得更好,但最好是我們來自不同角落的獨特故事都能被知道和被理解。

左韓瑞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獻給「駐台女性移工」(Migranteng Kababaihan sa Taiwan, MKT)組織
獻給二○一九年十月一日南方澳大橋坍塌事件中不幸罹難的六位勇士
並獻給為自己與家人尋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旅居世界的勞工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