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 一: 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 誠品線上

閃耀台灣 一: 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作者 徐宗懋圖文館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閃耀台灣 一: 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閃耀台灣福照寶島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冊稱為CoffeeTableBooks。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者連鎖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冊稱為Coffee Table Books。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者連鎖商旅的客廳矮桌上,也會擺著好幾本,讓等候入住的客人隨手翻閱、排遣時間。嚴格說,亞洲沒有這一型的專門出版的型態。台灣、中國,甚至日本都沒有。亞洲人送禮大多送吃的,不會送畫冊,久而久之,有關精美畫冊出版所需的高端影像收藏、電腦修片、美編、印刷、裝幀工藝技術等,就顯得落後。在這種畫冊之外,還有一類更高端的畫冊,即將畫冊當成具有典藏價值的藝術品,此一類型出版品代表出版工藝技術的最高等級。 我們決定「再次亮劍」。既然生死在這塊土地上,就以台灣歷史影像為主題,做一項大總結。我們決定再接再厲,使出渾身解數,繼續拿出最精美的台灣歷史影像,推出「閃耀台灣」一套八冊出版計畫。 「閃耀台灣」系列畫冊,一套八冊,分別為《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台灣山鄉原民》、《台灣近水部落》、《台灣原生物產1860-1960》、《台灣自然生態1860-1960》、《台灣往日生活》、《台灣古早容顏》。 此八個主題,時間跨越清代、日本殖民時代、光復之後,涵蓋早期台灣的人文生活以及自然景觀,從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到鄉野山川中的美麗景致和原始型態皆收錄其中。這些內容、材料均是徐宗懋圖文館過去20多年來耗費巨資購買照片原作,以及累積精湛的照片修復技術工藝,所取得歷史照片領域最高的成就。 這套畫冊以「閃耀台灣」為名,台灣這座島嶼無論視野所見,亦或是蘊藏的內涵,都如同寶石般閃閃發光,是閃耀的寶島,期許能將台灣這座寶島所經歷、流淌過的歷史,以照片圖文的形式,親切、大眾化的傳達給大家。簡言之,這一套書代表了閃耀的台灣,福星高照寶島,是一套傳世不朽的台灣歷史影像。 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本畫冊從清朝時期到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以後,台灣城市景觀的變化,包括建築的材料、風格、實用性,以及對生活實際的影響。時間橫跨一百年,包括日本時代現代城市的興建,書中有數張珍貴的全景圖,考證了過去城區、官署、街道和民房的位置和稱謂,成為十分珍貴的文獻和美學紀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徐宗懋圖文館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城市建築的人文變化 原台北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 台北城西門外的輕軌 台北東門之內部 台灣總督府內部陳設(原清代欽差行台) 閩風徽式原創經典建築之淡水戲館 台灣總督府 台北新公園與總督府博物館 第二代台大醫院 台灣軍司令部 台北建功神社與中式牌坊造型之鳥居 台灣勸業共進會貴賓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原址) 台北龍山寺 鐵道飯店頂部眺望台北火車站廣場 由總督府塔樓眺望東門方向 由總督府塔樓朝北眺望原布政使司衙門方向 台北火車站及周邊空照圖 台北小南門街 「始政40周年台灣博覽會」之公會堂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台北三線路朝東門方向以及環城牆綠帶公園的想像 台北市京町 台北市日本人官舍區佐久町 台北敕使街道朝台灣神社方向 敕使街道上的御成町郵局 台北御成町與早期敕使街道 敕使街道三線路與大正町高級住宅區 擴建成三線路的敕使街道(今台北中山北路) 剛修好的敕使街道 道路空曠車輛稀少的敕使街道 台北宮前町往明治橋方向 台北往圓山士林方向的道路景觀 台北市日本人高級住宅區 台北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主道路(今林森北路) 台北敕使街道之原貌 台北南門外的日本官舍區兒玉町 台北西門町 台北市純台灣人商街太平町 「港都夜雨」的原型 基隆義重町 新竹火車站前大道 台中州廳 台中綠川 台中市新盛橋通 由台南州廳頂樓朝北望之全景圖 台南劇場宮古座 台南鳳凰木大道 嘉義市商圈榮町 高雄州廳 高雄市鬧區商圈山下町 花蓮港市街 台北羅斯福路新路新大樓 台北中山北路美式悠閒氣息 南京東路新大樓 台北華山車站 台北仁愛路往總統府 台北南門市場 高雄鹽埕區附近的街道 高雄巷道生活的寫照

商品規格

書名 / 閃耀台灣 一: 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作者 / 徐宗懋圖文館
簡介 / 閃耀台灣 一: 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閃耀台灣福照寶島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冊稱為CoffeeTableBooks。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者連鎖商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54210
ISBN10 / 6263354216
EAN / 9786263354210
誠品26碼 / 2682179196005
頁數 / 112
開數 / 菊6K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5.5X26.5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城市建築的人文變化

  建築型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具體生活所依。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這本畫冊收錄了1860到1960年間,台灣城市的建築樣貌。依照時間排序,我們能夠清晰看到不同時代背景下,城市建築的風貌轉變。
  清代,台灣主要城市是中國式的城堡,城內建築則是閩南風格為主的官署、廟宇、大宅,以及民居。日本殖民台灣以後,在城市內部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清代的中式古蹟建築,包括城牆、官廟、大宅、街道等,基本上全部拆除,改建仿西式風格的官署、車站、商業與文教機構等,城市格局也成為典型的日本殖民城市。日本居民住在木造的和式房屋街區,台灣人住在城市老區的傳統磚房或三合院。光復之後,傳統木造房屋與三合院磚房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地興建。
  在呈現以上台灣建築時代的變化上,台灣影像紀錄並不平均。像是清代的影像十分稀有,只能依靠日本殖民時期的影像資料,如《台灣寫真大觀》、《台灣寫真帖》、《日本地理大系》等。因此,技術上我們除了充分運用日本官方和半官方的影像資料外,也盡量補充民間和外國的紀錄,讓這本畫冊更能夠完整地反映百年台灣城市建築變化的風貌。

試閱文字

內文 : 台北新公園與總督府博物館
1930 年代,台北新公園與總督府博物館。日本政府在台北城大天后宮一帶空地闢建新式公園,1908 年初步完成,為台灣第一座大型公園,初稱為「台北公園」,因爲時間在「圓山公園」之後,遂改為「新公園」。1913 年,當局拆除大天后宮,興建兒玉總督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紀念博物館,採西洋古典建築風格,1915 年興建完成,稱為總督府博物館,主要展示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由於新公園位置接近主要殖民官署與日本人商街,經常成為日本人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包括政治性的集會。1935年殖民政府舉辦紀念殖民台灣 40 年的「台灣博覽會」,將第二會場搭建在新公園內。光復後,總督府博物館改為省博物館,新公園內增建中式涼亭和水池。此照片顯示新公園內主要建物是水池與音樂台,博物館左側小塔樓為三井物產第一代建築,遠處為台北醫院鍋爐室的煙囪。


基隆義重町
1930年代,基隆義重町通リ,今基隆市的義二路,為日本時代基隆最繁華的市街,日本人聚居之地。義重町早期為哨船頭的一部分,1931年10月,哨船頭改訂地名,沿海岸一帶改為日新町,中心街道沿山一帶為義重町。街道兩側,兩層樓的商店林立。道路左邊,可見淺田飴、銘茶二葉園茶鋪之招牌。右側轉角的洋樓,為岸田吳服店,洋樓上方有「キ」字樣的招牌。(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台北火車站及周邊空照圖
1920年代末,台北火車站及周邊空照圖。火車站位於中上方廣場的右側,下方為鐵道員工宿舍。左邊為拆掉原台北府城城牆所改建的三線路,往上方頂端是北門,過了右側鐵道後的建築為鐵道部。至於照片中右側鐵道邊的兩棟建築,上為大日本製冰會社,下為公賣局煙草工場。中下則是頗具特色的扇形車庫,到1987年因鐵路地下化而拆除。(建築與地理考證:何之浩)
這張照片準確反映台北火車站和周圍建築物的相對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面積比例。1930年代,台灣鐵路四通八達,不過以産業鐵路占大部分,客運因班次少,票價貴,客流量低。加上台北僅有約30萬人口,火車站廣場周邊行人稀少,並未形成繁榮的商圈,甚至鐵道部員工宿舍都在站旁占了一大區塊。此區從某一角度看似寬闊,主要是四周多為二層樓建築。儘管如此,爲了因應日增的流量,1939年改建了第三代的台北車站,大幅擴大車站和廣場的面積,並且使用了幾十年。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人口激增,火車客運流量大增。台北火車站周邊車流馬龍,人潮不斷,原有的車站和周邊設施已不敷使用,尤其火車穿越市中區,大批的車輛和人潮每天不斷等候火車平交道的起落架,對都市交通形成嚴重的障礙。1980年代開始啓動鐵路地下化工程,1989年第四代台北車站正式啟用,現代化的車站大樓的面積覆蓋了原本鐵路橫向面,直向則已靠近過去的煙草工場,站前廣場則是1930年代的五倍之大,每天因應約50萬人次的客流量。車站對街高樓大厦林立,寸土寸金。日本時代遠看極為寬敞的三線路林蔭大道,如今成了兩旁大樓對照下忠孝西路,變成看似普通寬了。


新竹火車站前大道
1930年,新竹火車站前道路,此時稱為停車場前通り(驛前通り、火車站前中正路)-拍攝的位置在東門圓環的東側,往車站方向拍照。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將南北台灣串聯在一起,而沿線的火車站也逐漸成為城市重心。在火車站前道路開通時,東門城兩邊城牆也已拆除了。都市的重心,從原本最繁華的北門大街,移轉至東門附近。1905年開始,新竹市街市區不斷進行城市改造,站前大道筆直寬敞,兩旁主要為兩層樓整齊的街屋,屋前矗立電線桿,種植行道樹,儼然新竹大門的通衢大道。(人文地理考證:何之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