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再害怕數學: 10招爸爸輕鬆教的生活數學 | 誠品線上

爸爸教的數學

作者 孫路弘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孩子不再害怕數學: 10招爸爸輕鬆教的生活數學:《孩子不再討厭數學》續作,就由爸爸來接手。想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一樣可從生活中做起!如何讓孩子的大腦不斷地主動思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孩子不再討厭數學》續作,就由爸爸來接手。想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一樣可從生活中做起!如何讓孩子的大腦不斷地主動思考,並從中獲得快樂?孩子做題目時喜歡跳躍步驟,竟是思維的瑕疵?父母該如何去教導孩子對數學內容的準確理解、靈活思考以及嚴謹操作?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如何形成? 前作《孩子不再討厭數學:10招媽媽輕鬆教的生活數學》是由媽媽來啟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本書《孩子不再害怕數學:10招爸爸輕鬆教的生活數學》則是由爸爸來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作者孫路弘曾是中國奧數第一人,他認為當孩子已對數學感興趣之後,便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他透過童年趣事和學數學的過程,融合兒童數學認知次序及心理學,帶領父母構築孩子的數學思維。當孩子成長到9~10歲的階段,學習方式將從觸覺轉換成視覺,因此可藉由畫圖、書寫的動作,或是透過遊戲來學數學。 本書提供家長輕鬆帶領孩子學習數學的訣竅外,書末特別整理出家長們對孩子學數學遇到的問題等,提供解惑方法供家長參考。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數學的你,一定不可錯過!◎書中內含互動視頻QR code,可隨時線上觀看孫老師解讀數學的教學方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孫路弘從初中起就表現出優秀的數學能力,並立志當數學老師。之後如願考上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1985年回到母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教書。不僅在課堂上授業解惑,也透過文字來傳播思想,把圖書當作介紹數學學習方法的工具,更利用互聯網提供數學教育心得,運用微信跨國際溝通,教授加州、倫敦以及雪梨的學生。將數學的方法論運用到教育上也頗有心得。著書有《孩子不再討厭數學:10招媽媽輕鬆教的生活數學》(時報)、《媽媽這樣教數學》(湛廬圖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好評推薦總序 三個橋段:從媽媽的啟蒙到爸爸的引導讀書指南針引言 父親影響我一生的思考習慣第1招 音符裡藏著數學規律第2招 數字間的故事第3招 鑰匙去哪兒了第4招 數學思維開竅的過程第5招 畫圖是重要的解題方法第6招 天平兩端的數學第7招 井字遊戲玩轉加減乘除第8招 談天說地中蘊含大智慧第9招 從猜謎遊戲孕育出抽象思維第10招 家庭數學輔導的12個疑惑後記媽媽說爸爸來作答答案

商品規格

書名 / 孩子不再害怕數學: 10招爸爸輕鬆教的生活數學
作者 / 孫路弘
簡介 / 孩子不再害怕數學: 10招爸爸輕鬆教的生活數學:《孩子不再討厭數學》續作,就由爸爸來接手。想建立孩子的數學思維,一樣可從生活中做起!如何讓孩子的大腦不斷地主動思考,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71092
ISBN10 / 9571371092
EAN / 9789571371092
誠品26碼 / 2681494550004
頁數 / 20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 1 招
音符裡藏著數學規律

◎學習鋼琴能直接影響孩子對分數的理解。我學習分數的時候,特別喜歡1/7、2/7、3/7,就是因為能從中找到音階,哼出調子來。

◎家庭中,有大量生活細節可以幫助孩子播下各種數學的種子。等到了課堂上,他們一下子就能把新學到的術語詞彙與這些種子連接。


直到上了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我才看到《唐老鴨漫遊數學奇境》的動畫片,也才知道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是最早用分數來確定音符的人。撥動一條線上不同比例的地方,就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並透過確定比例的數字來標定這個聲音,這樣就可以重複同一個聲音了。
回顧過去,鋼琴我只學過這一個假期,不到兩個月,後來手風琴倒是學了4年。在音樂中,我找到了許多跟數學相通的東西。比如,Do(1)Re(2)Mi(3)Fa(4)Sol(5)La(6)Si(7)加上升階Do(14),在鋼琴鍵盤上,這8個琴鍵是白色的,還有5個黑色的琴鍵,加起來就是13個,排列起來就是5、8、13,恰好是斐波那契數列(編註:或稱黃金分割數列、費式數列)中的一段。

爸爸輕鬆學兒童心理
波士頓兒童醫院附屬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在過去15年的研究中發現,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接觸音樂的孩子,在數學測試中的表現和對概念的理解,都比沒有接觸過音樂的孩子高出許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過去50年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學習鋼琴能夠直接影響孩子對分數的理解。小學五年級開始學習分數,其實是不容易的。
在數學的發展歷史上,分數是從畢達哥拉斯製作弦開始的。一根弦拉長,繃直,手指劃過,發出聲音。畢達哥拉斯將弦截半,再拉長,繃直,手指劃過,又有一個聲音。然後繼續下去,畢達哥拉斯分別記錄了自己的做法,以及對應的聲音。從此便有更多的人開始探索聲音的不同組合,並嘗試用符號表示,這時,分數的樣子就出來了。


我學習樂譜的過程,與多數人不同。多數人都是先認識譜子,知道發音,然後用手指找到鋼琴上對應的那個鍵。我恰好相反,是從聽到的調子中尋找鋼琴上的鍵,來核對聽到的音。這大概就是爸爸的教育給我的大腦留下的一種痕跡,不從公式去操作,而是從操作中自己感受其中蘊含的規律,並漸漸體驗,讓自己對自己發現的規律熟練起來。這種做事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叫實用主義。

這種思維方式的好處就是不會被現有條件限制。沒有鋼琴?沒事,用盛有不同數量的水的啤酒瓶,也能夠找到《丟手絹》的曲調,用任何能夠發音的東西,都能夠奏出曲調。同樣,做加法、做減法,不用去記所謂的「湊十法」(源自小學老師教孩子巧妙處理數學運算的一種方法。比如:3+5+7的運算,可以先做3和7的加法,就是10,然後快速心算出答案為15),而是用自己感悟到的「雙手合十法」就可以了。「雙手合十法」是我把自己的雙手當作視覺工具解釋「湊十法」的形象化說法,拿出雙手,一眼看過去就是10根手指,形象、有趣,讓人印象深刻,比來自老師的黑板、來自紙張上的「湊十法」要更有切身感受。

爸爸從事的是樂曲創作,辦公室有各種能夠發出聲音的樂器。其中有一個豎琴,一直立在爸爸辦公室的角落裡。有時我用鋼琴找到《丟手絹》的調子後,又用豎琴去找。長長的一根弦,我從中間開始撥,聽到聲音後,又從這個中點向上撥,聽聲音,再從中點向下撥,再聽聲音。我體會到的是,一半,一半的一半。等到課堂上,老師講分數的時候,我腦海中直接反應出的就是弦的一半,以及一半的一半。

我腦海中是先有了數量被切分的認識,再接觸數學中的說法。而多數同學是沒有整體切分的認識,便直接接觸了分數的說法。

多數同學的這個認識,在認知心理學上叫附著資訊,而我大腦中的那種認識過程是原生資訊的發展,就是先有了一個來自實際的認識,再接觸到抽象的、提煉出來的術語。這時,新的術語便直接在腦海中生了根,因為這個根底下原本就埋下了一顆種子,而新的術語在種子上發芽、發育、發展,便會一直堅實,不會走樣。

實用主義與系統知識進入大腦的次序不同,會影響人對內容的理解程度。從實用主義出發,人的目的性更強。次序顛倒,便難以理解,就只是為公式而公式了。

很多孩子沒有這樣幸運,他們沒有那個根,所以,附著到大腦裡的新術語只能依靠不斷地重複、不斷地練習來強化記憶,而不是靠理解。透過大量的練習,有的孩子能把在大腦中與現實中的事情結合起來,也就生根了。但有的孩子卻難以做到生根,10年後,這些分數的概念就變成了習慣,但並不是真正透徹地理解。不能做到理解,從分數擴展出來的相關術語也就漸漸遺忘了,比如真分數(最簡分數)、假分數、帶分數這些術語,都是無根的,也就遺忘了。根,就是那種實用的目的。

家庭中,有大量生活細節可以幫助孩子播下各種數學的種子。等孩子到了課堂上,一下子就能把新學到的術語詞彙與這些種子連接起來。種子周圍是有土壤的,這片土壤就是周圍的腦神經元,它們能夠讓種子發芽、發育、發展得更好。在我家,媽媽負責讓我不懼怕數學,同時產生興趣,而爸爸則擴展了我的靈活性。

數學思維需要準確的理解、靈活的思考以及嚴謹的操作。這三個思維層面的耕耘都來自爸爸。
準確的理解:重要的是次序,必須先有對一個事物的直觀認識,然後才是文字符號。

比如分數1/2,必須先理解這是一個實物的一半,然後才去認識白紙黑字上的1/2。類似的例子出現在我日記中的還有概率(可能性)、周長、面積、體積、溫度等。源自現實中可以看到、摸到的都是直觀事物,對這些熟悉後,輪到老師講術語了,一點就通。

感謝我父親沒有那麼多的文化知識,他自己沒有上完小學,就找工作掙錢,養家糊口了。這樣一來,他自己也不懂術語,從小我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自己領悟的,包括生活中的數量、數量的變化、數量的關係等,都是出於實用主義的現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