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哥吉拉 | 誠品線上

ゴジラの精神史

作者 小野俊太郎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人類電影史上最為傳奇的怪獸,日本怪獸們的始祖──哥吉拉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風靡超過半世紀?走進1954年第一部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台灣第一本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人類電影史上最為傳奇的怪獸,日本怪獸們的始祖──哥吉拉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風靡超過半世紀?走進1954年第一部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台灣第一本哥吉拉聖經,看見哥吉拉不可思議的誕生過程。《哥吉拉》是日本東寶株式會社製作的怪獸電影系列,其角色塑造與電影配樂深受1933年美國電影《金剛》(King Kong)以及1953年《原子怪獸》影響,此後哥吉拉便成為日本電影、動畫與漫畫的怪獸原型。自1954年起第一部哥吉拉電影推出後,60年來哥吉拉擁有廣大粉絲,牠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竟可以風靡超過半世紀?第一部哥吉拉電影的劇本與拍攝究竟包含了哪些元素,可以抓住廣大影迷的心、不僅在當時甚至半世紀後仍維持哥吉拉在影迷心中不墜的地位?作者小野俊太郎重回1954年的《哥吉拉》,也重回當時的日本社會,看見導演如何精心安排,透過哥吉拉的一舉一動來反應出當代的日本社會現況。一部《哥吉拉》,不僅開啟了電影史上的怪獸風潮,小野俊太郎從社會與文化脈絡分析哥吉拉在電影裡角色的轉變與隱喻,揭開哥吉拉何以能永傳後世的祕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小野俊太郎1959年於札幌出生。東京都立大學畢業後,成城大學大學院博士班中退。是一位文藝評論家,並且擁有在成蹊大學等各校任教的經歷。其主要著作為《情色莎士比亞》(figure彩?)《《大亨小傳》了不起的原因》(彩流社)《摩斯拉的精神史》(講談社現代新書)《大魔神的精神使》(角川one Thema21新書)《電子人文學》(松柏社)《科學怪人》《明治百年─另一個1968年》(青草書房)等許多作品。■譯者簡介王榆琮熱愛日本的理工人,著迷於翻譯工作,希望未來可以引介更多日本文化給同樣熱愛日本的人們。譯有《AV女優的工作現場》、《日本之黑霧-上》、《健忘症100問100答》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哥吉拉突破60大關哥吉拉的誕生邁向國際化的哥吉拉哥吉拉是氫彈怪獸嗎?本書的主旨故事大綱與主要登場人物 第一章 作為史詩的《哥吉拉》北緯24度,東經141度明神礁和洞爺丸颱風侏儸紀的恐龍歸類為兩棲類的哥吉拉身為複合恐龍的哥吉拉消滅惡龍的史詩成為嶄新手法下的史詩電影 第二章 潛藏在海中的影子盔式潛水法海上保安廳與飢餓作戰解除武裝後的發展香山滋的哥吉拉創作背景《海底兩萬哩》和《哥吉拉》兩艘鸚鵡螺號潛艇《哥吉拉》和《潮騷》本多豬四郎和《艾蘭島的人》 第三章 終極武器間的對決哥吉拉登陸本土圍繞在哥吉拉身旁的社會文脈容忍外界干涉的戰役神奈川條約一百週年破壞當代象徵的哥吉拉從江戶城到皇居祕密開發下的武器芹澤博士與日製原子彈芹澤博士與化學兵器 第四章 原始怪獸乎?原子怪獸乎?原始怪獸變成原子怪獸恐龍與兩百萬年前古生物學與進化論恐龍電影的族譜《哥吉拉》和《原子怪獸現身》的不同之處創造原子怪獸的男人們促進原子科技的和平利用 第五章 哥吉拉=大猩猩+大鯨魚《大金剛》與《哥吉拉》以猴子來比喻金剛對哥吉拉鯨魚和日本人大戶島和美國的陰霾社會改革與哥吉拉的造訪 第六章 美國哥吉拉和日本哥吉拉哥吉拉與GODZILLA兩個神明的國度解讀《哥吉拉》的美國太平洋戰爭的回憶輻射能的比喻被當作日本之神的哥吉拉戰後復興和女性們哥吉拉和山根惠美子與過往訣別的惠美子 第七章 哥吉拉後來所留下來的足跡哥吉拉之後的發展《哥吉拉的逆襲》《哥吉拉(1984年版)》《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哥吉拉常保不滅的原因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
作者 / 小野俊太郎
簡介 / 一本書讀懂哥吉拉:人類電影史上最為傳奇的怪獸,日本怪獸們的始祖──哥吉拉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風靡超過半世紀?走進1954年第一部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台灣第一本哥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63042
ISBN10 / 9571363049
EAN / 9789571363042
誠品26碼 / 2681137191007
頁數 / 2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哥吉拉突破60大關
哥吉拉的誕生

從《哥吉拉》於1954年公開上映到2014年,總共歷經了六十個年頭,以人類的標準來看,哥吉拉已經到了不惑之年。在這段期間內,說哥吉拉影響了各種日本文化、社會也不為過。在日本社會上,許多人很喜愛哥吉拉那融合了禽龍和劍龍的外觀,以及獨有的咆哮、腳步聲。如果這世上沒有哥吉拉,或許恐龍的人氣就無法再日本社會中傳播開來,甚至連春假、暑假的恐龍展都沒辦法順利舉辦。
哥吉拉就跟福爾摩斯、皮卡丘、哆啦A夢這些頗有人氣的虛擬角色一樣,光看剪影的輪廓就能立刻猜出來。也因為如此,全國各地的觀光景點都能找到「哥吉拉岩」。例如北海道的知床半島、秋田縣的男鹿半島、靜岡縣的伊豆半島等,全都因為「哥吉拉岩」而聲名大噪。許多人也樂於將滔滔海浪中的風化岩當成哥吉拉來看待。
當「受佔領的日本」脫離了1952年生效的《對日和平條約》後,到了1954年11月3日文化之日,第一代的哥吉拉終於登場。所以這一天可說是哥吉拉的生日。既然是11月3日,也就是明治天皇的生日─天長節。後來這個節日被改稱為明治節,戰後也根據憲法的發布而改為法定紀念日。
至於片商將首映日選在星期二的放假日,可能是因為這一天方便讓家長帶小孩到電影院的關係。不過選在代表日本邁向近代化的這一天,也多少算是一種機緣巧合。

其實,當時的觀眾不是從宣傳海報上和哥吉拉邂逅,而是比《哥吉拉》本篇還要早在電影院上映的預告片。雖然預告片對部分人來說只是起了提醒的作用,不過同時也是讓觀眾提昇期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片商也不只要以創作《哥吉拉》的本多豬四郎、圓谷英二作為賣點,他們也知道必須加上其他的手法來大肆宣傳。
當你看了當時保存下來的預告片,你會發現音樂用的不是伊福部昭的曲子,而是從一開始就用像是穆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之畫》般的詭異曲子。還有剪接出和劇情發展不同調的畫面,使預告片本身有著和電影本篇不同的氛圍。預告片中所能看到的哥吉拉摧殘房屋、因輻射線而燃燒的船隻、襲擊東京的哥吉拉、紛紛逃難的人群、陷入混亂的國會、對抗哥吉拉的軍隊、潛入水中接近哥吉拉的場面,其實只有短短的數幀畫面而已。
在預告片中,旁白用高亢的語氣強調了「斥資一億日圓」、「本年度最優秀的作品」,但以美國的標準來看,這類以怪獸和怪物為主的電影,通常會被歸類為「B級科幻作品」,同時也是一種典型的低成本電影,而《哥吉拉》卻意外地用了如此破格的預算完成。其實,這是因為《哥吉拉》片中人類的劇情和特攝部份也相當吃重,靠著這兩種要素的編排,《哥吉拉》才能在表現上產生出強烈的戲劇張力。再來就是預告片最厲害的武器─塞滿整個畫面的大文字。

「哥吉拉預告片」
「人類的末日即將來臨!」
「從氫彈中誕生的現代惡夢」
「兩百萬年前的大怪物」
「地下實驗室之謎」
「牽扯不清的愛戀與理性」
「陸海空精銳全員出擊」
「即將征服哥吉拉」
「超越美國電影的特殊技術攝影」
「恐怖萬分」「來自大東寶的惡獸即將出閘!」
「哥吉拉」「導演:本多豬四郎」「眾人盼望已久的好戲!」
「哥吉拉」「即將上映!」

雖然這邊只是照著順序列舉出來,但光看就知道每一句都是以《哥吉拉》為基礎而想出來的詞。雖然出現四次的「哥吉拉」非常引人注目,不過「人類的末日」和「氫彈」這些詞,很容易聯想到美俄冷戰時期的核武競賽。還有用「現代的恐怖」和「兩百萬年前的過去」互相對比。以及劇情從圍繞在「實驗室」的謎團,到「征服哥吉拉」。雖說這部電影有海上保安廳與自衛隊的協助,讓電影場景較貼近於現實,不過預告片所展示的軍事武力不只能捍衛日本,其「陸海空精銳」甚至能保護全球「人類」。
東寶自稱為「大東寶」雖然是為了避免和「新東寶」混淆和爭議,不過同時也是一種「超越美國電影」的自負。後來,東寶公司也常常將「舉世聞名」這個詞放進自家特攝電影的預告片中。由此可見,東寶公司很想趁著推出哥吉拉的勢頭上,讓自己出品的特攝電影就此進軍國外市場。只是後來由日本和印尼片商合作拍成的《哥吉拉》系列卻是以失敗收場。不過,《哥吉拉》電影在兩年後改變形象,終於在美國上映時獲得廣大好評,此時總算證明東寶的電影創作能力不拘限於日本市場。

由於預告片是在戰後的日本復興期推出,那是日本國力逐漸追上歐美列強(包含戰前的歐美國家)的時代。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航空公司在1954年時,也正式啟用太平洋航線,他們專飛國際線的Douglas 6B客機─「City of Tokyo」號終於能直接飛往舊金山(雖然機長是美國人)。因此在《哥吉拉》片中,你可以從各國研究團隊抵達日本準備研究哥吉拉的場面裡,看到日本航空的飛機和越南等國外航空公司的飛機並列在一起。
就這樣,預告片中所強調的「哥吉拉的身影」、「準備在上映日見證《哥吉拉》表現的宣傳」,這些片段的資訊確實地烙印在許多觀眾的心中。此外還有電台廣播劇場、圖畫故事書等等,片商在跨媒體宣傳上也下足了功夫,為的就是準備迎接哥吉拉正式亮相的11月3日。


邁向國際化的哥吉拉
雖然本書會探討許多有關哥吉拉的話題,不過主要還是會把重點集中在系列的第一部電影,也就是《哥吉拉》裡登場的元祖哥吉拉(本文以後的《哥吉拉》即為系列第一部電影)。這麼做不只是為了對這部超過六十歷史的電影表達敬意,也隱含了這部電影在「起源」上,是個無法一語道盡的角色。如果所謂的經典就是指不但風靡一時,也無法因各種消費而邁入終結的一種體驗,那麼一九五四年的《哥吉拉》確實堪稱為現代的經典作品。而且以一個經典作品而言,《哥吉拉》往後仍然可以取得嶄新的詮釋,並且從再次生產的過程中不斷重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