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作者 | Malcolm Gladwel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異數: 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典藏紀念版):—————傳奇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破解天賦與機運的迷思,揭露成功者的真正樣貌!▍出版六年至今,穩居AMAZON社科心 |
作者 | Malcolm Gladwel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異數: 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典藏紀念版):—————傳奇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破解天賦與機運的迷思,揭露成功者的真正樣貌!▍出版六年至今,穩居AMAZON社科心 |
內容簡介 ◎2008年出版至今,穩居AMAZON書店與《紐約時報》暢銷榜,屹立不搖。葛拉威爾所有著作更創下連續十年、超過520週不曾於《紐約時報》、AMAZON書店暢銷榜上缺席的傳奇紀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AMAZON書店、Barnes & Noble等全美重要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時代》雜誌、《經濟學人》(Economist)、《紐約時報》、CNN、CBS、Street TV等媒體熱烈報導! 成功和你想的不一樣!天賦、家世、學歷、努力還不夠之所以超群成為「異數」,還牽涉周遭的人和環境能不能成為運動明星,要看你幾月出生。數學好不好,要看祖先是不是種稻。作者引用大量統計科學辯證,大開我們的視野,重新發現「出身」的意義:誰能成功,多少人能成功,要看我們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想想看,他們的成功背後隱藏了什麼秘密?.加拿大曲棍球代表隊的明星隊伍,40%的球員都是在1月到3月間出生。.披頭四成名前,從1960年到1962年,共去了5趟德國漢堡,在一家脫衣舞夜總會,連續開唱270個晚上的搖滾流水席。.1968年,比爾.蓋茲13歲,他是當時全世界唯一能夠無限使用最先進電腦分時系統的孩子,此後,他連寫了7年的電腦程式。.紐約最頂尖的律師,他們有幾個共同點:早期歐洲移民後代、生於1930年代的猶太人、父母都是成衣工廠的工人。.根據國際測驗的比較研究,日韓港星與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亞洲人天生具有數學優勢,他們的祖先都種稻。你從未真正看清楚屬於你的成功!葛拉威爾說:不是最聰明的人就可以成功,正確的決定或努力不懈,也不能保證;要成功,除了必須有把握「機會」的智慧、善用特有的「文化」遺澤;必要時,還得脫離部分的身分,擺脫傳統的束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曾任《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記者近十年,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特約撰稿人。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著有《引爆趨勢》(Tipping Point)、《決斷2秒間》(Blink)、《異數》(Outliers)、《大開眼界》(What the Dog Saw)、《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自2000年出版首本著作至今,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超過十多年,寫下書市傳奇。曾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譯者簡介廖月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投身翻譯近二十年,譯著三十餘冊。譯作曾五度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金鼎獎96年度(個人獎最佳翻譯人獎)、第四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其中數冊亦於大陸地區發行簡體字版。代表譯作有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大崩壞》、《槍炮、病菌與鋼鐵》、《昨日世界》等書。
產品目錄 前 言│羅塞多之謎第1章│好上加好的馬太效應第2章│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第3章│天才的迷思I第4章│天才的迷思II第5章│猶太律師的啟示第6章│以血還血第7章│空中危機第8章│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第9章│知識力學校後 記│從牙買加到加拿大
書名 / | 異數: 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典藏紀念版) |
---|---|
作者 / | Malcolm Gladwell |
簡介 / | 異數: 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 (典藏紀念版):—————傳奇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破解天賦與機運的迷思,揭露成功者的真正樣貌!▍出版六年至今,穩居AMAZON社科心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1362250 |
ISBN10 / | 9571362255 |
EAN / | 9789571362250 |
誠品26碼 / | 2680980591002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除了個人天份 你不能忽略的文化影響
祖先種稻 子孫數學比較好?
請看看下列數字,並大聲地唸出來:4、8、5、3、9、7、6。好,現在轉過頭去,花二十秒把這串數字背起來,再大聲說出來。如果你是以英語為母語者,正確無誤說出來的機率約是一半。然而,你若是中國人,幾乎每次都可答對。為什麼呢?
在人類大腦中,負責語文訊息短暫儲存的聲韻迴路部門,對聲韻和語言訊息的保留大約是兩秒。因此,我們在兩秒內複誦的訊息都很容易記起來。由於中文數字的發音非常簡短,在兩秒內就可唸完4、8、5、3、9、7、6這串數字,但以英語為母語者,常常說一個數字就要耗掉一、兩秒。
西方語言和亞洲語言的數字命名系統有很大的不同。例如「14」、「16」的英文是,但並非如此,正確的說法是:「eleven」、「twelve」。雖然大於二十的數字,英文會照一定的規則,先說十位數,再說個位數,如「twenty-one」(21)、「twenty-two」(22),但十一至十九的數字,我們又倒過來,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如「fourteen」(14)、「seventeen」(17)。可見英文的數字命名系統很不規則。相形之下,中文、日文、韓文的數字說法都很有規則,而且合乎邏輯,如中文的二位數「十一」、「十二」、「二十四」,都是先說十位數,再加上個位數。
因此,亞洲兒童學算術要比美國小孩快。一般四歲大的中國兒童就能從一數到四十,而同年齡的美國小孩則只能數到十五,大多數的孩子要到五歲,才能數到四十。換言之,以基本數學能力而言,美國小孩要比中國孩子落後一年。
規律的數字命名系統 有利學習數學
由於數字命名系統的規律,亞洲兒童很容易學會加法。如果你叫任何一個以英語為母語、七歲大的孩子做這樣的心算:三十七加二十二,那孩子必須先把聽到的數字轉化為阿拉伯數字:37+22,然後再進行計算,個位數加個位數,十位數加十位數,算出答案為59。如果你要一個亞洲孩子做同樣的題目,他一聽就可立即進行計算,不必換化為阿拉伯數字,算出等於五十九。
對東西方文化差異做過不少研究的西北大學心理學家福森說,由於數字命名系統的語言結構笨拙,加上基本規則看起來沒什麼道理而且複雜,西方孩子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就更討厭數學了。
相形之下,亞洲兒童對數學沒有這種困惑。他們的腦袋可以暫時儲存更多的數字,要做計算也比較快,例如分數在他們語言的表達法和分數的意義完全一樣,他們就比較喜歡數學,因為比較喜歡,就願意多努力、多上課、多做題目,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換言之,以數學而言,亞洲人有與生俱來的優勢,而且這是一種很特別的優勢。
稻作造就勤奮的民族性格
種稻最特別的一點是面積。一畝田很小。除非你曾站在稻田中央,否則難以感覺。一畝田大概只是像飯店房間一樣大小。在亞洲,一個農家一般有二、三畝田。如果在中國,一個村子有一千五百個農夫,耕作總面積則差不多是一百八十公頃。但在美國中西部,光是一戶農家耕作的土地面積可能就有這麼大。如此看來,在中國,如是五口之家或六口之家,要靠兩畝田活下去,農業面貌必然和美國大異其趣。
西方農業向來是「機械取向」。如果一個西方農民想要增加產量或生產效率,就得引進更好的機械,以取代人力,如打穀機、飼草壓捆機、聯合收割機、曳引機等。因此,只要有機具,農民付出相同的勞力,耕作的面積就可擴大。但在日本或中國,農民沒有錢買機械,再說也難以取得更多的土地,只能善加利用腦力與時間,做更好的選擇,來增加產量。正如人類學家布雷爾所言,稻米的栽種是「技術取向」:如果你願意辛勤除草,掌握施肥的技巧,多花點時間注意田裡的水位,讓黏土盤更為平整,善加利用每一吋田地,就能有更大的收穫。無怪乎有史以來稻農最為勤奮,可謂滴滴血汗粒粒米,辛勞的程度超過種植其他作物的農民。
真的嗎?在我們的印象裡,史前時代的人不是每個人不是也要為生命打拚,才不會餓死?其實不然,以狩獵—採集營生的古人過的日子可悠閒了。現在,我們仍可在非洲波札那喀拉哈里沙漠發現最後的狩獵—採集族群。他們就是屬於非洲土著布須曼人當中的孔族。孔族人有各種水果、莓果、根莖類食物可採來吃,當地盛產的一種叫做蒙果的堅果,含有極其豐富的蛋白質。因此,他們可說是一群可不勞而獲的幸運兒,不必耕種,就有源源不絕的食物。總之,孔族人一個星期只要工作十二到十九個小時,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跳舞、玩樂、拜訪親友。一年頂多工作一千個小時。
十八世紀的歐洲農民生活也不至於太辛苦,或許一大早起身工作,中午打道回府,一年工作兩百天,每年工作時數約是一千二百個小時。但在春天播種和秋天的收割時節,每天工作時間比較長,而在冬天則幾乎都待在家裡休息。史學家羅柏在《發現法國》一書中論道,直到十九世紀,法國農民休息的時間比勞動的時間要來得長。
但如果你是中國南方的農民,你不會一整個冬天都在睡覺。從十一月到翌年二月的旱季,你還有很多事要忙,像是編竹籃、草帽,拿到市場去賣,疏浚田裡的排水溝渠,修補房子等。你會叫家裡的孩子去鄰村的親戚家裡打零工。你在家做豆腐、豆干、抓蛇、捕捉蟲子。到了立春,又回到田地幹活兒了。同樣大小的一塊田地,比起種玉米或小麥,種稻要付出十到二十倍的勞力。有人估計,在亞洲種植水稻的農民一年工作時數多達三千個小時。
成功者的共通點就是努力
中國人說:「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早起下田忙,夜夜帶月荷鋤歸,豐衣足食人安樂。」換言之,要是無法做到一年三百六十天,日日辛勤耕作,家人就沒有好日子過。
本書提到的每一個成功的人或群體,無不是比其他的人要來得努力。比爾.蓋茲中學時期不是黏在電腦前面嗎?比爾.喬伊也以電腦室為家。披頭四在漢堡駐唱那段時間,每個晚上都要唱個八、九個小時,而大律師傅榮在機會來臨之前,不知磨練多久了。成功者的共通點就是努力。種稻的智慧就在從貧窮、困苦中找到意義。亞洲學童的數學特別好,追本溯源,和這樣的文化大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