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號帶你上火星: 從起源號到好奇號漫遊車太空探索記 | 誠品線上

Red Rover: Inside the Story of Robotic Space Exploration, from Genesis to the Mars Rover Curiosity

作者 Roger Wiens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好奇號帶你上火星: 從起源號到好奇號漫遊車太空探索記:探索頻道雜誌總編輯陳豫弘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曾耀寰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華盛頓郵報》(Wa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真的有火星人?人類將來能移民火星?五十年來,人類不斷探索地球的兄弟:火星!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火星有類似地球的四季交替,自轉周期也相似於地球,但火星有生命存在嗎?這就是好奇號漫遊車的神聖任務。這趟航行三‧五億英里,是人類走得最遠也最近的宇宙探索,好奇號若在火星找到微生物,將改寫人類的宇宙觀!本書作者是地球化學家,也是「好奇號」化學相機的首席研究員,多次參與美國航太總署機器人計畫,將精密儀器送入太空,開啟令人驚嘆的火星之旅。透過本書,他寫出二十五年來機器人太空探索的時代故事,從早期探測任務到現在機器人儀器的精密研究,也寫出龐大預算與任務成功與否的實際問題,而這也激發人類更多的創造力。從「起源號」到「好奇號」,作者生動描繪這些機器人研發、設計、發射、漫遊到順利著陸,展開火星探測的精采故事。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探索頻道雜誌總編輯 陳豫弘 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曾耀寰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克科斯書評》(Kirkus Reviews) 《BBC夜空》(BBC Sky at Night)雜誌 《美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 《書單》(Booklist)期刊 一致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羅傑‧溫斯(Roger Wiens)火星漫遊車好奇號的化學相機(ChemCam)首席研究員,也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科學家,他曾在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負責建立美國航太總署起源號任務的三種儀器,目前居住在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蔡承志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全職科普書籍專業譯者,譯作包括《社會組也學得好的數學十堂課》、《大腦比天空更遼闊》、《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有關細菌、病毒和黴菌的必要知識與常識》、《大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緒論 第一篇:起源號 第一章:從明尼蘇達到月球 第二章:時代的曙光 第三章:任務甄選 第四章:打造起源號 第五章:超越月球凱旋歸來 第六章:重擊 第七章:敗部復活 第二篇:前進火星 第八章:雷射和漫遊車 第九章:失火了! 第十章:探訪火星,平安返回……功虧一簣 第十一章:法國人脈 第十二章:拿到船票上火星 第十三章:新儀器攻防戰 第十四章:?

商品規格

書名 / 好奇號帶你上火星: 從起源號到好奇號漫遊車太空探索記
作者 / Roger Wiens
簡介 / 好奇號帶你上火星: 從起源號到好奇號漫遊車太空探索記:探索頻道雜誌總編輯陳豫弘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曾耀寰PanSci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華盛頓郵報》(Wa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1359113
ISBN10 / 9571359114
EAN / 9789571359113
誠品26碼 / 2680855010003
頁數 / 2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九九○年一月。那是南加州一個寒冷的下雨天,我從住了兩年的聖地牙哥住家啟程,開車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應徵工作。那條高速公路讓我神經緊張。在那之前,這輩子我只有一、兩次在那麼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開車。開進帕薩迪納的路途上,我心中一邊回想起自己在明尼蘇達州西部度過的童年時光。我想到一位同學對那所學校的看法,他說,在加州理工學院,所有人都是天才。那時我還曾經尋思,進入那種地方,身邊都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不知道會是什麼光景。現在我就要得知真相了。
我把車子停好,找到那棟建築,走上一組石磚階梯,頂上是妝點地質學館西班牙式建築的松綠色穹頂,我走進挑高的昏暗門廳,伸手敲第一道門。一位矮小、圓臉,頭頂漸禿的教授前來應門,把我引進室內。我不由得注意到,門口附近擺了一台一九八○年代早期的TRS-80個人電腦,那是極早期的型號,早已超過正常使用壽限。室內四周其他空間列置一座座書架,上面堆滿書本和一落落論文。
地球化學教授唐.伯內特(Don Burnett)在我對面坐下,他微微點頭,擺出我後來熟見的姿勢,接著就說,「嗯,基本上,這個工作可以給你。」
「那我接受了,」我回答。這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短的求職面談。
那次討論的工作,涉及一種太空新實驗的可行性研究,也是我之前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伯內特的構想是收集太陽粒子帶回地球,期能更深入認識太陽的組成。當時已知太陽會穩定向外發送一種原子流,這種現象最早在一九六○年代早期已經觀測得知。要想製造儀器來偵測其豐度、速度,和其他幾種性質還比較容易,然而談到測定其組成,那就是出了名的困難。伯內特認為,把儀器裝上航空器,上太空分析那些原子並不妥當,這項工作得靠一趟取樣返回任務才行。
早幾年我就見過伯內特,當時我們也討論往後是否有可能合作。不過,取得博士學位時,我根本不認為自己應該投身太空探索,況且對於伯內特的專案能有什麼前景也不表樂觀,所以當時就決定接受另一個職位。但現在工作戛然而止,除了找伯內特請教之外,自己也毫無頭緒。我們大概花了兩個小時,討論眼前的事項。伯內特在阿波羅系列任務期間,曾經領導一項月面實驗,不過就像我一樣,他對自動化太空船也毫無經驗。我們必須一塊兒學習。
我開著我的雪佛蘭Nova車回聖地牙哥,在繁忙車陣當中緩慢前行,我一邊沉思,怎麼到頭來自己竟然踏上這一步。我對太空探索向來有很強烈的興趣,小時候我也曾經夢想,有一天要當發明家。不過那只是夢想,畢竟我是在明尼蘇達西部一處門諾教派務農社區長大的。出身那種地方,我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童年夢想(火箭和太空探索等想法),有可能成真。
我和哥哥都在太空時代出生,約略就是蘇聯旅伴號(Sputnik)和水星計畫的時期。我比道格小兩歲,不管什麼事情都一起做。我們和同社區的其他男孩子有點不同。在我們看來,一九六○年代晚期,完全就是火箭和天文學的時代。我們在本地圖書館讀了《少年生活》(Boys' Life)雜誌的一篇廣告,隨後兩人就開始建造模型火箭。爸媽讓我們訂購入門套件包,三年級時,我就體驗到第一次發射火箭的滋味。儘管降落傘掛到樹上,我依然從此愛上一切能夠飛上青天的東西。接下來五年,我們發展出一個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