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期間跨越600多年。詩歌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周朝派出專門使者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史官彙集整理後獻給天子,目的是要了解民情。一說是:周天子命令諸侯獻詩,以便考察各國風俗。內容多在吟詠戀愛、宴會、農事、狩獵、戰爭、祭祀等生活全貌,是後世文學的主要源頭。 本書編修時,選七十五篇作品,而且所選講的,多偏於趣味性、?育性。 每篇分五個部分:「故事介紹」(或內容提示,其中牽涉到歷史事件的詩篇不少,在介紹這些詩篇時,裴教授會敘述有關該詩的史事)、「原詩」、「語譯」分置於上下兩欄,「註釋」緊接其後,最後的「評解」則對原詩有精闢的解說。由於裴教授精闢的評解,所選的篇章雖然有限,也足以使讀者體會那時人們的生活概況,知道先民的奮鬥精神,以及被迫而發動的那些神聖保衛戰的浩大場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裴溥言裴溥言,筆名普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抗戰時期在四川)文學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菲律賓中正學院教授,並兼任東吳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民國八十年在台大退休,獲該校聘為榮譽教授) 民國八十年赴美後,應僑胞之請,設「國學講座」,義務講授《詩經》、《左傳》、《史記》、《論語》、《孟子》等課至今。著作:《經學概述》、《中印文學研究》、《詩經研讀指導》、《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詩經疊句欣賞研究》、《集句詩研究》初、續集、《詩經評註讀本》、《溥言雜憶》等;譯有《泰戈爾詩橫渡集》。與其夫糜文開合著有《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至四集、《中國文學欣賞》;合譯者有《泰戈爾詩園丁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鬥雞的故事》等。在台曾習國畫,赴美後學西畫,曾在台美兩地前後開個展及聯展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