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時尚/LV;運動/Nike;電腦/IBM……,眼下我們生存的時代,品牌形象代表一切,連小學生也懂得要用名牌。要表現自己的專業、品味、社經地位,就要消費特定的產品,不管你是否真喜歡其品質。獲得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就等於獲利的保證,於是新創的品牌虎視眈眈,欲取市場第一品牌之位而代之。至於沒有顯赫招牌的產品,往往價美物廉還是乏人問津。 知名品牌挾著雄厚的資本、強勢的行銷能力、全球運籌(global logistics)的經營觀念,令其產品席捲全世界。一種產品行銷全球,創造了後現代的國際風格,統一了世人的消費觀,卻斲傷了異文化的豐富性。全球性的公司聲稱要支持文化的多樣性,其實他們所謂的「多元文化主義」只是生產更多的產品,讓消費者有較多的購買選擇。 而在知名品牌風光行銷全球的背後,是許多不為人注意的勞工。他們其中的大多數人無法分享公司的鉅額利潤。當某位大老闆被問到,他付出的薪水是否足以讓員工「維持生活」時,他答道:「這想法聽起來很好,但沒考慮到商業世界的現實狀況。」這些員工只能慶幸自己不是第三世界裡被剝削的女工,做一雙天價的Nike球鞋或一件時尚必須的產品只能賺到幾毛錢。 事實是,消費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對象,侷限在資本家、中心國家,卻造成社會與社會間經濟實力的落差日漸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創造力漸趨枯竭。所幸,反動之勢已逐漸醞釀。人們注意到工廠裡被剝削的勞工,也擔憂非主流文化正逐漸消失,因而積極採取反制行動。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紀末淹沒世界,勢不可擋,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紀初正蓄勢反撲。 本書作者Naomi Klein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據影響力的人士」,她在《No Logo》一書中剖析知名品牌如何征服世界,對此現象提出深刻反思,也分析反全球化的風潮將如何反撲。本書在國外廣受書評家與讀者好評,為身陷品牌意識泥淖的現代人不容錯過的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本書回顧品牌商標如何滲透當今生活的每個角落,成為消費者身分認同的指標;記述專營「品牌行銷」的「第一世界」企業如何宰制市面上流通商品的數量和種類、剝削「第三世界」廉價勞工;並介紹環球有識之士對「商標潮流」的反制運動。面對跨國企業的「品牌統治」,非但不流於悲情,還積極暗示應對的策略。 我們生活在被品牌圍繞的世界裡,品牌的重要性已經勝過商品本身。商品品牌則成為生活風格,乃至身分認同的指標。我們對品牌唯命是從,但卻從不了解品牌產生的邏輯?Naomi Klein的No logo,揭開了品牌運作的真實面紗。Naomi Klein從日常生活的消費行為開始,細膩地描述跨國企業如何藉由品牌引導消費、征服世界,乃至控制我們的選擇與人生。品牌的願景與溫柔訴求背後,隱藏著巨大而血腥的利益往來。當知名品牌的形象與商品生產邏輯背道而馳,百萬廣告明星與雙手沾滿鮮血的廉價勞工,竟是共同構成品牌的互補面向。當美麗的商品沾染著第三世界國家女工與童工的鮮血,卻有依靠媒體溫馨而動人的形象包裝。當品牌成為剝削窮人的工具、鞏固世界不平等的原兇時,我們難道還不聞不問地消費這些品牌所包裝的願景與生活風格嗎?本書作者Naomi Klein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