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的敘事: 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 | 誠品線上

回憶的敘事: 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

作者 康文炳
出版社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回憶的敘事: 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一位離鄉者回憶的農村童年,一位學運份子追憶的八○年代青春,一位編輯人含英咀華的職場筆記。丁曉菁‧詹偉雄‧董成瑜熱情推薦一位資深媒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位離鄉者回憶的農村童年,一位學運份子追憶的八○年代青春,一位編輯人含英咀華的職場筆記。丁曉菁‧詹偉雄‧董成瑜 熱情推薦一位資深媒體人的回憶,即使是碎片也是回顧一個時代脈動最靈敏的超音波,為我們顯現了一幅交織著個人情感與時代氛圍的圖像。——丁曉菁(文策院董事長)在風雲的年代,如何莫忘初衷?歷史與個人記憶,怎麼排比先後?這本褪去浮飾金粉的文青回憶錄,盡顯台灣五年級世代的human condition。——詹偉雄(文化評論家)優秀的編輯也可以是好的散文作家,作者筆下的媒體日暮與年少時光,體現了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最難處理的文本。——董成瑜(《鏡文學》總經理)從編輯技藝的專業論述,回望自身的經歷,充滿了自我審視的意味,也著重個人感性的抒情與回憶,從而形成了這本難得一見的文集。——廖志峯(允晨文化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康文炳康文炳,一九六二年生於台南七股,現任《財訊》雙週刊資深副總編輯,曾任《30》雜誌總編輯、《今周刊》執行副總編輯。一九八三年在台大政治系就讀期間,進入《夏潮》雜誌工作,自此開始三十多年的記者與編輯職涯;歷任《民進報》、《台灣時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明日報》、《壹週刊》、《數位時代》、《商業周刊》等媒體,擁有豐富實務經驗,著有《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回憶的敘事編輯前言:黨外青春,以及傳媒時代的側影輯一:狗仔回憶錄一、老闆的溫度二、高跟鞋裡的葡萄酒三、《壹週刊》的檢討會四、我的一堂職場課五、我的一堂編輯課六、一篇失職的稿子七、「黎十條」八、黎智英的深層矛盾輯二:編輯微記事 一、出土筆記──詹宏志‧ 二○○五年夏二、那些出得去的,以及回不來的三、寫作,要與時間作朋友四、不准用成語的女主管五、術語與委婉詞六、是財經寫作,還是雞湯寫作?七、董成瑜、房慧真,兩種風格八、不能旅行的日子,談旅行寫作九、政治如何敘事?十、傷痛敘事──生命文本與歷史敘述十一、閱讀,重燃我們對生活的期盼十二、編輯人的備忘錄──領域‧ 心態‧ 技法十三、編輯與作者──宿命的怨偶?十四、編輯之癢十五、編輯的革命與被革命時代十六、如何販賣「焦慮」十七、紙媒輓歌十八、誰能帶領媒體走出困局?十九、媒體的老商道輯三:青春當歌一、夕陽‧ 大豐路‧ 蘇慶黎二、跳蚤窩‧ 南海血書‧ 青椒牛肉飯三、字卡‧ 麥當勞‧ 鄭南榕四、春雨‧ 紅漆‧ 二二八五、埔里‧ 石碑‧ 暗夜二人組六、校園‧ 諜影‧ 一九八三七、地攤‧ 行動支部‧ 男四二二三八、寒夜‧ 虛無者‧ 蟾蜍山九、示威‧ 畢業考‧ 陳水扁十、L的革命輯四:記憶的碎片一、童年之河──雨中少年二、童年之河──十五歲的背影三、童年之河──那年夏天的氣息四、童年之河──上學的路五、三十重聚──鳳仙花之夜六、三十重聚──男婚女嫁七、三十重聚──瑣碎的回憶八、無病中年──我與朱自清的父親九、捕鼠記十、父與子輯五:人間有閒情一、告訴我,海摸起來是什麼感覺?二、想想歷史──土地的風景三、想想歷史──誰的「八二三」?四、想想歷史──滿人的國慶日五、恰如其分的自尊六、歲末三帖七、排隊的戰術八、山的呼喚──雪山之北九、山的呼喚──雪峰下十、山的呼喚──如何爬一座山十一、山的呼喚──如何閱讀一座山

商品規格

書名 / 回憶的敘事: 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
作者 / 康文炳
簡介 / 回憶的敘事: 一個編輯人的微筆記:一位離鄉者回憶的農村童年,一位學運份子追憶的八○年代青春,一位編輯人含英咀華的職場筆記。丁曉菁‧詹偉雄‧董成瑜熱情推薦一位資深媒
出版社 /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68655
ISBN10 / 9869868657
EAN / 9789869868655
誠品26碼 / 2681892952004
頁數 / 31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老闆的溫度
當我確定可以領回十萬元的投資,並加計百分之七‧ 五的年利率時,失落中是帶有感謝的。

二○○一年二月,《明日報》驟然宣布熄燈,一些同事對創辦人詹宏志不甚諒解;也許,他們當初是在他的感召下,懷抱著新聞理想投奔而來的,因此而有被背叛與被出賣的感受吧。

然而,我倒是很清楚,自己來到《明日報》的「初心」,純粹只是在「達康」狂潮中,期盼《明日報》能股票上市,好撈一票,早日退休而已。在這之前,我已經熬過了十年以上的記者生涯了,總覺得自已內向的個性,很難在這行輕快生存。

一九九九年,我們這一行已隱隱約約感受到世紀末的騷動了。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剛過,報紙的發行量也逐年下滑,而公司不時下發人事凍結或諸如管控影印機用量之類的公文,更為這種隱約的騷動,增添了切身的觸感。

但與此同時,新世紀的救世神器──網路,則又如一盞明燈般,召喚著迷惑的媒體人。那些一夕暴富的網通英雄,在媒體人爭相報導的筆下,散發出英明威武的金色光芒;而寫久了,這光芒也就不知不覺間侵吞了寫作者的內心──四十歲前退休,在海邊買棟別墅,白天散步晚上寫作,成了一位記者不那麼不可及的夢想。

沒想到,《明日報》一年就收攤了。休假接到同事的通知時,內心雖然有點意外,但只覺得願賭服輸,就捲鋪蓋走人吧。後來,得知還可以加計利息領回員工認股的錢,同時加薪百分之十五轉任《壹週刊》,總覺得是十分幸運的。

要到好幾年之後,才聽詹宏志說,原來倒閉時,《明日報》的資金已經燒光了,他只得硬著頭皮去向大股東開口,請求他們再掏錢,買回已形同廢紙的員工認股權證。而多年後,詹宏志也逐漸償還了這些「借款」。

從《明日報》到《壹週刊》,企業文化的驟變,就像泡溫泉時,從四十五度的熱水池,躍進冰水池一樣,神經的顫慄與繼之而來的舒暢,不得不令人留下深刻的感受。

其實,在《明日報》我是副主管職,並沒有機會與詹宏志開會,要到後來去《數位時代》擔任執行副總編輯代理部份總編輯職務時,才有稍多的互動。

在《數位時代》,詹宏志每週三會從他在馬路另一端的辦公室,走來我們編輯部開會。下午二點一到,只見他一人準時坐在會議室一隅,靜靜地低著頭看書。

「詹先生,你來了!」我會不好意思地先進去打個招呼,然後到外頭四處吆喝同事:「開會囉!詹先生來了!」年輕的同事三三兩兩入座,詹宏志收起他情節曲折的偵探小說,傾聽著我們淺薄而又自以為是的發現與見解,再耐心而溫和地分享他的看法與建議。

然而,在《壹週刊》與黎智英開會,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不管是例行會議或秘書通知的臨時會議,主管總是在黎智英來到之前全員到齊。後來,聽說他在《蘋果日報》開會時,遲到的員工會被罰站在門口,不知是真是假,但黎智英在員工心中的威嚴,可見一斑。

初進《壹週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大小小的會議室。黎智英認為媒體最重要的生產流程就是「討論」。他時常提醒我們:會議的議題要單純,有什麼事,幾個人就坐下來討論,三、五分鐘都好,馬上作出決議執行。剛開始,我們開會常有「聊開了」的情形,他更會不客氣地說:「我們開會是要解決問題,不是要聽你發表人生的高見!」

黎智英處理人事很果決。「你下週不用來了!」週六進辦公室打包,週一當月未領薪資、資遣費、預告工資、應休未休的假折合現金,全部準時進你的戶頭。工作是單純的商業契約,不必彼此寄望額外的情感。黎智英說得明白:「我找你們來,是來一起工作的,不是來交朋友的!」

他曾說:「一位老闆(主管)如果眷念情感,不『炒』掉不適任的員工,那他就是不稱職的!」還好,他同時也說:「一位員工如果眷念情感,而不跳槽到更好的工作,那他就不
是一個有自尊的人!」

對他而言,台灣的職場關係比較像一對怨偶,彼此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對方回報太少;充滿怨氣,又沒有決心離婚!他形容這種人是──「吃感情的蟲」。

詹宏志第三度當我的老闆,是在城邦出版集團。在短暫的工作期間,很幸運地,能在一場內部主管培訓的課程上,聽到他對出版比較完整的想法。那時,城邦香港母公司TOM.com 的企業文化,顯然對詹宏志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他似乎深有所感,特別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

他說:「紀律是一種組織系統的要求,也是一種個人的自我要求;有紀律才能實現理想,紀律是理想的具體化,而結果驗證了紀律。」

十多年後回頭來看,這是一場港台出版企業文化的交融與再生吧!只是,「香港經驗」讓詹宏志變得更商業一點,不曉得,台灣經驗有沒有讓黎智英變得更溫暖一點?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位離鄉者回憶的農村童年,一位學運份子追憶的八○年代青春,一位編輯人含英咀華的職場筆記。

丁曉菁‧詹偉雄‧董成瑜 熱情推薦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人近中年,回憶就像被風吹落的秋葉,紛紛蕩蕩;偶起的風歇了,空氣中彷彿還殘存著一縷青煙,留下歲月似有若無的味道。人到中年,回憶就如冬日細雨,安安靜靜,時有時無,而又綿長不盡,寒入人心。

我時常回憶,我總能感受到回憶鮮明的力量,如凌空而下的鷹爪,掠取了我敏感脆弱的心靈,使我無力抵抗,而耽溺其中。中年後,重拾寫作,我才稍有能力與之抗衡;面對如鷹盤旋的回憶,我不再束手無策,而是勇敢隨它而去,試著穿過歲月的迷霧,抵達我能抵達的地方。

像童話裡擔心在森林迷失的孩子,沿途用麵包屑留下足跡,在追尋回憶的旅途上,我也一字一句留下紀錄,它讓我曉得曾經走過的路,也確保了返回現實世界的歸途。

於是,我一面以文字為回憶招魂,笨拙地捕捉那些破碎的敘事,那些糾結難清的情緒,那些看似毫無意義的人生片斷,一面尋思著這些微微騷動的日子流逝後,歲月為我留下了什麼?

關於回憶的滋味,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小說家徐訏在《江湖行》中說:「多一次敘述就是多一次回憶,多一次的回憶,就多一種痛苦。」他的同業余華則樂觀一些:「人們之所以要找回消失了的過去,並不是為了再一次去承受,而是為了品嚐。」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曾在回憶的泥淖中痛苦跋涉過,縱使沒有「承受」的痛苦,「品嚐」的也盡是苦澀吧。然而,正是這種痛,這種酸澀,得以讓我們在汲汲營營的職場人生中,微微地感受到一種真實感──我的人生曾經是那麼鮮明有力地存在過。如此,回憶就如在暮色中無意抬頭凝視的彩霞,讓我們意識到流汗流淚的一天確實存在過。

當然,我通常都像一位運氣不佳的淘金客,能從歲月長河裡淘洗出來的,無非也是一些粗砂礫石而已。感謝允晨文化廖志峰兄的偏愛與鼓勵,得以促成這本書的出版。這本雜文集來自我近五年的所感所思──童年往事、青春的夢、職場人生的心得,以及置身時代命運裡的感觸。這是一項個人的紀錄,更是一則私人的邀請──邀請你對我的閱讀,也邀請你為自己的人生所感所思寫下紀錄。

回憶是作家書寫的主題,其實也是每個人跨進寫作的最佳入門階。生命裡的某個經驗片段,縈繞不去,試著用文字捕捉,應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為你提供一種感同身受的鼓舞。是的,我們都不是職業散文作家,我們沒有高超的修辭能力,敘事結構也缺乏嚴謹的布局,而我們所涉的世界其實也都平凡無奇。

是的,我們的回憶總是如此破碎、片斷,它往往缺乏前後一貫的完整故事,它的細節通常也都斑駁遺缺。是的,我們的回憶總是被濃郁的情緒所圍困,耽溺其中,難以自拔,甚至意義的叩問也總是模糊不清。但這何妨,生命的書寫重在真誠。

回憶是對失去的無盡承受,寫作是對曾經擁有的深情品嚐。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一位資深媒體人的回憶,即使是碎片也是回顧一個時代脈動最靈敏的超音波,為我們顯現了一幅交織著個人情感與時代氛圍的圖像。——丁曉菁(文策院董事長)

在風雲的年代,如何莫忘初衷?歷史與個人記憶,怎麼排比先後?這本褪去浮飾金粉的文青回憶錄,盡顯台灣五年級世代的human condition。——詹偉雄(文化評論家)

優秀的編輯也可以是好的散文作家,作者筆下的媒體日暮與年少時光,體現了人生是且收拾且散佚最難處理的文本。——董成瑜(《鏡文學》總經理)

從編輯技藝的專業論述,回望自身的經歷,充滿了自我審視的意味,也著重個人感性的抒情與回憶,從而形成了這本難得一見的文集。——廖志峯(允晨文化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