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心經 (附手抄) | 誠品線上

金剛經.心經 (附手抄)

作者 賴永海/ 編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金剛經.心經 (附手抄):內容簡介白話佛經系列──《金剛經‧心經》,新版(精裝),附手抄抄經的意義與功德抄經,可以將心沉澱、身心安定、淨化心靈,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白話佛經系列──《金剛經‧心經》,新版(精裝),附手抄 抄經的意義與功德 抄經,可以將心沉澱、身心安定、淨化心靈,同時也是一種修行。抄經與人結緣,不但是弘傳佛法,如果將抄經的功德回向給眾生,亦是最好的布施。 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字字珠璣的文字般若,是增長智慧、淨化心靈的重要泉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彌勒菩薩《辨中邊論》說:「於經典有十種行法: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這十法行,能累積無量福德資糧。 其中第一項,正是「書寫經典」。 無著菩薩也說抄經有五種功德: 一、可以親近如來,二、可以攝取福德,三、亦是讚法亦是修行,四、可以受天人等的供養,五、可以滅罪。 所以,抄經是受持經典很好的方法之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 讀懂佛教最偉大的經典。 《金剛經》是一切佛法核心,與《心經》並列最著名的佛學經典。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部經典,囊括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金剛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所涵蓋的道理,小至個人心性,大至宇宙真理,以空慧、慈悲為主要內容,探討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金剛經》全書要義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忘執著,來達到對實相的理解,而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相傳惠能法師就是聽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而開悟。這也表示他的宿世善根深厚。 而《心經》是全世界流傳最廣的佛學經典。 人的一切煩惱皆由心而生,《心經》正是調整身心的寶典! 《心經》是一切佛法的心要,是一部簡明的佛法概論。全文共兩百六十個字。持誦可以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心經》告訴我們智慧的重要性和它產生的方法、道理;涵蓋了各種次第的修行要訣,是一部非常實用的經典,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應用,所談的也只是生命的存在。它說明了生從何來?人為什麼受苦?又如何可以不受苦?從受苦至不受苦的過程如何? 據說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每每碰到困難,都是持誦《心經》才得以度過難關。 《金剛經》和《心經》是般若經的濃縮本,都是從「去我執滅我相」來說空。兩部經均為禪宗的重要經典。由於精短,很適合忙碌的現代人讀誦。 本書《金剛經‧心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金剛經》和《心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金剛經‧心經》的文句涵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賴永海主編簡介賴永海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財政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鑑真圖書館館長。出版《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著作,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11卷,近300萬字),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通史》(15卷,700萬字)陳秋平譯注者簡介 陳秋平 馬來西亞人,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博士,師從徐小躍教授,主要研究馬來西亞佛教史,著有《移民與佛教》一書,並譯注佛經多本。現任教於馬來西亞柔佛州南方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金剛經 前言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經 前言 心經 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金剛經.心經 (附手抄)
作者 / 賴永海 編
簡介 / 金剛經.心經 (附手抄):內容簡介白話佛經系列──《金剛經‧心經》,新版(精裝),附手抄抄經的意義與功德抄經,可以將心沉澱、身心安定、淨化心靈,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4244
ISBN10 / 9570854243
EAN / 9789570854244
誠品26碼 / 2681839059001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白話佛經系列──《金剛經‧心經》,新版(精裝),附手抄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節錄)
《金剛經》
《金剛經》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在中國佛教界,《金剛經》流行得極為普遍,如三論、天臺、賢首、唯識等宗派,都各有注疏。尤其是自唐宋以來盛極一時的禪宗,更與《金剛經》有深厚的淵源。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也讓我們從中看出《金剛經》的弘通之盛!
《金剛經》以空慧為主要內容,探討了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於浩瀚,也不失之簡略,因此歷來弘傳甚廣,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視。傳說惠能就因此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而開悟。

一、經題的含義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本經總題。「經」字是通名,佛所說的佛法都稱為經。「經」字前的九個字,是本經所獨有的,這是別名。「金剛」是比喻。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金剛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所以它最堅最利,而沒有能破壞它的東西。也有些人解釋金剛為真金久煉而成剛,具有堅固、光明、銳利三義。又有一些古德,不把「金剛」二字作譬喻解釋,而是指金剛心,具足金剛觀智,力用堅強,能破根本無明,得超生死此岸,而到達涅槃彼岸的金剛心。
「般若」又作「波若」、「般羅若」、「缽剌若」,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之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菩薩為達彼岸,必修六種行,亦即修六波羅蜜。其中因為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因此般若波羅蜜在六度波羅蜜中起關鍵作用,也因此稱般若為諸佛之母,成為其他五波羅蜜之根據,而居於最重要之地位。
「波羅蜜」是梵語,譯為「到彼岸」,也可譯作「度無極」。彼岸者,對此岸說。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諸佛是彼岸。簡單來說就是眾生通過修行而從煩惱輪迴中解脫,並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到彼岸並不是說已經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到彼,所以重在從此到彼的行法。
「經」,梵語作「修多羅」。本義是線,線有貫穿、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來隨機說法,後由結集者聚集誦出佛陀之遺法,再用線把它編集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現在。「經」也譯為「契經」,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具有貫、攝、常、法四義。貫者,貫穿所應知義理;攝者,攝化所應度眾生;常者,三世不能易其說;法者,十界所應遵其軌。
結合以上各名相的分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兩種不同的解說:一是玄奘等所解釋的,認為煩惱的微細分,到成佛方能斷淨,深細難斷,如金剛的難於破壞一樣。但是般若是能斷的智慧,金剛如所斷的煩惱,所以譯為「能斷金剛(的)般若」。另一種解說是以鳩摩羅什為主,以金剛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為妄執所壞;他的堅、明、利,如金剛一樣。金剛是貴重的寶物,以譬喻實相般若是諸法之尊。它堅固不為一切所壞,來譬喻觀照般若不被一切愛見所侵犯。金剛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來譬喻般若能斷眾生種種疑惑。
總而言之,此經經名的全部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

二、《金剛經》的譯者
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三四三—四一三),天竺人,翻譯成漢語是「童壽」的意思。其父親鳩摩羅炎,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了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並被聘為國師。但卻被國王的妹妹逼婚,於是,就有了鳩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兩兄弟。羅什七歲時,他母親卻出了家,且還帶著他一起出家,遊歷各地。羅什初學小乘佛學,後來研習《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大乘佛典,使其譽滿西域,名被東土,引起了中國北方政權的注意。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滅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迎來了他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不過這時,羅什已經五十八歲了。姚興篤信佛教,對羅什非常尊敬,以國師禮待,安排他入住逍遙園西明閣,並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還遴選八百佛門俊彥,一同參與翻譯佛經。隨後的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奠定了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不朽基業。
羅什的譯作側重於般若類經,特別是龍樹空宗一系的作品,譯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金剛般若經》等般若類經,《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中觀派論典,還有《阿彌陀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大乘重要經典,《坐禪三昧經》、《禪法要解》、《首楞嚴三昧經》等大乘禪經,《十誦律》、《十誦比丘戒本》、《梵網經》等大小乘戒律,以及其他一些大小乘經典。羅什的譯作,《出三藏記集》載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開元釋教錄》列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實際現存三十九部、三百十三卷。羅什本人的著作不多,據《梁高僧傳》記載,羅什曾作《實相論》、《注維摩經》等,均佚。現存有他給姚興的兩封書信,還有答慧遠之十八問而寫的作品,稱作「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共三卷。
羅什對中國佛教之影響,從他的譯籍在歷史上受重視的程度就可知,他的譯籍,大部分成為了中國佛教各宗立宗的經典依據。所譯的大品和小品《般若經》、《維摩詰經》、《金剛經》,成為般若學的要典,後來《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又為禪僧所重,《成實論》為成實宗所宗,《阿彌陀經》、《彌勒成佛經》成為淨土宗的要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據的論著,《法華經》成為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十住毘婆沙論》也是華嚴宗所重的經論之一,所譯出的其他禪經和戒律類經典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鳩摩羅什全面譯介了根據般若類經而建立的大乘空宗經典,從而推動了般若學的傳播,被譽為四大譯經家之一,素有「譯界之王」的美稱。是中國佛經的播種者,於佛法東傳居功厥偉。
另一方面,其譯經的最大貢獻是準確而又系統地向中國佛教界介紹了印度佛教。在這之前,般若學形成六家七宗,其原因之一是譯經不完備而造成對般若空觀理解的差別。自佛教入傳,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精熟梵文,博覽印度佛教和其他宗教古籍,加之曾在姑藏(今甘肅武威)居住長達十八年,而有機會通曉漢語。加上他具有深湛的佛教造詣,所以,譯文能契合佛教經典的精義。此外,他的翻譯多採用意譯,避免了直譯的生硬,具有漢語的閱讀趣味,文體簡潔曉暢。同時,如果西域本音有譯不正確者,則以天竺語訂正;漢譯如有錯誤者,則另以恰當的語言加以釐定;不能意譯的術語,則大半採取音譯。因此羅什的譯經事業除了奠定了中國翻譯文學的基礎,還開展了中國佛教文化的新境界。
羅什在譯經的同時,注重僧才的培養。參與譯經的弟子中,有所謂「四聖」(即道生、僧肇、道融和僧叡)、「八俊」(四聖之外又加道恆、曇影、慧觀、慧嚴)和「十哲」(八俊之外再加僧契和道標)之稱。這些人在佛教的譯經工作和弘法度眾方面,皆有極大的貢獻。其中又以僧肇和道生的影響最大,分別在般若學和涅槃學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羅什在翻譯上的成就,與當時參加譯場的這些弟子分不開,他們既精教理,兼善文辭,執筆承旨,各展所長,故能相得益彰。
弘始十一年(409)八月十九日,羅什自知世緣將盡,向僧眾告別,自言個人才德不足,忝為佛經傳譯,願其所譯經典能流傳後世,發揚光大,並在大眾面前發願,若其所譯經典無誤,願荼毘後舌頭不焦爛。
翌日,鳩摩羅什圓寂於長安,遺體於逍遙園荼毘後,果然舌頭如生,不曾毀損。一代大師,願力難測。羅什圓寂後,僧肇、道融、僧叡仍留在長安繼續弘化,道生等其他弟子則遷移南方,使得鳩摩羅什的大乘佛法得以傳至江南,廣為弘揚。

三、《金剛經》的譯注本
此經最初由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所譯。以後相續出現了五個不同的譯本。這五個譯本有:1.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朝陳天竺三藏真諦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3.隋大業年中三藏達摩笈多所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4.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所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譯本實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的第九會「金剛能斷分」;5.唐義淨所譯的《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譯本為最後一次重譯,譯於西元702年。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在短短的三百年間,先後有六個漢譯本及其他譯本,這足見此經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及其所受到的重視。
《金剛經》梵文本在中國、日本、巴基斯坦、中亞等地都有發現,中國吐魯番等地還出土了和闐、粟特等文字的譯本。近世又有德、英、法等多種譯本。一八三七年修爾篤根據藏譯本首次把《金剛經》譯成德文,一八八一年馬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900)將漢文、日文和藏文譯本加以校訂,之後於一八九四年譯成英文,並收入於《東方聖書》(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四十九卷。一九五七年愛德華‧康芝(Edward Conze)又再次譯成英文,收入於《羅馬東方叢書》中。達爾杜根據梵文並對照中國滿文譯本,譯為法文。日本宇井伯壽、中村元等曾多次譯成日文。
《金剛經》一問世,在印度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歷代高僧對《金剛經》的著述極多。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哲學家都曾對它作過注疏。除了世親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尚有無著的《金剛般若論》二卷,功德施作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印度瑜伽行派的創始人彌勒造八十偈闡釋《金剛經》等等。另有師子月、月宮等亦撰有論釋,但無漢譯。中國從東晉、隋唐、清末民初直至近現代,各家撰述不絕,為它注疏者不下數百家,較重要的有:後秦僧肇《金剛經注》一卷;晉慧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一卷;隋吉藏《金剛般若疏》四卷(一作六卷),智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一卷;唐慧淨《金剛經注疏》三卷,智儼《金剛經略疏》二卷,窺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贊述》二卷,惠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義》二卷、《金剛經口訣》一卷,宗密《金剛經疏論纂要》二卷;宋子璿《金剛經同刊守記》四卷;清徐槐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二卷;近人丁福保《金剛經箋注》,江味農《金剛經講義》等。
《金剛經》之眾譯本中,以後秦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自古至今,有目共睹。這裡所選的也是鳩摩羅什的漢譯本。綜合過去的意見,可歸納出三點原因來說明為何羅什譯本能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第一是從宗教立場出發,以譯者的身分著手來解釋。傳說鳩摩羅什從七佛以來,就當佛的翻譯法師,佛的經典要流通到不同語言的國土去,鳩摩羅什都為他當翻譯人。因此他的法緣深厚,跟眾生結緣甚多。
第二是從翻譯的境界來說明。首先,持此觀點者認為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千錘百鍊,於佛法精義,拿捏得分毫不差。鳩摩羅什的翻譯能做到古代翻譯所規定的信、達、雅,而且兼而有之,非常難得。
第三則從版本的不同來分析。《金剛經》諸譯本所依版本不同,乃是自古以來的公論,之所以有不同的本子,是因佛法弘布四方,分流分派之所致。鳩摩羅什譯本特別流行,反映了佛法入華的過程中,中國人的文化選擇。中國人與中觀學家所提倡的大乘空宗特別有緣,所以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也就受到千年之久的青睞和歡迎。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選讀(節錄)
心經
舍利子1,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2;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譯文】
舍利弗!世間存在的色本來就與空不是異質的,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不同。那麼,物質的本體就是空,空的現象就是物質。人的受、想、行、識也應該看作是這種「色」與「空」的統一。

【注釋】
1. 舍利子:即舍利弗,是此經的當機者,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羅」、「舍利弗怛羅」、「舍利弗多羅」、「奢利富多羅」、「奢利弗多羅」、「奢唎補怛羅」、「設利弗呾羅」等。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其母為摩伽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出生時以眼似舍利鳥,所以命名為「舍利」;故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舍利弗自幼形貌端嚴,年少時修習諸技藝,通曉四吠陀。十六歲時即能挫伏他人之論議,諸族弟皆歸服於他。幼時,即與鄰村之目犍連結交,後因一次參加只離渠呵山的大祭,見到群眾雜遝,油然心生無常之感,遂相約投六師外道中之刪闍耶毘羅胝子出家學道。僅七日七夜即會通其教旨,成為其門人二百五十人中之上首,然舍利弗猶深憾未能盡得解脫。其時,佛陀成道未久,住於王舍城竹林精舍,弟子馬勝比丘著衣持缽,入城中乞食。舍利弗見其威儀端正,行步穩重,遂問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馬勝比丘乃以佛陀所說之因緣法示之,令舍利弗了知諸法無我之理。舍利弗旋即與目犍連各率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時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皈依佛陀後,常隨從佛陀,破斥外道,論究法義,代佛說法,主持僧事,領導僧團,多方翼贊佛化。在佛陀弟子之中,舍利弗與目犍連被稱為佛陀門下的「雙賢」,是佛陀弘法的左右手。而舍利弗復以聰明勝眾,被譽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弗一生為僧伽長老崇敬,且屢為佛陀所讚美。後較佛陀早入滅,七日後荼毘,葬遺骨衣缽於祇園,須達多長者還為他建了一座塔。
2. 「色不異空」四句:「色」即物質,「異」字除作各異的解釋外,還可作「離」字解。「空」指虛空、真空。「空」的意思並不是說沒有色就是空,或者說色滅為空,因為空並不是空無所有,不是虛無。緣起假像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所謂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說「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說「空不異色」。「空」與「色」本來就是不可分析為二的。色身借四大和合而成,自體就是空,一切色法皆借眾緣而生起,本無自性,莫不當體即空;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人間之物質、身體本係空無實體,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稱「空即是色」。括要而說,因緣起而性空——「色不異空」,依性空而緣起——「空不異色」;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色即是空」,性空為緣起所依即是緣起之本體——「空即是色」。所謂五蘊皆空,意謂不論物質現象(相當於色)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若以其為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