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 | 誠品線上

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

作者 Ilona Jerger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內容簡介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媲美《丈量世界》!融合社會科學、人文思想、傳記小說於一體的驚豔之作!如果時光倒流,安排兩位不曾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媲美《丈量世界》!融合社會科學、人文思想、傳記小說於一體的驚豔之作!如果時光倒流,安排兩位不曾謀面的19世紀偉人相遇,將會激盪出怎麼樣的火花?他們在人生旅程的最後相識與相知,幽默風趣的對話,卻含意義深遠的時代精神!一位是曾讀神學院的英國青年牧師,一趟探索造物者大自然的航行之旅,所見所聞,使他決心投身研究,沒想到,代表作《物種起源》竟使他成了「上帝謀殺者」?一位是出生猶太拉比家族的德國青年,為了公平正義社會的理念而投身革命,耗心撰寫的《資本論》,甫出版卻乏人問津,更流亡異國,生活竟窮困到連醫藥費都付不出?英格蘭,1881年。兩位大師分別住在相隔不過數哩之處:查爾斯•達爾文在肯特郡的一所牧師宅邸,卡爾•馬克思居於倫敦市中心。兩人的著作改變了世界,他們心知肚明,且引以為傲。然而兩人卻同時飽受失眠與憂鬱所苦:達爾文因提出進化論,被視作異端而感到委屈,此時正默默研究蚯蚓。馬克思等著他所預言的革命衝擊世界,他的《資本論》已出了第一卷卻反應慘淡。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天才,同時面臨懷才不遇的低潮,同樣都有徹夜難眠的處境,他們不約而同分別尋求貝克特醫師的協助。經過深度對談之後,貝克特發現達爾文缺少馬克思的積極大膽,而馬克思則過於自負,忘了衡量自己的力量,因此在他的巧妙安排下,為這兩位有著相同際遇的患者,安排了一頓晚宴,除了兩人,與宴的還有幾位極富盛名的科學家、發明家,名單可謂一時之選。總算有機會見上一面的兩人,在醫生的預期下展開了一場精采的辯論,熱烈爭辯之際,卻出現了意外的轉折…作者伊羅娜‧亞格將充滿異想的故事與科學、社會學知識結合在一起。描繪出兩位偉大人物與他們超越時代的爭議。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用小說寫實的手法、詼諧的文筆,重現進化論科學家達爾文晚年的居家生活狀況,同時描寫與他居住近在咫尺、流亡於倫敦的革命思想家馬克思貧病交加的老年困境。」--慕尼黑大學文學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鄭芳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伊羅娜‧亞格(Ilona Jerger)成長於博登湖畔,在弗萊堡修讀日耳曼語言學及政治學。2001至2011年在慕尼黑(München)《自然》雜誌擔任主編。其後任職自由記者。《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是她的首部小說。■譯者簡介邱麗穎東吳大學德國文化研究所文學組碩士,德國波昂大學翻譯系肄業。現為兼職譯者,已出版譯作《字母之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鄭芳雄(慕尼黑大學文學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1. 懲罰異教徒2. 蚯蚓3. 艾瑪與鴿子4. 德國病患5. 無神論醫師6. 流淚的馬兒7. 上帝謀殺者8. 來自特里爾的猶太人9. 撞球10. 知識之貝11. 無神論者同桌的餐前禱告12. 心痛13. 死亡與賭注14. 教會魔爪15. 肯特山丘16. 不死的亡靈●卡爾‧馬克思●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後記:史實與虛構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
作者 / Ilona Jerger
簡介 / 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內容簡介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媲美《丈量世界》!融合社會科學、人文思想、傳記小說於一體的驚豔之作!如果時光倒流,安排兩位不曾謀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52622
ISBN10 / 9570852623
EAN / 9789570852622
誠品26碼 / 2681708483005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節錄)
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鄭芳雄(慕尼黑大學文學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德國女作家伊蘿娜・亞格(Ilona Jerger)這部去年發表的處女作《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形式上屬於傳記小說,部分反映歷史寫實,部分展現作者造境杜撰故事的功夫。此書之所以受到德國文壇普遍肯定,在於作者用小說寫實的手法、詼諧的文筆,重現進化論科學家達爾文(1809-1882)晚年的居家生活狀況,同時描寫與他居住近在咫尺、流亡於倫敦的革命思想家馬克思(1818-1883)貧病交加的老年困境。尤其令人矚目的是作者神來之筆,僅憑兩人曾經贈書、回函的傳記線索,便能微妙微肖地虛構兩人晚宴會談的場景。由此場景所鋪設的前後情節,構成整部動人的小說故事。
讀者不禁要問,一個是享譽全球、地位崇高的進化論者,一個是流亡他鄉、身無分文的革命思想家,兩人會面有何交集、有何啟發?小說究竟表達什麼主題?
細讀全篇,讀者不難發現書中主題正聚焦於小說後段所描述的高潮─晚宴。地點是在達爾文的豪華宅邸,時間是1881年,也就是兩位男主角臨終前一兩年。應邀參加的賓客,除馬克思之外,英國動物學家和社會學家愛德華‧艾威林Edward Aveling(1849-1898)以及德國著名醫師和哲學家路德維希‧畢希納Ludwig Büchner(1824-1899)皆為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科學家聚會一堂,無心聆聽達爾文生前最後有關蚯蚓生態研究的成果演講,他們的興趣漸聚焦於「人類的大問題」,諸如萬物究竟為上帝在六天內所創造,或是生物自然演化而成?人類社會應循序改革或必須經由階級革命方能達成社會正義?學者各持己見,由於附和無神論者居多,愈辯愈烈,終於導致維護基督神權的牧師古德威昏厥倒地。
為了緩和氣氛、撫平心情,馬克思離席走進花園,與達爾文並肩而行。馬克思仰望星空,思及已過世的妻子,慨嘆不知何日方能實現共產社會的天堂於人間。面對這位「共產主義宣言」的發起者、流亡落魄的猶太人,達爾文安慰地說:「我曉得您的日子過得不容易」,「但是我相信,您的光榮時刻會到來的」。作者透過主角說出這個預言,似指後來革命成功後共產國家對馬克思的崇拜,但共產社會是否實現了人間天堂的理想,則留給讀者去深思。對於達爾文這位反對革命、主張改革的無神論科學家來說,「光榮的時刻」毋寧是指鍥而不捨的精神所追求到的理想境界。
躲在小說人物背後的敘述者給這個晚會下的標題是「無神論者同桌的餐前祈禱」,用風趣的文筆描寫、諷刺這場爭辯不休、不協調的祈禱鬧劇。而作者把全篇小說命名為《馬克思靜靜佇立在達爾文的花園》(Und Marx stand still in Darwins Garten),暗示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來看,達爾文進化論(Evolution)所衍生的無神與唯物之運用在馬克思的階級「革命論」(Revolution)形成兩種世界觀,彼此具有某種程度的交集與落差。
故事題材讓人聯想到2005年德國作家凱曼(Daniel Kehlmann)的暢銷書「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此書也提到兩位科學家的會面:德國自然科學家洪保德(A. Humboldt, 1769-1859)邀請天才數學家高斯(Gauß, 1777-1855)到柏林參加自然科學家會議,談論如何探測地球磁學。所不同的是,柏林會議是史實,達爾文的晚宴卻純屬虛構,但後者讀來更覺詼諧生動,前者是純自然科學的,後者是科學與人文的綜合。
我們有理由相信,作者亞格確實從凱曼的書得到啟示,因為她書中的達爾文當年登上「小獵犬號」之旅,也為了探測地殼的演變,旅途中「為了安慰自己,想起老洪保德,他在委內瑞拉觀察到,向來跟壁虎一樣,默不作聲,徜徉在Orinoco河裡的鱷魚感應到地震的第一個徵兆」(頁161)。達爾文想學洪保德,為了探測自然踏上遠洋之旅,這究竟是史實,還是作者本人的造境?
達爾文和馬克思固然是眾所周知的人物,然而這本書所描寫有關兩人真實的家庭狀況和私生活─譬如馬克思與其女管家蘭仙(原名Helena Demuth, 1820-1890)的私生子,及其內心世界,則遠非一般讀者所能涉獵或想像。
作者很巧妙地塑造家庭醫生貝克特這個虛構人物,而把故事敘述時間挪到1881年,正當兩位思想家年老多病需要就醫的時刻。貝克特是穿梭於兩主角之間的關鍵人物,開朗健談,得到病人的信賴。他作為作者化身的成分比其他小說人物還多,他不只看病,還懂得安慰病人,扮演心理分析師,還陪病人打撞球與病人無所不談,而讀者也樂得經由他知道兩位大師很多私生活的祕辛。馬克思這個窮病人晚了幾年後才找他去看診,是病人的富商密友恩格斯付費叫他去的。馬克思失眠偏頭痛較嚴重,樂於知道來訪診的也是他心儀的達爾文家庭醫生,但少開口,他的狀況多半是女管家蘭仙聊天時透露的。種種細節書中描述歷歷如繪,作者自述,她的創作得自很多書信和傳記資料。
 虛構出這個符合因果邏輯、合情合理小說情節,沒有深入研究過其居家環境、生平和作品者是寫不出來的。生動幽默的敘述,逼真的人物造型:包括溫文儒雅的達爾文和率直粗魯的馬克思以外,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達爾文夫人、家庭醫生、管家、以及馬克思的密友恩格斯(1820-1895)和其他交往的學者,甚至達爾文視若家庭一份子的母狗波莉和園裡的蚯蚓,不管真實或虛構,皆表達栩栩如生,難怪作者自云:「雖然我的人物各有出處,但他們行動自由,正如波莉一樣,無論何時,想吠就吠」。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選摘(節錄)
懲罰異教徒
查爾斯注意到籬笆旁的三個人影時,正尋思著,倘若一隻籬雀以每次零點一秒的頻率交配,一天達上百次,會是什麼樣的感受。這個問題一直在他內心揮之不去,因為他毫不懷疑動物有所感覺。然而他該如何證明?一想起那許多尚未分析的測量序列、筆記跟自己行將就木的年紀,他便開始冒汗。更別提那些未完成的盲甲蟲求愛行為紀錄了。
不過這會兒別的煩惱倏忽而至,因為他不得不眼睜睜看著陌生人跨越他的圍籬。天哪!這是怎麼回事?
正當那三個人互相幫襯,以免讓籬笆勾住衣褲,查爾斯試著拂去汗珠,卻詫異他的手還是乾的,他明明清楚覺察到額頭上濕濕的。真是令人惶惑。顯然是他心不在焉的緣故,查爾斯總這麼跟自己解釋那些莫名其妙的事。那三個人成功越界,拉直衣服,拍去塵土的當兒,他躺在工作室的躺椅上,頓覺冷熱同時交逼。
他摸索著喀什米爾羊毛毯,想把毯子直拉到下巴,可是他的腳糾結在毯子裡,他越蹬裹得越緊。令人討厭的感覺。
那是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眼睛死盯地面,低俯的身形引人側目,且不說:他們的姿態起起伏伏踏進那條沙石路。神色陰沈。也許是因為穿著黑大衣又蓋頭蓋臉才這麽顯眼。
三人在歐洲榛灌木叢邊停步商量。查爾斯看到那女人如何在胸前畫十字,而兩個男人中個子較小的傢伙,一名矮矮壯壯,看不見脖子的農夫,一身週日才穿的盛裝,指指橡樹那頭。緊接著,他們邁步往門口走去,明顯加快了速度。歪躺著顫抖的查爾斯這才想起今天是星期天,園丁不在,要不然他會告誡他們的。他太太艾瑪和管家喬瑟夫去做禮拜了。說不定連女僕們都在教堂裡。而他全然孤身一人。門鈴拉響時他可不會去應門,要是波莉(Polly)激動地高聲吠叫起來——波莉到底在哪兒?——,那三個許是從愛爾蘭來行乞的人,肯定會知難而退,就算是尊重獵狐梗(Foxterrier)的尖牙也罷。
快抵達房子的時候,那個高瘦些的男子忽然指向溫室。他們就地轉身。查爾斯擰著毯子,上氣不接下氣。他們要在他的溫室裡幹嘛?他們不是叫花子。搞不好是小偷。
接下來的一切如電光石火般發生。一進溫室,
那女子便下跪畫十字,再站起來幫那矮壯個子的忙。他們把所有盆栽全扔在地,管他是懸掛著的還是桌上直立的。
每當高個兒瘦子給個信號,那兩名下手的人就會停手,低垂著頭彷彿在禱告。然後繼續下一個摧毀行動。連一盆小小的植物都不放過。查爾斯霎時驚覺,事到臨頭了:冥頑不靈的基督教徒正在侵佔他的莊園。
他的喉頭乾巴巴,且像是走了趟煉獄般火辣刺痛。一聲嘶啞的呼救自他緊繃的支氣管釋放出來。那叫聲嚇了自己老大一跳。心臟猛搥,他想站起來,至少把那些浸泡在氯化銨裡的蠶豆救出來,否則這個讓他忙了幾星期的實驗就得再次從頭開始。但他的腿根本不聽使喚。
他考慮片刻,便拿毯子矇住頭,免得被他們逮個正著。波莉在哪裡呢?他毫無頭緒。他掛念著牠,心痛如絞。淚水滾落鬍鬚。也許他該找個空檔把鬍子剃了?想像將臉刮得精光,露出他蒼白的皮膚,如同過去在做地質探勘時,為了斷定年代及特性而揭開石塊和地層那樣,這個念頭突然挺吸引他的。他想要照照鏡子。不過現在沒那個時間了。
因為他聽見門把嘎嘎吱吱響起,門迅速被打開。那三個人不可能通過大門進得了屋內。大概是廚房僕役讓後門開著吧。剛來到查爾斯的
房間,那婦人便雙膝跪地。兩個男子跟著她依樣畫葫蘆。目光對準毯子,他們畫了七遍十字。再起身。婦人和矮壯個子步向書桌。那裡擺著一本未裁切的書。矮壯個子拿起書,抓了把刀,零零落落地切進切出,還一邊喃喃咕噥著,同時,那女人把她找得到的每張紙都撕得小小碎碎的。
在這當中,瘦子發現了那個有抽屜的櫃子,就命令矮壯個兒去動那些著作。那傢伙即刻照辦。等他發現了成疊精細分類的紙張,並理解到他可以就此毀掉褻瀆上帝的理論基石之際,頓時樂不可支。
冷不防傳來一陣鏗鏗鏘鏘聲響。婦人的臀部撞上架子,一隻保存在酒精裡的燕雀掉了下來。她受到驚嚇,接著不太俐落的轉身把整個架子撞得搖搖欲墜。先是玻璃瓶一個接一個打翻,後來更多瓶子同時落地。那騷亂真是驚心動魄。
在死魚、家兔、鴿子胚胎以及十來隻解剖過的蒼蠅眼黃蜂眼之中跌跌撞撞,她開始揮舞擺動雙臂,直到第二個放動物標本的架子也栽下為止。她一下子崩潰,號啕大哭。
「難免一死」,瘦子脫口說了句拉丁文。過了一會兒,他緊盯浸泡動物屍體的酒精溶液,用傳道者的嗓音補充:「死亡圍繞在我們的生活中。」查爾斯聽見血液在他耳中轟鳴,還有酒精從架子隔板上滴落的聲音。
他驟起疑竇。有沒有可能是他在做夢?矮壯個子從褲袋裡拿出火柴,邊獰笑邊劃了一根。火焰亮起,紅、黃、橘光映照出他的臉。查爾斯大吃一驚。這張發熱猙獰的臉他認得。
那隻摔在地上的燕雀著了火。古怪的是,燒起來的不是羽毛,而是鳥喙。火光柔和閃爍,自喙尖垂直升起。他決定要做個實驗,弄清楚是否不同燕雀品種的鳥喙角質可燃性有所區別。說不定他得為此再走趟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打些活燕雀。
架子木板、地毯以及碎紙上的酒精如引火絨般延燒。至少他的《物種起源》 初版不該在火焰中四散紛飛。胸口一陣椎心之痛阻止了他去搶救那本書,令他失神般狂喊。於此同時,那些頑固份子同聲咆哮:「有罪,有罪!」聲調漸移,回響越來越大。「有罪!有罪!」他的躺椅燒起來了,查爾斯搖搖晃晃,感到火刑如何攫住了他。
他驚醒過來。汗濕淋漓,心跳加速,頭痛欲裂,他支起身子。這噩夢已經很久沒再來騷擾他了。曾有段時間,這個夢境總是窮追不捨跟著他。隨便哪個片段他都記得鉅細靡遺,每每過了幾個小時,他鼻子裡還留有酒精和角質燃燒的惡臭。更令他惱火的是,睡夢中他便隱約知道,這不過是一場夢罷了。
而每回在半睡半醒的分際間——在那該死之處,那個人類對自己思想還無力駕馭之處,而思想卻凌駕清醒者更甚之處——那句子就會顯現在他眼前:這是對魔鬼牧師公正的懲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進化論與革命論的對話之書,媲美《丈量世界》!
融合社會科學、人文思想、傳記小說於一體的驚豔之作!
如果時光倒流,安排兩位不曾謀面的19世紀偉人相遇,將會激盪出怎麼樣的火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