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 誠品線上

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作者 汪宏倫/ 鄭祖邦/ 朱元鴻/ 黃金麟/ 姚人多/ 藍適齊/ 彭仁郁/ 趙彥寧/ 莊佳穎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戰爭如何創造歷史?戰爭如何孕生社會?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由汪宏倫主編,朱元鴻、汪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戰爭如何創造歷史?戰爭如何孕生社會?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 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由汪宏倫主編,朱元鴻、汪宏倫、姚人多、莊佳穎、彭仁郁、黃金麟、趙彥寧、鄭祖邦、藍適齊等專家學者所撰寫的《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一書, 則是指出:「社會是戰爭的延續」。 戰爭是形塑人類歷史的重要力量,也是探討現代性(modernity)不可或缺的一環。《戰爭與社會》共分十章,是台灣社會學界對這個新興研究領域的集體努力成果,十篇專文從理論、歷史、到主體經驗,次第開展,為讀者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思考圖像。 《戰爭與社會》結合台灣、東亞與世界的脈絡,為相關議題的探究,開啟新的方向。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汪宏倫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系兼任副教授,曾任日本早稻田大學與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研究涉及台灣、中國與日本民族主義,致力探討東亞現代性中戰爭、情感與價值觀諸問題。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汪宏倫(導論、第三章)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任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與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訪問學者。研究涉及中、日、臺民族主義,探討東亞現代性中戰爭、情感與價值觀諸問題。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與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鄭祖邦(第一章)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社會學理論、政治社會學。目前主要研究重點為戰爭與現代社會理論、九○年代以來台灣的國家構成與民主發展之研究。朱元鴻(第二章、第六章)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以及約廿餘篇期刊論文,編有《孔恩:評論集》(與傅大為合編),主編《理論與當代戰爭》麥田翻譯書系(2003-2010),《文化研究》創刊主編(2003-2011)。研究興趣包括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文化理論、都市民族誌。目前在撰寫《自閉症與我們的時代》,一個醫療概念史的跨文化研究。黃金麟(第四章)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社會學理論、近現代中國的文化與政治,身體社會史、戰爭與現代性等。著有《歷史、身體、國家》(2001, 2006),《政體與身體》(2005),《戰爭、身體、現代性》(2009)等書及相關論文。姚人多(第五章)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社會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歷史社會學與政治社會學。目前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台灣人第一次遭遇現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經驗。藍適齊(第七章)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日本東京大學。主要研究興趣爲台灣史、近現代東亞史、民族主義╱歷史記憶╱認同建構。研究成果曾發表於positions: asia critique, China Journal,『軍事史学』(日本)等期刊。彭仁郁(第八章)巴黎狄德羅大學心理病理暨精神分析學博士。法國分析空間學會認證之精神分析師。博論於2007年獲法國「研究世界」獎後,改寫為專書《亂倫試煉》(PUF, 2009)。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嘗試探討精神分析之當代性、人為暴力創傷與療癒。趙彥寧(第九章)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博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歷年來研究主題包括性/別與酷兒、國族主義、國家暴力、國境管理與跨境遷移。著有專書《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巨流,2001),與數十篇國內外期刊及專書論文。莊佳穎(第十章)莊佳穎,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 UK)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同時兼任台師大國際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及東亞流行文化學會理事長。學術研究興趣為民主化與消費社會、國家認同與每日實踐、流行文化等,目前正在執行的研究計畫為「可愛文化的台灣實踐」。(FB:laalaapiano@ntnu.edu.tw;網站:http: www.xiaoying.idv.tw)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導論 把戰爭帶回來!──重省戰爭、政治與現代社會的關聯(汪宏倫)第一章 戰爭與社會理論:一種現代性的視角(鄭祖邦)一、前言二、戰爭與現代性的思想入口:從馬基維利到克勞塞維茲三、戰爭與民族國家:韋伯的理論創始四、戰爭與社會治理:傅柯的理論翻轉五、結語:邁向一種戰爭的社會理論第二章 百年來戰爭與革命組態的改變(朱元鴻)一、百年和平二、歐洲公法的輓歌三、兩種革命/戰爭的場景四、共產主義世界革命五、世界的內戰,冷戰六、阿拉伯之春,公民抵抗的淵源與前景七、世紀展望:相互依存的複雜性八、結語第三章 東亞的戰爭之框與國族問題:對日本、中國、台灣的考察(汪宏倫)一、導言:東亞的國族問題與戰爭遺緒二、理論與概念:戰爭、「戰爭之框」與國族建構三、東亞的「戰爭之框」:日本、中國、台灣四、結語:重審現代性——戰爭、國家與「合法暴力」第四章 以戰為治的藝術:抗美援朝(黃金麟)一、戰場與戰略二、歷史的意義三、競賽與公約四、另類的交戰五、戰爭與治理的辯證六、結論第五章 社會是戰爭的延續:日治時期以來台灣「國家的敵人」之歷史考察(姚人多)一、傅柯的問題二、敵人與戲碼三、什麼東西沒變?四、土匪與治安戲碼間的認知落差五、土匪與良民六、什麼東西變了七、結論第六章 正義與寬恕之外:戰爭、內戰與國家暴行之後的倫理(朱元鴻)一、戰後正義(Jus Post-Bellum)二、戰犯審判:歷史的判讀三、戰犯審判:確立真相的檔案或是歷史否認的包裹?四、寬恕:另一個全球化的劇場?五、記憶與遺忘的政治?六、遺忘:與時俱逝的腐朽或是迎展生命的能力?七、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恕?還是遺忘?第七章 可悲傷性,「戰爭之框」,與台籍戰犯(藍適齊)一、前言二、民間活動三、中華民國政府的參與和立場四、民間 VS. 國家五、結論:戰爭記憶與台灣的身分認同第八章 過不去的過去:慰安婦的戰爭創傷(彭仁郁)一、研究背景及問題意識二、創傷研究的倫理質疑:方法論問題三、戰爭與性/別四、戰爭創傷的臨床論述五、創傷主體真實的可共享性六、說不可說、傾聽瘖啞七、歷史銘印、共享記憶:真相版本之戰八、結語:戰爭創傷敘事的歷史銘印第九章 親密關係倫理實作:以戰爭遺緒的男性流亡主體為研究案例(趙彥寧)一、導論二、重建美好烏托邦的未來:照顧蔣公與懷念母親三、國家給予的私下授受:延續生命的倫理實作四、永續創傷化的流亡主體?:瀕死倫理實作的意義第十章 浪漫的虛擬史詩:2008年後台灣電影中的戰爭記憶(莊佳穎)一、前言:電影作為戰爭記憶書寫的所在二、台灣,戰爭記憶小故事的漂浮之島三、來自戰地的明信片四、帶著戰爭傷痕的台日情意結五、結論:在開放的歷史書寫空間裡自由飛舞

商品規格

書名 / 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作者 / 汪宏倫 鄭祖邦 朱元鴻 黃金麟 姚人多 藍適齊 彭仁郁 趙彥寧 莊佳穎
簡介 / 戰爭與社會: 理論、歷史、主體經驗:戰爭如何創造歷史?戰爭如何孕生社會?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由汪宏倫主編,朱元鴻、汪宏
出版社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0844160
ISBN10 / 9570844167
EAN / 9789570844160
誠品26碼 / 2680886204006
頁數 / 64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