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三月 | 誠品線上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三月

商品描述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三月:,★【影像故事~晶體世界】從每一種可能的角度觀看地球攝影師利用裝設了相機的顯微鏡,以充足的耐心揭開了一些常見化學物質絢爛的一面。作品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影像故事~晶體世界】從每一種可能的角度觀看地球 攝影師利用裝設了相機的顯微鏡,以充足的耐心揭開了一些常見化學物質絢爛的一面。 作品1:在偏振光照射的玻片上,香草醛(人工香草精)的微小晶體描繪出一幅迷幻的圖畫。 作品2:水楊酸和乳酸這兩種用於護膚產品的化合物,混合後激盪出超凡脫俗的金色和靛色圖像。 攝影師從平凡無奇的物質中,創造出不同凡響的魅力。 ★【土星環從何而來?】 有著閃亮光環的土星可說是我們太陽系內最獨特的行星。長久以來, 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土星環的年齡、起源和角度。 沒有環的土星看起來有夠無聊。超級平淡的。要是像部落客傑森.科奇這樣,把美國航太總署 土星照片中的環給拿掉(如左圖)──土星就成了我們太陽系中最乏善可陳的一顆行星。當然,土星兩極還有個六角形渦旋和一些低溫氣旋,但它平凡無奇的表面,少了木星條紋的斑斕活力、海王星的搶眼藍調,以及金星令人窒息的陰鬱。就算是鏽紅色的火星,看起來也有趣多了。還好,在過去45 億年的某個時刻,宇宙替這位地球的鄰居升級了:它在土星周圍加上了一個大而明亮的冰環系統。但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對土星環是在何時、或是如何形成的,一直爭論不休。事實證明,這個太陽系最鮮明的特徵之一,起源為何仍然是未解之謎…… ★【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有望提升】 美國每年有超過6000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時死亡。但是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組織壞死的過程能夠中止,甚至逆轉,這或許能大幅提升捐贈器官數量。研究人員為豬的屍體注入含有胺基酸、維生素和其他化合物的藍色溶液(如圖),目的是在心跳停止數小時後重新恢復器官的功能。下一階段…… ★【重新找回喜悅】 從她所拍攝的苦痛到父親的意外去世,悲傷籠罩她的生活。但隨著時間過去,生命的光芒和色彩又回來了。 傷貫穿了我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十年,我拍攝悲慘主題的報導:性暴力、移民、宗教衝突、戰爭。2019 年我在筆記本封面上寫下《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話:「靈魂既無生也無滅。」用這句話提醒自己多享受生活,不要把人生看得太嚴肅。 偶爾我會接到難得可以鬆口氣的任務,例如為機上雜誌拍攝關於茶的報導。當時我在印度大吉嶺地區,這裡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以生產「茶中香檳」聞名。我接下這份工作,希望能拍出有趣、像是電影畫面般的影像,但最後發現結果差得遠了。收拾好相機,我感到挫敗不已。 驅車回旅館的路上,我注意到前方有座建築物冒出濃濃的蒸汽。到達那裡後,我打開車門,發現自己來到了甘姆車站,這是以「玩具火車」之名著稱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上的一站,是擁有傳統蒸汽火車頭的觀光景點。 接著,不知哪裡來的一個人朝我跑過來。我抓起相機,迅速拍了三張。一張沒有對焦,一張構圖不佳,但另一張還不錯,就是這裡的照片。我將照片交給編輯後,這張並沒有被刊登,但我知道它對我意義重大。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機緣,這張照片正體現了這一點。 在父親突然去世後,我第一次去印度旅行,當時我27 歲。我無法理解西方信仰架構下死亡的意義,渴望到一個視生命為循環不息的地方,沉澱我的傷痛。好幾個月期間,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一起穿越印度,沒有手機,網路也有限,我讓療傷引導我的旅程方向…… ★【月亮的多彩色調】 1. 白天天空散射的藍光為剛剛升起的紅色月亮增添色彩(2017年3月12日)。 2. 光線行經不同密度的大氣時會偏折,從而改變月亮的形狀(2014年2月15日)。 3. 在月全食期間,當月球處於地球的陰影裡時,偏折的紅光照射到月球表面(2018年7月27日)。 月球積滿灰塵的表面照射到陽光時,呈現出的實際顏色是灰白色帶點棕灰。但地球大氣層對月亮的顏色和形狀造成影響,改變了我們所見的月亮。義大利攝影師瑪賽拉.茱莉亞.佩斯拍攝了十年月亮的變化,她從這些照片中挑選出48 張,組成螺旋狀的拼接圖進行比較…… ★【封面故事~燙手的文化珍寶】 歸還偷來的掠奪物並不意味著博物館要關門大吉,反而是開啟新的大門。 從迦納到希臘,昔日的殖民地持續要求歸還他們的文物已達半個世紀以上。如今,政府、博物館和媒體終於開始聆聽他們的訴求。 法國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去年將文物歸還給貝南後,這些物品如今在科托努展示。「物品是創造人類連結的完美理由,」布朗利河岸博物館館長艾曼紐艾勒. 卡薩瑞胡說:「物品回去之後,創造了新的關係。」 牛津大學百科全書式的皮特.里弗斯博物館收藏世界各地超過50萬件物品。博物館已歸還了澳洲等地原住民的遺骸,也正在與非洲、亞洲及其他地方的團體討論文物返還事宜。「關係是從這時真正開始的。 殖民時期收藏,在帝國與殖民的時期,少數(大多是歐洲)國家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被征服者的文化財產經常被視為戰爭的合法戰利品。殖民者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多數最後進入了歐洲的大型百科全書式博物館。不過隨著愈來愈多國家獲得獨立,他們也開始要求歸還這些文化瑰寶。現在這些要求被聽到了,在某些案例中,也真正被聽進去了。」 2月時,人口大約10萬的喀麥隆城鎮豐班,日復一日都是迷濛的太陽與乾燥的熱氣,貫穿市區的大道上則充斥著刺耳的喇叭聲和嘈雜的摩托車聲。 這個非洲地區曾為德國殖民數十年,該國短暫卻粗暴的統治從1884年持續至1916年。像其他的殖民國家一樣,德國建立了民族學藏品,以保存、研究、展示新殖民地文物。 儘管收藏的渴望在人類歷史中根源久遠,大家今日所知的博物館卻主要是19世紀的發明,旨在分享歐洲人探險與征服的成果。殖民主義將收藏變成一種狂熱。殖民國家派探險家去測繪新發現的地球角落,並非純粹出於對知識的熱愛,同樣地,物品也不是憑空落入博物館手中。人類學家、傳教士、商人、軍官與博物館合作,將這些奇物與財富帶回歐洲。博物館策展人甚至列出願望清單,讓武裝殖民探險隊上路時帶著。 1907年,德國官員傳達一份訊息給喀麥隆巴穆姆族人的統治者易卜拉欣.恩喬亞蘇丹。他們建議,威廉二世大帝即將過50歲生日,若是送他一份禮物,將會讓皇帝大悅,尤其如果送的是跟恩喬亞飾有精緻鑲珠的華美王座一模一樣的複製品。這個王座是恩喬亞國王繼承自父親的物品,根據裝飾在王座背面的一對保護神的名字被稱為滿都耶努。 恩喬亞請他的雕刻師和串珠師複製一個滿都耶努。不過後來發現王座複製品來不及在威廉大帝的生日前完成,恩喬亞便被說服贈送原作。自此之後,這個王座就被收藏在柏林的民族學博物館…… ★【跟不上變化】 雪兔能在寒冷的天氣中茁壯成長,暖化中的世界卻可能改變現況。 一隻雪兔在理毛。每隻雪兔的換毛時間不同,但在蘇格蘭,與生活在低地區域的雪兔相比,生活在高海拔區的雪兔一般會在冬季較早換成白色或灰色毛皮,牠們在春季換回深色毛皮的時間也比較晚。不過,科學家尚未發現任何證據顯示雪兔正在適應積雪覆蓋時間變短的環境。 (圖說)一隻母兔(下方)粗暴地拒絕了公兔的求愛,這是雪兔激烈的求偶儀式的一部分。母兔會考驗公兔的決心和耐力,先對公兔拳打腳踢,然後讓公兔在石楠叢間追著自己長距離奔跑。這場熱情洋溢的求偶儀式最後以成功交配作為結局。 ★【重新看見美國】 公園和庇護地並不足夠。想要在不斷暖化的氣候中保住我們的土地、水源和野生動物,就代表所有地方都要進行保育。保育是有用的。過去約一個世紀以來,保護遊隼、美洲野牛和灰鯨等美洲物種的努力都是成功的。 保育未來,美國加入其他九十多國的行列,承諾到了2030年時,要保護全球30%的土地和水域,以對抗氣候變遷及物種滅絕。這些地圖展示了科學家基於四項關鍵環境目標,認為保育可以為人類與自然環境提供最大利益的地方。 (圖說1)熊耳國家紀念區猶他州東南 這片壯麗非凡的地景,象徵了美國某些獨特且無可取代之處所面臨的風險。有一位總統在視此處為聖地的美洲原住民敦促下保住了這片土地;而另一位總統則設法開放這片土地供鑽油和採礦。這個國家紀念區中有許多考古遺址,包括「城堡」,以前曾經是築有防禦工事的懸崖聚居處,現在是熱門的健行地點。史蒂芬.威爾克斯耗費36小時拍攝了2092張照片,從中選出44張,拼成這幅影像,捕捉到日出、滿月和罕見的四星連珠。「在這裡的美麗和給人的敬畏感之外,」他說:「你所到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觸手可及的歷史感。」 (圖說2) 城市公園 路易斯安納州, 紐奧良40公頃的「威斯納小區」是遭卡崔娜颶風破壞的高爾夫球場,現在已經恢復到更自然的狀態,有各式各樣的棲地:潟湖、沼澤、溼地、櫟樹林和草地。威爾克斯說,這裡是鷺鷥、大雁之類的鳥兒、「各行各業」城市居民,以及「幾乎所有你想得到的品種的狗」的休憩處。恢復劣化的城市空間,提供能夠公平接觸到自然的機會,是保育在下一個階段的關鍵目標。兩具剪刀式高空作業平臺把威爾克斯抬高將近20公尺,展現了此處的天際線和不到6公里遠處、光影交錯的超級巨蛋。他從2012張照片中挑選43張,創作出這幅影像。 ★【回復荒野水域】 在蘇必略湖的使徒群島國家湖岸,大自然展現出創造、破壞與重生的力量。 在一個對人類而言環境非常惡劣的湖泊上,使徒群島是相對能夠提供庇護的地方。然而,這並不意味這裡就是安全的。 「這不是業餘玩家該來的地方。」戴夫.庫柏說。他正駕駛著一艘長7公尺半的鋁製登陸艇,穿過蘇必略湖波浪起伏的湖水,從離岸26公里的魔鬼島返航。這一天吹著東北風,風速為20至25節,浪高1.5公尺,這位使徒群島國家湖岸的文化資源經理駕著船衝過波谷,躍上浪頭。「這就像騎馬,」他說:「我只是試著讓它能平穩行駛。」 (圖說1)在威斯康辛州的使徒群島國家湖岸,攝影師大衛.古騰菲爾德從海蝕洞划艇進入蘇必略湖經常波濤洶湧的水域。這座公園是個美妙卻也危險的遊樂場,每年約有22萬5000名遊客,吸引划艇手、帆船手與遊艇駕駛前來探索。 (圖說2)沙島的海岸線上,布滿了蘇必略湖的冰與風浪雕刻出來的海蝕洞。國家公園管理處生態學家布蘭達.拉法蘭索瓦表示,「與五大湖的其他湖泊相比,蘇必略湖的水質較佳,集水區承受的壓力較小,海岸線開發壓力也更低。」 ★【蜘蛛之美】這些蜘蛛近照顯示出牠們有多麼獨特、美麗, 甚至迷人。 (圖說1)在厄瓜多的拉瑪納縣,這隻Cupiennius屬的行蛛停棲在一朵香蕉花上,耐心等待某隻運氣不好的授粉昆蟲路過此處。這類蜘蛛經常與Phoneutria屬的櫛足蛛搞混,這個屬下的有些蜘蛛,毒液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 (圖說2)在厄瓜多的哈瑪-寇克生態保護區, 一隻罕見的Onocolus屬蟹蛛融入葉子的背景。 蜘蛛種類繁多:已知有超過5萬種,包括主要住在水裡的水蛛、可在北極圈以北繁衍興旺的北極狼蛛,以及可以活到43歲高齡、巨大又多刺毛的一種暗門蜘蛛。但很多人從來不曾好好瞧過蛛形綱動物一眼。 「大家想到蜘蛛,就覺得是令人發毛的東西。」哈維爾.阿茲納爾說;他是住在馬德里的生物學家和攝影師,為蜘蛛拍下了各色各樣、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尤其是他在厄瓜多居住的三年內在當地雨林拍的。「不過一旦仔細看,你會看到一個驚人的世界。」 就說學名為Phidippus audax的一種蠅虎吧!在右頁盯著你看的那隻迷人蜘蛛就是了。阿茲納爾說,這些遍布北美洲的蜘蛛似乎很「友善」,而且不怕他。(已知只有大約十種蜘蛛對人類有害。)有幾種蠅虎也有極佳的辨色力,因此牠們把小狗般的無辜眼神投向你時,是真的能看見你。然後還有擬態螞蟻的奇妙蟹蛛,Aphantochilus屬的蟹蛛是南美洲的原生種,寬大的臉上長了角,與牠們獵捕的螞蟻驚人地相似,所以牠們能偷溜到大餐的身邊,不會引起注意。身為偽裝大師,這些掠食者不容易找到,更遑論拍攝到了…… 本期精彩目錄 ★P010【影像故事~晶體世界】晶體不但實用, 也很美麗。借助顯微攝影技術,維生素C(上)等常見化合物可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圖像。攝影/ 彼得.瓦奇科斯基。 ★P017【土星環從何而來?】土星環是太陽系的一大未解之謎,太空科學家對於它的起源至今沒有定論。撰文/ 娜迪亞.德瑞克。 ★P022【可供移植的器官數量有望提升】 ★P024【重新找回喜悅】悲痛驅使一名攝影記者前往印度,在那裡,她的作品重現了光芒和色彩。撰文/ 莎拉.希爾頓。 ★P026【月亮的多彩色調】橙色、青銅色、棕褐色,甚至紫色──地球的大氣層影響著我們眼中月亮的模樣。撰文/ 莉斯.克魯西。 ★P028【封面故事~燙手的文化珍寶】各地博物館正致力將館藏文物送還到它們的來源地。這麼做不表示博物館要關門大吉,而可能是開啟新的大門。撰文/ 安德魯.柯瑞 攝影/ 理查. 巴恩斯。 ★P064【跟不上變化】雪兔會變換毛色以適應冬天,但氣候暖化可能讓牠陷入困境。撰文/ 凱兒.弗林 攝影/ 安迪.帕金森。 ★P078【重新看見美國】氣候暖化不斷加劇下,為了保護自然景觀,必須將「保育」的概念延伸得更寬廣。撰文/ 艾瑪.馬里斯 攝影/ 史蒂芬.威爾克斯 插圖/ 迪妮絲.內斯特。 ★P100【回復荒野水域】在威斯康辛州的使徒群島,湖光山色的景觀吸引著無畏的冒險家前來。撰文/ 史蒂芬妮.皮爾森 攝影/ 大衛.古騰菲爾德。 ★P116【蜘蛛之美】蜘蛛通常名聲不佳,但其實牠們非常獨特、多樣化且美麗。撰文/ 傑森.比特爾 攝影/ 哈維爾.阿茲納爾。 ★【封面圖說】娜芙蒂蒂王后的胸像展示在柏林的新博物館,它是古埃及的代表性文物,1912年被考古學者發現後帶到德國,此後便留在當地,但是要求將它歸還給埃及的呼聲不斷。 ★【目錄圖說】在猶他州熊耳國家紀念區的「城堡」,有許多前來健行的遊客。美國這片珍貴的地景在政治上受到爭議。這張照片的拍攝花了36小時,由44幅影像合成。 編者的話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李永適 【文物是誰的?】 我喜歡博物館。也曾花了大量時間在許多知名的博物館裡欣賞、讚歎那些人類文明重要的里程碑。我相信博物館是文化保存、學術研究和教育普及的重要場域。但是如果知道博物館文物的來源有爭議,甚至是掠奪而來,那麼我們對眼前文物就不會只是欣賞與讚歎,而會帶著許多遺憾。 從道德角度而言,歸還以不當手段取得的文物似乎不該有什麼爭議。也因為這樣的道德壓力(以及外交等考量),許多西方前殖民國家開始將重要文物歸還給原擁有國。 然而對於像大英博物館這樣大量館藏來自戰爭或殖民者的掠奪的世界級博物館,對歸還文物就有點不情不願。希臘要求歸還陳列在大英博物館的帕德嫩神殿大理石神像已有200 年之久,近年來埃及政府也積極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開啟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解碼器:羅塞塔石碑。該館中還有大量中國古代佛像、瓷器、書畫等,其中許多是英法聯軍與八國聯軍時搶奪而來。目前因為英國法令禁止國家級博物館轉移典藏文物所有權,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法律擋箭牌,但是英國國內已經有許多修法的呼籲和討論。 但歸還文物的問題不僅發生在西方前殖民主義國家。臺灣曾有是否應該將故宮博物院的中華文化珍寶還給大陸的討論。另一方面,記錄了五十多年中國現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蔣介石日記目前受蔣家後人所託,存放於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這份史料究竟是蔣家後人私有,還是應該成為公共遺產,完全開放供學者民眾研究,也曾引起熱烈討論。 此外,臺灣平埔族巴宰社群潘家祖傳文物《岸裡大社文書》是研究臺灣早期移墾社會與平埔族文化的珍貴文獻,這一千多件文物現在仍保存於臺灣大學圖書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但潘家自1952 年起就曾多次要求返還文物未果。 這些案例都說明文物歸還問題其實頗為複雜,可能也很難有單一的解決模式。但正如本期雜誌的報導,德國與奈及利亞就上千件貝南文物達成的協議――奈及利亞重獲所有權、許多文物以借展形式保留於德國、德國協助奈及利亞建造博物館以收藏陳列貝南文物――是一個具有啟發意義的做法。最終,唯有對文物來源的文化及其人民的充分尊重,才會是讓博物館持續保有價值和尊嚴的唯一途徑。 ★【圖說】2021 年秋天, 法國返還了26件藝術品給西非國家貝南,其中包含照片中這些雕像。1800年代晚期,法國人從這個當時名為達荷美王國的王宮偷走了那裡的寶藏。五年前,法國總統馬克宏承諾法國博物館將「歸還非洲文化遺產」給它們的原擁有國。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三月
簡介 / 國家地理雜誌 (中文版), 三月:,★【影像故事~晶體世界】從每一種可能的角度觀看地球攝影師利用裝設了相機的顯微鏡,以充足的耐心揭開了一些常見化學物質絢爛的一面。作品
誠品26碼 / 268010752203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