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五月 | 誠品線上

文訊, 五月

商品描述 文訊, 五月:,【本期重點】「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這些乍看十分接近、實則觀念有別的名稱,背後都有各自的權勢/詮釋脈絡,也被運用於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期重點】 「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這些乍看十分接近、實則觀念有別的名稱,背後都有各自的權勢/詮釋脈絡,也被運用於各自的學術乃至創作社群,錯雜混用之機率甚微。20年前,「世界華文文學」成了一門新興課程的名稱,「海外華文文學」一詞開始被棄用;近幾年來,則是「世界華文文學」一詞遭到棄用,而「華語語系文學」始終是重要的討論議題。 會有如此變化,一方面說明了學術社群對概念界定與發言位置的持續反思,一方面也看得出晚近在臺灣談「海外華文文學」或「世界華文文學」,必定會面臨那種勢不可為、自以為「內」的尷尬。往昔能夠倡言劃分海內/外、中文/華文的那個「臺灣文壇」,今日跟所謂的海外華文或世界華文之間已經越走越遠,影響力跟發言權當然也遠不如前。 為了便利一般讀者理解與辨識,本期專題還是採用海外華文四字,並將專題名稱訂為「不息的文學旗鼓──海外華文社團、學校與副刊」。後三者與「華文寫作」的養成環境或發表空間關係密切,可以說它們都是「在寫作之外」的周邊重要存在。這次專題欲探討的,不是各國或各地在華文創作上的高下優劣,而是欲藉此良機跟讀者一起思考:到2023年了,這些重要「周邊」發生過什麼變化?「寫作之外」的變化,是否會影響到「寫作(本身及其條件)」? 海外華人向來有「三寶」之說,指的是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三者。長期以來,透過各地社團組織、教育單位、大眾媒體間的相互影響,促成了海外華人社群凝聚與文化傳承維繫。本次專題設計則聚焦在文學層面,關注海外華文社團、學校、副刊與文學創作間的關係,介紹它們的發展、現況與面臨困境,兼及探討正體跟簡體中文間的競合,和世代差異、移居先後、數位能力高低等因素帶來的衝擊。 【編輯室報告】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今年的開始,我們便預告將「面朝大海」,用文學的尺度,來丈量臺灣與世界各種遠近關係。稍早我們關注了國際書展、臺書外譯,以及聚焦某一地(馬來西亞)的華文文學,那還有什麼是我們沒有做過的面向?沒有想過的談法?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全世界七大洲竟只有南極洲沒有「華文文學團體」!然而這些散布在全球的團體們,若沒有特意經營網路,在臺灣的我們往往不清楚其中的組織架構、緣由脈絡、運作情況。這些資訊對文學史料及研究來說是基本功,有時也是最耗時費神、難以取得的。以此來看,以綜觀式介紹、處理「海外華文社團」議題的確是有意義的。 可惜因為現實因素,我們能觸及的海外華文社團並沒有想像得廣,所以便改變做法將陣線擴大,以「海外華人三寶」社團、學校、報刊為立基,談它們對當地華文創作影響。感謝早年曾於菲律賓教授中文、現為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的楊宗翰老師,擔此大任,為我們策畫「不息的文學旗鼓—海外華文社團、學校與副刊」。不得不承認,當初的主標發想,有種在節慶味道淡薄的臺灣此地,想像某種文化傳承的意味,配上五月五,賽龍舟,畫面多麼具象。似陳明章〈慶端陽〉副歌形容:「炮聲響/龍船行/鑼鼓若響風浪會驚/鯽仔魚講伊無地覕/因為龍船咧搶紅旗」,「旗」「鼓」具足。 後經提醒,才想起端午看的是農曆,今年時間落在陽曆六月下旬,真糗。但在23年前的六月,《文訊》的確就曾製作「人間端午—港澳及東南亞新詩社團概覽」專題。雖然總稱隨國境解封,我們的目光也隨之望向遠方,但對《文訊》而言,這毋寧也是面朝傳統。創刊的第三年,1985年即製作「香港文學特輯」,除了綜論香港文壇,還專文介紹期刊、雜誌、團體、書店、教育等子議題,隔年並用同樣架構細緻製作「菲律賓華文文學特輯」。在此之後,《文訊》對這方面的關注就未曾停止。 若統計《文訊》聚焦單一地區華文文學發展的相關專題(過去稱為特輯),馬來西亞迄今有六次,其中兩次甚至是聚焦砂拉越華文文學(2002年1月、2005年4月、2015年11月、2020年2月、2016年7月、2023年4月),香港五次(1985年10 月、2003年11月、2015年8月、2016年4月、2020年7月),澳門三次(2002年5月、2015年9月、2016年5月),菲律賓兩次(1986年6月、2009年6月),新加坡兩次(2015年12 月、2016年6月)。此外,1991年開始即有「海外華文通訊」單元(現為「全球華文文學通訊」),報導各洲/各國藝文消息、作家動態。其他觸及留學生文學、外譯等文學跨境的專題,40年來已製作數十種。如何做出與前人不同的角度,可以說是不同代《文訊》編輯的共同考驗。 近年臺灣文學力圖「出圈」,尤為重視外譯,宗翰老師所指「和海外華文或世界華文之間已經越走越遠」,未來風向怎麼變猶未可知,相同也好,相異也罷,我們會繼續站在這裡接招。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知遇.知心 ◆林剪雲 嬰兒的時間 ◆阿布 讓厄運在空中爆炸 ◆許榮哲 體貼 ◆顧玉玲 【本期專題】不息的文學旗鼓──海外華文社團、學校與副刊 寫作,與寫作之外──海外華文文學的周邊 ◆楊宗翰 幾句肺腑之言──華府作家協會及寫作的初衷 ◆韓秀 凝聚文友向心力──紐約華文作家協會 ◆周勻之 楓葉國土一朵奇葩──加華文學團體概況 ◆林婷婷 從南加到北美──作協會長的個人經歷、觀察與反思 ◆吳宗錦 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現況與未來 ◆潘碧華、胡清朝 歷史湧動的潮汐──菲律賓千島詩社的過去與未來 ◆蘇榮超 澳門筆會走過的35年時光 ◆廖子馨 新加坡華文教育、文學與華社概論(一九三○~一九八○年代) ◆汪來昇 內(流)容(量)才是王道! ◆黃俊麟 新馬華文報副刊還有影響力嗎? ◆牛油小生 歐洲華文作家協會與時俱進的變化 ◆李筱筠 雲端執行別開生面的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 ◆張鳳 「在地文學副刊與世界華文文學」講座側記──季季╳林煥彰╳田新彬╳陸奧雷 ◆蔣皓 【與TSO有約】 渴望與動力──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周志文 【人物春秋】 卸下馬華包袱,成為一個作家──小說家甘耀明與黎紫書的對話 ◆甘耀明 麥田裡,撿柴的男孩──專訪楊書軒及其《火光》 ◆小令 白髮多時故人少──悼念丁邦新學長(下) ◆吳宏一 命中注定遇見佛 ◆鍾文音 【談文論藝】 抒情傳統之路的追尋──讀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 ◆黃英哲 六O年代的爬山精神──讀隱地的《回到六O年代》 ◆張世聰 給愛一個機會──金翠的越南難民故事 ◆王景智 【作家關懷列車】 八十聚 耄耋守 他們還在文學路上 ◆李宗慈 【我們的文學夢】 花園老人與古墓女孩──楊翠的文學田土 ◆楊翠 【特別報導】 換我心為你心──「人人可寫傳記」講座紀實 ◆張嘉珊 【書的世界】 唸謠臺灣詩──評介康原《番薯記持。臺灣詩》 ◆阮美慧 底層的人與心──讀林楷倫《雪卡毒》 ◆黃錦珠 走過哀傷的川流——評杉本真維子《裾花》 ◆楊淇竹 用心情與飲食走過山水——評方群詩集《基隆詩行:山海繫流》 ◆李翠瑛 妙喻奇喻寫盡人生百態──辛牧詩集《越到越晚時》 ◆溫任平 莊子「遊刃有餘」的生命美學──《走出莊子的逍遙路》自序 ◆王邦雄 【大陸有關華文文學研究動態】 ◆朱雙一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香港、新加坡、韓國 ◆林三維、偉奇、盧鴻金 【草原副刊】 被打開的永恆──蔡明亮的《日子》,2020 ◆馮平 草食恐龍的厄運 ◆紀小樣 介質 ◆林瑞麟 空洞 ◆吳俞萱 遊園驚夢 ◆劉崇鳳 【銀光副刊】 委屈不能求全 ◆廖玉蕙 詩作兩首 ◆張錯 石頭記——謝駱以軍贈壽山石 ◆李有成 我的「與時俱進」史 ◆李黎 這以後,我有可能擱筆 ◆王文興 列車應該即將進站了 ◆吳東權 萬荷堂詩緣 ◆非馬 皮膚的格律 ◆周柳靜芝 植物園訪友 ◆ 王岫 給疫情 ◆蔡忠修 心鏡,心靜 ◆林煥彰 天目木葉盤 ◆渡也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文訊, 五月
簡介 / 文訊, 五月:,【本期重點】「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這些乍看十分接近、實則觀念有別的名稱,背後都有各自的權勢/詮釋脈絡,也被運用於
誠品26碼 / 268012877505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