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IQ、EQ都落伍,LQ才夯學習力 決定未來文-劉光瑩 攝影-吳宙棋世界變得太快,生命卻愈來愈長,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把握的未來,只有一種人才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這已是各國戰略,台灣成人進修率卻遠遠落後。家長、老師、企業與國家,怎麼鼓勵學習精進?作為個人,我們如何不設限地追求自我實現?26歲温貞菱:我確實是叛逆又固執的小孩,但很衝突的是,我其實對生活充滿熱情。55歲柏林藝術家莎拉:有時候,人們最終會對自己能達成的事感到訝異。70歲吳典宜:反正剩下的人生已不須對任何人負責,失敗又何妨?躋身世界五十大名廚的唯一華人江振誠,只有淡水商工餐飲科畢業,卻成為全球最頂尖的主廚之一。「今天的文盲不是不會讀和寫的人,而是無法自我學習的人。」他對於廚藝、食物、音樂、設計的造詣,他創造七個品牌的經營管理能力,甚至是流利的英文,都是透過有紀律的苦學,實踐完成。未來的世界,只看IQ、EQ已經落伍,只有LQ(Learnability Quotient,學習力商數),才能讓人與時俱進,從容面對變局。全球企管顧問公司萬寶華從二○一六年起,在全球推廣學習力(learnability)的概念。質化的LQ,幫助職場成功學習力的重要,與職場成功有關。根據萬寶華集團,學習力的定義是:能透過快速適應,並發展新技能,以維持自身就業力的意願與能力。萬寶華集團與知名的霍根職能測評系統公司(Hogan X)合作,推出一項學習力的線上測驗(learnabilityquotient.com)。他們認為,學習力評估不該量化,而是質化。根據風格不同,每個人可能擁有好幾種不同的學習者性格,包括冒險型、知識型與非傳統型三大類的九種性格(見表1)。其中有喜歡新鮮人事物的探險者、依賴經驗與常識的行動派,以及對新趨勢有高敏銳度的創新者等。從分析可看出,不論怎樣風格的人,都有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潛力。愈來愈多國家認知到,終身學習的能力會影響到國力。為了厚植人民在未來職場競爭力,新加坡政府推出「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辨認出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協助人民技術升級(見194頁)。在社會教育方面,德國因東西德分裂歷史因素,讓德國人成為最樂於出國旅行、接觸學習不同文化的人,寓學習於無形(見172頁)。終身學習,並非全新概念。然而,隨著科技進展,也讓學習的觸角,達到以往難以企及的廣度,讓終身學習不只是國家目標,而能細緻到城市、鄉鎮層次。在台灣,一○年由教育部正式提出建構「學習型城市」政策。至一八年,全台已有十五個縣市共同推動,並從城市向下扎根到「學習型城鄉」。透過全國性計劃,教育部邀請各鄉鎮市根據在地特色提出學習計劃,例如基隆就規劃出海港與漁業轉型工作坊。從國家、社會再到城鄉的未來,讓每個人在各種場域,都有學習機會的關鍵,也許在科技。因為科技進展,讓以固定進度為主的學校教育,更增添了自主學習的新面向。手握七千萬美元基金的矽谷學校基金執行長葛林柏(Brian Greenberg)日前訪台時說了一個故事: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班級使用電腦輔助教數學,兩個月就把整學期進度上完,以往只能乾等下學期,但現在有了電腦可自我調配進度,在確定全班都學會的前提下,老師決定直接跳級。「學生都超級興奮,充滿了學習動力,」他說。因為如此,有個女生發現了自己的數學天分,甚至已經跳上到高中程度數學。「這樣的自主調配學習進度,是因為科技才變得可能,」葛林柏說。科技學習風,也吹進頂尖大學。從明年一月開始,美國賓州大學工程學院的電腦與資訊科技碩士(MCIT),將首度在Coursera平台上提供線上學位課程選項,僅需賓大實體課程學費的三分之一。「原本每年只能收七十位新生,明年開始可以收五百位,」賓大校長葛特曼(Amy Gutmann)接受《天下》訪問時強調,這是常春藤盟校中第一個線上、也是唯一不需相關學士背景的碩士學位。「我們的辦學目標,是希望學生不僅能在今日的職場成功,更能為未來世界做準備,」葛特曼說。不舒服,正是成長收穫的時刻幫移工創業的非營利組織One-Forty共同創辦人吳致寧,十月赴荷蘭參加論壇後,為文分享心得,「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不舒服、卻收穫最多的一週。」原來,要跟來自全球近兩百國的一千八百位青年以全英文交流,對她來說是很大挑戰,「四天來,每一刻我都有躲起來或逃走的衝動。」但是,她選擇勇敢面對不舒適。「要走進世界舞台,我深刻感受到自己不足,」她寫道,「我需要更了解世界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我需要具備更好的英文能力、我需要去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我需要更勇敢與打開心胸,才能夠更有能力與世界對話。」吳致寧選擇抓住機會,讓世界看見台灣。最後一天,她受邀分享心得,已經能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希望世界能更看到台灣的自由、創新,和年輕人的活力。走出舒適圈,讓她更有力量,做到自己原以為做不到的事。日常小事,也是你獨特的亮點生命,是不停歇的學習歷程。說話走路,寫字算數,跟同學老師相處,學習怎麼談戀愛、面對分手;在工作上,學習跟同事、上司相處;有孩子後,學習怎麼當父母、怎麼跟自己父母相處;年紀長了,學著安排老後生活,面對生命盡頭、思考生命意義。在學校裡的,是教育;而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都是學習。生活中的學習,經常在當下沒感覺,卻對日後人生有深遠影響。「我的學習都在無形之中,」教育部長葉俊榮接受專訪時說(見70頁)。他在就讀大學法律系時參加原鄉服務社團,前往尖石鄉服務部落小朋友,默默喜歡上原住民文化。俗話說「教學相長」。葉俊榮以為,是他去教小朋友,多年後擔任內政部長要處理族群事務,才發現是原住民小朋友教會他很多,包括原鄉跟城市資源的落差,還有如何欣賞各種文化之美。去年,內政部公告研擬修正姓名條例,讓原住民可用羅馬拼音呈現名字,是尊重多元文化的表現。日前,葉俊榮還在教育展上,以泰雅族語獻唱歌謠,豔驚四座。如果不是大學時服務部落的經驗,他今日也許難有對於原住民如此深刻的理解與關懷。這是學習無形中給他的力量。學習並不只關乎就業,也關乎人類如何在變動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透過學習,個人與社群產生連結,透過試著改變身邊環境,得到賦權的個人,才更能在茫茫世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也關注在大歷史中,人類該如何理解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面對變動的未來。「至少每十年,要完全重塑自己,就好像軟體持續更新一樣,」他在近期一場演講中提及。這是因為,未來的世界會長怎樣,沒有人知道,但唯一確定的是,改變一定會持續發生。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只有學習力才能克服挑戰。從運用國家、城市、社區的資源,到無所不在的網路、人際與生命旅程,能自我學習的人,就是未來人才。編者的話:明日無法預測,不學就淘汰文-林倖妃學習,帶我們躍過時間的縫隙。美國電影《世界上的另一個你》(Same Kind of Different as Me)中,主角之一的丹佛是南方黑人,因為從小在棉花田長大,讓他不知道南北戰爭、不知道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不識字,讓我就像卡在時間的縫隙裡,」他形容自己的處境。過去,我們用文盲指涉不識字的人,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會寫、不會讀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歸零、再學習的人,」未來學者托佛勒(Alvin Toffler)早在一九七○年代出版的巨著《未來的衝擊》就如此預言。學習力,才是決定未來的關鍵。今年的《天下》教育特刊以「學習力」為主軸,就是因為環顧全世界,從學校、企業乃至於國家,都在設法增強員工和人民的學習力,以迎接千變萬化、無法預測的明日世界。(見54頁)科技浪潮來襲,我們已處在「不學習、就淘汰」的嚴峻時代。世界經濟論壇在九月出爐的「未來工作」報告,直指到二○二五年,機器承擔工作任務將從目前的三成,提升到超過五成。任何人都必須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想要用學校學的知識應付一輩子,已經完全不可能。(見104頁)為因應全球大變局,各國無不傾全國之力為「明天」做準備。在台灣,明年將上路的一○八課綱,從過去強調「知識」,轉而更重視「素養」,「灌輸學生知識,不如教會他為何及如何找知識,」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說。(見76頁)資深記者劉光瑩遠赴歐洲,見證德國這個技職教育扎實、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公私部門如何合作,幫助所有人迎接人機共生、不怕被AI取代的未來。(見174頁)鄰近的新加坡政府以「技能創前程」(SkillsFuture)計劃,計劃性地讓整個國家成為學習體,重新學習、重新培訓,並畫出職能地圖,幫助各行各業的人強化所需技能,提升整體競爭力,讓記者伍芬婕印象深刻。(見194頁)人生,就是一場學習之旅事實上,拋開職場和國家,回到人的自身,你我的一生不就是一趟學習的旅程?呱呱落地後,學習爬和走;談戀愛,學習和另一半相處;結了婚,學習守住一生的承諾;走向老年,更何嘗不需要學習面對逐漸鬆垮的面容,以及體力愈來愈弱的身體?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讓自己安然邁向下一階段的人生。有人退休後,每天蝸居家中罵電視;有人單槍匹馬到日本一圓年輕時的遊學夢;還有人去學表演,站上國家戲劇院舞台。(見138頁)唯有學習,才能讓人看到不同的風景,擁有不同的人生,而不至卡在時間的黑暗縫隙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時事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小心,你的個資正被「武器化」 吳怡靜普悠瑪出軌悲劇後續失魂台鐵 如何讓台灣人安心回家? 陳一姍2018教育特刊 IQ、EQ都落伍,LQ才夯 學習力決定未來 文-劉光瑩世界變得太快,生命卻愈來愈長,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把握的未來,只有一種人才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家長、老師、企業與國家,怎麼鼓勵學習精進?作為個人,我們如何不設限地追求自我實現?專訪 雅言文化創辦人顏擇雅:永遠存疑,別怕科技威脅 田孟心 劉光瑩專訪 教育部長葉俊榮:老坐在教室,我就不是我 田孟心 劉光瑩親師心法點燃動機學習如何學習文—劉光瑩日本AI專家新井紀子強化閱讀理解,比機器人更聰明 彭子珊特色課程全面啟動開發自學能力,這些學校這樣做高雄前鎮高中「科學遨遊」課程教學生「懷疑」 破解假資訊 田孟心台北麗山高中「國文專題研究」課程高中變身研究所 學生學寫小論文 田孟心彰化原斗國小「自助旅行日」孩子自己去旅行 長出生活應用力 田孟心台科大數位學伴計劃大小學生共學 把世界帶進偏鄉 田孟心林世鴻與林澤宇父子檔做實驗找解答,高中生成發明家 彭子珊逢甲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教授王柏婷上課打game?不,是在學英文 羊敏丹專訪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教育 4.0,跨域是學習者的DNA 劉光瑩企業生存人機共生不怕被AI取代文—劉光瑩專訪Appier首席AI科學家孫民你不會被AI取代,但會被懂得用AI的人取代 黃亦筠遠東機械集團70年老機械廠 拚出AI智慧產線 鄧凱元momo北區物流中心人機協作 做物流不再是「小咖」 蔡紀眉化學材料巨擘科思創對小學生說故事 重新打造溝通力 陳顥仁天下創新學院、Knack影音學習平台線上商學院 用零碎時間「微學習」 羊敏丹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導遊式教學 比語言學校還強 劉光瑩線上課程平台Hahow好學校自學力取代學歷!7萬人翻轉學習 康育萍自我實現解放知識無窮盡的追尋文-劉光瑩26歲的兩座金鐘獎得主温貞菱:我要證明 誰都鎖不住我 劉光瑩 邱學慈知識型YouTuber「阿滴英文」阿滴:態度正確 全世界都會幫你 蔡紀眉美國蘋果公司藝術指導徐想想:「好」是「最好」的敵人 劉光瑩電玩《東周列萌志》開發者謝琬婷:搞清楚「我不想做什麼」 鍾張涵勤業眾信總裁賴冠仲:技能會過時 好奇心不敗 盧沛樺不老背包客吳典宜:不良老年,異國圓夢 邱學慈退而不休,用力追夢70歲素人登國家劇院:換我上場! 楊孟軒跨國直擊好學國度德國、新加坡文-劉光瑩 伍芬婕「終身學習」早已寫進基因裡德國打造全民學習的國度 劉光瑩白天找梅克爾聊政治,夜遊80間博物館學習馬拉松17小時 柏林夜未眠 劉光瑩未來工作脫離不了AI你願意跟機器人當同事嗎? 劉光瑩高齡電腦俱樂部SCC三人成班!長輩也能變電腦高手 劉光瑩資深專家派遣服務SES派銀髮族全球出任務的神祕組織 劉光瑩用技能開創前程新加坡把自我升級變國家運動 伍芬婕專訪 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成功的定義,要擴大到各種專業領域 伍芬婕盤點出22種行業的「技能框架」想成為什麼人才?職能地圖幫你 伍芬婕大學怎麼吸引學生一來再來?職場老鳥重回校園 學習新把戲 伍芬婕在職培訓+提升技能領全薪還能拿文憑 幫你培養專業 伍芬婕OFF LIFE & STYLE快意好時光 聽見台灣跟著聲音去旅行 劉蘭辰風格與時尚 讀衣計劃,翻轉書法與設計董陽孜筆下的東方時尚 讓墨寶躍上時裝 吳雨潔幸福台灣味專欄 桂圓古人也愛的甜蜜煙燻味 與法式甜點完美碰撞 徐 仲專欄中華民國國歌為什麼不唱了? 洪 蘭美國的世界重擔將被中國扛起 朱雲漢燃燒熱情錯了嗎?創業的三角習題 鄭志凱什麼是區塊鏈的零知識證明? 林之晨新聞作為服務《紐時》出4招 黃哲斌聯合國教育願景台灣跟上了嗎? 方新舟等地方創生失敗?根本搞錯了戰場 鄭佑軒五十歲之旅,我累積的財富 野島剛編者的話明日無法預測,不學就淘汰 林倖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