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未來Family3月號 選校簡介: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 新課綱後,如何選學校? 如果把新課綱當成一個象徵,象徵課程的多元化,那可以說,新課綱推動前後,學校樣態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公立學校尤其劇烈,小學、國中及高中各階段則有不同的特色。 新課綱為學校辦學帶來很大的彈性,各校依據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師資、設備等,開設適當的課程,高中階段彈性尤其大,包括校訂必修、多種選修等。換句話說,每個學校所開的課程都不一樣,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學生甚至可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課程是按自己意向選擇的。 選學校的思考和標準愈來愈多元,學生和家長都必須重新思考。專家建議,選學校可以用「校長、老師、軟硬體、整體環境、社團、未來方向」這六大指標來評分,最後再考量孩子的感受、交通時間等關鍵因素,做出決定。 本期主題探討新課綱推動前後,小學及國、高中階段,學校的樣態起了哪些主要的變化?選擇什麼樣的學校就讀時,又該思考哪些問題?主要篇章如下: 【觀念分析】 ◆轉換重要學習階段時,怎麼選才好?──次解答選學校10大疑問 ◆新課綱強調適性揚才──爸媽一定要知道的生涯教育5件事 ◆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選擇實驗教育的4個指標 ◆選公、私校或實驗教育?──心理師教你「鐵三角」評估原則 ◆選學校的財務考量──家庭年收入沒有200萬,最好別考慮私校 【家長心聲】 ◆從公校轉實驗教育──實驗教育其實是實驗家長,不是小孩 ◆親職專家何翩翩──教育理念再好,適合孩子最重要 【小學階段】 ◆國小樣貌3大變革──選學校,答案在孩子臉上 ◆公立小學如何選?──掌握6指標,運用2方法做評估表 【國中階段】 ◆公立國中6大嶄新樣貌──顧好基本學力,強調多元探索發展 ◆公校或私校?── 國中選校6大評估重點 ◆私校風潮盛行──中部教育獨有的地域特色 【高中階段】 ◆如何選擇適合的高中?──掌握選校5大原則 ◆新課綱是挑戰、也是機會──各校競爭變大,校際翻轉 〈國際教育快報〉 日本:香川縣規定學生每日玩電玩不得超過60分鐘 美國:鼓勵閱讀,小學校園流行「圖書販賣機」 〈人物專訪〉 專訪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 不能孩子生氣,就不教了 〈教育現場〉 台北市師大附中 自主學習不是自習,鼓勵學生探索興趣 〈教養與學習〉 英特爾國際技科展得獎,陳懷璞保送台大電機 父母「心臟大顆」,放手讓他找路 〈閱讀與學習〉 愛上有森林的地球 〈名家書寫〉 洪蘭 幫助別人,是做人真正的價值 蔡慶玉 雪地裡的小飛俠 林美慧 運用PDCA,孩子不再慢吞吞、生活有條理 藍 汐 安全依附關係,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心靈禮物 未來Family教育特刊:學習歷程 【本期主題】 〈看懂新課綱關鍵字〉 學習歷程 新課綱即將於108學年度正式推動,對照過去,有眾多關鍵的大改變,在課程設計、教學、學習、考試方式、大學取才等面向都是。《未來Family》從2017年4月起,關注新課綱的核心內涵,本期是新課綱專題的第四輯:學習歷程及學生素養的養成實戰。 以前升大學的大考,成績影響極大,但新課綱實施後將有大改變;其中,「學習歷程檔案」是全新的設計,值得特別關注。 新課綱希望回歸教育的初衷:以孩子為學習的主體,看見孩子的不同,鼓勵他們在學習的過程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參與相關活動、從實作體驗中深刻學習。因此,「學生在高中職這三年,學習應該是多樣的,這種多樣化學習也應該在大學選才的時候,有機會被看到,」教育部長潘文忠如此解讀學習歷程。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重要改變。 《未來Family》深入訪問了七位在國文、英語、社會、自然、設計及資訊科技領域,順著興趣天賦學習的大一新生。他們的學習歷程,正是未來大學招生新關注的焦點。 許多家長對新課綱仍一知半解,本刊特別將父母常見的疑問,例如: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是什麼?新課綱會讓孩子學習壓力變大嗎?素養可以用「補」的嗎?考試會怎麼考、該如何準備?整理出專家學者的回答,為家長解惑。 〈教育部長潘文忠談新課綱〉 父母適度陪伴、放手,讓孩子看到自己 要加大新課綱的成效,從校長、老師、學生到家長,每個環節都重要,每個環節都要仔細溝通。《未來Family》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為父母解讀新課綱精神。 〈首波62.5萬個孩子適用〉 家長如何解讀新課綱? 面對新課綱即將上路,許多家長仍用自己過去的求學經驗,要求孩子補習、K書、考明星學校。但這樣的學習思惟將無法應付未來時代所需。家長應試著改變只注重學科的心態,提供方法與空間,讓孩子學會「學習」,以及學會選擇,才是未來更重要的。 〈學習歷程個案篇 提升入學公平性〉 學習歷程檔案是什麼?如何準備? 配合新課綱施行,國教署建置了「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申請入學不利經濟弱勢與學習資源較少偏鄉學生的爭議可望獲得改善,更能提升入學公平性。針對這項新制度與相關內涵,《未來Family》整理出最新、最詳細的資料。 〈學習歷程個案篇 台北大學中文系大一生 區珈瑄〉 看小說、讀遊戲攻略,培養閱讀素養 107學測國文科考頂標的區珈瑄,從小愛看小說,也常打電動、看遊戲攻略,具備辨別資訊及整合文本的能力,發展出自學能力。她是如何培養出語文閱讀素養的? 〈學習歷程個案篇 台北大學中文系大一生 郭芷伶〉 增進國文素養4大心法 107學測國文科考14級分(頂標)的郭芷伶從小喜歡看書,雜食性的閱讀養成她看長文、抓重點的能力。關於國文科的學習和閱讀素養的養成,她的學習經驗有哪些可以和大家分享? 〈學習歷程個案篇 淡江大學會計系大一生 張佳寧〉 提高英文學習動機,在生活中多聽多說 107學測英文考14級分(頂標)的張佳寧,同年考多益獲得最高等級的金色證書。她認為,學英文最重要的是,找到感興趣的事、提高學習動機,並且在生活中多聽多說。 〈學習歷程個案篇 國立大學大一生 王周詮〉 社會科素養,歷史地理的學習相輔相成 王周詮從小地理和歷史概念就很好,107學測社會考15級分,指考歷史、地理和公民三科都將近90分。他的高社會素養,一部分來自家庭資源的養成,其中也有不少來自他的努力。 〈學習歷程個案篇 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系大一生 蔡壹琳〉 透過多方體驗,習得科學素養 蔡壹琳小學就很清楚自己喜歡自然科。她透過多方探索和實作、學習知識,培養了自己的自然科學素養。 〈學習歷程個案篇 台師大設計系大一生 李那〉 藝術創作是課後日常 自幼展現藝術創作天分與熱愛的李那,畫畫與看展是她的課後日常,高中時選讀藝文相關特色課程,還到畫室補強繪畫技巧。從小到大的生活與學習歷程,都證明她的傾向很清楚。 〈學習歷程個案篇 中央大學資工系大一生 邱柏瑋〉 APCS檢測高分,彌補學測失分 從107學年度開始,APCS檢測成為資工系申請入學時第一階段篩選的重要門檻。邱柏瑋正是憑藉優異的APCS檢測成績,加上高度呼應資工系所需人才潛質的學習歷程,順利進入心中的理想學校。 〈新課綱觀念篇〉 解答家長9大疑惑 新課綱即將上路,但許多家長仍一知半解,也因不了解而憂慮。本刊特別整理出幾個常見的疑問,以及專家學者的回答,為家長解惑。 〈新課綱觀念篇 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 學什麼?怎麼教? 根據研究,各領域知識的半衰期愈來愈短,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新課綱的核心素養,正是強調培養孩子成為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新課綱考試篇 111大學考招新制度〉 3個字母、6大變革 108課綱很重要的精神為適性發展,111大學考招新制有多項變革,就是希望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適性探索,而不再只是偏重於分分計較的考試。 〈新課綱考試篇〉 解決素養導向評量的5大疑惑 簡單來說,素養就是能夠把知識應用在生活中,而素養題就是強調生活實踐、能夠把學校所學用來解決問題。108課綱以素養為主軸,四大升學考試的命題方式將如何調整?怎麼準備? 〈新課綱考試篇 學測將如何調整?〉 素養導向命題的3大方向 考試改,不保證教學會改變;但考試不改,教學改的速度不會很快。從107及108年學測考題,可明顯看出素養導向跨科整合、生活情境的運用等命題趨勢,調整考試命題的走向,以強調新課綱精神。 〈新課綱考試篇 統測有哪些改變?〉 2大命題趨勢,3大準備原則 技術型高中重視「實務導向、能力統整、探究思考」,強調將所學知能運用出來,近年統測的命題早已呼應素養的精神,希望學生能夠活用知識。 〈新課綱校園篇 私立靜心高中對準新課綱〉 4原則改造數理科技領域課程 為迎接108新課綱,在2014年政府宣布推動12年國教之後,靜心中學在課程方面展開了全面性的準備,無論是教育重點、教學哲學、教學方法、課程規畫、課程創新、評量方式等等,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變。 〈新課綱校園篇 台北市立敦化國中〉 社會悅讀課,教孩子閱讀的方法 敦化國中的「社會悅讀」以閱讀素養做為彈性學習課程,希望培養學生具備閱讀理解能力,能夠統整社會領域的知識內涵,發展出閱讀思辨和探究的能力。 【新聞與議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CT教育負責人苗逢春〉 因應AI來襲的2建議與1提醒 面對人工智慧來襲,許多家長擔憂:我的孩子,未來會不會被機器搶走工作? 專研AI挑戰下教育轉型的專家苗逢春,告訴你最具體的建議。 〈校園毒品擴散至高社經家庭〉 青少年吸毒新現象 有如魔鬼化身的新興毒品,正從各處悄悄入侵校園。青少年會接觸毒品的兩個重要原因,竟然與父母、家庭有關。多用「心」去看待孩子、關心孩子,或許才是最有效的禁毒之道。 【閱讀與學習】 〈親子閱讀推薦〉 科學與推理巧妙同行 本書結合科技與推理,完全對到新世代胃口。書中敘說了許多讀者目不暇給的新科技與機械發明,筆調幽默,節奏明快,三位少年主角的機智對話與冒險的勇氣,讓大小讀者開始讀就捨不得放下書來。 【國際教育快報】 〈美國〉 推廣科普教育自己來 「Skype a Scientist」正夯 這兩年,美國中、小學老師對於「Skype a Scientist」計畫趨之若鶩。發起人麥諾蒂(Sarah McAnulty)念書時遇上的反智主義,讓她產生「介紹科學我們自己來」的想法;2017年初開始,透過社交網路配對科學家和中小學生,推廣科學教育。 〈歐美〉 滑世代科技成癮問題大 各國政府出招 「科技成癮」(Tech Addictions)成為專有名詞,和酒精、毒品成癮沒有兩樣。法國總統馬克宏競選時,把校園禁用手機做為主要教育政策,並在2018年9月嚴格執行。其他歐美國家也陸續開始著手解決滑世代的3C成癮問題。 【教養與學習】 〈AI三大效益〉 幫孩子學得更好、更快樂的新武器 AI,只是搶掉人類工作的敵人?還是幫助孩子學得更好的強大新武器? 包括微軟等許多科技廠商證實,AI當助教有三大效益。 〈矽谷實驗學校Bullis Charter School〉 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做最好的自己 BCS的學生,成績經常名列加州前三名,並曾多次入選加州優良學校,同時是史丹佛大學設計思考的八所合作學校之一。 到底這所學校如何融合創新創意教育?孩子又從學校學到了什麼? 名家書寫 Column 洪蘭 找到意義,才能學會珍惜 蔡慶玉 阿拉伯的世界 李儀婷 剛強又柔軟,撐起你和孩子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