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跨域‧整合‧協同‧美學文/曾光宗 對於建築專業者而言,大多關注於都市、建築、室內或景觀等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在臺灣大約於2000年之後,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與轉型,設計需求逐漸多元化,各專業領域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建築」的定義也已延伸與擴大,重視跨域或跨界的思維湧現,致使相關的工作類型與規模產生變化,新型態的設計創意已可自主地實踐在不同的使用對象上。 成立於1887年,至今已逾137年歷史的「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於去年2024年改制為「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之前的2019年,因偶發的事件,讓臺鐵遭受到了民眾及設計專業界極大的抨擊,「臺鐵美學」一詞也成為了社會大眾討論的焦點。事件發生後臺鐵力求變革,其中之一即是成立了「臺鐵美學設計諮詢審議小組」,期間以「安全」為前提下,導入了相關改革機制,並針對各式列車及車站與附屬設施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創新作為。此時藉助於不同專業領域之「跨域、整合、協同、美學」理念,已實驗性地具體實踐在這「百年老店」之中;過程中也因此與「建築」產生了交集。 《建築師》雜誌繼完成了創刊50週年,第600期之後,於邁入新年度的第601期推出了「移動的空間美學」特輯,即是呼應專業領域間之跨域思維的時代趨勢。 由於臺鐵的組織十分龐大,溝通協調需要時間,因此於去年4月即開始策劃本期特輯,歷經了8個月終於完成。本期特輯的完成,非常感謝臺鐵內部的總經理室、機務處、工務處、營業處、專案工程處,及企劃處等相關單位與許多臺鐵同仁的全力協助,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圖面、相片,以及相關行政協助等。本期特輯的主題十分豐富,包含臺鐵列車家族、車站微改造、總經理的話、榮譽及論述等。 於「臺鐵列車家族」中,首先收錄了臺鐵全新購置,未來將成為臺鐵列車主力,且數量最多的列車,包括以「靜謐移動Silent Flow」為設計理念的城際列車「EMU3000」、以「A Smiling Welcome」為設計發想的通勤列車「EMU900」、採用模組化設計的「E500電力機車」及專為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設計的「R200柴電機車」。其次以臺鐵轉型的代表列車—觀光列車系列為主,包括捕捉臺灣在地色彩,體現「秋天的風」設計概念的「鳴日號」;喚醒臺灣最樸質的美麗的「鳴日廚房」;重視歷史考證,推廣復古美學思維的「藍皮解憂號」;以及關注「使用者體驗」,嘗試全新車體塗裝的「海風號」。同時另也開箱了極具歷史意義與文資價值的臺鐵鎮館之寶—臺鐵於日治時期1912年打造的「天皇花車」,及1904年製造的「總督花車」。最後針對臺鐵歷年一系列的「動力車」,也以時間序列之年表形式,區分成蒸汽機車、柴電機車、柴油客車、電力機車及電聯車等類型,完整地彙整呈現。 於「車站微改造」中,報導了蔡嘉豪建築師的新竹火車站與嘉義火車站、曾億元建築師及蔡嘉豪建築師的鶯歌火車站、柏成設計的花蓮後車站禮賓候車室、及蔡沛辰建築師的南港站禮賓候車室。這些作品都是透過微改造的設計手法,將原本封閉的車站空間,重新形塑成具有特色且親切的場域。 在「總經理的話」中,專訪了臺鐵馮輝昇總經理,馮總娓娓地道出了「臺鐵的美學復興之路」的起源、推動歷程、及過程中的困難點與突破的做法。另於「榮譽」中,則彙整了臺鐵的各式列車及車站,於國內外獲獎肯定的情形。 最後於「論述」中,首先編輯部以「百年老店‧再現繁華—以美學奔向未來」為題,細數了臺鐵的歷史及以美學為理念之改革做法。臺鐵機務處蕭建廷副處長的「安全與美學」,乃以技術人員的立場,詳述了在「安全」的天條下,將美學融入其中的具體案例。雄獅旅遊黃信川董事總經理的「設計的終極目標—以服務設計導入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闡述了對於旅客之服務體驗的重要性及服務設計於觀光列車上的嘗試。身為臺鐵美學委員之一,我以「與『臺鐵美學』相遇」為題,說明了臺鐵、設計團隊、外部委員、及製造團隊等四方共同合作與協力之良好模式。美學委員陳俊良博士的「慢一點」,以他個人的經歷,描述了藉由火車站連結至相關人事物的情感。美學委員洪致文教授的「從一場美學災難到美學復興的臺鐵車輛演變史」,分享了參與臺鐵美學復興之各式列車的改造歷程。美學委員林昆穎設計師的「體驗美學:以人為本的臺鐵」,則強調了臺鐵從外部形象的重塑,到內部運營優化與體質改造,進而延伸至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整體而論,特輯中的相關內容,共同編織出「移動的空間美學」的內涵與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