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45期 | 誠品線上

商業周刊, 45期

商品描述 商業周刊, 45期:封面故事明年碳費上路!你買的股票、待的公司,誰既減碳又賺錢?碳競爭力100強2023年大調查今年48%被洗出榜單、上市企業黃金名單全解讀>AI股廣達、緯創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封面故事 愛護地球,也能同時賺錢,把挑戰變成創新的動能,這是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合作的「碳競爭力一百強」調查的起心動念。 今年,我們從近千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符合評選資格的四百零一家企業,再比較其公開揭露的碳排、營收資料,並回收一百九十四份上市企業調查問卷評分後,選出一百強企業。 以下是本次調查重點發現:發現一》百強企業變動率近五成日月光、長榮航成遺珠,廣達入榜 除了今年有揭露完整碳排資料的企業增加到四百零一家外,本次回收的上市企業問卷也增加了五十一家,不少優秀企業加入填答。 今年的調查為拉高企業在減碳創新上的評分權重,問卷權重增加一○%,使得今年「碳競爭力一百強」名單相較去年,變動率近一半,連續兩年入榜的企業僅五十二家。 去年入圍,但今年因少了問卷分數,掉出榜外的企業包括日月光、旺宏、開發金、豐泰、信義等。部分企業,則因為減碳幅度相比同業少而落選,如長榮航、美律等。 而去年未入榜的廣達,今年因綠電使用比率上升,碳排年均減少高達二六%;加上AI業務助長營收,其碳生產力也成長二四%,因此入榜。 統一超則以優化門市設計等措施減少能源使用,碳排年均減少達一二%,加上問卷調查分數表現突出,成為新入榜企業。 「台灣企業這幾年進步很快,碳盤查資訊完整度年年提升,因此名單變動不小,我們在未來兩、三年內可能都會看到這個情況,這是好事,代表大家都在進步,台灣不是只有固定幾家企業在行動。」本次調查評委、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發現二》金融業表現最突出75%不只律己,連客戶碳排都掌握 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為例,從最初金管會要求銀行揭露,到今年擴大要求上市櫃企業也要遵循永續揭露原則,有監管力量,就會推動企業執行。 本次調查中,依據TCFD架構揭露碳盤查的企業逾八成,對比去年僅三成,大幅進步。而問卷分數表現最好的是金融業,不只盤查自己的碳排量,連自己投、融資的客戶,也一起盤查。 「七成五的金融業不只盤查自己的碳排,甚至盤查旗下投、融資組合碳排,可見在金管會的強力監管下,真的有好成果。」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雅婷說。 我們的調查也發現,台灣企業開始在永續上展現更多產業創新力,針對企業減碳痛點,提供系統工具服務。超過百年歷史的英國標準協會︵BSI︶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很多台灣企業在提供解決方案這一塊很厲害,比如ISO碳盤查系統工具,就有四、五家廠商在做,而且品質跟國際比不會輸。」發現三》營建業慢半拍!僅25%完整揭露近三年碳排放量 然而,在所有上市的五十五家營建業中,揭露近三年碳排放量資料的僅十四家、占比約二五%。而且,他們的碳排盤查不完整,例如只算用電碳排量,或只算了總公司大樓碳排放量。 「很多營建業只盤點總公司辦公室的碳排,且只以辦公室用電碳排為主,通過ISO認證的也很少。」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趙怡萌說。 營建業者在減碳上脫隊,除了本身不夠積極,也缺乏公部門的資源協助。 「營建業承包商複雜、供應鏈破碎,施工過程許多器具或車輛進出,要盤查工地碳排確實不簡單,」調查評委、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莫冬立說,「尤其政府又沒有提供資料串接工具。他們需要資料銜接的技術、平台,降低盤查負擔。」 一名負責碳盤查的上市營建業主管去年就向商周抱怨,「蘋果甚至會提供盤查範例給它的供應鏈,但工地要怎麼盤查?我去問內政部,他們要我去問環保署,到環保署還是沒人幫忙,到底要怎麼計算,政府好像沒人可以給我們問。」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商業周刊, 45期
簡介 / 商業周刊, 45期:封面故事明年碳費上路!你買的股票、待的公司,誰既減碳又賺錢?碳競爭力100強2023年大調查今年48%被洗出榜單、上市企業黃金名單全解讀>AI股廣達、緯創
誠品26碼 / 2680105211457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0x0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