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雜誌(變遷中的環境特刊+No.116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科學人雜誌(變遷中的環境特刊+No.116 2冊合售)

商品描述 科學人雜誌(變遷中的環境特刊+No.116 2冊合售):全球氣候到底是不是在改變?這個命題,讓全球許多科學家、政治家、環保人士、詭辯者,費盡了心思。個人乃以「人間氣候」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變遷中的環境封面故事】面對全球暖化、生態與資源浩劫的29條行動綱領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柳中明專文導讀追求環境與人類的永續全球氣候到底是不是在改變?這個命題,讓全球許多科學家、政治家、環保人士、詭辯者,費盡了心思。個人乃以「人間氣候」稱之,即是氣候的變與不變,是人類由人的角度觀察而定之。大自然的氣候,由地球形成以來,就一直在改變。但是,現在全球人口即將到達70億,2050年時可能是90億。若果全球氣候無法維持穩定,或是所謂的風調雨順,則許多人可能將會因為缺水斷糧而渴死餓死,更且可能不用等到那種絕望時刻,就會為了搶水搶糧,發生全球大暴動與頻繁的地區性戰爭。所以要思考變遷中的氣候,關鍵就是過去百年與未來百年,是否氣候正在往會衝擊人類生存安全的變動方向前進。特別是:是否是因為人類本身的行為所造成?也即大家所熟知的: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正促成全球暖化,並會持續上升?除了人類擔憂氣候暖化,受衝擊最大的就是生態。因此,全球許多科學家都在觀察生態系統變化,特別是尋找與氣溫變化之間的關聯。譬如台灣玉山國家公園內,國內生態學者就提出低海拔地區的鳥類,正向3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遷移。但是,國內生態監測的研究與資訊並不長久,所以仍需多參考國外的研究發現。其中,英國自然學者老菲特先生47年的植物手寫記錄,最是珍貴,其所觀察到385種植物的開花日期平均提早4.5日,甚至還有14日的,充份證明:生態系確實已受到氣候暖化影響。不過,改變最大的,還是在北極地區。其中,北極苔原正逐漸北退,而灌木群則突擊入高緯度地區。但是,雲杉等寒帶樹木卻因為熱浪、乾旱、火災、蟲害等,反出現領域縮減現象。顯然,氣候暖化對於生態系的影響,是非常多元的。自1962年美國卡森女士發表《寂靜的春天》以來,世界各地均越來越重視拯救生態系的生存環境。相關的行動,如訂定「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等,使得許多強制性的生態保育工作,在各地發芽生根。其中,如何保護水域中的生命,是最具挑戰的工作。原因無他,人會搶水,更會污染水,而最豐富的生命群,都聚集在水域內。由於各地氣候變化越來越顯著,同時人口持續成長,再加上有系統地大量灌溉或工業用水等,全球各地的內陸湖泊都面臨水位下降與面積縮減的困擾。至於人工興建的水庫、攔水壩等,則隨著淤泥持續累積,及蓄水量不足等,也面臨著拆除及是否興建新水庫取代的紛爭。人為改變的地形地貌,正在反撲衝擊人們的生存安全,並滅絕數以萬計的生態物種。改變已是必要,問題則是由何開始?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提出《成長的極限》,可是現今各國仍多認為成長是無極限的,所以每位掌權者都在追求經濟成長,並期望降低失業率。顯然,短期內要想改變如此趨勢,應是不可能的。但是若不改變此趨勢,地球又如何能供應無窮的資源,讓人類揮霍?所以,「21世紀議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森林原則」等許多不具強制約束力,但具期望改善未來人類生存環境的行動,正逐漸開展。其中,當以「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最為重要,其所推動成功的「京都議定書」與未來新的議定書,將或能減緩全球暖化速率,讓下一代人類不受氣候變遷威脅,生態也才得以永續。【No.116封面故事】城市,讓我們看見解決問題的新希望……城市的未來讓我們一同面對都市化帶來的巨大挑戰!撰文╱SA編輯部 翻譯╱周坤毅我們很難精確指出人口重心轉移的時間點。過去幾千年來人類住在鄉村,在農場或村莊工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除了家人與鄰居之外,對世界所知無多。慢慢地人類開始聚居,都市化最早發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埃及,接著在希臘與羅馬,以及後來的歐洲與美洲。近代非洲的都市快速成長,而亞洲的都市發展更是令人驚歎。根據聯合國報告,城市與鄉村的人口平衡在2008年反轉:在生死循環的人類歷史上,城市居民的人口首度超過了鄉村的人口。這個里程碑本身不如都市化的趨勢來得重要。20世紀城市人口從2億5000萬暴增至28億,成長了10倍之多。聯合國預測:在未來數十年內城市人口將持續增加,到了2050年,全世界人口總數預計超過90億,其中超過60億人住在城市。未來30年出生的人,有2 3住在城市。許多睿智的思想家,從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到美國已故總統福特(Gerald Ford),都把城市視為貧窮、犯罪、污染、擁擠與疾病的淵藪。然而隨著人口重心的轉移,這種觀點也開始改變。許多專家開始體認到,人們在城市其實過得更好。不可否認,都市化也帶來許多問題,尤其在亞洲與非洲較為貧困的區域,快速成長的城市裡生活條件可能十分惡劣。但即使在城市的貧民區裡,也有農場或村莊所沒有的優點。例如許多從鄉下遷居到城市的婦女,便享受到生活的巨大改變。全球婦女基金會的朗姆達斯(Kavita N. Ramdas),在布蘭德(Stewart Brand)所著的《全球紀律》書中說道:「住在村莊的婦女只有三件事可做,服從她的丈夫與家族、搗米、唱歌。如果搬到城市,她可以找到工作,開始做生意,並且讓孩子受教育。」事實上城市已經不再是問題的淵藪,反而更像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契機。針對公共衛生與自來水系統的投資,讓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城市從疾病與瘟疫的溫床,蛻變為健康的堡壘。城市居民死於車禍與使用槍枝自殺的比率也較低(儘管他們常常壓力過大)。從大都會的角度來看,對氣候變遷的衝擊也較小,因為城市居民較少開車,住宅比郊區更密集,留下的碳足跡也就比較少。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市中心的效率延伸到更廣泛的都會區,讓市中心、鄰近郊區與衛星市鎮連為一體。雖然氣候變遷非一人之力能解決,但如何建立城市與改善城市生活效率,將會對氣候變遷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都市生活對人類心智的影響,或許才是人類最大的希望。身為社交動物,人類藉由與四周其他人的互動來激發心智。柏拉圖與蘇格拉底都住在公元前五世紀的城邦雅典,伽利略與米開朗基羅則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賈伯斯(Steve Jobs)與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也成長於美國西部矽谷的都會區。下一群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聰明年輕人或許正在用推特,他們住在如同吉布森於104頁所描述的數位化超城市(meta city)中,但也可能剛好住在同一個實體城市內。科技正在改變城市生活,並且增加我們在智性上的產能,但網路仍然難以馬上取代人與人之間藉著日常接觸帶來的腦力激盪,而這正是都市生活的精髓。為讚揚城市蛻變成解決問題的契機,本期《科學人》試圖呈現真正的都市精神:集思廣益、勇往直前。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變遷中的環境目錄】導 讀追求環境與人類的永續 撰文∕柳中明第一單元 全球暖化北極冰融,全球暖化南極大陸如履薄冰南極冰原蠢蠢欲動青藏高原冰河 正在嚴重消退北極甲烷:來自凍原的暖化威脅植物、甲烷與全球暖化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證據第二單元 生態與資源浩劫早臨的春天北極植物也覺得熱了!海洋酸化的危機拯救黑鮪魚從鮪魚漁撈到人工養殖磷礦耗竭的危機濫用氮肥,禍害全球第三單元 拯救環境行動拯救死亡海域找回消失的鹹海搶救青海湖生態危機拆水壩能復育河川生態?台灣也該來拆水壩?延續繽紛多樣的生命為人類而保育第四單元 減碳愛地球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台灣如何因應 碳交易市場的來臨?抗暖化,經濟與道德的兩難打造地球新生活愛地球,守住九大防線救地球,解決環境問題破除經濟成長的迷思問答集:零成長真的必要嗎?中英名詞對照【No.116目錄】【年度專輯】32 城市的未來 文╱SA編輯部【SMARTER】36 智慧型城市 文╱拉堤(Carlo Ratti)、湯森(Anthony Townsend)44 創新的動力 文╱葛雷瑟(Edward Glaeser)50 貧民窟新希望 文╱紐沃夫(Robert Neuwirth)60 腦袋比建築重要 文╱葛雷瑟(Edward Glaeser)【GREENER】62 打造我的綠色城市 文╱比艾羅(David Biello)72 抗暖化,市長比總統重要 文╱羅森茲威(Cynthia Rosenzweig)76 高效能城市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BETTER】78 摩天大樓時代來臨 文╱藍姆斯特(Mark Lamster)86 城市裡的犯罪 文╱謝文彥92 紐約如何成功打擊犯罪? 文╱齊默林(Franklin E. Zimring)100 我心目中的城市 採訪∕伊斯特(Michael Easter)、斯蒂克斯(Gary Stix)104 網路超城市 文╱吉布森(William Gibson) 【專欄】4 科學人觀點 曾志朗動輒發暈,凝眸可解24 形上集 高涌泉教育如何不一樣25 網路不打烊 葉平有智慧的將不只是手機26 不可勝數 李國偉選或不選,那才是問題!28 上下古今人間世 趙丰一代司天監,千古說夢溪118 專家看新聞 彭博吸引最好和最聰明的人才119 資訊世界 波哥密碼不要來!122 真真假假 薛莫什麼是偽科學?123 健康與科學 戴利、格蘭玆接種疫苗的真相125 反重力思考 米爾斯基有頭有臉的諾貝爾獎得主【單元】8 總編輯的話12 讀者論壇13 科學人新聞城市裡的人群壓力戒菸新幫手她的暑假怎麼過?研究癌症!如何讓醬汁更濃郁?天空中的洞古柯鹼的新風險觸覺回饋螢幕更清楚的X光影像鼻子的形狀正向思考的陷阱用泡泡阻擋噪音反恐利器新聞掃描腦袋不簡單的魚126 生物手記菊池氏龜殼花的食性轉變128 在家玩科學找到香蕉的DNA!130 圖表會說話能源的人命代價【年度專輯】106 我的城市,我的未來用容積換空氣都市再生,而非都市更新建築綠化的終極手段城市空間與公平正義文╱編輯部112 全民覺醒,打造永續城市專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 李鴻源採訪∕張孟媛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科學人雜誌(變遷中的環境特刊+No.116 2冊合售)
簡介 / 科學人雜誌(變遷中的環境特刊+No.116 2冊合售):全球氣候到底是不是在改變?這個命題,讓全球許多科學家、政治家、環保人士、詭辯者,費盡了心思。個人乃以「人間氣候」稱
誠品26碼 / 2680850297003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