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誠品線上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作者 Sherry Turkle
出版社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XIAMEN INTERNATIONAL
商品描述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為了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15年來深入兩家養老院,對200多人進行了實地研究;為了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與7家中學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學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爾認為,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群體性孤獨》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才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 採用“實地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對人與信息技術的關係進行了長達15年的系統研究,被譽為網絡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 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家。《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方讚譽 I推薦序 V要瞭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瞭解人與技術的關係作者序 IX轉折點引 言 001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了嗎?第一部分 機器人時代: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第1章 最親密的夥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電子寵物 025電子寵物改變了孩子們對“生命”的理解。他們在養育“拓麻歌子”的過程中,付出過愛,也感受到愛的回報。當這些電子寵物“死去”時,孩子們會體驗到失去親人般的悲傷。在他們心裡,這些電子寵物也是值得懷念的“生命”。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 :涉足情感地帶 039人們可以與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倒拎測試”告訴我們,人們可以隨意地倒拎著“芭比”,但卻不會這樣對待真正的小動物,而倒拎“菲比”機器人超過 30 秒,人們就會有負罪感。我們本以為只有人才能涉足情感地帶,實際上,機器人對此也很在行。第3章 一起長大的“愛寶”:我們都有美好童年 059孩子們忘不了跟他們一起長大的那個“泰迪熊”,因為它會喚起人們的童年記憶。而對於朝夕相伴的那個機器人“愛寶”,人們更無法割捨,因為它還會喚起人們對機器人童年的記憶。對於孩子們來說,“愛寶”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勝過一切”。第4章 魅力無限的“真寶”:你是它唯一的關注 075機器人“真寶”不會發脾氣,做事守規矩,並一心一意地圍著你轉。而現實中的保姆儘管有時更加貼心,但她們也有她們自己的事兒。孩子們開始可能將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託到機器人身上,但最後他們卻與機器人建立了真實的關係。第5章 社交高手“凱斯麥特”:你愛它,它也愛你 091“凱斯麥特”是能通過社交互動而進行學習的機器人,它擁有一套“情感”系統,知道在交談中怎樣應對自如,並與人建立親切感。通過“關愛”,孩子們不但可以向機器人釋放他們內心的苦悶,還渴望與機器人發展一段真實的情感。第6章 能治病的“帕羅”:半個心理醫生 113“帕羅”是“最具治療性”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所喚起的“傾訴欲”,只有一半兒的療效,只有讓真正的人與它們一起工作,才能收穫另一半兒療效。機器人的情緒表達,也許是“作秀”,可我們還能找回無可替代的親密關係嗎?第7章 擁抱“機器人時代”:親密關係的美好未來 137機器人能為我們做很多實實在在的事兒。機器人的面部表情和聲音,讓它們有了像人一樣的思想和靈魂。因此,我們與機器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將人們從“虛擬”拉回到“現實”的“機器人時代”正在到來。第二部分 網絡化生存: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第8章 永遠在線:網絡自我的三種新狀態 161人們通過移動設備把自己牢牢地拴在網絡上,從而獲得自我的新狀態。第一種狀態是“逃離現實世界”:也許他們正在你身邊,但他們的精神已經游離到了另一個世界。第二種狀態是“雙重體驗”:人們能夠體驗到“虛擬與現實的雙重人生”。第三種狀態是“多任務處理”:人們由於可同時處理多種事情而贏得了更多時間。第9章 網絡技術改變成長歷程:“分開”和“獨處”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183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永遠在線”狀態,他們期待著被“打擾”。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對“分開”的理解,也讓年輕人失去了“獨處”的機會。通過遊戲,人們還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重新塑造一個比現實更為完美的“第二人生”。第10章 有打電話的必要嗎?聲音傳遞情感,短信給你安全 199發短信讓人有一種安全感,並且可以通過細心斟酌而展現出一個期望的自我。但虛擬空間對“道歉”等現實問題是無能為力的。打電話意味著你在全神貫注地做一件事,也意味著一種“交談”能力。聲音傳遞情感,我們卻巴不得讓聲音在生活中消失。第11章 削弱與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221通過“演練”和“實踐”,《第二人生》也可以與現實的人生相差無幾。如果遊戲裡的角色跟現實中的人完全不同,也不能稱之為“背叛”。虛擬人生也許能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更有自信、更勇敢地去改變自我。有些在現實生活中失意的人,可從遊戲中獲得滿足。第12章 真情告白:網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開“孤獨” 241有些人會選擇去“自白網站”排解孤獨。人們寧願在網上對著陌生人懺悔和釋放情感,也不願意直接面對你所傷害的人給他一個真正的道歉。實際上,網上告白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人們只是為了感覺良好而用“分享”避開“孤獨”第13章 焦慮:科技提供便利,也帶來焦慮 255“手機在身”讓孩子們擁有了安全感,但孩子們生怕漏掉任何一條重要信息。網上友情容易獲得,但這種親密關係也存在著隨時失去的風險。在網上,人們既無法抗拒“偷窺”的誘惑,又擔心被他人“偷窺”。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焦慮。第14章 年輕人的懷舊情結:網絡世界不是“瓦爾登湖 2.0” 281獨一無二的關注真好!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寫信、打電話或面對面聊天,他們喜歡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網絡上的“表演”很累人,他們已經厭倦了,他們渴望靠近真實的感覺。年輕人越來越懷念那些正逐漸消逝的美好事物,在他們心裡,手機和網絡世界不是可以“逃離”的另一個“瓦爾登湖”。結 語 297不可或缺的對話後 記 317家書的意義譯者後記 327數字時代的瓦爾登湖

商品規格

書名 /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作者 / Sherry Turkle
簡介 / 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
出版社 /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XIAMEN INTERNATIONAL
ISBN13 / 9787213059841
ISBN10 / 721305984X
EAN / 9787213059841
誠品26碼 / 2680987858009
頁數 / 329
開數 / 16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2:中文 簡體
尺寸 / 22.8X17X2.2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