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胡桃鉗」敘述小女孩瑪莎和胡桃鉗王子遊歷糖果王國的夢幻奇遇,是齣充滿歡樂與神奇色彩的童話芭蕾,配上柴可夫斯基譜寫的動人音樂,百年來,「胡桃鉗」被公認是耶誕及新年期間最受歡迎的表演節目,熱鬧繽紛,廣受大人小孩喜愛,歷久不衰。這齣舞劇是以德國作家霍夫曼所寫的「胡桃鉗與老鼠王」為藍本,編舞家裴迪巴也參考了法國作家大仲馬筆下的故事腳本,再親自寫出了內容情節架構與舞蹈形式,並把這些完整材料交由柴可夫斯基譜寫音樂;可惜的是,裴迪巴無法完成編劇兼編舞的夢想,他的工作計劃因突然生病而作罷,改由助手伊瓦諾夫負責執行。伊凡諾夫編的舞劇「胡桃鉗」,於1892年12月17日在馬林斯基劇院首演,當時並未獲得觀眾廣大迥響,直至1919年移到莫斯科波修瓦劇院公演,逐漸地,全本舞劇「胡桃鉗」真正走進了廣大人群。十九世紀末俄國表演節目常採晚會型式,並非由單一舞劇做整場演出。「胡桃鉗」在馬林斯基劇院首演時,是和柴可夫斯基歌劇作品「約蘭塔」合併演出,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曾親臨觀賞,首演成績欠佳的原因,其來有自,布景和服飾設計太偏重法國洛可可風格,似乎和「胡桃鉗」故事的德國時空背景不搭調;另外,首演擔綱女主角的義大利芭蕾舞者,外型也不太討好。總之,後來伊凡諾夫動手大為刪改一番,重新找了俄國女舞者尼基斯蒂娜主跳,舞劇陸續在聖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巡演,終於獲得俄國觀眾的肯定,掀起一股旋風,進而襲捲歐洲及美國表演市場。嚴格來說,伊凡諾夫創作全本舞劇「胡桃鉗」只是開路先鋒,他編的版本似乎無法全然獲得後代編舞家青睞,因而只有舞劇架構及一些精采舞段流傳下來;所幸,「胡桃鉗」受到廣大群眾歡迎,一批批新生代編舞家相繼投入,加以改編,百花齊放,新編版本各有千秋。1934年英國賽德威爾斯芭蕾舞團公演「胡桃鉗」,版本出自俄國舞蹈家謝爾格也夫之手(此次馬林斯基芭蕾來台公演「天鵝湖」也是謝爾格也夫版本);有趣的是,1940年,「蒙地卡羅俄國芭蕾舞團」遠赴紐約演出濃縮版「胡桃鉗」,卻已讓美國觀眾大開眼界。1954年喬治巴蘭欽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編的「胡桃鉗」也頗有名氣。「胡桃鉗」充滿夢幻情境,吸引許多編舞家大顯身手,法國舞蹈泰斗莫里斯貝嘉還把思念已故母親的圖像加入舞劇之中;一九六六年克蘭寇為德國斯圖卡特芭蕾舞團編的「胡桃鉗」甚獲好評,同年,蘇聯大牌編舞家葛里戈羅維奇為波修瓦芭蕾舞團也改編了「胡桃鉗」。此外,先後投奔自由的芭蕾巨星紐瑞耶夫、巴瑞辛尼可夫加入改編「胡桃鉗」的列車,紐瑞耶夫把糖梅仙子和騎士跳的雙人舞,改由克拉拉和胡桃鉗王子合跳;巴瑞辛尼可夫為美國芭蕾舞團(ABT)編的「胡桃鉗」,1976年12月21日在華盛頓甘迺迪中心做世界首演,他刻意保留了伐伊諾能(Vasily. Vainonen )編的「雪花圓舞曲」,自己還在舞劇中跳胡桃鉗王子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