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分地帶文學 (5月) | 誠品線上

鹽分地帶文學 (5月)

商品描述 鹽分地帶文學 (5月):,內容簡介扎根多年的南方文學底蘊,2023年用新方式持續活化。本期鹽分地帶文學「氣味繽紛,如一把鑰匙」——收錄近30位創作者,用文筆打造氣味書寫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扎根多年的南方文學底蘊,2023年用新方式持續活化。 本期鹽分地帶文學「氣味繽紛,如一把鑰匙」 ——收錄近30位創作者,用文筆打造氣味書寫的記憶經驗—— 王浩一、張家鼎、藝術蝦三人對談台南城市探索的味道靈感,延伸為各自的創作元素。 芳療專家何欣潔的氣味筆記,溫柔看待生活與氣味不可分的關係。 看《浪鳥集:泰戈爾《漂鳥集》台文版》溫若喬的翻譯口氣是如何誕生的。 凌煙、浮果、吳俞萱、陸昕慈,飲食文學家、小說家、詩人與劇作家,心中的氣味創作又是什麼模樣。 「影聲現場」單元,邀請深耕多年的文學青年——鬥鬧熱走唱隊談音樂與文學撞擊的力量,專訪呂美親、吳易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004 封面故事 用氣味打開生活,打開感受|訪陳士豪 006 編輯手札 當期主題——氣味繽紛 008 氣味之門|何欣潔 013 氣味.流動——這座城,那些人,還有一些故事|王浩一、張家鼎、藝術蝦 022 作穡人|張家鼎 030 蕃薯崎的氣味踏查文|藝術蝦(林致維) 036 譯筆一劃皆美學:《浪鳥集》裡的語言氣味|温若喬 044 聞一聞 鼻子選書:探索嗅覺感官,嗅聞記憶與想像|編輯室 種字為林 052 最難忘的氣味|凌煙 056 岸上|吳俞萱 062 花後香房|浮果 影聲現場 074 當臺文與音樂撞擊出花火:專訪「鬥鬧熱走唱隊」吳易睿、呂美親|翁郁琁 084 〈以歌為名〉 不只是流浪者之歌|陳婉菱 088 魔咒之歌與祝福之音——兩個島嶼為自然發聲的音樂|王曙芳 094 〈書影時事〉關於我和AI成為家人的那件事|王萬睿 文學路上 105 〈臺南文學史400年〉吳新榮的舊詩改革夢|施懿琳 110 隨吳新榮一班文人的腳步——走入佳里|蔡秋藤 114 〈藝文採集〉2023臺南文學季,如果「臺南」是⋯⋯|夏夏 120 〈臺南即景〉你那邊幾點鐘|田倧源、吳師墉、黃資婷 藏私風土 130 〈山色有雲〉彎路,暮靄滄茫的層巒疊翠|王浩一 134 〈在地餐桌〉產地連線——烏金篤加|柯怡如 靈感平台 142 〈包包裡的臺南書〉以酸甜苦辣繪製城市地圖|Openbook閱讀誌 146 臺灣作家——東行 詩之世界|岡崎郁子、東行 150 藍鯨復育場|墨卿雲 154 沒有了你之後、光|蕭聿萱 156 陪伴|方成諭 160 秋水、泛黃的旋律、婚禮|楊方葶 163 賞蝶|一霜影莫秜 164 〈特別連載〉希望之樹(上篇)|陸昕慈

商品規格

商品名 / 鹽分地帶文學 (5月)
簡介 / 鹽分地帶文學 (5月):,內容簡介扎根多年的南方文學底蘊,2023年用新方式持續活化。本期鹽分地帶文學「氣味繽紛,如一把鑰匙」——收錄近30位創作者,用文筆打造氣味書寫的
誠品26碼 / 2682125964009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2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編輯手扎
創刊近二十年的《鹽份地帶文學》總是引領著地方書寫開闊的氣度,構築創作者的交流平臺。隨時代演進的編撰能量與視角,也一再帶入新氣象。

後疫情的文學刊物,該是什麼模樣?在愈發漠離的社交距離中,我們認為文字的感動更需要可以被體驗。作家用盡全力打造的畫面和文字美學,透過編織的用意,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順應書寫脈絡親身走訪其中的世界:那是觸摸得到、走得進去、品嚐得到的文學生活,也是鹽分地帶文學將自身視為文學平臺之外,與社會脈動共振的另一種可能。

-
春夏之際,我們設想一個風光明媚的題,以感官之首:「嗅覺」引領的書寫創作為航,邀請作家因應氣味觸發的記憶來回應這段萬紫千紅的旅程。

看不見的氣味分子,無所不存。長期推敲氣味與生活應用的芳療作家何欣潔,以多年實作經驗帶來溫柔的氣味筆記,揭開氣味與人生互相依存的重要理據。

城市的氣味,充滿線索,讓感性與理性兼備的創作者紛紛黏上去;王浩一、張家鼎與藝術蝦,三位理科男子以實地踏查換來的珍貴靈感,紀錄臺南的裏裏外外,發展出氣味相投,相知相惜的創作日日。

菸味、香水是一個人所擇的名片;費洛蒙是生物獨有的、帶有功能性的化學氣息,要辨識這些無形的人的「氣味」,得依靠強大的感受性,再存放到記憶地圖中。作家,則是最擅長挖掘、復甦此種回憶路線的人。

飲食作家凌煙以幼時到大的吃食經驗,梳理人生各階段的體悟。吳俞萱的詩〈岸上〉拍打一波一波對家人濃情的浪花。作家浮果的小說〈花後香房〉則是以傳統香舖為背景的家族流變,其中對於各類「香」味道的描寫,將氣味用來治癒、遊走無形與有形之間的特性描繪得恰好。陸昕慈的劇本〈希望之樹〉,是古城臺南獨有的歷史、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趣味故事。

文學上的「氣味」,是轉譯的巧思。語言到語言之間,存在不止萬重山。該如何把各種語言中含納的言外之意表達出來,考驗譯者的功力。《浪鳥集》新秀作者溫若喬,告訴我們翻譯的心法,是一種己任、一種群體文化的訴說。

-
除了氣味滿滿,我們也關注聽覺感官。在音符、歌詞創作之間,沒有限制的文學表達,更是當代潮流。本期〈影聲現場〉,專訪了鬥鬧熱走唱隊——呂美親、吳易睿,樂團將賴和詩作入歌,透過文學跨界來展現青年的文化影響力,持續為土地歌唱。

最後也跟上當紅的AI話題,聊聊人工智慧與創作文本之間的觀察。踩踏好久不見的原鄉文學路,最後品嚐一道限地才有的魚鮮料理;文學刊物也可以有立體的讀法,多姿多樣。

這些身體都知道,讓感官幫你記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中文雜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