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植物誌》|作者 卜彌哲 《中國植物誌》(Flora Sinensis)出版於西元1656年,在此之前,西方文獻中未曾出現有系統性介紹東方植物的著作。《中國植物誌》可謂歷史上第一本由歐洲人觀點出發、書寫而成關於中國自然史的專書。 本書的作者為17世紀歐洲著名的漢學先驅,素有「波蘭的馬可孛羅」之稱的波蘭籍耶穌會傳教士卜彌哲(Michał Piotr Boym)。卜氏西元1612年出生於波蘭的利維夫,在按立為神父之後,於1643年取道羅馬、里斯本最後抵達澳門,開始他在華的宣教人生。學識淵博的卜彌哲神父,不僅是傳教士,亦是名擅於繪圖的製圖師與觀察入微的博物學家,除了《中國植物誌》外,卜氏另著有《中國醫藥概說》、《中國診脈秘法》與《中國地圖冊》,其在促進「中學西傳」上貢獻良多,在中西交流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卜氏最著名的著作當屬《中國植物誌》這本介紹中國植物的專書。啟發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假說的瑞士植物學家Augustin Pyramus於18世紀指出卜氏在《中國植物誌》中以拉丁文Flora指稱「某一特殊地區、棲地或地質年代的植物」為古往今來第一人(Flora在拉丁文中原指羅馬神話中的花神),由此可見,本書在西方植物學中具某種程度開創性的意義。 《中國植物誌》全書以拉丁文書寫,圖文並茂,共載有植物17種,手繪插畫23幅。卜氏詳細記錄每樣物種的俗名(common name)、生理特性、地理分佈與其經濟和藥用價值,他亦發揮繪畫長才,透過入微的觀察力,將各種植物的形態特徵,乃至於植物果實的內部構造,精細且詳實的記錄下來。卜氏的植物插畫承襲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始興起的植物學繪畫技法,書中所有插畫皆以木刻版畫(woodcut)形式呈現,每幅插畫旁皆有卜氏手寫的物種中文名與拉丁文音譯。原作於1656年出版時,僅為單色印刷,至18世紀才開始出現套色插畫與新增物總屬名(genus name)的版本。有趣的是《中國植物誌》內除了記載植物外,另收錄數種卜氏首次見到的中國動物(中國獵豹、蚺蛇、綠毛龜和一隻疑似他於東進旅途中在莫三比克看見的河馬…等)與一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Nestorian Stele);又,《中國植物誌》收錄的植物,並非全數都是中國原生種,其中還包含數種於16世紀自美洲、南亞傳入中國的物種,例如:木瓜、鳳梨、肉桂、薑和胡椒…等,這些物種雖已於哥倫布時代甚至更早之前傳入歐洲,但因當時歐洲人尚未克服寒冷的氣候條件,熱帶水果的種植仍無法普及,在17世紀歐洲,這些水果仍是王公貴族才享用得到的珍饈;而肉桂、胡椒、生薑等辛香料早在中世紀歐洲便是財富與身分地位的象徵,但在《中國植物誌》中卜氏對這些香料長久以來在中國入藥的歷史多有著墨,這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無疑是非常新穎且具參考價值的新知。《中國植物誌》可說不僅是一本中國自然史專書,更是為17世紀歐洲人揭開中國神秘面紗的一本別具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 書籍資訊: ISBN: 9788395263972 全球限量:299本(每本皆有限量流水編號) 摹本出版年份:2023年 摹本印製地:波蘭 尺寸:34.4 x 23.6 x 1.3 cm 頁數:72頁 用紙:條紋牛皮紙 書封:燙金皮革,每本皆鑲有一顆四千萬年歷史的波羅的海琥珀 配件:雲杉木書盒、天然皮革防塵布、蠟封章、公證證書、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