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研究
作者 | 吳濤/ 張亮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研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其所依託的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也不例外。作為金融理財產品的一個分支,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是在中國金融理財 |
作者 | 吳濤/ 張亮 |
---|---|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研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其所依託的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也不例外。作為金融理財產品的一個分支,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是在中國金融理財 |
內容簡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其所依託的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也不例外。作為金融理財產品的一個分支,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是在中國金融理財產品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除此之外,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產生也與白酒行業自身發展的特徵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居民的貨幣收入總量也不斷增加。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經高達164,1萬億元。與之相伴的是居民投資需求的增長,以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開發。 金融理財產品的開發必須依託於實體經濟與實體產業。白酒產業在中國發展已經有2,000餘年歷史,並已經成為中國部分地區,如四川、貴州等省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振興這一產業和區域重要支柱產業,不僅需要釀酒科學技術的推陳出新,也需要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的支撐。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經營管理方法在白酒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又與中國白酒產業的競爭發展業態,以及白酒產品的特性密切相關。
作者介紹 吳濤、張亮 著專職作家。
產品目錄 1 金融理財產品概述 1.1 金融理財產品的起源 1.2 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 1.3 金融理財產品的定義與內涵 1.4 金融理財產品產生的背景分析 1.5 金融理財產品基本分類 2 國內外金融理財產品研究綜述 2.1 國外金融理財產品研究的主要成果 2.2 中國金融理財產品相關研究 2.3 中國外金融理財產品主要研究成果述評 3 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監管 3.1 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金融監管 3.2 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監管現狀 3.3 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監管模式的探索 3.4 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監管主要法規研究 4 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開發現狀研究 4.1 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開發的背景分析 4.2 中國市場發行的主要酒類理財產品 4.3 中國市場發行的主要酒類理財產品特徵總結 5 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發行典型案例研究 5.1 沱牌捨得天工絕版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研究 5.2 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的開發動機研究 5.3 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未來發展展望 6 中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的實踐探索 6.1 基於交易平臺的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以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為例 6.2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 交易各方交易動機分析 6.3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交易狀況評析 6.4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發展中的困境分析 6.5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交易機製完善研究 7 標準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設計 7.1 資產證券化概述 7.2 商品資產證券化概述 7.3 標準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的參與主體 7.4 標準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 7.5 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交易 7.6 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開發的意義 參考文獻 附錄1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交易規則(2010 年版) 附錄2 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國產收藏類酒交易細則(2010 年版)
書名 / | 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研究 |
---|---|
作者 / | 吳濤 張亮 |
簡介 / | 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研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其所依託的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也不例外。作為金融理財產品的一個分支,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是在中國金融理財 |
出版社 /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6804700 |
ISBN10 / | 9576804701 |
EAN / | 9789576804700 |
誠品26碼 / | 2681937826000 |
頁數 / | 177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X23X1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居民的貨幣收入總量也不斷增加。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經高達164。1萬億元。與之相伴的是居民投資需求的增長,以及金融機構理財產品的開發。
金融理財產品的開發必須依託於實體經濟與實體產業。白酒產業在中國發展已經有2,000 餘年歷史,並已經成為中國部分地區,如四川、貴州等省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振興這一產業和區域重要支柱產業,不僅需要釀酒科學技術的推陳出新,也需要科學的經營管理方法的支撐。隨著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經營管理方法在白酒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又與中國白酒產業的競爭發展業態,以及白酒產品的特性密切相關。
首先,進入1980年代後,由於中國酒類生產和銷售管理體制分散,酒類專賣制度在無形之中被廢除。中國白酒產業已經處於完全市場競爭狀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尚存1,593家。其次,標準意義上的白酒(liquor and spirits) 是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製成的蒸餾酒。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學名叫乙醇( ethanol) ( 分子式為C2 H6 O)。當人體血液中的乙醇濃度達到0.05%時,人體會出現興奮和欣快感;當人體血液中的乙醇濃度達到0.1%時,人體一般會失去自控能力。因此,白酒行業一直承受著較大的社會壓力,諸如人們存在喝白酒影響身體健康、增加交通事故、消耗糧食等不完全客觀的認識。在此背景下,白酒產業又極易受到國家產業政策環境的影響。政策性限酒、命令式禁酒、「門」類眾多的業內風波,使目前的中國白酒業在終結了短暫的市場放開後的浮躁快感後,再次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為一種新鮮事物,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應運而生。白酒金融理財產品具有為白酒企業融資、品牌塑造、產品銷售等多種功能。由於中國的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發展的歷史較短,市場上出現的白酒金融理財產品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與缺陷。白酒企業、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發生利益衝突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因此,探討如何通過金融工具和手段的運用與創新,有效地促進白酒企業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背景下,本書以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上出現的各類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為研究對象,就如何通過金融創新手段,開發出真正具有市場生命力的白酒金融理財產品,進而促進中國白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白酒金融理財產品屬於金融理財產品的分支。因此,本書的第1章對金融理財產品的特徵進行了概括性研究。本章通過對金融理財產品定義的探討,指出了金融理財產品的本質;按照不同的維度,對金融理財產品進行了基本的分類;根據發行、銷售理財產品,以及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所採取方法、手段的差異性,對金融理財產品的運作管理模式進行了分類;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基本狀況進行了介紹。
本書第2章通過對金融理財產品相關國內外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國內外尚缺乏結合具體的商品基礎資產狀況所進行的金融理財產品開發的深入研究。
這種缺陷的存在既無助於金融理財產品開發規律性的把握,也不利於金融理財產品市場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正是基於這一現狀,筆者在本書中對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問題進行了「過程式」研究。
由於中國金融理財產品市場在其快速擴張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中國的金融監管模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監管機構頒布了有關理財產品的大量法律法規。因此,本書第3章對中國的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的監管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並對部分金融理財產品的法律法規進行了「解讀式」研究,以期助力未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創新。
本書第4章在對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產生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礎上,著重梳理了中國酒類金融理財產品的開發現狀。本章總結了中國市場發行的主要酒類金融理財產品的特徵。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發行的酒類金融理財產品中,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開發的理財產品佔據了較大的比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起步較晚,但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也引起了市場投資者的關注。本章比較分析了兩種理財產品功能、作用上的共性與差異性。
由於商業銀行與信託公司合作開發的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佔據了白酒金融理財產品市場中較大的份額,本書第5章對該類金融理財產品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本章研究發現,由於銀信合作類白酒金融理財產品設置了理財產品到期後投資者的收益選擇權,該類理財產品還是一種「債權型」融資產品。對於酒企而言,如果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到期後,投資者大量選擇以現金收益回報方式行權,此時該類理財產品就成為酒企的一款融資工具。在這種情況下,當酒企自身的現金流狀況不理想時,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償還壓力。同時,本章研究發現,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的交易主體利益動機具有差異性。對於酒企而言,由於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具有產品銷售、品牌宣傳、市場滲透、融資等多種功能,酒企是否選擇發行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是一個對上述多種功能進行權衡分析的結果。基於沱牌捨得「天工絕版酒」以及「國窖1573」專屬理財產品兩款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的實證研究,筆者發現,對於不同的酒企而言,其發行白酒信託收益權理財產品的動機不同。
因此,未來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開發需要結合酒企的實際情況進行「量身定制」,應引進具有成本差異化的資金和產品銷售渠道,以滿足不同酒企的需求。
本書第6章對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另一個大類———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進行了實證研究。本章主要分析了此類理財產品的交易結構,並對這種交易結構中重要的要素———交易平臺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研究。本章以中國較早出現的白酒資產證券化交易平臺———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為實證研究對象,對其交易機制、 交易風險、 監管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本章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的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還處於一種不規範的 「 非標準化狀態」。
基於第6章的結論,本書第7章詳細探討了標準型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開發問題。本章深入探討了標準型的白酒商品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總體設計思路、交易主體、交易機制、交易流程等現實問題。同時,本章還從投資者利益保護、理財產品交易平臺監管、白酒企業融投資、金融機構責任等多個角度,探討了白酒金融理財產品開發市場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出於博士後工作站培養單位商業保密等原因,本書推遲了近5年出版。這5年又讓筆者對白酒金融理財產品有了許多新的思考。但願本書的出版能為中國白酒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新思路,也希望金融業界同行不吝批評指正!
1 金融理財產品概述
1.1 金融理財產品的起源
「金融理財」,英文全稱為financial planning,意為「關於錢財的計劃」,也有學者稱之為wealth management。國外對金融理財產品的稱謂起源於歐洲。與中國古代的「經邦濟世」之說不同,歐洲經濟學最早對「經濟」(economy)的理解是以家庭財產管理為對象的。其來源於古希臘語olkovoula,原義為家計、家庭管理,始見於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所著的《經濟論》 一書。《經濟論》 被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家庭經濟學著作,它是色諾芬為教導奴隸主而編著的一部奴隸主家庭經濟學著作,其中就有若干關於居民理財的論述。公元14 世紀,俄國又出現了由西里維斯特匯編成的封建貴族對其子嗣的訓令箴言集《封建家庭經濟學》。這些著作中出現的大量關於居民理財的思想,本質上都是為當時的剝削階級家庭經濟服務的,但其已經具備了「金融理財產品」概念的雛形。
隨著西方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除了要研究自己家庭的發財致富之道,還有緩和日益對立的階級利益矛盾的需要。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他們也開始「關心」工人的家庭經濟生活。這是因為資產階級想盡量把工人的生活水準降到一定限度,從而也可以將工人工資降到一定限度。此外,部分資本家還想使別的資本家的雇傭工人成為自己的商品的銷售對象,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教導」工人進行「合理的消費購買」以及「最優的投資」。因此,「消費經濟學」及其分支「理財產品經濟學」逐漸成為經濟學領域研究的熱點。
1.2 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
1930 年代,世界範圍的經濟危機不僅給金融機構帶來了致命打擊,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理財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經濟危機後人們普遍急需對未來生活的保障,保險公司開始利用這一商機適時推出能滿足不同需要的個性化保險產品,並對客戶開展一些簡單的個人生活規劃和綜合資產運用方面的諮詢。這些都在客觀上推動了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
20世紀60~90年代,金融理財在發達國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全新的金融服務業,並占據了銀行零售業務領域的核心位置。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富裕人群正在迅速擴大,但由於個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缺乏,富裕人群難以憑藉自身能力運用各種財務資源為自己做科學可行的財務計劃、退休計劃、稅收計劃,因此產生了對專業金融理財產品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發展理財業務不僅可獲得相對穩定的低風險收入,而且有利於培養客戶的忠誠度,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總體來看,西方發達國家金融理財業務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70年代,理財業務仍局限於簡單的委託代理活動,商業銀行主要提供諮詢顧問服務,代理客戶進行投資收益分析,籌劃資金安排和代辦有關手續等。1970年代初,由於金融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理財風險防範相關法律的不健全,整個西方銀行業發生了「銀行零售業革命」。這一時期,由於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極大興趣,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受到了較大衝擊。商業銀行為了保持業務量,被迫越來越多地涉足金融理財零售業務。金融理財業務作為零售個人業務的一部分也因此開始真正發展起來。
第二階段: 1970年代末~80年代末。進入1980年代,利率市場化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普遍以高利率吸收大量存款,而貸款利率卻因激烈的市場競爭不斷下調。各大商業銀行開始爭奪中間市場業務,中間市場業務因此迅速崛起;此外,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擴大,中產階級開始壯大,也為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80年代末,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使銀行業務效率大大提高,也使新的金融理財業務品種不斷地開發出來。商業銀行普遍開始利用電話銀行、網上銀行開展金融理財業務。
第三階段:1990年代至今。儘管1933年美國政府頒布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有效分離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形成了分業經營的金融體系。但是,進入1990年代,各國紛紛修改相關法律,允許銀行大範圍拓展金融業務。各國金融監管也因此放鬆,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參股,並允許向顧客提供更多類型的金融產品。將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或服務集中到同一個營業網點,提供給消費者「一站式」選購的「金融超市」在此背景下產生了。金融超市為商業銀行金融理財業務的發展提供了新模式。因此,在混業經營的環境下,金融理財業務得以迅速發展。
目前,西方國家金融理財業務發展已經呈現出三大新特徵。首先是混業經營下開展全方位的金融理財業務。1999年,美國頒布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在法律上重新確立了金融混業經營與監管模式,也推動了美國甚至全球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理財業務的新趨勢。其次是科技支撐背景下的理財業務網絡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西方國家民眾可以足不出戶通過理財網站來處理家庭的消費、投資、儲蓄、貸款等財務事宜,極大地提高了理財業務的效率。最後是理財業務專業化。美國各大銀行一般都擁有一批持有國際註冊理財規劃師委員會執照的註冊理財規劃師,這些理財專家根據客戶的財產規模、生活質量、預期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等有關情況為其量身定做整套理財方案,以尋求個人資產收益的最大化。
最佳賣點 :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與其所依託的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白酒金融理財產品的發展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