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 主動選擇、活出想要, 與生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處 | 誠品線上

女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と心から思える本

作者 水島広子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 主動選擇、活出想要, 與生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處:生為女人,從小到大都聽過不少「應該」--應該要細心體貼,應該要端莊優雅,應該要結婚生子……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生為女人,從小到大都聽過不少「應該」--應該要細心體貼,應該要端莊優雅,應該要結婚生子……女人彷彿是一出生就具有各種「機能」的性別,一旦沒有達成外界所設定的期許,人生彷彿就失去價值。但是,硬逼自己做個「完美女人」而身心俱疲,或是因為無法達標,就自暴自棄變成「失格女」,都還是被「女人應該如何」的框架所束縛,因而屈從或逃避。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女人還有「第三條路」可以選擇--脫離「被評比」的處境,成為一個沒有任何標籤的「人」,發揮你獨有的特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認真活著,享受人生的各種可能性。◎重點不在性別,而是享受自己的特質女人,也是人,會有各種不同的個性和喜歡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對「女子力」擁有自己的定義,這不是優劣競爭也沒有統一標準。◎受困或捨棄,選擇權都在於自己當我們被「應該」困住時,往往會覺得這些「應該」是別人強加在我們身上,其實是我們自己「選擇」被困住,而能做出「捨棄」的,自始至終也是自己。◎「心動」雖然浪漫,「穩定」也是另一種美好真正的愛情不是支配與被支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即使被討厭也想坦白,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有所堅持,才是尊重而對等的愛情。◎結婚是你可以選擇的一種人生,不是「被選中」的幸福證據婚姻只是一種有得也有失的生活方式,一種更深層的人際關係。不要急著以結婚為前提,而是先彼此理解,再來思考雙方適合發展什麼樣的關係。◎讓人生完整的不是生養孩子,而是無條件地愛自己不是「有了孩子」才算真正成熟、就會溫柔寬容,最重要的是能否學會「真心體諒別人的處境,以及無條件珍惜原本的自己」。◎發揮不被「面子」牽絆的力量,工作可以沒有負擔善用彈性與韌性,引出對方柔軟的一面,工作更能順利推進。尊重多元、擅長整合,也使女性成為更符合時代所需的新銳領導者。◎只追求外表凍齡,人生也就此停滯,看不見成長的魅力男人的真心話是:美魔女有點令人害怕。抓著過去的自己捨不得放手,也代表在某個時間點停止了成長,感覺不到歲月自然熟成的智慧與魅力。◎人生就像騎腳踏車,要一直保持「活躍在最前線」的熱情人生就像騎腳踏車,不往前踩就會倒下來,在什麼年紀就努力去做這個年紀能做的事,而隨著年齡熟練的平衡感,讓我們更能悠然駕馭。《女子的人間關係》《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人際關係療法專家水島廣子,從自我認同、愛情婚姻、年齡增長和職場表現等面向,剴切剖析女性在社會環境制約下,因長久處於「被選擇」的角色,難以肯定自己、擺脫世俗壓力的焦慮和艱辛,並且一語道破讓女性自我設限的謬誤迷思,引導女性擁抱內在的本質、建立真正的自信,不再糾結於刻板的評價而為難自己。人只有在坦然接受自己的情感時,才會獲得初次的成長。當你鬆綁自己,走上所選擇的道路,從更高的角度去俯瞰人生,將會發現一個不斷進化,變得更溫暖、坦率和包容的自己,你的生命,也將充滿豐美的醍醐味。●切合女性突破框限、掌握自我的情感訴求現今的一般女性在看似開放平等的環境下,其實仍背負著沉重的外界要求與壓力,本書從不同面向體察女性的困擾不安,使人深感共鳴。●點出現實的困境,並提供具體的解套方法本書從社會現況出發,釐清「被選擇」、「商品化」和兩性、職場、增齡議題上的錯誤認知,繼而從心理層面導引,讓讀者透過具體步驟做出必要的改變。●不訓示、不批判,充滿溫暖的同理心和療癒力作者以同為女人的親身體驗和人性關懷的醫者視角,雙管齊下給予支持慰藉,更貼近女性心境。●無論生理或心理、男性或女性,最根本的思考都是「人」本書所探討的自我肯定、心理框架和人際關係議題具有普遍適用性,每個人都可以藉此類推、思索出自己的答案。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諮商心理師/艾彼(王昱勻)愛心理創辦人、諮商心理師/吳姵瑩臨床心理師、作家/洪仲清作家/律師娘林靜如吾思傳媒『女人迷』共同創辦人/陳怡蓁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Give2Asia亞太經理、《安靜是種超能力》作者/張瀞仁精神科醫師/賴奕菁「這本書希望賦權女性,期待女性理解社會的種種約制,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試著接納與肯定自己,能使女性真正獨立,把心中的『應該』化為『想要』,更加提升自我價值。顯然這本書也適合男性閱讀,每個人都同樣需要釋放自己身上的枷鎖,開發更多元的人生可能。」--臨床心理師、作家/洪仲清「作者觀察到女性在社會框架束縛下所產生的負面感受,同樣身為女性的她,以溫暖貼切的口吻,鼓勵女性選擇『想要』的人生,讓我們意識到『活出自己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事。」--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之所以無法誠實面對人生,是因為太在意『別人怎麼看我』,我的目光只放在自己身上。做為一個人,我不希望被各種『應該』限制,而是想過著自在、豐富的人生。」--讀者「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女人,無論性別,只要覺得自己活得很艱辛的人,都會需要它。作者的溫柔體諒,讓我知道『原來還可以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人生也變得更輕鬆。」--讀者「這本書談的其實不是性別,而是最根本的『人』。性別就像人生中的各種標籤,沒有人想活得如同商品,我們卻總是被各種標籤捆綁。作者讓我重新思考要如何才能活得像個人,而且是『能夠做自己』的人。」--讀者「我常在諮詢工作中見到女性的堅韌與偉大,卻也不知不覺地認定這就是女性『應該』有的表現。這本書讓我重新體會到身為女性的艱辛,以及自己身而為人仍有欠成熟的一面,使我受益良多。」--讀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水島廣子(水島広子)精神科醫師、前眾議院議員,現為人際關係療法專科診所所長、日本態度療癒學會(AHJ;Attitudinal Healing Japan)代表。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畢業、研究所修畢(醫學博士),曾任職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精神神經科,是日本「人際關係治療」領域中首屈一指的權威。2000年6月至2005年8月,並以眾議院議員身分積極修正兒童虐待防治法等眾多法案。著有《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女子的人間關係》《這樣就可以》《當你的心破碎時》《獲得「真正自信」的9個步驟》等書。網站:www.hirokom.orgTwitter:@MizushimaHiroko■譯者簡介楊詠婷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練習有風格》(仲間出版)《找回自我肯定感,不再感到人生艱難》《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百病起於寒》(方舟文化)《上司的條件》(商周出版)等書。譯文賜教:norikoyang1973@yahoo.co.jp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捨棄「應該」的人生,選擇「想要」的自己「如果自己不是女人就好了?」「像個女人」這句話,充滿了陷阱除了順從或放棄,女人還有「第三條路」年齡增長帶來的是恐懼,還是魅力?似是而非的成見,限制了女性的可能性第1章 「女子力」是女人的緊箍咒?【「像個女人」這件事,實在很麻煩】只能這樣定義「像個女人」?框住所有人的「女子力」「女子力」令人窒息的理由【越追求「女子力」,越無法「自在做女人」】女人成了以機能性被評價的「商品」?「失格女子化」是過度努力的證據【女人的價值隨著年齡遞減?】悲觀的臆測從何而來?嫉妒無罪,問題在於「厭惡自己」【被女人討厭的女人,都有受傷的過去】困住自己也困住他人的「女性」降低「女性」度,脫離「被選擇」的角色第2章 比起「像個女人」,更要像你自己【放下「完美主義」,找回真實的你】向上心與完美主義是兩回事記得這一句肯定現狀的魔法話語【將「應該」的執著,轉變為「想要」的力量】女性不是商品,而是活生生的人維多利亞女王為什麼會做「丟臉」的事?【受困或捨棄,選擇權都在於自己】別再自貶為只會劣化的「失格女」將「應該」轉為「想要」的5個步驟【就算沒有女子力,也能成為美好的女性】以「想要也能做到」的方式認真活著【看到別的女性「閃閃發亮」而難過時】失格女真的「想要」變成「失格女」嗎?人們會在社群媒體上「妝點」情報第3章 愛情和婚姻,是「選擇」而非「必須」【在愛情中得了「自卑病」?】就是沒有自信,才會積極尋找可能性【當所愛的人不愛自己時…】談戀愛從頭到尾都只是「人際關係」被討厭也想坦白,才是尊重而對等的愛情【為什麼遇不到理想的愛情?】問題或許是出在「自我肯定感」沒有「心動、怦然」,也可以是愛情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結婚…】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幸福的證據【沒有孩子的人生就不算完整?】擁有孩子最根本的意義體諒與寬容,先從愛自己做起第4章 體會生命的熟成,喜歡上變老的自己【女人為何對「老去」如此恐懼?】年齡增長就代表「劣化」和「失去」?做為一個「人」的價值,永遠沒有顛峰期【男人們的真心話是…】美魔女有點令人害怕活出每個年紀「想要」的自己男人也有自己擔心的問題【有點年紀,其實是最幸福的事】越了解自己,人生也更自在簡單保持「活躍在最前線」的熱情看見未來不斷進化的自己【允許自己變老,是成熟的證明】沒有另一半,也可以不寂寞請和過去的自己比較和這個世界建立關愛的連結第5章 善用柔軟的力量,讓工作更沒有負擔【不被面子牽絆的溫暖韌性】質疑所有束縛你的事物我愛上女性這個性別的關鍵彈性而靈活的務實主義者【不甘心被說「女人就是這樣」】「被當成女人對待」,是男人的防衛反應討厭覺得不甘心而愛哭的自己…【職場中的「女子人際關係」】女性真的容易情緒化嗎?和女性共事,用「詢問」代替「提醒」要男性行動,指令比臉色更有用【符合時代所需的女性領導者】強調整合、尊重多元的新型態領導術處在充滿感恩的環境,人們才會努力隨著資歷而純熟的工作心態〈後記〉擁抱內在本質,建立真正的自信

商品規格

書名 / 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 主動選擇、活出想要, 與生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處
作者 / 水島広子
簡介 / 別讓應該框住你的人生: 主動選擇、活出想要, 與生為女人的自己和好共處:生為女人,從小到大都聽過不少「應該」--應該要細心體貼,應該要端莊優雅,應該要結婚生子……女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645751
ISBN10 / 9869645755
EAN / 9789869645751
誠品26碼 / 2681749152007
頁數 / 2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0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比起「像個女人」,更要像你自己
一直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就無法誠實地活下去
從「必須」的執著中解放,活出「想要也能做到」的本色人生

《82年生的金智英》《媳婦的辭職信》說出女人的艱辛,
水島醫師的「療癒系女子學」,則讓我們找到柔軟而堅定的行動力

試閱文字

內文 : 【嫉妒無罪,問題在於「厭惡自己」】

〈例〉公司舉辦聚餐,參加者大約男、女各半。其中有一個剛來的新人,長得非常可愛,所有男生都圍著她大獻殷勤……看到這個場景,心裡不禁產生「沒多久之前我也是新人,男生也圍著我大獻殷勤」的落寞感,對於心懷嫉妒的自己更是感到厭惡。

即使是現在,日本社會都還是喜歡「年輕可愛的女性」,既然將女性視為「商品」來評價,這種態度也是可想而知。
我們會面臨各種形式的「變化」,每個人所感受到的變化,又會視情況而異,例如失去重要的人時會產生「喪失感」等。就算程度不是那麼明顯,只要是變化,對我們來說都是壓力。
即使乍看是正面的變化,也依然必須經歷適應的過程,或許本人沒有察覺,但其實正在承受著壓力。
此處所提的例子,便是主觀上讓人產生「喪失感」的變化,因為這位女性失去了「不久前還是被男性大獻殷勤的新人」這個地位。
所以,她當然可以覺得落寞,即使感到「嫉妒」也沒關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緒。
但是,「嫉妒」的問題不在「嫉妒」本身,而是對於心懷嫉妒的自己產生否定及厭惡的感覺。因此要試著理解這樣的情緒,告訴自己:「儘管難過吧,人只要遭遇變化,就會湧出各式各樣的情緒,身而為人就是如此。」
況且,這個「變化」不是只有片面地「失去」。我們每天都在累積新的經驗並且不斷成長,與其說這是「失去」,應該說是從「被男性大獻殷勤的新人」這個角色畢業了(而且只被視為「讓男性簇擁的女性新人」,對自己的人 格來說更是最大的否定)。
既然是公司聚餐,只要當成是工作的一部分出席即可,也可以嘗試跟著男同事一起鼓勵對方(先釋放同性前輩的溫暖善意,如果對方是個好女孩,或許就能獲得她的信賴與尊敬;若對方反應不佳,也能藉此判斷或許是『女性』特質較強的人。)
當然,也可以用更旁觀的立場暗自下定決心:「公司的男人都是笨蛋,我一定要找個更成熟的好男人!」
只要將這些狀況都視為「隨著變化產生的現象之一」,心態就會變得更為平和、輕鬆。
〈Point:不要為了湧現負面情緒而否定自己。〉

【在愛情中得了「自卑病」?】

◎ 就是沒有自信,才會積極尋找可能性
為了擺脫「商品」化,女性有必要改變對於愛情的看法。
如同至今一直提到的,女性總是處在「被選擇」的地位,在愛情中扮演「等著男性欽點自己、向自己告白」的角色。畢竟如果不這樣表現,就會被認為「不夠矜持」,所以女性會變得如此被動,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是被選為「商品」的女性,是有所謂的「賞味期限」的。從失去新鮮感、被出軌、女人要越換越年輕等說法,都可以看出不少端倪。
然而,被男性視為「伴侶」的女性,卻會隨著年齡增長,與對方共同經歷更多體驗,讓彼此的親密關係(partnership)更為緊密(當然這需要彼此的意識和尊重對方的努力)。
我認為自己的戀愛經驗不算少(因為我從青春期開始就認為,良好的親密關係會決定人生的品質),而且我從來不曾消極地等著讓別人選擇。
如果不去了解對方,也讓自己被了解,並且讓對方知道自己對他有好感,一切都不會開始。
無論是建立或是維持戀愛關係,來自自己這方的承諾都非常重要(用現代的詞彙來說,就是「肉食系」吧)。
相反地,若彼此的關係是建立在對方的主導之上,就很容易變成以對方的支配為基礎,進而出現暴力對待或跟蹤騷擾。又或者,對方喜歡的只是他自行創造出來的幻想,所以可能會禁止女性出現不合標準的行動,或是直接感到幻滅,讓關係陷入不健康的狀態。
沒有太多戀愛經驗的人,可能會覺得積極挑戰戀愛關係的人「一定很有自信,才能那麼積極」,實際上應該是相反才對。就是因為沒有自信能與對方順利建立關係,很多人(包括我)才會積極地去尋找那個可能性吧!如果不向對方釋放出「我在尋找伴侶,而你看起來是潛力股」的訊息,在現今日本男性「草食度」特別高的時代,就很難等到他們主動出擊的機會了。
〈point:缺乏勇氣的話,就當成是一次「調查」行動。〉

【沒有孩子的人生,就不算完整?】

◎ 擁有孩子最根本的意義
提到懷孕生子,有許多人是「無法懷孕」的不孕體質,這絕不是「女性價值」的問題,而是「身體上的狀況」。我在臨床上診斷過很多為不孕所苦的女性,也聽過各種例子,相對於男性多半比較容易接受「只有兩個人的人生也很好」,女性則更傾向於堅持「一定要生小孩」。(明明也有男性不孕,為什麼會變成只是女性的問題,身為醫生的我實在難以理解)。
問卷調查顯示,有許多女性確實是單純地「想要養育孩子」,但有更多人是受困於「周遭人們(特別是婆家)的壓力」、「『女性要成為母親才算真正成熟』的社會觀點」,以及「沒有孩子,身為女性就沒有價值的自我認定」,才會對生育一事如此執著。
確實有不少人會這樣說——「有了孩子之後才第一次體會到○○」或是「有了孩子之後才初次覺得生命完整」。但是,我在臨床上診斷過很多親子患者,自己也養育了兩個孩子,而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對父母來說,擁有孩子最根本的意義,其實是「擁有了無條件愛自己的存在」(特別是幼小的孩童對父母有最無私的愛,不過等孩子進入青春期,便會用客觀的角度看待父母,從而開始反抗)。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都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好孩子、要孝順、或者成績優異)。相對於此,孩子對父母的愛卻是完全無條件的,甚至願意包容雙親的缺點。能夠坦白承認有了孩子之後自己「變得溫柔」的人,是因為孩子無條件的愛對他們產生了正面的影響,才使他們更容易無條件地去接納他人。
此外,孩子也有著和父母不同的「問題及狀況」,許多大人一路上陪著孩子處理這些「問題及狀況」,也因此學會了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設想。也有始終一帆風順的父母生下了有障礙的孩子,從而接觸到完全陌生的世界,因此學會了寬容。

◎ 體諒與寬容,先從愛自己做起
從這個角度來看,重要的不是「有孩子」這件事,而是「能否無條件地愛原本的自己」。而「沒有孩子,身為女性的自己就沒有價值」這個終極「條件」,不只會造成妨礙,更是與以上的結論完全背道而馳。
當然,不是每個有了孩子的人都會變得更好。也有不少女性即使有了孩子,仍然抱持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歧視和偏見。例如,許多很順利就懷孕生子的女性,對待其他無法生育的女性往往表現出輕慢的態度。這也讓人體會到,能夠表現寬容的要素,是可以「真心體諒別人的處境到何種程度」,而不是「有沒有孩子」。
有孩子的人,特別是真心貼近孩子的人,確實可以透過「孩子」的視野,接觸過去不曾了解的世界。但是,這也只能讓人在「真心體諒別人的處境」這條路上跨出一小步,並不是終點(更別說還有許多父母其實做不到)。
會毫不在乎地說「沒有孩子的女性必定哪裡有問題」,這樣的人基本上就完全無法同理他人的處境。每個沒有孩子的女性,都有自己的問題及狀況。「只要有了孩子誰都會成長」、「沒有孩子的人必定哪裡有問題」,這種論調不但極為片面,也很不成熟。
我有很多朋友都沒有孩子,但是他們非常疼愛我的小孩、捐款幫助許多不幸的孩子,對他人的不同境遇也都能感同身受。比起許多父母「無視孩子的意志,強迫孩子要走上他們自己認定的幸福之路」,他們要更值得尊敬。
〈point:成長的契機不在於有沒有孩子,而在於「對他人的寬容」。〉

【允許自己變老,是成熟的證明】

◎ 沒有另一半,也可以不寂寞
即使與最親密無間的伴侶相遇,對方也可能早自己一步離開;即使有了孩子,他們光是負責自己的人生就已經竭盡全力,父母只能排在其次,而父母也不想妨礙孩子們的奮鬥。
如果考慮到日本近來全體「草食化」的趨勢,「沒有遇見美好伴侶就無法步向美好人生」的價值觀,已經變得不符現實。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人真的非得找到特定的伴侶才行嗎?
我自己在年齡增長之後,所思考的課題是「伴侶的社會化」。這個意思是指,年輕時或許必須擁有特定的伴侶才能整合「自己」,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於「社會中各種生命」的關愛會越來越深。於是我們會發現,在與價值觀相異的人們互動、應對的過程中,也能找到整合「自己」的方法。
我是日本態度療癒學會的志工,這項協助自我整合身心的療癒法,唯一目標就是取回心靈的和平,同時放下對許多事物的「恐懼」。隨著年齡增長,我在志工活動中感覺到自己與「其他大多數人」(例如活動當天才認識的人等)的連結日漸增強。我想,之後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
我深信,當人進入「給予模式」時,寂寞感就會降到最低。
這裡需要注意「給予」這兩個字。如果心裡還是期盼「付出後能得到回報」,終究還是處於「接受模式」。
對他人親切,對方也還以親切,這樣的互動仍然是「接受模式」,如果自己的付出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就會非常落寞。然而,像是在超商匿名捐出零錢這樣的舉動,會使內心深感溫暖,即使沒有回報也不覺落寞,這才是真正的「給予模式」。
當年齡慢慢增長,視野會變得開闊,知識累積得越多,越會開始關心和自己沒有直接連結的其他人。
不是只靠血緣關係界定家人,而是把社會全體(世界全體)考量在內,若能如此,就不會進入期待回報的「接受模式」,而能以「給予模式」和人事物產生連結。當自己能夠「無條件地給予」,就會獲得滿足、充實,從而提升自我肯定感。

◎ 請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討論至此,或許有人會開始擔心:「我有沒有好好地隨著歲月成長?是否成為成熟的人了?」
但是,這等於又陷入了「人應該好好地隨著歲月成長,應該要成為成熟的人」的誤區。
都走到這裡了,如果又回到「應該」的框框裡,那就太可惜了。只要專注於「想要」的事,就能找到自己在年長歲月裡邁步前進的方向。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好好地隨著歲月成長」,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你有沒有允許自己變老」。
白頭髮多了、皺紋也增加了,只要是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變化。其他動物也是如此(像老狗會掉毛等)。
比起肉體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去體會自己在心境上的成長——「有點年紀後,個性也變得寬容了」、「年紀大了,就不再有無謂的顧忌,可以隨心所欲」。
如果還在為皺紋或黑斑等小問題糾結,就不會有什麼「允許」。相較於此,更容易理解「世上有各種人生,也有怎麼努力都做不到、怎麼期待都無法實現的事,這也都是人生」,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
我經常說:「縱向比較比橫向比較更重要。」
自己是否比同年齡的人更寬容,根本就不重要。因為每個人背後都有各自的「問題」,容易變得寬容的人就是會容易做到。如果自己的人生一直都背負著艱難的「問題」,或許就會比其他人更難以表現寬容。
但是,請和年輕時的自己比較。比起年少無知時的狹隘,現在的自己如果能夠理解「人生就是有各種樣貌」,就可以說是「好好地隨著歲月成長」了。
此外,明白「自己在糟糕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人生才很坎坷」,也是一種寬容。而「想要」原諒這樣的自己,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