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文你好嗎: 跨域歷史小說
作者 | 張凱惠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爽文你好嗎: 跨域歷史小說:一位青年藝術家張凱惠—跨域歷史小說創作,花費五年翻閱史海和田野踏查、撰寫而成十七萬餘字之非虛構台灣歷史小說。驚心動魄的新發現,考證功夫 |
作者 | 張凱惠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爽文你好嗎: 跨域歷史小說:一位青年藝術家張凱惠—跨域歷史小說創作,花費五年翻閱史海和田野踏查、撰寫而成十七萬餘字之非虛構台灣歷史小說。驚心動魄的新發現,考證功夫 |
內容簡介 一位青年藝術家張凱惠—跨域歷史小說創作,花費五年翻閱史海和田野踏查、撰寫而成十七萬餘字之非虛構台灣歷史小說。 驚心動魄的新發現,考證功夫之細膩翔實令史學者驚艷,讀者數度掩卷長嘆、唏噓不已… 台灣史關於「林爽文事件」往往一筆帶過,少有更深入的探討 除了史料取得不易,人物和事件限於官方觀點和說法 「反逆」或「起義」如何界定?台灣人長期失去自己的話語權。 台灣史是否存在Z軸空間?若有,將會是甚麼風景? 1. 考證方式新穎:蒐集林爽文相關文獻史料、地方志、涉入事件之家族資料,整理歸納後,比對不同來源之史料其共通點和差異處,重新檢查官史的正確性,以台灣人的觀點重新詮釋林爽文抗清歷史。 2. 田野調查:親訪古戰場、聚落,廟宇以及參加事件之家族祠堂、家廟,採集廟宇沿革和民間傳說,了解民間觀點,佐證官方史料或彌補其不足之處。 3. 地圖:參考日治時期1898年之地圖,對照史料上之古地名,與古歌今日地圖疊圖,輔以清宮奏摺的的台灣戰報,便可解析林爽文陣營如何運用山川河流和農田,作為天然屏障或伏擊攔截,據此解析林爽文陣營之戰略,重建賦予抵抗運動者之話語權。 4. 地圖與插畫:本書附有數十幅作者繪製之地圖和插畫創作,提升閱讀的順暢度和理解力。 5. 林爽文之家族:本書特別深入研究與林爽文相關之台灣家族,尋找230年前地方勢族與今日台灣之族群關係與脈絡,為此書特色之一。 6. 天地會起源新解:天地會會黨在林爽文事件扮演重要腳色,然而天地會如何操盤,與中國天地會之關係,他們如何影響台灣1 3人口豎旗起義,必然有其歷史脈絡。在【跋】此一篇章,編輯室提出有別於以往洪門學研究之新解。 「過去寫台灣歷史事件的書籍很多,但專注於文化觀點、具體去現場看,而不是憑空想像,這是唯一一本。」 --現任總統府資政、前考試院院長、知名作家/姚嘉文「作者將台灣重大歷史事件透過田野調查,再加上資料的蒐集,下筆之後引人入勝,且帶有強力吸引力的著作。我想對研究清史或清代台灣史的學者來說,都應該非常有興趣閱讀這本書。」 --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許毓良「我們只能想說,如何去阻擋這個社會的崩壞,一個是往好的,一個是往壞的,但是如果甚麼都不做,我相信往壞的機率會高一點。我強力推薦《爽文你好嗎》這本書。」 --民視台灣學堂執行長、台中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楊宗澧「林爽文是台灣跨族群最珍貴的革命經驗,既然我們共同享有這個歷史記憶,就應該要共同閱讀或理解過去這些事,然後在這些過去的歷史經驗當中,重新去建構一個屬於我們相互依憑的文化認同,團結我們血液裡帶來的抵抗精神。」 --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民俗亂彈編輯/ 溫宗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凱惠現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生。1984年出生於台灣南投集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學士。
產品目錄 推薦序1:寸土丹青,以史鑑今(總統府資政 姚嘉文)推薦序2:以生花妙筆,再造本土英雄林爽文(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許毓良)自序:一個勇敢靈魂的啟示【壹】誰是林爽文溯河溪 入林野 身世探密【貳】大里杙風雲任衙役 入內山 爽文崛起【參】圍諸羅十月淚流盡 髮霜白 爽文飲憾【肆】斗六門紅雨煙硝濃 刀槍殺 英雄無悔【伍】松柏嶺長嘶寒峰逼 霜雹降 等待春天【陸】永別大里杙風雲滅 傾巢覆 蒼天無語【柒】路過鄉親寮爽文路 打鐵坑 遺徑邈邈【捌】再戰集集埔高山青 澗水藍 英靈不滅【玖】藏寶小半天貓東墓銀杏天 爽不寂寞【拾】東勢角浪花天蒼蒼地茫茫 歸途何處【拾壹】老衢崎觀海壯志堅 義仍存 如一終始【未完結篇】跟著林爽文--跨時空旅行【跋】順天國&洪號大元帥-台灣天地會起源探究【參考書目】
書名 / | 爽文你好嗎: 跨域歷史小說 |
---|---|
作者 / | 張凱惠 |
簡介 / | 爽文你好嗎: 跨域歷史小說:一位青年藝術家張凱惠—跨域歷史小說創作,花費五年翻閱史海和田野踏查、撰寫而成十七萬餘字之非虛構台灣歷史小說。驚心動魄的新發現,考證功夫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9594806 |
ISBN10 / | 9869594808 |
EAN / | 9789869594806 |
誠品26碼 / | 2681576098004 |
頁數 / | 3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未完結篇
與林爽文跨時空的探戈--張凱惠
林爽文是一位不平凡的歷史人物,他完成了大部分人不敢且不願踏出的冒險旅程,即使中途失敗,也奮力堅持到底。也許他有機會輕騎簡從逃逸,卻選擇與夥伴鄉親並肩到最後一刻,飢寒交迫地在台灣美麗的山林中洋洋灑灑拚死前行。
1787年(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八日率軍進攻彰化縣城時,林爽文曾於南門外對群眾說:「大家不要害怕,只管跟了我去,就算是不能成事,我們都可活著逃到山裡去。」也許是這番允諾,行遍山巔海角的最後一刻,終於只剩下自己與好友何有志。爽文於竹南老衢崎一個已經非常靠近海口的地方,被守株待兔的四十多位官兵、親官方民兵、社丁通事等圍捕,被扣押於木造大籠子中載走。
爽文離世時只有32歲,遺留給後世緬懷傳唱的故事,如點點星辰般遙不可及;除了十數件軍師擬的告示文、軍告,和嚴刑逼供下的官方供詞,史料中極少涉及爽文的細節描述及想法,或者多半附和乾隆皇帝口中的匪黨逆首;我們如何能於目前有限的文獻資料重繪爽文的鮮明形象,進而認識更為真實的他?
所幸,有些以「爽文」為名的道路、聚落、學校等等還碩果僅存,如位於卓蘭山區中不起眼的偏鄉聚落「宋文坑」;盤踞於中寮丘陵北邊,傳遞著兩個世紀思念的「爽文村」;曾容納上萬名抗清民眾的大里杙(台中大里)「爽文路」、「爽文國中」等等。隨著時間流逝,這些亙古「爽文」之名,飄渺卻實際地共存於我們的生活中,似乎提醒著在世的人,台灣人的先祖輩曾經無所畏懼地為了理想家園,與林爽文一起對抗整個中國,那些點滴和不悔的壯闊歲月似乎未曾遠去。
然而除了地名,遍尋不著更多有關林爽文抗清過程的描述,230年前的故事,該從何訴說?也許我們可從清代最睿智的乾隆皇帝和他所鍾愛的貴族將軍福康安眼中,揣摩描繪爽文的輪廓。
乾隆眼中的爽文,「上干國法,且累及父母,實屬罪大惡極;雖然反勢猖獗,但終究祗是烏合之眾,指日就可殲除。」聽起來似乎爽文是個不忠不孝、螳臂擋車、不知天高地厚的罪人?
但就乾隆派去援台的將領和軍隊將近六萬人,加上親官府的義民保守估計至少七萬人,那麼爽文所對抗的是十多萬滿漢大軍,怎可說是烏合之眾?爽軍所表現的戰力和謀略,早已經超越「烏合之眾」的層級,想必是大清皇帝心有不甘,「滅敵人威風、長自己人志氣」罷了。一年戰爭期間,75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為膠著的台灣戰局寢食難安,他甚至越來越惱恨台灣前線的將兵怕死無能,也為自己誤判「賊」情,錯派將領而懊悔不已。
另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抗清戰事尚未平息,乾隆對台灣前線戰場有了好奇和想像,尤其是福康安奏摺上所描述的那些林深菁密、高山急流之處,或者是清兵須爬藤冒死進攻的那些戰場。為此,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皇帝下令派遣台灣畫匠到各個主要戰場繪出戰爭畫面送回北京,再由宮廷畫師繪製彩稿並雕製成法國流傳而來的銅版畫,共有12幅。其中一幅,便是林爽文於竹南老崎衢被捕的第一現場。
畫中的林爽文眉宇清朗、腰桿挺直,全無懼怕,昂首淡定地睥睨著眼下官兵義民,他們層層將他圍在中間並以鐵鍊圈捕。然而乾隆怎會讓「逆首」以如此優雅坦然之神態流傳於後世?難道,這便是皇帝眼中現實世界裡的爽文?
從銅版畫可以看出,林爽文並非高頭大馬、虎腰熊背、黝黑粗壯的大漢,而是中等身材、豪爽真誠、不拘小節、四平八穩的一個人。就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他應人緣極佳、勇敢不怕死、有勇有謀,並且深受夥伴信任與愛戴的領袖類型人物。
追逐英雄當年的腳步,瘋狂地一次又一次進入陌生的山丘和聚落,幾乎繞行整個台灣的西半部,尋訪爽文當年起義抗清相關的山嶺城鎮;沿途探訪過的地方甚多,從竹南崎頂、苗栗卓蘭、爽文坑,和台中東勢、新社,到台中市、大里、丁台,以及南投的九九峰、草屯、埔里、日月潭,中寮、集集、八卦山等等,還有雲林斗六、古坑、元長,嘉義市和台南的大武壟地區,甚至遠到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有時候慌亂地穿梭於荒山野嶺的羊腸山徑,不知路的盡頭在哪裡;有時置身於廣闊田陌間,為了尋找上百年古寺的沿革碑文;大部分的時間拿著古地圖,努力去發現那早已模糊了的莿竹邊界,尋找已經消失了的古老聚落。
也曾經靜靜站在大甲溪畔聆聽河流與風的聲音,恍惚間彷彿看到過去爽文和人民軍隊過河時濺起的浪花,以及遠方泰雅族人咆嘯山林的嘶吼聲;或者親身探訪古戰場旁的一大片蒼涼墳場,感受那被壓抑於地底數百年,勇敢的靈魂所追尋自由的熱情和渴望……,逐漸地,這一切都成了台灣大地母親的血和肉、以及鏗鏘有力的心跳聲,而我便於一次次尋找的旅程中,重新深刻地與大地連結,深深地、不可自拔地愛上了台灣,我的家鄉。
我想述說的不是平面的歷史,更想去閱讀有血有肉的「林爽文」,試圖理解他起義曾經抱持的希望,於戰場上所經歷的生離死別,他生命中可歌可泣的一切;嘗試以台灣現代年輕人的思維語言,與爽文跨時空對話。也許對話不曾發生,而是自問自答;也許是在某個時刻,那世代的美麗和勇敢幻化成為靈感與文字,傳遞著祖先們曾為這片新天地的自由平等所奉獻的寧死不屈、勇敢無私的大愛;也許最終僅能寄語時空,讓紛飛的各種奏摺、供詞、文獻、地圖等等,匯聚成一則則壯闊的歷史故事,留給後世子孫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