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之間, 濃墨字彩: 懸腕平覆、起筆藏鋒、安硯臨摹, 以方寸漢字的歷代演變與篆刻筆法, 一覽墨香裡的大千世界 | 誠品線上

揮毫之間, 濃墨字彩: 懸腕平覆、起筆藏鋒、安硯臨摹, 以方寸漢字的歷代演變與篆刻筆法, 一覽墨香裡的大千世界

作者 陳彬龢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揮毫之間, 濃墨字彩: 懸腕平覆、起筆藏鋒、安硯臨摹, 以方寸漢字的歷代演變與篆刻筆法, 一覽墨香裡的大千世界:,大凡一書體之開創,須經過許多時日,歷幾多推移,使得完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大凡一書體之開創,須經過許多時日,歷幾多推移,使得完成;絕非一時代、一個人新創一種書法,遂能遽使天下之文化發生變化也。 書法是中國傳統美學重要的一環,更與漢字演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端穩持重的隸書、飄逸雋秀的行書、奔放寫意的草體…… 在字與書的撇捺之間,細品漢字的風韻! ▎書體沿革: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走 楷、行、草稱為「書之三體」,是淺近的書論說法,尚不能闡明書體演變之原委,其上更有古文、大小篆、隸書、八分、章草……等,能從各時代盛行的書體得見其演變的脈絡。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等名,周宣王時太史籀變古文作大篆,通行至秦。古樸高華、整齊典麗,開小篆之先,與前古文字有顯著變化。 【隸書】:秦人程邈所作,由大小篆及古文變化而來,書寫更為簡捷,故欲知隸法者,不可不知篆法,其後的八分、楷書皆由此分歧而出。隸書在漢代已盡善盡美,極變化之能事。 【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文字變化歷代不同,古隸、八分、章草通行之後,又逐漸進入整齊端方的字體時代,自然而然生出正書一體。漢末為初創期、魏晉為發展承繼期,六朝極盛,隋唐集大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皆為一時之大宗。 【行書】:「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比起正體,更有「通行書體」之意的行書更為流暢、簡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草書】:有一稱「破草」,因襲許多古文書體變化而成。有連綿之勢者,謂之「連綿草」;奔放自在者則謂之「破體」。 ▎拳有分南北,書法也有分南北? 漢末、魏晉之間,書體由隸書變而為正書、行書、草書,而正書、行草又分為南北兩派, 東晉、宋、齊、梁、陳為南派;趙、燕、魏、齊、周、隋為北派, 南派名家如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虞世南;北派則衛瓘、沈馥、歐陽詢、褚遂良。 南派有江左文士之風流,疏放妍妙,長於啟牘;北派乃中原古法,拘謹古拙,長於榜書。 ▎民國文化學人:曾被指控為漢奸,是愛國者還是叛國者? 陳彬龢乃民國報刊屆文士,在教育、文化、出版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貢獻,卻淪為日本的魁儡、在《申報》替日軍宣傳? 更與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岩井英一來往,成為日方培養的職業特務? 是愛國志士,還是叛國文士? 【本書特色】 漢字流傳數千年,經過各朝各代的演變,在書寫時也歷經了許多體式的變化,如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等,而每個朝代又受當時社會文化風氣、流傳通行的實用性、審美標準各異等因素影響,書體相繼發展,形成濃墨重彩的書法文化。本書自書體沿革、書法特色、執筆用筆的方法、名家書法評析等方面,帶領讀者欣賞文字與書法的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彬龢 陳彬龢,1888-1945,民國報刊文士、學者,曾任中俄大學總務長、天津南開學校總務長等職;1926年因參加反帝愛國運動遭段祺瑞政府通緝。1929年在日方支持下編輯出版《日本研究》,後在申報工作,在日方扶持下任社長,替日本宣傳造勢,因與日方的頻繁來往並保持商業貿易,被視為漢奸,在日本戰敗後逃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編 文字源流 第一章 緒言 第二章 文字之淵源及其興盛 第一節 字之特徵 第二節 字之構造—六書 第三節 字之整理 第三章 古代文字研究之形式 第二編 書體沿革 第一章 書體總說 第一節 古文 第二節 大篆 第三節 小篆 第四節 隸書 第五節 八分 第六節 章草 第七節 楷書 第八節 行書 第九節 草書 第三編 書法述評 第一章 書法總評 第一節 三代人書法 第二節 秦人書法 第三節 兩漢人書法 第四節 三國人書法 第五節 六朝人書法 第六節 王羲之 第七節 唐人書法 第八節 宋元明人書法 第九節 清人書法 第二章 南北書派論 第四編 書法研究 第一章 學書概說 第二章 執筆 第一節 執筆法 第二節 把筆無定法 第三節 執筆之高下 第四節 撥鐙法 第五節 腕法 第六節 懸腕 第七節 提腕 第八節 枕腕 第九節 平覆法 第三章 用筆 第一節 起筆與終筆 第二節 藏鋒與露鋒 第三節 正鋒與偏鋒 第四節 直筆與側筆 第五節 圓筆與方筆 第六節 三折法 第七節 歐陽詢八法 第八節 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第九節 智永「永」字八法 第十節 筆法名稱二種 第四章 結構 歐陽詢三十六條結構法 第五章 習字 第一節 選紙 第二節 選毫 第三節 選墨 第四節 安硯 第五節 正姿勢 第六節 臨、摹 第七節 少數字之熟習 第八節 博覽 附錄一 歷代書家小傳 導言

商品規格

書名 / 揮毫之間, 濃墨字彩: 懸腕平覆、起筆藏鋒、安硯臨摹, 以方寸漢字的歷代演變與篆刻筆法, 一覽墨香裡的大千世界
作者 / 陳彬龢
簡介 / 揮毫之間, 濃墨字彩: 懸腕平覆、起筆藏鋒、安硯臨摹, 以方寸漢字的歷代演變與篆刻筆法, 一覽墨香裡的大千世界:,大凡一書體之開創,須經過許多時日,歷幾多推移,使得完成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73369
ISBN10 / 6263573368
EAN / 9786263573369
誠品26碼 / 2682379106002
頁數 / 208
開數 / 25K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漢字流傳數千年,經過各朝各代的演變,在書寫時也歷經了許多體式的變化,如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等,而每個朝代又受當時社會文化風氣、流傳通行的實用性、審美標準各異等因素影響,書體相繼發展,形成濃墨重彩的書法文化。本書自書體沿革、書法特色、執筆用筆的方法、名家書法評析等方面,帶領讀者欣賞文字與書法的美。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學書概說

  書法為中國特有之美術,凡美術有主觀、客觀之分:東洋多主觀,西洋多客觀;此東、西之大界也。譬之於畫,西人力求形似,體物狀,寫風景,均以形似為歸,如出一轍;東方人則務在表現個性,似與不似非所計也。畫之外包含甚廣,畫之中其個人之精神寄焉。凡中國之美術皆如此。講求美術者應具有高尚之胸襟,超遠之見解,真摯之同情心;明眼見到,妙手擒來;求之多日不能得,一旦不期而自至;能者不覺其難,不能者苦心焦思而無所用之也。試觀中國詩、文、詞、曲、書、畫、篆刻各家成名而去者,有不以表現個性為極則者乎?彼描頭畫角,亦步亦趨者縱可成功,品終居下。雖然,性情、懷抱得自先天,學養不無少效,終難盡易;此無可如何之事,亦吾人引為憾事者也。

  學書者天資與功夫二者不能偏廢。天資未可勉求,功夫當反求諸己。思想而外,手、眼之用為多。博觀古今碑帖,名人法書,究其執筆、用筆、用墨之方,結體、分行、布白之法,用眼者也。果心焉好之,一意於此,未有不日進有功者;故多寫多看,人十己百,實為不二法門,無他謬巧也。鄧頑伯客梅氏八年,每日昧爽即起,研墨盈盤,至夜分墨盡乃就寢,寒暑不輟;有志之士其勉之哉?

  書雖小道,立志不可不堅,不可不高。立志學書,當先認定種類,篆、隸、分、楷、行、草,擇性之所近者學之。然後選定碑帖,專心摹寫其中數十字,一月後乃改為臨仿。每習一碑,多或三年,少則一年,無間寒暑;既有進境,乃易同類他碑。不可見異思遷,作輟不恆,故立志必堅。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篆書學斯翁,結果未必勝包、吳;若學陽冰,又當降一等矣!況志氣不高,胸襟即不開展,意興因而蕭索,影響於進步甚大;故立志又必高。

  擇師有二說:一師古人,一師今人。古人遠矣,其精神所寄在碑帖,慎擇而時習焉;又必究其用筆、用墨、結體、分行之法。求習字之師,似易實難。能者,祕不示人,不能者,不足相益,且有引入歧途之懼。觀包世臣述書可知求師之不易。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則古今墨跡皆我師矣。學者宜隨處留心,詳加參究。又觀人作書較觀墨跡,得益更多,苟遇名家,不可交臂失之。

第二章 執筆
  書之為藝通乎射,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則射中矣。作書亦然,心正、筆正,則運用無勿正矣。故初學書者當以執筆為先。

第一節 執筆法

  昔鍾太傅得蔡中郎筆法於韋誕,既盡其妙,苦其難以言傳也,曰:「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然則,初學之士不知執筆,於書何從?欲知執筆,於古何從?夫斲輪以斧,不言揮運之方;解牛用刀,難傳經首之會;固知繪圖執筆,古之陳跡,書之糟粕也。

  繪圖執筆失之呆板固矣,第古人執筆要自有法。撮要言之,蒙子臨池或為識途之助:大抵執筆之法要使筆桿正直,不可偏欹;四指環執管之四面為主,一小指隨後為輔,大指其左,食指包其右,中指衛於前,名指抵於後;猶之用兵:大、食為左右兩翼,中為前鋒,名為後隊,四面平穩,又加小指為後盾,筆自穩固矣。王侍中《書訣》所謂「拇左、食右、中控、前衝、名禁、後從」,即此法也。

  或謂「執筆有緊緩之分:緊執筆者易遒,緩執筆者易媚」。然梁武帝之言曰:「執筆寬則字緩弱」,有若緊勝於寬;而蘇東坡之言曰:「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又若寬能勝緊。要之,握管太緊,則力止於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筆不靈動,又安能指揮如意哉?寬則掌虛,五指更貼管著實,則全身之力可達指端;而運筆靈虛,縱橫無不如意矣。

  執筆之法,既如上述,然使筆之際,有遲、有捷:真書過遲,難求生活,行草過捷,亦少蘊藏;要以二者相較,合有準度。故習書者執使有法,運用有情;偏正不違,穠纖各具;不寬、不猛,有中和之道焉;不疾、不徐,得戰行之法焉。於以躡芳躅,攀峻階,模唐規,返晉逸,躋天寶之八傑,追貞觀之四家,逶迤鍾、張之門,相羊衛、王之後。學者苟欲婆娑藝術之場,或亦有取於斯乎?

第二節 把筆無定法

  唐人指運之說,其法曰:「作點,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橫畫,皆用大指遣之。作策法,仰指抬筆上。作勒法,用中指鉤筆澀進,覆畫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此法盛行於唐。有言:「今人置筆當節,礙其轉動;拳指、塞掌,絕其力勢。」然則,唐人固多不善執筆者矣。宋人尚意態,無施不可。東坡乃有「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之語,又以永叔指運而腕不知為妙,蓋愛取姿態故也。夫以數指俯迎運送,其力有幾?運送亦不能出分寸外,字苟過寸,已滯於用。東坡操之至熟,變化生新。其詩曰:「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亦其不足之故。孫壽以齲齒、墮馬為美,已非「碩人頎頎」模範矣!在東坡猶可,然由此遂遠遜古人,後人勿震於東坡而欲效顰也。

  清朱九江執筆法曰:「虛拳、實指、平腕、豎鋒、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指背圓密,則腕自平,可使杯水置上而不傾;豎鋒當使大指橫撐而出。夫職運筆者,腕也。職執筆者,指也。如法為之,大指所執越下,掌背越豎,手眼骨反下欲切案,筋皆反紐,抽掣肘及肩臂,抽掣既緊,腕自虛懸;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若饑鷹側攫之勢。於是隨意臨古碑,皆有氣力。此蓋以腕運筆,故欲提筆則毫起,欲頓筆則毫鋪,頓挫則生姿。行筆戰掣,血肉滿足,運行如風,雄強逸蕩,絕無拋筋露骨枯弱之病;以視指運之筆力困弱,偃臥紙上者實不可同日而語。故把筆雖無定法,要以平腕豎鋒為最善焉。

第三節 執筆之高下

  執筆高下亦自有法:筆長不過六寸,提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衛夫人真書,執筆去筆頭二寸」。此蓋就漢尺言,漢尺二寸,僅今寸許。大抵執筆總以近下為主,真書執筆過高,則畫勢虛浮而筆下必無實力也。盧攜曰:「執筆淺深,在去紙遠近;遠則浮泛、虛薄,近則搵鋒體重。」此數語體驗甚精。包慎伯述黃小仲法曰:「執筆欲其近」,誠有得之言也。

  近人執筆多高,蓋惑於衛夫人之說而不知考。大抵執筆之高下,真書宜搵重,故執筆去筆頭一寸或一寸二分;作行書則稍寬縱,執宜稍遠,去筆頭可二寸;作草書則運筆流宕,勢疾而逸,執筆更遠,去筆頭當三寸矣。黃伯思曰:「流俗言:『作書皆欲聚指管端,真、草俱用此法乃善。』不知筆長不過五寸,作草亦不過三寸,而真、行彌近;若不問真、草,俱欲聚指管端,乃妄論也。」此足正今人執筆多高之誤。

第四節 撥鐙法

  陳思曰:「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名指、中指尖,令圓活易轉動也。」執筆既直,則虎口間圓活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於轉換;手執管亦欲其淺,淺則易於撥動矣。或又謂「執筆之勢彷彿用指尖持物,如挑撥鐙心者然」,則又以鐙作油鐙解矣。

  執筆不可好奇,但取適意;適意則力生焉。久用力而指不疲者莫善於撥鐙。夫五指撮物,孩童所知;撥鐙撮管,五指俱齊;與撮物何異,而鉤拒導送之法備焉,故用力最實而可久也。撥鐙之法或傳僅五,或傳有八。茲分錄於後,以備參用。

五字法

  擫:以大指上節端用力擫住筆管之左方,其名曰「擫」。是為大指之執法。

  壓:以食指上節端壓定筆管之右方,使與大指齊力執住,其名曰「壓」。是為食指之執法。

  鉤:以中指尖鉤住筆管之前方,其名曰「鉤」。是為中指之執法。

  貼:以名指爪肉之際,用力貼著筆管之後方,其名曰「貼」。是為名指之執法。

  輔:以小指緊靠名指之後,輔名指使得力,其名曰「輔」。是為小指之執法。

  上五字訣,即古人所謂「五指齊力」也。唐陸希聲得五字法,曰:「擫、押、鉤、抵、格」,與此略同。

八字法

  擫: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壓:捺食指著中節旁。(以上二指著力。)
  鉤: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
  揭: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鉤筆,名指拒定。(以上二指主轉運。)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以上一指主牽過。)

  李後主煜曰:「書有八字法,謂之『撥鐙』。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流於此日;非天賦其性,口受要訣,然後研功覃思,則不能窮其奧妙也。」此八字法蓋較前五字法為精,學者其深思而熟習之可也。

第五節 腕法

  執筆之道:手腕不平,則筆不正;筆既不正,則鋒必不中。故初學執筆,首當練習平腕;腕平之法,勿使腕之外邊小骨側欹於案,但使腕面平覆,手眼骨反下欲切案;腕背之上,可置杯水而不傾,則其法已得。於是作字體氣豐勻、筋力沉勁矣。故腕法以平腕為最要,學者幸毋忽焉。

第六節 懸腕

  自腕至肘皆虛懸空中而不著案,是為懸腕。陳繹曾曰:「懸腕者,懸著空中,最有力。」故作大字必懸腕,腕懸則肩背力出,筆力自能沉勁;且腕不著案,則轉動靈活,下筆之際,自然縱橫如意,絕無滯機矣。作楷書只須虛掌、轉腕,不要懸臂,以氣力有限也。行、草書即須懸腕,腕懸則筆勢無限矣。作楷書懸腕不必過高,作行、草則雖高無妨也。

第七節 提腕

  提腕者,肘著案而虛提手腕也,作中字用之。趙文敏曰:「古人動稱『下筆有千仞之勢』,此必高提手腕而後能之。」觀古人法書,或體雄而不可抑,或勢逸而不可止,或如太虛之雲,悠然而來,或如大江之波,浩然而逝。瀟灑縱橫,雄奇跳宕,文敏此言為不虛也。

第八節 枕腕

  以左手枕於右手腕之下而作字,謂之「枕腕」,作小楷字用之。此法始自唐代,以懸腕、動肘,難於作楷,乃以左手枕之,謂之「枕腕」。蓋就幾則指不寬展,強作懸腕又勢多散漫,故作枕腕以為懸腕之漸耳。

第九節 平覆法

  解縉曰:「撥鐙以下,莫若平覆。」此亦晉法,其法:雙鉤、雙挑,平腕、覆掌,實指、虛拳。食指、中指,謂之「雙鉤」,名指、小指,謂之「雙挑」,掌覆故腕平,拳虛故指實,其大較也。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