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頑疾: 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 誠品線上

南亞頑疾: 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作者 習罡華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南亞頑疾: 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本書分析的是一個印巴衝突火藥庫的政治演變,所闡釋的是一個南亞心臟從地理到政治的過程。◎喀什米爾問題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的是一個印巴衝突火藥庫的政治演變, 所闡釋的是一個南亞心臟從地理到政治的過程。 ◎喀什米爾問題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而起, 它雖產生於1947年,但與喀什米爾此前一百多年的歷史緊密相連。 ◎喀什米爾問題是英國結束對印度殖民統治的一項副產品, 沒有印巴分治就根本沒有喀什米爾問題! ◎喀什米爾問題產生後沒能及時解決,反被捲入國際政治鬥爭之中, 直到1971年孟加拉戰爭爆發…… 第一章 英印帝國裡的喀什米爾(1822—1947) 本章主要敘述在地緣政治的作用下,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是如何建立和定型及其對喀什米爾問題的影響。然後再概述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在英印帝國中的法律地位,分析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 第二章 南亞博弈中的喀什米爾(1947—1949) 本章主要闡釋喀什米爾如何由一個潛在的問題變為現實的衝突,以及喀什米爾問題為何被提交聯合國調解。 第三章 冷戰陰影下的喀什米爾(1949—1966) 喀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之後,很快捲入並成為世界冷戰的一部分。本章主要闡明1949-1966年間全球尤其是亞洲地緣政治形勢的巨變如何影響了喀什米爾問題的發展。 第四章 孟加拉戰爭與喀什米爾(1966—1974)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是第二次喀什米爾戰爭的延續。本章主要闡明孟加拉戰爭對南亞地緣政治的衝擊,以及由此對喀什米爾問題造成的影響。 喀什米爾處在國際地緣政治的策略要衝,在前現代時期形成了特殊的民族版圖和政治結構,在當地地緣政治的作用下,喀什米爾問題在1947年產生,並在1974年之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本書特色:關於喀什米爾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多種解釋路徑。人們固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喀什米爾問題,但對其來龍去脈進行詳細考查之後可以發現,它之所以產生和發展,無不受亞洲地緣政治的影響,本書所欲證明的是喀什米爾如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產生問題,隨後又如何在地緣政治作用下而發展演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習罡華習罡華,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唐宋禪宗史和印度南亞史,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各類著作4部。代表論文有《英國撤離印度時期的土邦政策──兼析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歷史是什麼──一項純形而上學的思考》、《敦煌文獻S.2165號〈思大和尚坐禪銘〉論衡》、《禪宗祖庭「青原」山名和初期禪易關係探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英印帝國裡的喀什米爾(1822-1947) 第一節 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 第二節 喀什米爾問題產生的法律背景 第二章 南亞博弈中的喀什米爾(1947-1949) 第一節 波譎雲詭的戰前局勢 第二節 《加入證書》及其法律效力 第三節 第一次喀什米爾戰爭 第三章 冷戰陰影下的喀什米爾(1949-1966) 第一節 冷戰陰影降臨喀什米爾 第二節 中印戰爭與喀什米爾 第三節 第二次喀什米爾戰爭 第四章 孟加拉戰爭與喀什米爾(1966-1974) 第一節 孟加拉戰爭定乾坤 第二節 孟加拉戰爭結果的法律表現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Ⅰ:喀什米爾大事 附錄Ⅱ:印度憲法第370條《印度憲法》 附錄Ⅲ:塔什干宣言引自《參考消息》 附錄Ⅳ:西姆拉條約《參考消息》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南亞頑疾: 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
作者 / 習罡華
簡介 / 南亞頑疾: 喀什米爾衝突之謎1947-1974:,本書分析的是一個印巴衝突火藥庫的政治演變,所闡釋的是一個南亞心臟從地理到政治的過程。◎喀什米爾問題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而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570139
ISBN10 / 626357013X
EAN / 9786263570139
誠品26碼 / 2682323243005
頁數 / 244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3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關於喀什米爾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多種解釋路徑。人們固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喀什米爾問題,但對其來龍去脈進行詳細考查之後可以發現,它之所以產生和發展,無不受亞洲地緣政治的影響,本書所欲證明的是喀什米爾如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產生問題,隨後又如何在地緣政治作用下而發展演變。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英印帝國裡的喀什米爾(1822-1947)
  喀什米爾問題雖然產生於1947年,但知曉喀什米爾過去尤其是此前一百多年的政治發展狀況,對於理解它何以產生和怎樣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印度學者巴扎茲所說:「當前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爭奪喀什米爾而引起的爭端,其根源在於喀什米爾過去的歷史之中。因此,除非人們能夠相當熟悉該土邦早期和中世紀的文化和政治的發展演變,否則他就難以理解潛藏在喀什米爾加入爭端(註:指1947年10月26日喀什米爾申請加入印度自治領)之下的潮流和逆流。」
  喀什米爾在南亞體系中顯得頗為特殊,連尼赫魯也說:「喀什米爾有自己的靈魂,它有自己的特質。」喀什米爾的特性首先來自於其地理位置,它不僅處於草原游牧區向平原農耕區的過渡地帶,還位於世界三大文明,即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註:拉達克長期屬於中華文明區)的交匯處。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長期以來各種文明勢力以此為競技舞臺,使喀什米爾的政治格局多變。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它有時是個獨立王國,有時又成為周邊帝國的一部分,造成它的疆域變動不居。它保有獨立地位的時間長,即便在成為周邊帝國一部分時其獨立性也比較大。
  整體而言,南亞民族不太注重歷史記載,喀什米爾卻是一個稀有的例外,其較為豐富的文獻記載使後人得以勾勒出它的歷史輪廓。根據喀什米爾政治的發展脈絡,可以把喀什米爾的歷史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神話傳說的遠古時期,從遠古到西元前3世紀;第二個階段是佛-印教徒統治時期,從西元前3世紀到1339年;第三個階段是穆斯林統治時期,從1339到1819年;第四個階段是錫克-多格拉人統治時期,從1819到1947年;第五個階段從1947年至今,這是印巴對峙的喀什米爾分裂時期。前三個階段是喀什米爾的古代歷史,第四個階段是它的近代歷史,最後一個階段是它的現當代歷史。

第一節 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
  貝赫拉說:「印度無疑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社會。它的多樣性包括25種得到憲法承認的語言和2000種其他語言,大約2000個種姓,至少15種較大的宗教,以及2800多個族裔共同體。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作為非同尋常的種族、部落群體、語言和宗教的混合物,成為印度的一個微縮體。」
  從歷史角度而言,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是多格拉霸權的人為製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形成是一個異常複雜的問題,許多著作對此進行了論述。通常的文獻都把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建立定在1846年,因為在這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多格拉貴族查謨王古拉伯.辛格簽訂了《阿姆利則條約》,把第一次英錫戰爭中從錫克國那裡獲得的戰利品喀什米爾賣給了他,確認了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主權地位,並正式把它納入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這是西方中心主義史觀的一個體現,是從英國的視角來看問題,並不能準確地反映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完整歷史。因為,多格拉人的查謨政權建立於1822年,並且,在《阿姆利則條約》簽定之前,它就已經兼併了基希德瓦爾、拉達克、巴爾蒂斯坦等許多地區。所以,把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肇始定在1822年比較妥當。
一、古拉伯.辛格的受封和早期擴張
  喀什米爾位於興都庫什山脈的薩特萊傑河流域。1587年,蒙兀兒帝國的阿克巴皇帝征服喀什米爾,使它成為蒙兀兒帝國的一部分。隨著蒙兀兒帝國的衰弱和分裂,其駐喀什米爾總督日益恣意妄為,欺凌百姓。喀什米爾與崗德赫拉(Gandhara,包括英屬印度的西北邊境省和阿富汗東部)地區的人民數千年來一直有著密切的文化和政治連繫,彼此把對方看作甘苦與共的平等朋友,並且都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喀什米爾人向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沙阿.杜蘭尼求助。1752年,阿富汗出兵喀什米爾,把它置於杜蘭尼帝國的統治之下。到19世紀初,杜蘭尼帝國的管轄範圍已經擴展到整個印度河流域,包括木爾坦、白沙瓦以及附近的山區省縣。
  蒙兀兒帝國衰落後,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區的錫克人逐步壯大崛起。錫克人傳統的統治方式是分為12個戰士社團,由各自的酋長來管轄,處於分裂狀態。其中之一的蘇卡爾恰基亞社團在蘭吉特.辛格統治時期(1799-1839)日益強大。蘭吉特.辛格在1799年從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獲得王的爵位;1801年占領拉合爾城,把它定為錫克國的首都,並自封大君。蘭吉特.辛格逐步結束了旁遮普錫克人政權林立的狀況,統一了薩特萊傑河以北至印度河地區。在他統治時期,錫克國因其強大又被稱作錫克帝國。
  蘭吉特.辛格把自己的領主杜蘭尼王朝趕出印度河流域之後,又把目光對準了附近的喀什米爾。他利用阿富汗內亂的機會,在手下大將古拉伯.辛格(Gulab Singh,1792-1858)的主攻下,在1819年7月19日攻入喀什米爾谷,把它併入錫克帝國。古拉伯.辛格是喀什米爾南面查謨地區的印度教徒,屬於拉吉普特(Rajput,意思是「王的子孫」)種姓米恩系的多格拉族,在1809年投奔蘭吉特.辛格,並把自己的兩個弟弟迪雅恩.辛格和蘇其特.辛格引薦給他。這三兄弟全都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為錫克國的攻城略地立下汗馬功勞,長兄古拉伯.辛格尤富城府、深沉陰險。
  1819年是多格拉家族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古拉伯.辛格幫助蘭吉特.辛格征服了尤素福部族,奪取了印度河流域的策略重鎮白沙瓦;迪雅恩.辛格被任命為王室總管,後來又出任首相,具有重要的決策影響力。為了獎賞多格拉家族為錫克國作出的貢獻,蘭吉特.辛格在1822年6月封古拉伯.辛格為查謨王,迪雅恩.辛格為蓬奇王,蘇其特.辛格為拉瑪納嘎王。這三個兄弟諸侯都附屬於錫克帝國,在拉合爾朝廷中位高權重。
  查謨是個窄小貧瘠的地方,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其中很多地方還是山區。它作為一個領土政治概念並逐漸發展成為查謨王國,其邊界是經過逐步而持續地兼併周邊地區而形成的。古拉伯.辛格也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君主,夢想建立一個強大的中亞帝國,受封後就開始籌劃對外擴張,他到1825年已經征服了查謨境內的所有山區;到1827年的時候,他已經控制了查謨北邊的利亞茲、基希德瓦爾、拉佐里、薩馬斯和阿納斯,加上蘇其特.辛格的采邑拉瑪納嘎,迪雅恩.辛格的采邑蓬奇,以及迪雅恩.辛格的長子希拉.辛格的采邑迦什羅塔,查謨與喀什米爾谷之間的所有地區都處在多格拉家族的有效控制之下。
  掃平了通向喀什米爾的道路之後,古拉伯.辛格轄地的南面是英屬印度,西面和北面是其領主錫克帝國的版圖。所以,他就把目光對準了基希德瓦爾東北面的拉達克。拉達克是中國西藏阿里地區西邊以列城為中心的一個王國,屬於阿里三圍之一,當時被西藏地方當局轄制。拉達克的北部是喀喇崑崙山脈,西邊是吉爾吉特和阿斯托里,居民信仰藏傳佛教,尊奉達賴喇嘛為宗教領袖。這裡氣候寒冷、地廣人稀,在歷史上是連接中亞和南亞、中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樞紐。當時聞名世界的奢侈品喀什米爾披肩的原料,就來自於西藏西部的山羊細絨。因為拉達克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物產礦藏,古拉伯.辛格對它垂涎三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