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園香徑舊亭臺: 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 一窺古人芥子納須彌的造園本事 | 誠品線上

小園香徑舊亭臺: 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 一窺古人芥子納須彌的造園本事

作者 黃震宇/ 唐鳴鏑
出版社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園香徑舊亭臺: 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 一窺古人芥子納須彌的造園本事:琉璃瓦×舊胡同×青山石×荷塘浮橋×雕梁畫棟一次讀通古人先進的建築技術和絕妙的造園手法處處佳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琉璃瓦 × 舊胡同 × 青山石 × 荷塘浮橋 × 雕梁畫棟 一次讀通古人先進的建築技術和絕妙的造園手法 處處佳園美景,處處詩情畫意! 【為什麼古代城市偏愛方形?】 風水術最推崇方形形制,包括矩形、正方形。 原因有三:其一,「天圓地方」觀念在平面形制上的投影。 其二,方形有利於氣的流動。 其三,風水術認為方位、朝向決定著人的命運,而方形的四邊,對應著「天之四靈」,四角也對應著易經八卦,故為吉。 因此,在古代中國,只要地形許可,幾乎所有城市均按方城模式來規劃、建設。 在禮制與風水或儒學與玄學這兩種文化觀念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千百年來的古老中國呈現出從皇宮、王府、衙署到民居、寺院、工作場所,均採用方形平面的奇特現象。 【為什麼蘇州會有這麼多的園林造景?】 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說明蘇州的經濟繁榮及文風之盛,自然成為官僚地主高度集中的地方。 另一方面,蘇州地處江南水鄉,即使是城內依然是水網交錯。這就為庭園引水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條件,加之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所以非常適合於花木的滋長。這些都為園林疊山創造了方便條件。 明、清兩代,蘇州造園活動更盛,如拙政園、留園等等名園,即係明時所建。 【木造的古建築如何驅避火災?】 防火是中國古代朝廷和民間百姓最重視的大事。而古代又忌諱說火,所以關於火的警告是巧妙的結合在傳統建築的裝飾文化中的。 1.鴟吻:鴟吻狀似龍形,是由鴟尾逐漸演變而來的,而鴟尾據說是海中的鯨魚。另外還有押魚、海馬、鰲魚等等海中神獸,古人期望借助牠們的神力來避火。 2.藻井:一般用於殿堂明間頂部中央,繪龍紋或菱、藕一類花卉。藻井又謂之覆海,在屋頂上置有浩瀚的大海,自然任何火災都不怕了。 3.「門字不帶鉤」:在古代建築中的城門、宮門、殿門、壇門上,都有匾額,標明門的名稱。門匾的樣式很多,字體也有橫有豎,但「門」字的寫法都是一致的,即,「門」字的最後一筆都是直寫下來,絕不帶鉤,以避「火鉤」之嫌。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典園林,下篇主要內容是古建園林科學技術。作者從旅遊鑑賞的角度闡述了建築、城市、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從文化淵源與歷史典故中發掘趣味,使本書更具知識性及實用性。透過大量的圖片和案例,生動闡述古代建築與園林的特點,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震宇 唐鳴鏑黃震宇,著名香港玄學顧問,多年來一直撰寫玄學專欄及擔任電視臺嘉賓主持。長期研究風水及中國古建築文化。 唐鳴鏑,旅遊規劃系講師,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在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含城市遺產、旅遊解說、旅遊規劃與設計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上篇 中國古代建築 古代建築基本知識 背景分析 閱讀提示 知識問答 城市與街巷 帝王建築 宗教建築 民居與村落 地標建築 中篇 中國古典園林 古典園林基本知識 背景分析 閱讀提示 知識問答 皇家園林 私家園林 寺觀園林 園林小品 下篇 古建園林科學技術 古建園林技術基本知識 背景分析 閱讀提示 知識問答 經典著作與古代匠師 建築作法 造園手法

商品規格

書名 / 小園香徑舊亭臺: 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 一窺古人芥子納須彌的造園本事
作者 / 黃震宇 唐鳴鏑
簡介 / 小園香徑舊亭臺: 遠借框景×題名作詩×疊山引泉, 一窺古人芥子納須彌的造園本事:琉璃瓦×舊胡同×青山石×荷塘浮橋×雕梁畫棟一次讀通古人先進的建築技術和絕妙的造園手法處處佳
出版社 /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323919
ISBN10 / 6263323914
EAN / 9786263323919
誠品26碼 / 2682175438000
頁數 / 312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X1.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中國古代建築與園林濃縮著國家、民族的文化,代表著國家、民族的精神,歷來吸引著無數遊人,是旅遊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旅遊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各項知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古建園林賞析》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代建築,包括古代建築基本知識、城市與街巷、帝王建築、宗教建築、民居與村落及地標建築等六部分。中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典園林,包括古典園林基本知識、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及園林小品等五部分。下篇主要內容是古建園林科學技術,包括古建園林技術基本知識、經典著作與古代匠師、建築作法、造園手法等四部分。
  本書是參考中國國內外相關建築、城市、園林的史料、範例和研究成果及著作,按照現代旅遊學科的應用需求,結合多年來研究與規畫設計的實踐經驗加以歸納、挖掘,逐步整理、編寫而成的。
  本書具有如下特色:
  一、在建立完整嚴密的概念構架體系基礎上,以問答形式全面、系統性的闡述古代建築與園林的知識體系,使本書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二、本書在傳統建築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力求深入淺出,為適應導遊人員的應用需求,從旅遊鑑賞的角度闡述了建築、城市、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從文化淵源、典型案例、歷史典故中挖掘實際應用中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等等,使本書更具知識性、實用性。
  三、本書使用大量的圖片和案例,生動形象的闡述了古代建築與園林的發展和特點,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以提高他們的理論程度和實際應用能力。
  由於編者能力所限,錯誤與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編者

試閱文字

內文 : 上篇 中國古代建築
  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有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文明結晶,其中古代建築是最能顯示歷史文明的具體標誌之一。從原始社會以來,建築活動始終在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類從事建築活動的產品,從建築單體、建築群到城市、城市群,都是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現。應用建築技術和藝術手法,創造適宜的體形環境,以滿足各種社會需求及自然環境需求,是古人營造建築的基本出發點。
  中國古代建築是一種高度「有機」的結構物,完全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中國人的祖先和世界古老的民族一樣,在上古時期,都是用木材和泥土建造房屋,但後來很多民族都逐漸以石料代替木材,唯獨中國,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建造了五千多年的輝煌,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築中延續時間最久的一個獨特體系。這一體系從簡單的個體建築到城市布局,都有自己完善的作法和制度,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其他體系的建築風格和建築形式。同時,其發展可以從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時期,大致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歷史時期,經歷了萌芽、發展、成熟等三個發展階段。其中,封建社會是古代建築發展成熟的主要階段,並形成了兩個巔峰,一是隋、唐至宋這段時間,二是明清時期。
  第一,建築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其存在的社會、文化、經濟、自然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聯,有的甚至是建築的決定因素。釐清建築的產生背景,是古代建築鑑賞的入門要求。
  第二,從古代建築發展過程中了解各時期古代建築的特點,尤其是巔峰時期的建築特點,其影響廣泛波及後世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
  第三,古代建築幾個主要方面的基本特徵,是帶有強烈區域和地方色彩的,是中國建築獨樹一幟,區別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築的根本所在。
  自然條件是如何影響古代建築的?
  建築之始,產生於實際需求,受制於自然物理,並非著意創造形式,更無所謂派別。其結構形式、使用功能、藝術風格和建築布局等,無不表現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而這種適應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則形成了強烈的建築地方特徵。
  黃河中游一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上古時期,這裡森林茂密、氣候宜人、生態環境良好。由於適宜的自然條件,人們在這裡以農耕為生,定居建房,發展了早期的文明。由於豐富的森林是隨手可取的資源,木材就逐漸成為中國建築自古以來所採用的主要材料。木結構建築體系的長期流行,實際上也是適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的結果。
  另外,陜西半坡遺址所在地區,黃土豐厚,土質均勻,壁立不倒,古人營建的房屋最初有袋狀豎穴或半穴居,以後發展成為木骨架、泥牆房屋,至今中國黃土高原仍盛行窯洞形式生土建築;中國毛家嘴干欄遺址,位於溫暖多雨地區,這裡的房屋上層作居住之用,下層用柱子架空,以防潮溼;乾熱地區(如吐魯番)室外氣溫高,建築多厚牆、小窗,以避免內外空氣流通,保持室內陰涼,形成厚重封閉的風貌;溼熱地區(如西雙版納)的建築,則以通透為原則,靠通風來形成涼爽的環境,以輕巧通透為其特色。此外,為了抵禦嚴寒,北方的房屋朝向採取南向,以便冬季陽光射入室內,並使用火炕與較厚的外牆和屋頂;在溫暖潮溼的南方,房屋多採取南向或東南向,以接受夏季涼爽的海風。凡此種種,可以看出古代建築和自然環境明顯的對應關係。
  為什麼木構建築在中國能數千年一直延續下去?
  為什麼中國建築會採用木構建築而非石構建築,且數千年來基本形態變化不大?這個問題令西方建築學家迷惑不解,而我們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問題的一些解釋。
  中國人崇尚人對自然的感受,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是改造自然。於是,中國古代建築表現「天人合一」,並以有生命的木材為建築材料來追求大自然的「靈氣」,採用木構並力求建築形象融於自然。中國古建築飄然欲飛之勢,不正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建築藝術寫照嗎?
  與此同時,木材的易加工性和易更換性,賦予了建築新陳代謝的生命力。古人在自然中悟出人生哲理,認為人生是「輪迴」;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個輪迴,時空無涯,人生有限。因而,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國建築史》一書中就說過,「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是中國古代以木結構為特色的建築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因為古人「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這的確道出了中國古人深信不疑的建築生態哲學觀——建築是承載與體會天地之道的容器,建築作為「身外之物」,「今生可用足矣」,而陵墓等地下建築則可以採用石造,以追求永恆和不朽。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社會文化的穩定性、連貫性,也為中國木構建築數千年來基本形態不變提供了可能。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中國社會文化始終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作為社會文化的建築,一旦確定了發展方向,就很難再有所改變了,只能在這個統一的整體中進行局部的變革,以達到自我完善。
  禮制對古代建築有什麼影響?
  傳統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主幹,它強調的「禮」被統治階級奉為一朝一代的典章,「禮」可以說是統治者用以治國的根本。《禮記》第一篇說得很清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是決定人倫關係、明辨是非的標準,是制定道德仁義的規範。禮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還是一系列行為的具體規則,它不僅制約著社會倫理道德,也制約著人們的生活行為。

•在城制等級上
  《考工記》記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級,把城分為三級。天子的宮城是一級城邑;諸侯的國都、諸侯城是二級城邑;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是三級城邑。相應還規定了「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諸侯之成制。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清楚的表明了三個等級城市的城牆高度,城中道路寬度,環城道路的寬度及城外道路的寬度等級規定。
•在建築布局上
  一進進院落、一座座廳堂,圍繞著一條明確的中軸線,主次分明、壁壘森嚴,生動的反映出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還有諸如「天子五門」、「前朝後寢」、「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等,都是建築組群規制的等級限定。
•在建築單體上
  在單體建築中,禮制突出的表現在間架、屋頂、臺基和構架的等級限制上。其中,「法令」規定了建築的規模和形制,「建築法式」則規定了具體做法和工程技術要求。如《明會典》規定:「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門屋三間五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正門一間三架。」間架的控制實現了對單體建築平面和體量的限定。《禮記》還記載:「天子之堂(臺基)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這說明臺基的高度早就被列入等級限定。屋頂的形制從最高等的重檐廡殿式頂到最低級的捲棚硬山頂,也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結構形式和構造做法也被納入等級限定,這種限定可以在宋《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清楚看到。
  凡越逾者即屬犯法,《唐律》規定建舍違令者杖一百,並強迫拆改;如被指為模仿宮殿者,會招來殺身之禍。因建築逾制而致禍的,歷代不乏其人。漢霍光墓地建了帝王專用的三出闕,成為罪狀之一;宋末秦檜以舍宅逾制陷害張浚;清和珅事敗後,因其宅內建楠木裝修和園內仿建圓明園蓬島瑤臺而被定為僭擬宮禁之罪。

宋《營造法式》中「材」規定的建築等級
•在裝修、裝飾上
  禮制等級對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屋頂瓦獸、梁枋彩繪、庭院擺設、室內陳設等都有嚴格限定,甚至對門環、門釘這樣的細枝末節也有明確限定。
  在現存古建築中,依然可見上述建築等級制度的影響。北京大量四合院民居均為正房三間,黑漆大門;正房五間,是貴族府第;正房七間則是王府。江南和西北各城市傳統住宅也多塗黑漆。這些都是受明代以來建築禁令所限的遺跡。總之,等級制度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限制無處不在,一切建築的藝術處理,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辨貴賤」,而不是為了「求其觀」,即為了維繫社會等級秩序,而不僅僅是供人賞心悅目。
  堪輿(風水)對古代建築有什麼影響?
  堪輿(風水),起源於人類早期的擇地而居,形成於漢晉之際,成熟於唐宋元,明清時更臻完善。基於天地人合的思維理念,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透過實踐、思考和感悟,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環境觀。這一觀念貫穿於中國五千年文明史,融合了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八卦等思想觀點,為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創造的理想居住環境,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堪輿(風水),對古代建築的選址布局等有很大影響。凡京都府縣,其基闊大。其基既闊,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若隱隱與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對者,大吉之宅也。風水學中所說的理想環境,應該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龍、右有白虎,二山相輔,前景開闊;遠處有案山相對,有水流自山間而來,呈曲折繞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層次,即青龍、白虎之外還有護山相擁,前方案山之外還有朝山相對;朝向最好坐北向南。如此,即形成一個四周有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這樣的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用現代科學觀念來分析,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背山可以阻擋冬季寒風;前方開闊可得良好日照、納夏日涼風;四周山丘植被既可供木材、燃料,保持水土,也能形成適宜的氣候;流水既可保證生活與農灌之用,又可蓄水養殖。風水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建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古代的建築環境學、城市生態學。
  堪輿(風水),對建築營造中的具體做法也有很大影響。古人在建築宮室房舍時,特別講究朝向(方位)、前後、高低、風向、水流和色彩等環境條件,以求得陽氣充足、空氣新鮮、吉利順暢。如建築宮殿、陵墓要講究「坐北朝南」;修造宅院房舍要有「前堂後寢」;相地選址要注意「室大多陰,臺高多陽」;還有眾多繁雜的建築做法上的講究和禁忌,都是堪輿(風水)在古建築中的反映。
  為什麼古代建築偏好十字形的布局?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古代建築的布局,就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即很多建築的布局都是十字形的。這種現象代表什麼?又有什麼文化意義呢?
  事實上,中心十字相交的這種符號,是太陽神的象徵,是人類早期對太陽崇拜的表達。這在亞述、印度以及中國古代都是如此。中國古代的「甲」字,其基本形狀作「十」,有時外面再加方框,即呈「田」狀。所以,有學者認為,「田」即是太陽神。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十字形的建築或城市布局,就是古人宇宙觀的一種表現。十字形就是太陽宇宙王國之象徵。
  我們拿古代理想城市的典範——周王城來做個分析,周代的王城制度雖是「旁三門」,但中心的兩條中軸線相交形成的十字形,卻是十分顯著。在古城的中央是一方形的宮城,正十字形的道路在中心交叉,因而宮城乃大地之中心,象徵著神話中的宇宙山——崑崙山。崑崙山居世界之中央,是上帝之下都。因此,王城的構圖布局,正是象徵了古人心目中的宇宙。這種形制一直影響到明清紫禁城。
  再如東漢、西漢的明堂布局,標準的十字形構圖,外環以水,而作為與上天呼應的早期禮制建築,明堂本身,就是太陽堂。因此,十字形布局是太陽王國之象徵,是太陽崇拜文化之載體。
  我們看到歷代帝都宮闕,每每象天法地,將宮城都居於正中之位,融太陽崇拜、祖先崇拜、天帝崇拜、太極崇拜、北辰崇拜為一體,無論布局、命名還是意象上,實際都是一曲曲太陽崇拜的頌歌。當然,其目的除頌揚天帝——太陽神之外,也是頌揚天帝之子,人間的小太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篇主要內容是中國古典園林,下篇主要內容是古建園林科學技術。作者從旅遊鑑賞的角度闡述了建築、城市、園林的產生和發展,從文化淵源與歷史典故中發掘趣味,使本書更具知識性及實用性。透過大量的圖片和案例,生動闡述古代建築與園林的特點,有助於讀者深入理解。

活動